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Word版含答案.doc

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课后练习(1)1.【文题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属于他自己所追求或者守望的一方精神家园。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方精神家园,所以人们才觉得生活得有意义,不空虚。
请你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
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A.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5.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一片神鸦社鼓D.大江东去7.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复习资料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歌,都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本诗是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B.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C.诗歌颔联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面两句诗形成了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D.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
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
1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怨恨”,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了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⑶《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与友人登上泰山山顶所见到的雪后美景: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5.B“‘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错,应是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是直接写昭君的形象,这里是通过山壑来表现人物,属于侧面烘托。
16.①琵琶曲《昭君怨》含有一种幽怨之情;②昭君远嫁匈奴,身世凄苦,借琵琶曲表达内心的哀怨之情;③杜甫有才能不被重用,昭君有才貌不被赏识,两人有相同的身世遭遇,杜甫借咏怀昭君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1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答案

【导学】1、略2、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
3、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颈联中的“独”“空”两字。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感;“空”字表面写昭君葬于塞外,不能归汉,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但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却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寄寓着其对故土的爱恋之深。
4、《西塞山怀古》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包佶的《再过金陵》“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5、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
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导练】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①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角度有别。
最新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E项,这首诗的主题是“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2 .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 .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
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 上的丰富提高?
4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有何效果?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
6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 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 b),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 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
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2. B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4•“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
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
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
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
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
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不是。
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故诗文与诗题是非常相配的。
【解析】3.从“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得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4.“一”与“独”数字对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写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答案第1页,总3页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
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不是。
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
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
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7•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荫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9 •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
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
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
“半含” “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中,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
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
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
“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
错觉。
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
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
入云端,轻轻地攒动着。
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
10.①③②④
答案第2页,总3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
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秉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答案第3页,总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