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3篇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0篇 醉翁亭记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0篇 醉翁亭记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
的快乐为快乐啊! 3. 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 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 春和景明图(或湖光春色图/阳光灿烂的画面)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
对此的理解。(4分) 甲文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作此文时, 作者正贬官在外,但仍然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吃苦在 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乙文表 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写此文时,作者被 贬滁州,但他仍怀宽厚仁爱之心,随遇而安、与民同
(2)云归而岩穴暝
归: 聚拢
暝: 昏暗
(3)晦明变化者
(4)野芳发而幽香
(5)佳木秀而繁阴 2. 句子翻译
晦明:或明或暗 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 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3)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 守喝醉了。
3.句子朗读节奏 苍 颜 /白 发,颓 然 乎 / 其 间 者,太 守/ 醉 也。
4.文意理解
(1)文章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用意? 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快, 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描写了众人游宴之乐,揭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 思想。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
第20篇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山水之乐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ɡ yá)也。山行六七里,

湖南中考面对面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十六、出师表

 湖南中考面对面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十六、出师表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__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____ 连__词__,__译__为__“__可______ 是__”__“__但__是__”_“__然__而__”_
6. 关键句子翻译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014兰州、黔南州)
因而先帝才选拔下来给予陛下。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12 甘南,2009绵阳)
2.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此皆良实 原意为:善良诚实,在句中意思为:_善__良__诚__实__的_人__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原意为:邪恶,在句中意思为:_奸__邪__的__事__情___ ③优劣得所 原意为:好坏,在句中意思为:___好__的__差__的___
④攘除奸凶【F】 原意为:奸邪凶顽,在句中意思为:_奸__邪__凶__顽__的__人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恢弘志士之气 原意为:宽阔,广大,在句中意思为:__发__扬__扩__大___ (3)名词用作动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原意为:光线,在句中意思为:__发__扬__光__大____
评,应当用一个标准。③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 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 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 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 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 分,赏罚不明。
(2)文章第七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 具体指什么?(2015天水)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文章第七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 括。(2015盐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临 临【F】表涕零
判定,评定 谈论
副词,将要 动词,面对
4. 重点实词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1篇 陈涉世家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1篇 陈涉世家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涉世家
出身和青年时代的抱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 ,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ú)
么?【乙】文中,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4分)
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
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4. 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
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4分) 启示:①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②作战 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充分准备。
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wéi)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 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 葛婴将兵徇蕲以
东。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 (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 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
(11)念鬼
念: 考虑、思索
(12)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威服
(13)陈胜王
(14)固以怪之矣
王:称王
以: 通“已”,已经
(1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私自、偷着 (16)狐鸣呼曰 (17)卒中往往语 (18)皆指目陈胜 狐【F】:像狐狸一样 往往: 到处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指目:
2. 句子翻译
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
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7篇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7篇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习题) 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 战”,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 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 “小惠”“小信”。当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时,曹刿评价说“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
第二部分:战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文意理解
1.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
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公平,取信于民;(2)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3)善于观察,把握时机;(4)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2. 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 行简要作答。 (1)“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 怀。(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 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3)“
我发现他们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所以才下令追 击
他们。
3. 句子朗读节奏
吾 /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4. 文意理解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RJ课后习题)
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 伐【F】: 攻打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何以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间: 参与
鄙: 目光短浅 以: 凭、靠 安:有“养”的意思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13《黄生借书说》复习课件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13《黄生借书说》复习课件
(2)其切如是
致: 得到
切: 恳切,用心
(3)辄省记
辄:

省: 明了
(4)落落大满 落落: 高高堆集的样子
(5)为可惜也
2. 句子翻译惜:源自珍惜(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我去借,他不给,回来后还梦到这件事。
(2)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那心情是这样恳切。所以能读到的书,就能了解、记住。
(3)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白色的蠹鱼、灰色的蜘蛛丝,时常蒙着书籍。 3.句子朗读节奏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 为可惜也 4. 文意理解 在《黄生借书说》中,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 来论证观点的?
第二部分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 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通籍 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 n)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 词语解释
(1)家贫难致
(3)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心里惴惴不安,抚摸玩赏起来没完没了。 3. 句子朗读节奏 (1)书非借 /不能读也
(2)吾不得 /而见之矣
4.文意理解 (1)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
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三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 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 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 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
么作用?
一是两人家贫无书相似,二是两人借书来读 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 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 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 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2016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而且所考查的
课外实词多是在课内文言文中接触过的,理解时必 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解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 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
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技巧:
技巧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
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
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 宜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 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 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
尽白。
【答案】 D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猴子们都怕他(狙公),被他害苦了,却都不敢违抗他。
3. 文中写道:“言未既,众狙皆寐。”意思是小猴子的
话还没说完,所有猴子都醒悟了,明白了。从文意看,
猴子们明白了什么?(2分)
①果实是天生的,自然的,没有理由分给狙公;②一直
以来狙公都是不劳而获,靠役使、剥削自己而生活;③
3. 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 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
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 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 句子翻译 典例剖析 (’15长沙)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无复再言。
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依靠狙公。(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常考考点及方法突破

