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叶片泵设计
课程设计叶片泵

课程设计叶片泵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叶片泵的性能参数和应用范围。
3.理解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
4.能够绘制叶片泵的简单示意图。
5.能够计算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6.能够分析叶片泵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的重视。
3.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叶片泵的基本结构:介绍叶片泵的组成部分,包括叶轮、泵体、密封装置等。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过程。
3.叶片泵的性能参数:介绍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流量、扬程、功率等。
4.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分析叶片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5.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讨论叶片泵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叶片泵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和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叶片泵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叶片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叶片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叶片泵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叶片泵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叶片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定量叶片泵设计与计算

1 双作用叶片泵简介1.1双作用叶片泵组成结构组成结构:定子、转子、叶片、配油盘、传动轴、壳体等1.2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3-19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Fig 1-1 Double-acting vane pump principle of work 1—定子;2—吸油口;3—转子;4—叶片;5—压油口如图1-1所示。
它的作用原理和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定子表面是由两段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八个部分组成,且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
在图示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密封工作腔的容积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逐渐增大,为吸油区,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处逐渐减小,为压油区;吸油区和压油区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它们隔开。
这种泵的转子每转一转,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称为平衡式叶片泵。
定子表面近似为椭圆柱形,该椭圆形由两段长半径R 、两段短半径r 和四段过渡曲线所组成。
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建压后>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在转子槽作径向移动而压向定子表,由叶片、定子的表面、转子的外表面和两侧配油盘间形成若干个密封空间,当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处在小圆弧上的密封空间经过渡曲线而运动到大圆弧的过程中,叶片外伸,密封空间的容积增大,要吸入油液;再从大圆弧经过渡曲线运动到小圆弧的过程中,叶片被定子壁逐渐压进槽,密封空间容积变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因而,当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要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之为双作用叶片泵,这种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为了要使径向力完全平衡,密封空间数即叶片数>应当是双数。
定量叶片泵设计与计算资料

1 双作用叶片泵简介1.1双作用叶片泵组成结构组成结构:定子、转子、叶片、配油盘、传动轴、壳体等1.2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3-19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45321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Fig 1-1 Double-acting vane pump principle of work1—定子;2—吸油口;3—转子;4—叶片;5—压油口如图1-1所示。
它的作用原理和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定子表面是由两段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八个部分组成,且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
在图示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密封工作腔的容积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逐渐增大,为吸油区,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处逐渐减小,为压油区;吸油区和压油区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它们隔开。
这种泵的转子每转一转,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称为平衡式叶片泵。
定子内表面近似为椭圆柱形,该椭圆形由两段长半径R 、两段短半径r 和四段过渡曲线所组成。
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建压后>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在转子槽内作径向移动而压向定子内表,由叶片、定子的内表面、转子的外表面和两侧配油盘间形成若干个密封空间,当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处在小圆弧上的密封空间经过渡曲线而运动到大圆弧的过程中,叶片外伸,密封空间的容积增大,要吸入油液;再从大圆弧经过渡曲线运动到小圆弧的过程中,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密封空间容积变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因而,当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要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之为双作用叶片泵,这种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为了要使径向力完全平衡,密封空间数即叶片数>应当是双数。
单作用叶片泵毕业设计

