尹继英论文

合集下载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四环素、土霉素及罗红霉素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四环素、土霉素及罗红霉素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四环素、土霉素及罗红霉素尹燕敏【摘要】A rapid analytical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etracyclin, oxytetracycline and roxithromycin in water sample was developed. Water samples were purified and concentrated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then analyzed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 Using formic acid and acetonitrile as the mobile phase, the three antibiotics were separated within 5 min. The limit of determination for anlytes were 0.08-0.35 ng/L 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1.4%-5.6%. The recoveries of the antibiotics were in the range of 82.5%-114%for blank and 71.5%-126%for real samples.%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水中的罗红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残留。

水样经过固相萃取纯化、富集,液质联用分析,采用甲酸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在5 min 内完成对3种目标化合物的分析,3种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介于0.08~0.35 ng/L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5.6%,空白样品和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5%~114%,71.5%~126%。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加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加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 绪 论 ................................................................................................................... 1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设备 ................................................................................... 2 1.2.2 多轴定位控制系统 ........................................................................................... 2 1.3 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 3 1.3.1 基于 TMS320F2812 的控制系统设计 .............................................................. 3 1.3.2 双闭环的数字 PID 定位控制算法 ................................................................... 4 1.3.3 基于 CAN 总线的通讯控制 ............................................................................. 4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5 第 2 章 系统分析及概要设计 ........................................................................................... 8 2.1 系统分析 .................................................................................................................. 8 2.1.1 被控对象分析 ................................................................................................... 8 2.1.2 控制系统的技术需求 ....................................................................................... 9 2.1.3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实现的功能 ..................................................................... 10 2.2 控制系统的概要设计 ............................................................................................ 11 2.2.1 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 11 2.2.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分析 ................................................................................. 11 2.2.3 控制系统软件概要设计 ................................................................................. 15 2.3 本章小结 ................................................................................................................ 16 第 3 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17 3.1 核心控制板的电路设计与实现 ............................................................................ 17 3.2 驱动板的电路设计与实现 .................................................................................... 21 3.3 本章小结 ................................................................................................................ 21 第 4 章 主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22 4.1 主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22 4.1.1 主程序的设计 .................................................................................................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学士学位授予机制为视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学士学位授予机制为视角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学士学位
授予机制为视角
赵忠戈
【期刊名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2
【摘要】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征出发,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学士学位授予的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士学位授予过程中存在定位与传统本科学位趋同、学位的授予条件模糊、授予工作缺乏行业属性等问题。

因此,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价体系设计须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健全学士学位授予体制、优化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强化人才培养的“行业化”定位、凸显“应用型”评价功能,从而培养出面向专业和行业,擅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赵忠戈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思——基于C校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的数据分析
2.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
升研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4.高质量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质量提升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5.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普通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花苜蓿茎尖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紫花苜蓿茎尖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Me di c a g o s a t i v a L
Ke y wo r d s : M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L . ;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p l a n t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第2 5卷 第 6 期
2 0 1 3年 l 2 月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y i A g i r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I BA 0 . 0 5 mg。 L~ wa s t h e o p t i ma l r o o t i n g me d i u m.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s i d e r o o t n u mb e r a n d t h e r o o t i n g r a t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a s 2 8 . 5. 9 3 . 5 %.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t h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r o v i d e d a f o u n d a t i o n or f g e n e t i c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r a p i d p r o p a g a t i o n o f
平均侧 根数 为 2 8 . 5 条, 生根率达到 9 3 . 5 %。该再生体系的建立 为紫花苜蓿遗传转化后转基 因植株 的快速繁殖奠定了基础 。

