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
1960版、2014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审美艺术比较分析

1960版、2014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审美艺术比较分析作者:兰雁宁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林海雪原》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此后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到目前电影版的《林海雪原》主要有1960 年刘沛然导演的《林海雪原》和2014 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
下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重塑、电影艺术手法的革新和情节的增删取舍三方面来比较两版《智取威虎山》的异同。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电影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节增删取舍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东北联军小分队在参谋长少剑波的带领下,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通过与盘旋当地多年的匪徒们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瓦解、消灭了这批国民党的残余势力。
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党的干部少剑波、侦察员杨子荣等英雄形象,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匪形象如座山雕、“蝴蝶迷”等等,而颇具传奇色彩的叙事形式更使得小说在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
《林海雪原》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此后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到目前电影版的《林海雪原》主要有1960 年刘沛然导演的《林海雪原》和2014 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
电影是用影像将文字转换成活动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对小说进行一定的加工。
首先文本加工转换成影像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如何让观众接受电影中的形象和情节设定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林海雪原》的改编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其次由于电影的时长限制,不能将整本小说囊括其中,两部不同时期拍摄的电影都只选取了《林海雪原》中的叙事高潮“智取威虎山”。
下文将主要从人物形象的重塑、电影艺术手法的革新和情节的增删取舍三方面来比较两版《智取威虎山》的异同。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在小说中,主角只有参谋长少剑波一人,整个小说叙事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刘沛然版的电影在人物形象上却进行了大幅调整,侦查员杨子荣担任了绝对的主角,而少剑波在电影中更多的是作为一名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形象出现。
智取威虎山影评

智取威虎山影评《智取威虎山》:时代的车轮来又去,但英雄永驻人心杨宗贵战死于1947年2月23日,一个凛冽的冬日清晨。
根据他的战友叙述,当日他们在潜伏观察雪地中一座破窝棚之后,确定里面隐藏的是他们追踪多日的土匪,决定突击抓捕。
杨宗贵第一个冲上去,一脚踢开门,大喝一声“不许动”,并准备开枪示威,不想“咔嚓”一声,手中的驳壳枪竟然没有响。
事后查明原来是天气太冷,枪机上结了霜被冻住了。
还没等他俯身隐藏,窝棚里飞出一颗子弹,正中他的胸膛。
于是刚满31岁的“侦察英雄”杨宗贵倒在雪地上,躺卧在他熟悉的东北白山黑水间,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牡丹江军分区为杨宗贵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不过灵牌上写的是“杨子荣”,因为他用这个名字参加的解放军。
无人知道这个瘦高的大个子来自何方,也不知他的本名,即使他的战友也不知道。
于是,“杨子荣”这个名字就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并以一个“英雄”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烟台,杨宗贵的母亲在贫困中挣扎,思念着她唯一的儿子。
因为杨宗贵乔装土匪侦察的时候被同乡看到过,因此当地盛传他叛变做了土匪,政府取消了他家里的军属待遇。
又因为部队无人知道他的本名,即使他被当做一个英雄来纪念,这份荣光也未能落到他母亲的身上。
于是直到在贫困和饥饿中死去,杨宗贵的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儿子,是一个英雄。
杨子荣的两个妹妹被卖到外地,直到后来曲波找到杨子荣故乡,当地政府才知道此事,将她们找回安置。
所谓英雄,往往和悲剧联系在一起,越是大英雄,越有大悲剧。
这一点在杨子荣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只是这一切,在杨子荣担任主角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过。
他以一个机智勇武、光辉灿烂的形象在人民的心目中永生,没有半点不和谐之处。
68年后,同样是在冬天,杨子荣曾经为之奋战的这个国度里,无数人笑着闹着,拿着食品饮料,走进温暖舒适的电影院,坐下看一部名为《智取威虎山》的电影。
68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红色经典再演绎——影片《智取威虎山》解析(上)