【湖南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3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3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2020/7/7
7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虚景描写。寥寥十六个字,写出了沧 海之大,借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 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 豪迈的气概。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这八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的结尾,与 诗意并无必然的联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
与后文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诗 人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归家的愁苦之情。
2020/7/7
22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考情搜索】湖南人教地市近5年35套试卷中,2013
长沙考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2020/7/7
首句写景,寓情于景。“杨花” 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啼叫暗含悲痛之情,诗 人借用这两个意象,点明是暮春 时令,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次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示惊 讶;“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
2020/7/7
16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 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 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 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 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 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020/7/7
9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考情搜索】湖南人教地市近题。这一联先写“客路”后
客路青山外,
写“行舟”,将诗人人在江南、神
行舟绿水前。
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充分表露了 出来。与尾联的“乡书”“归雁”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8《强项令》复习课件语文版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8《强项令》复习课件语文版

1.词语解释
(1)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 征召
(2)时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时[F]:在当时
(3)因匿主家
匿[F]:躲藏
(4)而以奴骖乘
骖乘:陪乘
(5)乃驻车叩马
驻:停留
叩:拉住,勒住
(6)大言数主之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7)因格杀之 (8)欲箠杀之 (9)陛下圣德中兴 (10)而纵奴杀良人 (11)将何以理天下乎? (12)流血被面 (13)使宣叩头谢主 (14)宣不从,强使顿之 (15)宣两手据地
格杀:打死 箠: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中兴:复兴 良人:平民,百姓 理:治理 被:盖;覆盖 谢:认错 顿:叩头 据:按,撑
(16)文叔为白衣时
白衣:平民,百姓(17Fra bibliotek臧亡匿死臧: 隐藏
(18)威不能行一令乎
行: 施行,施加
(19)因敕:“强项令出!” 强:硬
项:脖子
(20)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全部
班: 分发
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 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②作为 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纪守法。(每点1分,共 2分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参考译文】【乙】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 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 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 以坏事,一个人就能安邦定国。
【解析】阅读甲文可知董宣是一位刚正不阿、为官廉洁、 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县令,不仅赢得了帝王的信任, 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结合下文主题,这一事例 恰好印证了乙文的“仁者以财发身”的观点,而不是 “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D项表述有误。
【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全文梳理 【全文中心】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人们寻找石 兽的经过及最终在上游找到石兽的结局,从中悟出了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 臆断”的道理。
文意理解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
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RJ课
(3)二石兽并沉焉
并: 一起
(4)阅十余岁 (5)求石兽于水中 (6)竟不可得 (7)棹数小舟 2. 句子翻译
阅:经过,过了 求:寻找 竟: 终于,到底 棹:划船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3. 句子朗读节奏 求 / 石 兽 / 于 水 中,竟 / 不 可 得。
大凡,凡是
侵蚀、冲刷 停止 于是
逆流
(5)如其言 (6)但知其一 (7)可据理臆断欤 2. 句子翻译
依照 如:
但: 只 臆断: 主观地判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 ) 依照他的说法 ( 去做 ),果然在 (上游 )几里开外找 到了石兽。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第3 篇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石兽落水,寺僧到下游打捞,未果 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 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1. 词语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河干: 河边 圮: 倒塌
金题演练 一、(’16预测)阅读《河中石兽》,回答后面的问 题。(10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二石兽并沉焉 ( ) 一起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 推究 (3)凡河中失石 ( 大凡,凡是 ) (4)但知其一 ( ) 只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2分)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 去
(4)不亦颠乎 (5)众服为确论 2. 句子翻译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颠: 通“癫”,疯狂 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第三部分:老河兵的“笑”和作者的思考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就妄下结论 。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据理臆断” , 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 理解 , 而要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 遵循客观事物 的规律。
后习题)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
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 出正确的办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RJ课后习题)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
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 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第二部分:讲学家的分析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 杮 (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 词语解释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湮于沙上 设帐:讲学,教书 究: 推究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湮: 埋没
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sù)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词语解释 (1)凡河中失石 凡【F】: 啮: (3)转转不已 (4)遂反溯流逆上矣 已: 遂: 溯流: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 作者由本篇文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谈谈你的理
解。(2分) 结论: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理解: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
虑 事物要全面深入 , 不能一知半解 , 凭主观臆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