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赏析

合集下载

林海课文批注

林海课文批注

林海课文批注摘要:一、林海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2.课文主题二、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的背景和环境描述2.主人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3.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三、课文的艺术特点1.文学手法2.语言风格3.思想主题四、课文的现实意义1.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对人生的启示3.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正文:【林海课文批注】一、林海课文简介《林海》是一篇描绘我国大兴安岭森林风貌的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峰。

课文通过描绘大兴安岭森林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背景设定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描述了一片浩瀚的原始森林。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大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同时,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小林在林海中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这片森林结下的深厚感情。

在重要事件和情节方面,课文通过描绘小林在林海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表现了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智慧的护林人的过程。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在文学手法方面,《林海》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课文中的森林景象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方面,贾平峰以其特有的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令人陶醉。

在思想主题方面,课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珍惜资源。

四、课文的现实意义《林海》以其对大兴安岭森林的描绘,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使得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课文通过对林海的赞美,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林海》课文解读

《林海》课文解读

【理清脉络】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先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再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分述所见,又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分述所思,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

【写作方法】《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先总后分课文共六个自然段,作者采用总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五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先写对大兴安岭的总的印象,接着从“岭、林、花”联想到木材,具体地分述,条理分明地记叙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二)前后呼应课文以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含义的理解为线索,先在开头点明“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最后在结尾段“联想到‘兴安’”中用“所以,我们美丽的兴安岭真是越看越可爱!”再次呼应开头。

(三)层层深入课文的分述是以作者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的理解过程来安排的。

作者先写景,通过细致的描写岭、林、花,让人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接着由“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这一反问句自然地引出联想到祖国建设。

由写景到联想,实际上是由大兴安岭的外在美写到内在美,递进式地层层深入。

《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在学习时应该认真体会这种结构美。

【语言特色】作家老舍巧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把大兴安岭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了,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与舒服。

1、巧对比,突出温柔美“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联想到秦岭,拿秦岭的险峻、盛气凌人来比较,突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可爱。

2、巧比喻,突出壮阔美“目之所有,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作者把大兴安岭比做大海,突出了它的宽广浩瀚;把群岭及其林木比做大海的波浪,化静为动,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森林的壮阔雄伟。

3、排比,突出变化美“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林海》句段赏析

《林海》句段赏析

《林海》句段赏析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析:这句话突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有各种姿态,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

“秦岭”是“险峻”,而大兴安岭是“温柔”。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析:这句话写兴安岭的“岭”十分温柔。

讲它温柔,就是指不险峻,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是采用拟人手法来说明兴安岭的山峰虽然有高矮的不同,但任何一座山峰都不高耸于群峰之上,不显示出高人一头的气势,因而显得可爱。

3.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析:这四句话突出描写落叶松和白桦。

第一句写落叶松非常多,像“海洋”;第二句中的“海”就是指“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泛着”,即飘浮着。

第三句写白桦的树干是银白色的。

第四句“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华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句话是对“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作的具体解释。

总之,作者用了许多比喻句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起伏比作大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比作海洋,把白桦比作海边的浪花。

绘声绘色,使读者如临其境。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析:这句话是对大兴安岭的景物的整体描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她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

“衫”一般指上衣。

“绣花鞋”,这里指盛开的各种野花。

这个描写非常准确、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5.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析:这几句话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抒发亲切、舒服的感受。

佳作赏析林海-作文

佳作赏析林海-作文

佳作赏析《林海》(四)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

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

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

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

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

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

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

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

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

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

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

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

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

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

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

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

老舍《林海》原文及赏析

老舍《林海》原文及赏析

⽼舍《林海》原⽂及赏析 林海 ⼤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不⼀样。

这⾥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条使⼈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车上看了⼏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脚⾄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谁也不孤峰突起,盛⽓凌⼈。

⽬之所及,哪⾥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应夸落叶松。

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河。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到这⾥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来。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呀:青松作衫,⽩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花,招来各⾊的⼩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上。

花丛⾥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红⾖。

兴安岭中酒⼚所造的红⾖酒,就是⽤这些⼩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桦,谁能不学向四⾯⼋⽅望⼀望呢?有多少省市⽤过这⾥的⽊材呀,⼤⾄矿井、铁路,⼩⾄椽柱、桌椅。

千⼭⼀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厦、良材联系在⼀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体,美得并不空洞。

叫⼈⼼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我们伐⽊取材,也造林护苗,⼀⼿砍⼀⼿载。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且可以综合利⽤。

⼭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与⼭的关系⽇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读后感 读《林海》有感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语⾔⼤师⽼舍先⽣的作品——《林海》,这篇⽂章形象地介绍了⼤兴安岭的优美风景,还抒发了⽼舍先⽣对⼤兴安岭⾃然资源在国家建设中起的重要作⽤的感慨,使我也不禁浮想连翩。