红色经典再演绎——影片《智取威虎山》解析(上)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4期影片速读1946年冬季,我军一支剿匪小分队在代号“203”的少剑波带领下,深入深山老林清剿土匪。
就在他们刚刚进入战区,对当地情况尚不熟悉的时候,上级派来了合江军区政治部敌工科侦察员杨子荣协助剿匪。
与杨子菜一起来的还有野战医院的女护士白茹(小白鸽)。
小分队后来又遇到了父亲被土匪杀害、母亲被抢走的流浪儿栓子,并把他收留下来。
与此同时,国民党先期潜入东北的人员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收编各山头的土匪。
国民党的候专员企图利用手中的先遣图引诱土匪许大马棒和“座山雕”相互残杀,自己渔翁得利(在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是团结这些土匪共同对抗我军清剿而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这个候专员脑子不知是不是进水了)。
剿匪小分队此时也转移到夹皮沟村,并且通过当地群众得知村子里有土匪的眼线。
就在高波去追因不了解小分队身份而逃离的检子时,却意外发现了在村子里的国民党候专员的副官栾平。
原来,候专员本打算将先遣图送给许大马棒,但栾平却想把图转送给“座山雕”,以换取一官半职和奖赏。
高波为了救被栾平抓住的栓子而被俘虏,就在受刑时才被小分队其他人员解救出来。
这样,我军就了解了栾平的企图并得到了他身上的先遣图。
此时,熟悉东北民情的杨子荣提出由自己假扮成许大马棒的司马副官(实际上就是负责养马的副官)胡彪打入“座山雕”内部,摸清情况后里应外合将土匪一网打尽。
少剑波开始并不同意,后来看到杨子荣非常坚决而且有信心也就同意了。
杨子荣与绰号“长腿”的侦察员一起进山后分手,后者负责传递杨子荣送出的情报。
杨子荣行进途中遇到了一只老虎,经过一番搏斗将其打死(即样板戏中有名的桥段——“打虎上山”)。
打死老虎后,杨子荣遇到了“座山雕”的手下并被带上了山。
“座山雕”经过一番盘问,杨子荣用黑话对答如流(这也是当年的样板戏中最著名的桥段),从而取得了其初步信任并被封为山寨第九金刚。
《林海雪原》的读后感

《林海雪原》的读后感《林海雪原》的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林海雪原》的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海雪原》的读后感1“你要学学那些战士们,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歌!”妈妈的声音又响起了,她已经背好包准备出去了。
“快点,去买一本红色经典书,不买你不会知道战士们的辛苦。
”偶然,我读到了一本《林海雪原》的红色经典读书,书中的故事刻骨铭心,是一个个热血铸就的灵魂——他们是战士!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林海雪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新中国这片江山如画的土地!书中讲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
作者曲波用这本书怀念他的老战友,怀念那段一起抗战的日子。
不知大家可曾听过那雄赳赳气昂昂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那就是他的战友杨子荣用热血谱下的一首战歌。
他足智多谋,把威虎山的土匪消灭了许许多多,真是一个大英雄!老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是懒的,遇到困难总想半途而废,总是会哭泣,会伤心,会难过,但是一想到这些不畏艰苦,勇敢在抗日路上牺牲自己、保卫祖国的那些战士,我的热血仿佛也被点燃,仿佛也身临其境在抗日战争那艰苦的环境下,我并无退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是逆风而行的,如果不往前行走,就会被风吹倒,从而得不到那以后的荣华富贵,得不到我舒适的安逸生活……但学习上,我总有那么一点的欠缺。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选择生闷气,把门猛地一关,把笔全部砸到地上,然后大哭一顿。
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有时我选择放弃,有时我选择哭泣。
这使我愈发气馁。
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向英雄学习;向这些革命先辈学习。
只要有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我就像机器人一样奋起读书,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林海雪原》的读后感2昨夜,星宇浩淼,若隐若现。
从期待视野的角度看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对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