单作用叶片泵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单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流体输送装置,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使其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单作用叶片泵存在一些问题,如泄漏、振动、效率低等。
本研究旨在探索改进单作用叶片泵的方法,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减少故障率。
1. 方案实施情况:1.1 实验设备准备:选择一台标准的单作用叶片泵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1.2 实验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适当的实验介质、传感器、计时器等实验设备。
1.3 实验参数设置:确定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参数,如转速、叶片间隙、进出口压力等,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方案。
1.4 实验过程控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5 实验数据采集:采集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包括泵的流量、压力、转速、功率等,以及叶片振动和泄漏情况。
2. 数据采集和分析:2.1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整理成适合分析的形式,包括建立数据表格、绘制曲线图等。
2.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进行分析,包括流量特性、效率、压力脉动等方面。
2.3 结果验证: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验证,评估提出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3. 创新和发展:3.1 问题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分析单作用叶片泵存在的问题,如泵的流量损失、压力脉动过大等。
3.2 方案优化: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单作用叶片泵的方案,如优化叶片结构、改进密封方式、减少泄漏等。
3.3 实验验证:采用实验方法对提出的方案进行验证,比较优化后的单作用叶片泵与传统泵的性能差异。
3.4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结论:通过对单作用叶片泵进行研究实验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4.1 单作用叶片泵存在流量损失、压力脉动等问题,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4.2 优化叶片结构、改进密封方式、减少泄漏等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单作用叶片泵的性能。
叶片泵的研究与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叶片泵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提高叶片泵的研究和设计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节约能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说明书对单作用叶片泵做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根据计算方法按照给定参数进行叶片泵的整体设计,对所设计泵的主要零件进行了校核,最后简单的说明了叶片泵常见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叶片泵主要有六个零件组成:定子、转子、叶片、配油盘、轴、泵体。
设计之前,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以及广阔的网络收集和分析转子加工的国内外现状。
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叶片泵的转子工作原理分析转子加工存在的问题。
然后设计加工的整体方案,工艺路线等。
加工过程中加工余量和工艺规程,以及加工所涉及的工具如刀具和夹具的设计。
文中对叶片泵转子的工作原理分析,加工整体方案确立进行介绍。
在工艺规程设计中,对车削加工进行里详细的分析解答。
整个加工之中都与热处理相关,不论是正火、调质还是淬火都在加工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文中还提出力数控加工以及其程序。
关键词:叶片泵;恒压;结构设计;刀具设计AbstractVane pump is widely used in the various field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in vane pumps research and design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energy saving。
Statement on the role of the single-vane pump to do a simple overview, analysis of the vane pump working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iven parameters of the overall design of vane pump, designed to pump the main parts of the school nuclear, and finally shows a simple common vane pump failure,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Vane pump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ix parts: stator, rotor, blades, with oil pan, shaft, pump body. Book design tas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se of CAD drawing vane pump assembly diagram, pump body, the rear cover, rotor, spring, shaft, oil pan with spare parts, hand-drawn map flange parts.Before the design, I use the school library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broad network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rotor processing. Processing allowances and technical rules and the tools involved, such as tool and fixture design. In this design, a large circular hole broach design the length of articles, introduction the design of the spindle and drilling template design . In the process planning, the right turning for answers in a detailed analysis .Among the entire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heat treatment,whether normalizing, quenching, or quenching in process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force in NC and its procedures.Key words:Vane pump;Constant structure;design;Tool design目录0前言 (1)1零件分析 (2)零件的作用 (2)绘制零件图 (2)零件工艺分析 (2)2工艺规程设计 (2)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2)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安装方法和尺寸获得方法 (3)制定工艺路线 (3)机械加工余量的确定 (4)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5)3夹具设计 (12)机床夹具的用途 (12)钻床夹具的类型与特点 (13)钻模夹具设计 (13)4数控程序设计 (14)根据零件图样要求选择加工方法 (14)4.1.1选择机床设备 (14)选择刀具 (14)4.1.3确定切削用量 (14)编写程序 (15)5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19)0. 前言在广泛应用的各种液压设备中,叶片泵是关键的元件,它们的性能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液压系统额工作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叶片泵性能越来越完善,在各种工业设备、行走机构以及船舶和飞机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 叶片泵毕业设计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比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等,在对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UG软件完成了一种典型叶片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工程图。
第一章叶片泵概述1.1 叶片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它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力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工作原理可分为(1)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片式泵有立式泵、高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片泵按结构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
单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变量泵使用,双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定量泵使用。
1.2叶片泵工作原理1.2.1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子沿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双重作用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处于四段同心圆弧上的四个叶片分别与转子外表面、定子内表面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工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子的转动,密封工作油腔产生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口(与吸油口相连)或排油窗口(与排油口相连)将油液吸入或压出。
在转子每转过程中,每个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由于高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力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力情况,所以双作用叶片泵可承受的工作压力比普通齿轮泵高,一般国产双作用叶片泵的公称压力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定子;2—压油口;3—转子;4—叶片;5—吸油口1.2.2单作用叶片泵的原理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单作用叶片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端盖等组成。
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
往复泵及叶片泵设计详解

往复泵及叶片泵设计详解往复泵及叶片泵设计详解——泵的理论设计、实例和仿真寇皓编著往复式泵采用低温往复泵的设计作为范例离心式泵采用低温离心泵的设计作为范例叶片式泵采用全贯流泵的设计作为范例(书稿)前言泵是一种应用十分普遍的通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由于其结构的经典性,故此决定将设计理论和实例编撰成书,供新入行的朋友借鉴。
本书中主要是针对三种结构比较典型的泵做出介绍,并举例说明设计方法。
一、低温往复泵。
这种泵型已经十分的古老了,可在特种机械设备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够为介质提供高压甚至是特高压,对于以后的需要特高压的工作场合绝对需要。
二、低温离心泵。
这种本质就是离心泵,由于介质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密封方式和电机配合方式,可本质上水力和结构不会改变。
中等流量扬程的地方,离心泵依旧是主流。
三、全贯流泵。
这种泵是一种比较新的泵种,主要是为了适应低扬程大流量的需求。
这种泵的结构和前两种不一样,在学习这种泵的时候,需要对潜水式电机有足够的了解。
笔者本身毕业之后就从事泵设计工作,以上的三种泵都有过独立设计,希望本书能够为泵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且结合公司以往的泵设计经验,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尽管笔者在此书的撰写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错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寇皓目录前言第一章往复式泵的理论设计第一节往复泵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往复泵的总体设计第三节液力端的主要阀体设计第四节动力的计算第五节传动端的主要零部件设计第六节润滑的设计第二章低温往复泵的设计第一节动力计算第二节设计传动端零部件第三节设计冷端零部件第四节设计联结部分和管道润滑附件第三章离心式泵的理论设计第一节离心泵设计总论第二节叶轮水力设计第三节压水室水力设计第四节吸水室水力设计第四章低温离心泵的设计第一节叶轮设计第二节蜗壳设计第三节低温离心泵注意事项第五章叶片式泵的理论设计第一节过流部件的结构参数和设计理论第二节圆弧法设计叶轮第三节潜水电机的设计理论第六章全贯流泵的设计第一节全贯流泵结构介绍第二节叶片的设计第三节进出水件的设计第四节潜水电机的设计第七章泵的仿真第一节ansys介绍第二节机械运动的仿真第三节泵水力的仿真第四节低温往复泵的仿真第五节低温离心泵的仿真第六节全贯流泵的仿真。
叶片泵泵体工艺和夹具设计