《林海》阅读理解

《林海》阅读理解

以下是一篇关于《林海》的阅读理解练习及其答案。

原文:在原始森林的海洋里,无数的小树,千姿百态,婀娜多姿,风吹,树动,鸟语,流水声,好像在唱一首大自然的交响乐。

小兴安岭的林海啊!是森工的朋友,是森工的学校。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树,就像走进绿色的海洋。

在这无边的森林里,有千山一碧的樟子松,有晶莹如玉的白桦,有高大挺拔的栎树,有青翠欲滴的榛树。

各种树木汇成了绿色的海洋,一株株一片片连在一起,有的独木成林,有的几株至几十株合为一体。

在森林里听不见喧嚣声,但觉分外宁静。

绿色的波浪翻滚着,犹如大海扬起了帆的船头。

然而海风是不会永远怒号的,冬天也会来临。

林海中的松柏更显得郁郁葱葱,青翠常绿。

虽然现在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林海却仍然迷人。

因为这里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它们也怕严寒,怕狂风暴雪吗?这里的松鼠多得数不清,连树林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它那蓬松的大尾巴,像大蓬伞一样展开来,有时坐在树枝上荡秋千,动作神气得可笑。

在小松鼠的地盘周围,没有其他小动物敢去打扰它。

东北虎可算是兽中之王了,可是在这绿色的王国里也有它的席位。

在林海中还有许多河流呢!河水真清啊!清得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河里的鱼儿很多,在水中游来游去。

春天还是花的世界呀!山上的映山红、布谷、报春花、杏花等漫山遍野的开放着。

把绿色的林海打扮得十分美丽。

问题:1. 文章中两次提到“绿色的海洋”,第一次指的是什么?第二次指的是什么?答案:第一次提到“绿色的海洋”指的是小兴安岭的林海。

第二次提到“绿色的海洋”指的是各种树木汇成的绿色的森林。

2. 为什么说小动物和东北虎也是林海中的一部分?答案:因为小动物和东北虎也怕严寒和狂风暴雪,它们需要森林这个环境来生存和繁衍。

同时,它们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这里的松鼠多得数不清”说明了什么?答案:“这里的松鼠多得数不清”说明松鼠数量庞大,说明小兴安岭的森林环境适宜它们的生存繁衍。

《林海》赏析

《林海》赏析

《林海》赏析《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文中景丽、物美、情挚。

读后,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景丽。

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

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物美。

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情挚。

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

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

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

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林海》片断的赏析

《林海》片断的赏析

《林海》片断的赏析《林海》片断的赏析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大兴安岭的景色如此美丽,由此而联想到———生:(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谁来联系课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生1:大兴安岭的木材可以做课桌,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生2:大兴安岭的青松、白桦是优良的木材,可以建高楼大厦,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出示:大兴安岭的()可以(),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想想怎么完成这个练习。

(同学们一听,马上来了兴致,纷纷拿出自己课前通过网络、电视、课外书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信息和同学交流,踊跃参与汇报)生1:大兴安岭的木材可以做精美的衣柜,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2:大兴安岭的人参可以做名贵的药材,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3:大兴安岭的紫貂的'貂皮可以做雍容华贵的时装,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4:大兴安岭的小野果可以酿酒,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5:大兴安岭的松果可以做成松节油,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6:大兴安岭的景色优美,可以称得上优美的旅游胜地,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学生滔滔不绝,畅所欲言,气氛非常活跃)师:就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且了解了解那里丰富的物产资源吧!(学生边观看录象边随着优美的音乐逐渐进入情境,每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还在小声议论和交流。

)师:大兴安岭的确太美了,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所以,我们要综合利用,一方面要砍树支援建设,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家园”,让它千山一碧、万古长青。

这样,大兴安岭就更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评析】“环境教育”是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小学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时机,巧妙渗透,把环境的意识、观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帖标签”式的讲解,肯定难以凑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赏析设计山西阳城第二小学孙素萍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体会本文题目的诗意美。

2.通过自主朗读欣赏,体会作者语言的修辞美以及用词的巧妙。

3.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内容的内涵之美。

4.浏览课文,赏析文章构段的严谨、情感变化的美。

教学过程一、想象揭题,赏课题之美。

(老师板书:木)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棵树。

生:我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树。

生:我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

师:不错,一个木字,同学们就想到这么多。

(老师擦掉“木”,板书“林”)你们又能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了许多树。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树林。

生:我看到了一大片茂密的森林。

生:我看到茂密的森林,一眼望不到头。

师:你们真是厉害!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么多!(老师板书“海”)同学们,你有看见了什么?生:我看见了蔚蓝的大海。

生:我看见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生:我看见了辽阔无银的大海。

生:我看见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把“林”“海”连起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一大片森林,无边无际,像大海。

生:我看到茂密的森林辽阔无边,像绿色的大海。

师:大家很会想象。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课前,老师让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知道本文写的是哪里?生: 大兴安岭。

师:老师读过一篇散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为什么不以“美丽的大兴安岭”为题,而用“林海”为题呢?生: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树木众多。