从期待视野的角度看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对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摘要: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对研究由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期待视野的理论及其与电影的关系着手分析电影《智取威虎山》对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
影片通过对英雄传奇的再现和个人特色、流行元素的植入唤起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在嵌套式和个人化的叙事模式中,影片对革命战争中个体的发掘和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尝试造成了审美距离和视野的变化。
尽管影片在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方面未必是成功的,但仍不失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期待视野《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改编一、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象学和解释学是其主要的理论渊源,这一概念由德国学者姚斯提出,并将其运用于文学史的研究中,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動中的主体性。
其中,期待视野理论是姚斯接受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
”期待视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假如人们把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性描绘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
姚斯认为,这种审美距离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特性。
二、《智取威虎山》对观众期待视野的唤起电影《智取威虎山》在情节上大体忠实于原著,迎合了中老年观众集体记忆。
此外,为了吸引作为电影消费主力军的年轻群体,电影也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给老故事穿上时尚的外衣。
可见,年长观众与年轻观众都是该电影所设定的目标人群。
电影从以下两个方面唤起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英雄传奇的再度演绎作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林海雪原》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传奇色彩,小说借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情节曲折离奇,广受欢迎,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说是以少剑波为主人公的,这一年轻英俊、智勇双全的人物在小说出版以后却受到众多读者的批评,主要是因为他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当时的文艺观念不相符,后来的改编作品多以杨子荣为主人公,以智取威虎山为核心情节。
简要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

分析《林海雪原》的传奇性《林海雪原》,曲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它以传奇小说形式写革命军事题材,继承《水浒传》的传统选取小战斗作小型化的挖掘,进行“连环式”的描绘。
全书的传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奇的情节结构全书以解放军36人小分队的剿匪历程为经,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绥纷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为纬。
这是一场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战斗。
解放军所面临的敌人,不是国民党“官军”也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伙具有东北“胡子”习性,惯于长途奔袭和流窜而且像豺狼虎豹一样在深山老林中行动自如的有大小头目统领组织严密的惯匪。
他们久居深山老林,行踪诡秘,及时暴露也极易躲藏、易守难攻。
作者在小说中吧小分队置身于这样的困难之下,通过四大故事充分展示了解放军以神奇的智慧和超凡的胆识创造出来的使人惊叹不已的战斗奇迹,给整部小说以充分的传奇性色彩。
四个大故事既各有首尾相互独立,有彼此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而且在大故事中又穿插许多独立成篇的小故事,使得作品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又和谐统一,跌宕多姿又脉络分明,这样的结构布局,使作品环环相扣,奇峰迭起,又与它的传奇性内容相得益彰。
二、传奇的人物形象在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中,必然少不了传奇性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机智勇敢、多谋善段的指挥员少剑波;乐观幽默善于攀登的栾超家;耐力过人、长于跋涉的孙达得等。
但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当属侦查英超杨子荣,他是小说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他凭借自身超乎常人的机智,乔装成匪徒胡彪,只身打入虎穴,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取得了匪首的信任,巧妙地干掉曾被他俘获审讯过的土匪栾平,而且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端掉座山雕,全歼匪徒。
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传奇性人物形象在任何艰险复杂的环境中的忠诚三、传奇的自然景物《林海雪原》在自然景物的描绘方面上也充分展示了它的传奇性色彩。
如:巍峨险峻的九龙山;怪石倒悬的鹰嘴山无一不充满奇异色彩;威虎山的阴森恐怖,河神外的内静外阴无一不让人毛骨悚然;还有四方台的冰锋陡截;绥纷草甸的迷茫死寂,外加能凝固人血液的酷寒等。
《智取威虎山》鉴赏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赏析首先,样板戏作为京戏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其自己本身独特的魅力与精彩。
赏析样板戏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不得不对样板戏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
而样板戏一共只有八个。
而京戏更是只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5部。
在这5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智取威虎山》。
这不光是因为其中有智有勇有谋,更是因为其具有的独特的历史背景。
而其中的唱念做打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1.关于《智取威虎山》的创作剧本系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
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1958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现代戏剧座谈会,并向戏曲界发出关于戏曲艺术第二次革新的倡仪。
为响应文化部这一倡仪,上海京剧院一团决定创作一部新的剧目。
其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剧院演出了根据曲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林海雪原》。
团里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等几位演员在看了人艺演的《林海雪原》后,对其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这一段很感兴趣,几个人一碰头,决定将这个情节改编成京剧。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团领导的支持,并派艺术室主任陶雄和编剧申阳生参与改编,戏名也定为《智取威虎山》。
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
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森协助。
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
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
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
经过数月的排练,同年9月17日,《智取威虎山》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并获得好评,成为上海京剧一团的经典剧目之一。
智取威虎山鉴赏