论美国PDS对沈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论美国PDS对沈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 键词 ] 美 国 P s 教 师 专业化 ; 阳; 示 关 D ; 沈 启
[ 者简 介] 李世 奇 ( 9 7 ) 男, 阳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作 18一 , 沈 主要 从 事教 育管
理基本 理论 、 高等 教 育管理 原理研 究 ; 刘桂 秋 ( 9 0 ) 女 , 阳 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院 副教 授 , 17一 , 沈 主
由研 究 生 层 次 扩 展 到 本 科 生 层 次 有 利 于 中 小 学 教 师 教 学 梯
美 国从 2 O世 纪 5 O年 代 布 鲁 纳 结 构 主 义 改 革 至 今 , 直 一 非 常 重 视 学 校 教 育 的 改 革 , 且 在 学 校 教 育 改 革 进 程 中 又 特 而
别 突 出教 师 教 育 的 改 革 。在 杜 威 实 用 主 义哲 学 理 念 指 引 下 ,
功经验 。笔 者结合 沈 阳教 师 专业化发展 的现状 、 趋势 以及特 点 , 简要论 述 了美国 P S的 内涵 、 征 D 特 与成效 , 为在 全球 化 背景 下美 国 P S的成 功经 验对 沈 阳教 师 专业化发展 进 程 的推 动 具有 较好 的 认 D
理 论 与 实践 上 的 指 导 和 借 鉴 意 义 。
兴起 于上世 纪八十 年代 的教 师教 育培 养方 式 , 旨在 通 过 建立 强 有 力和 富有 实质性 的 中小 学和 大学 的合作 伙伴 关 系, 同培 养教 师 。教 师专 业发展 学校 围绕现 实情境 中的教 育教 学 实践 活 动 开展 一 共 系列 大学一一 中小学双边 的 多维度 、 多功 能合作研 究 , 其在促 进教 师 专业发展 方 面取得 了一定 的成
第 3 3卷 第 1 期 21 0 2年 3月

循证护理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对 甲状旁腺手术治疗 相关知识 的知晓度 , 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护理 的依从性 , 降低术后并发症 的发生 , 高』床护理质量 。 提 } 盎 关键词 循证护理 ; 继发性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甲状旁腺切 除术 d i 03 6 /. s. 62- 6 6 21 .4 00 o: .9 9 ji n 1 7 9 7 .0 2 1 . 1 1 s

1 8・
护理 实践 与研究 2 1 0 2年第 9卷第 1 ( 4期 下半 月版
循证护理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李健桃

沈 霞 汤 兵


钟 慧琴 曹英娟
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继发性 甲状旁腺 切除手术患 者的影 响。方 法: 将甲状旁腺 切除术 的 4 例 患者随 机分为 试验组 和对照 组各 2 O O
疗, 故术后 相关护理要求极 高。我院 自2 0 08年 9月 ~2 1 0 0年
1 成 功 地 实施 了 4 2月 0例 S P H T患 者 P X手 术 。研 究 如 何 通 T
尿毒症的病 因 、 继发性 甲状旁腺切除术的临床特点 , 术后 主要 并发症低钙血症发生的原 因、 防治 、 护理观 察要 点 , 以及 患者 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护理问题 。( ) 2 循证支持 , 获得证据 。检索 关键词 , 主要从教科 书、 中国科 技论 文统计 源期 刊 、 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 医学 护 理 网、 国家医学 类核 心期 刊 、 循 证 护理 杂 《
选 取我 院肾 内科 住 院并择期 行 甲状 旁腺 切
证临床应用 。严格科学实施制定 的护理方案 , 运用动态监测 的 方法来判断临床证 据的实施效果 。采用联 合方式 : 与患者 、 家