生:这样突出了大兴安岭的树木之多。

生:这样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大兴安岭的树木太多了,面积太广了,很壮阔。

师:好一个壮阔。

这样为题,不仅突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读起来起还有怎样的感觉?生:有诗意。

生: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本文题目的诗意美。

那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一篇美文?(生自主回答:用词的精准修辞的精妙结构的严谨情感的真挚哲思的巧妙……)二、自主朗读,赏语言之美师:作者通过联想、比喻,是题目充满了诗情画意,那文章究竟美不美呢?美在哪里?大家快快读读看。

1.自主朗读欣赏。

2.交流共赏。

(在学生自主交流过程中,适时地欣赏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预设:(1)鲜明对比,突出温柔美“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作者看到大兴安岭联想到秦岭,拿秦岭的险峻、盛气凌人来比较,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可爱。

(2)巧精妙比喻,突出壮阔美“目之所有,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作者把大兴安岭比做大海,突出了它的宽广浩瀚;把群岭及其林木比做大海的波浪,化静为动,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森林的壮阔雄伟。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落叶松的海洋”极言落叶松之多、松林面积之广,与课题“林海”二字紧紧扣合。

(3)长短句,突出变化美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变化万千温柔可亲。

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里长短句结合,既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千山一碧,又显示了绿色的细微差别、层次与变化。

(4)精妙拟人,突出整体美作者先由远及近地写河岸有许多野花,松影下有各种小花,花丛里藏着小果;然后把树与花果联系起来写道:“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多漂亮啊!老舍真是妙笔生花,把兴安岭当成一位俏丽妖艳、巧于梳妆的姑娘来写,从下到下,由树到花,浑然一体,色彩缤纷,突出了它的整体美。

(5)用词精准。

A.对比朗读,赏“点”字妙用。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体会“点”字妙用,突出岭的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差别不大,温柔可爱,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之美。

B.研读,赏“闪”字精准。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

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动”,更精准,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三、比较,赏内容之美1.浏览《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huà)、柞(zuò)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nèn)绿的叶子。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huì)成小溪,淙(cóng)淙地流着。

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低下头喝水,有的侧(cè)着脑袋欣(xīn)赏(shǎng)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河里涨满了春水。

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漂,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夏天,树木长得葱(cōng)葱茏(lóng)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zhē)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jìn)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lǚ)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柞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树显得更加翠绿了。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suān)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zhēn)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

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diāo)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

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了。

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kù),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2.比较两篇文章内容的不同。

《小兴安岭》景美,物丰。

《林海》景美,物美(与祖国建设联系在一起,兴国安邦),人情美(伐—造取—护砍—栽爱林护林,植树造林) 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之美,美得丰富,美得有内涵。

四、浏览,赏结构之美1.浏览,感知总分结构。

2.划情感词,体会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在文中三次出现,请大家边浏览,边划出。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觉得——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使人感到——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知道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使人体会到——生:﹙接读﹚亲切、舒服。

三次“亲切、舒服”是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是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与线索,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渐加深。

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一次比一次强烈,前后呼应,递进式地层层深入。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体会到作者拟题的诗意,用词的精准,修辞的精妙,结构的严谨,情感的强烈,还感悟到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就是大师语言的魅力,这就是美文美之所在!板书设计:林海(大兴安岭)题目诗意景修辞精妙美物用词精准人结构严谨《林海》赏析反思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美文欣赏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文化品味。

这是我们开展美文赏析的最终目的。

本学期一如既往进行美文赏析活动。

《林海》赏析结束,我认真反思,感觉收获了许多,也留有一些遗憾。

亮点:1.揭题自然巧妙,赏析无痕。

开课伊始,我依次板书“木”“林”“海”,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眼前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把“林”“海”连起来,对“林海”再次想象,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达兴安岭林多、面积广的壮阔美。

接着让学生对“大兴安岭”“林海”两个题目的探究,体会到了“林海”这个题目的诗情画意。

这样,揭题、解题的过程,也就是对题目的赏析过程,自然巧妙。

2.凸显了学段特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实践,对于一篇美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学生已经明确。

本节课学生回忆了赏析美文的方法后,让学生自主朗读欣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学生们找到的词语、句子都非常准确,赏析得也很到位、精彩,让我很欣慰。

3.对“美文美之所在”总结全面,回归整体,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重点体会了本文拟题的诗意,用词的精准,修辞的精妙,结构的严谨,情感的强烈。

还感悟到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结课时我通过板书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大师语言的魅力,美文美之所在!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整体印象。

不足:1.赏析条例不够清晰。

在学生自主朗读欣赏之后,交流时学生是按段落顺序进行的,若能引导学生按用词、修辞、结构等方面一项一项交流,条例会更清晰,印象也会更深刻。

2.时间把控不够,对于文章内容、结构的赏析有些仓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高贵灵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我将继续前行,期待“美文欣赏课”为孩子们的生命之旅播撒一路花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