• 了座山雕的试探,送出了情报。同时 少剑波在林区夹皮沟发动群众,学习 滑雪。在庆祝座山雕的六十大寿的百 鸡宴前夕,土匪栾平识破了杨子荣的 身份。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 杨子荣充分发挥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 最后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 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 徒灌醉,与参谋长率领的分队里应外 合,全歼匪徒。
• 《智取威虎山》不管是从人物的角色、 情景的配合,还是英雄人物形象、音乐 以及舞蹈的紧密联系,无一不透漏出无 产阶级革命对人民思想上的绝对领导。 文化大革命的文化霸权乃是在意识和再 现的领域中操作,整体的社会、文化、 以及个人经验被左派权利圈发展、定义 和收编合理化。样板戏作铺盖式的映、 演标志着政治的占领,亦是思想的占领。 而它的艺术特征也不仅仅表现在艺术领 域,更重要的是已经偏向于政治领域。 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统治的一种手段, 亦是一种思想领域的控制。
是老百姓心中的太阳,是他们的希望是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 带给他们的曙光。“迎来春色换人 间”共产党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胜利
的希望,让他们感觉到了春回大地的
温暖。因此他们“甘洒热血写春 秋”。谱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春
秋”,还有消灭土匪和反动派,给祖 国带来美好生活的“春秋”。
《智取威虎山》的影响和意义
• 《智取威虎山》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 鲜明,唱腔高亢激越,各个行当齐全,戏 中唱段安排巧妙合理,每句台词都精雕细 琢,几乎每段唱腔都能获得观众的满堂彩。 有评论认为,《智取威虎山》在戏曲艺术 造诣上拥有极高成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 艺术巅峰,将载入京剧发展的史册。
• 侦察排长杨子荣豪爽刚毅,参谋长少剑波 足智多谋,两大英雄人物一刚一柔。性格 鲜明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雄浑开阔 的画面,使该剧洋溢着一种威武豪壮的阳 刚之美。该剧已经先后演出数千场,堪称 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剧中光彩照人的孤 胆英雄杨子荣被几代人传颂。独具韵味的 曲调和唱词至今仍被人频频唱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
看完《智取威虎山》,我便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
电影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电影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
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
我原本以为电影《林海雪原》中充满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匪徒的杀戮场面,但是当我看到少剑波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之后,我开始被这部红色电影吸引,接下来的一个个战斗故事更是让人无法自拔,我沉浸在小分队战斗组的每一场战斗中,品味着每个人的个性,佩服他们的勇气,佩服他们的智慧,更佩服他们每一个人的忠诚。
英雄出自英雄团体,单个的英雄其实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这两部电影中,英雄的团体就都很厉害,在《林海雪原》中,侦查兵团体们既精明又能干。
而在《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以一敌十,几乎将敌人歼灭,最后三十人能将三千人打的稀烂。
不过群众的智慧呢?《林海雪原》中大家共同为杨子荣出主意,有集体智慧作支撑就胜人一筹。
但是在《智取威虎山》中就太高估了杨子荣的个人智慧,尤其是栓子妈诬陷另一土匪案,女人不经训练就有那么高的智慧,能编出那么高的谎言,那么对比一下杨子荣呢?杨子荣是不是就一般般了。
《林海雪原》还有中杨子荣和一撮毛的精彩对话,可惜经徐克一改。
杨子荣真的就一般般了,好像是占了敌人愚蠢的便宜,而不是高大无畏压制了敌人。
土匪虽然狡猾,但是智力眼界并不高,很容易糊弄,《林海雪原》中展现了土匪的狡猾和可笑之处,而《智取威虎山》中土匪则只有残忍了。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林海雪原》这部小说。
而《林海雪原》更因文革的八部样板戏而深深的引入那一代人的脑海中。
《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中的语言借助了东北话,给影片增加了很多笑点,但是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影片中的演员会说东北话的太少了,虽然交代了只有几个当地人,但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并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