模因理论作用下的概念隐喻研究

模因理论作用下的概念隐喻研究
某些 内容。因而, 以模 因论为理论框架来研究 隐喻是一种很 好的 尝试 , 不但丰 富 了隐喻 的研 究 内容 , 而且为 隐喻 的
研 究 提供 了新 的视 角 。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因 ; 因论 模 模 中图分类号 : 0 H4 文献标 志码 : A
1 引言
文章 编号 : 7 6 4 (0 2 0 0 4 0 1 4— 3 1 2 1 )4— 19— 2 6 装样式 、 陶器 的制作 方 式或 建 筑 漠式等 都是 不 同形 式的 模
21 02年 7月
第2 5卷第 4期
黑龙 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unl f inj n oa oa Istt o clg a E g er g ora o l g agV ctnl ntuef E ooil ni ei Heo i i i c n n
J 12 2 u . 01
t ew if om ! “ mefe ! 等 等虽然表 达方式不 同 , i a r a ” T i ” d to n n i ls
但却传递着相同 的信 息 : 间是宝 贵 的。表现 型的特点是 : 时 不同的信 息同型传递 , : 网虫 ” 房虫 ” 票虫 ” 如 “ “ “ 等等 以“ × 虫” 的形式传递着不 同的信息 , 分别 表达 了沉 迷于某事 或热 衷于不同业务 的人群。
V0 . 5 N . 12 o 4
模 因理 论 作 用 下 的概 念 隐喻研 究
车继雁 葛艳辉 姜 男 胡晓敏
( 大庆师范学 院 外 国语学院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7 2
摘 要: 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 每时每刻都在使 用大量隐喻 。隐喻 已经从 单纯的修辞 学研 究转 变为多学科、 人们 多角度、 多层次的研究。隐喻 以相似性为基础 , 因通过复制、 模 模仿而得 以传播 , 句话说 , 换 喻体复制、 模仿 了本体 的

论有机碳对茶叶中几种重金属定量分析的影响

论有机碳对茶叶中几种重金属定量分析的影响

2019年第0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三相六拍步进电机进行的,三相六拍步进电机装置的启动以及关闭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PLC 主要对三相六拍步进电机进行装置步进速度的控制以及装置接通和装置关闭的控制,三相六拍步进电机的正转顺序以及反转顺序都可以在PLC 的控制下调整三相六拍步进电机的不步进速度,调节自动炒茶机的炒茶效果。

另外,在三相六拍步进电机的控制过程中装置能够实现正转起动与反转起动,并且装置的正转以及反转操作能够进行实时切换,以调整装置的步进速度,装置步进速度的调整能够进行实时的手控操作,进行低档、中档、高档三种速度切换。

PLC 可以通过控制三相六拍步进电机的步进速度来控制自动炒茶机的炒茶质量,并通过不同的步进速度来产生不同的炒茶效果,使装置按照最适合茶叶种类的烘炒方式进行翻炒与塌炒,提升茶产品的生产质量,并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茶叶的批量生产。

2基于PLC 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2.1绘制炒茶工艺程序流程图基于PLC 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软件系统可以通过装置与网络的连接来实时控制硬件系统的运行,并解决传统人力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设备类型会有不同的输出地址,而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就可以根据设备的输出地址将设备进行分类,而不同设备在进行地址输出时会有不同的外部负载,而软件系统就可以根据系统信息来规划炒茶工艺的流程图,确保自动炒茶机炒茶工艺的规范性,帮助自动炒茶机的控制人员实时监测自动炒茶机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自动炒茶运行效率与炒茶质量。

2.2软件编程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基于PLC 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中的软件部分可以通过软件编程显示控制界面,自动炒茶机控制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装置与软件的连接,软件编程可以实现对炒茶装置的有效控制,包括对温度装置的调温控制以及压力装置的压力效果控制等,而且软件编程运行的可靠性强,能够稳定地实时控制硬件装置,减少了企业对传统控制设备的购买,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另外,也降低了企业的装置后期维修成本,软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也保障了整个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自动炒茶机的炒茶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中渗透心育的尝试
尹继英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地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用心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初中中认真去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2、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成功和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

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教程进行精心设计。

3、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二、研究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其实,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方法。

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

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

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谐、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

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

四、用信息技术辅助心育的效果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家庭当中。

在教学工作中它不仅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育上的应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自学能力提到培养,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并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动用,还会更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透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最后,我想说,我们应该致力于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愉快的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从而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功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