摘要: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制造工艺,也是生产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这个工艺用金属切削工具和磨削工具等加工方法加工零部件,使之达到必要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机械和物理的性能的成功的零部件的生产。
采用夹具生产工艺可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质量,降低成本,进一步广泛应用车床技术,降低了员工工作强度,确保生产过程安全。
该项目为片叶子泵体的过程和钳制设计。
这个零件是支撑传动装置的泵体的部件。
在设计上,对部件的结构和工序进行分析,通过对部件的粗加工、精加工的参照、加工余量及底座的计算,然后对各处理的切削量和工作时间。
关键词:泵体;零件;夹具;切割第1章序言由于加工工艺的布置和夹具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泵体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对泵体机械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的研究具有特别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加工工艺变得越来越灵活,现代机床夹具也变得越来越精密、高效、灵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加工控制和测量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分别对泵体和泵盖进行加工,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进行产品的最终装配,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精度,生产效率也变得更高。
在大型泵的零部件加工技术上,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装和检测手段,确保产品的质量,是泵行业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动力。
第2章零件的工艺设计2.1 零件的功用及工艺分析2.1.1 零件的功用泵零件,功能是支撑,包含,保护运动零件或其他零件,也用于定位和密封,其三维形状和零件图如下:三维模型如下:图2.1 三维模型图二维零件图如下:图2.2 泵体零件图部件的实际形状如上所述,从零部件图来看,构成了复杂的构造。
2.1.2零件的工艺分析泵体零件有两组加工表面,彼此有一定的加工要求。
现分如下。
(1)以φ20毫米孔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该加工面包括两个直径φ50毫米的外端面和与两个直径φ90毫米的外端面相反的角,8个φ15毫米的通孔,主要的加工面是8个φ15毫米的通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片泵的结构设计及造型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运转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结构复杂、吸油性能差、对油液污染比较敏感等缺点。
在此次课题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了解它的分类、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合等,在对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UG软件完成了一种典型叶片泵的设计,包括实体造型、装配图、工程图。
第一章叶片泵概述1.1 叶片泵的分类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它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体的压力能。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划分如下:1.按工作原理可分为(1)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其它类泵。
其中叶片式泵有立式泵、高速泵等;容积式泵有往复泵,如活塞(柱塞)泵、隔膜泵等;回转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
2.叶片泵按结构分为单作用泵和双作用泵。
单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变量泵使用,双作用式叶片泵主要做定量泵使用。
1.2叶片泵工作原理1.2.1双作用式叶片泵的原理当电机带动转子沿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双重作用下向外伸出,其顶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处于四段同心圆弧上的四个叶片分别与转子外表面、定子内表面及两个配流盘组成四个密封工作油腔。
这些油腔随着转子的转动,密封工作油腔产生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配流盘的吸油窗口(与吸油口相连)或排油窗口(与排油口相连)将油液吸入或压出。
在转子每转过程中,每个工作油腔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为双作用式叶片泵,由于高低压腔相互对称,轴受力平衡,为卸荷式。
由于改善了机件的受力情况,所以双作用叶片泵可承受的工作压力比普通齿轮泵高,一般国产双作用叶片泵的公称压力为51063 pa 。
图1.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定子;2—压油口;3—转子;4—叶片;5—吸油口1.2.2单作用叶片泵的原理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单作用叶片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和端盖等组成。
定子具有圆柱形内表面,定子和转子间有偏心距。
叶片装在转子槽中,并可在槽内滑动,当转子回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叶片紧靠在定子内壁,这样在钉子、转子、叶片和两侧配油盘间就形成若干个密封的工作空间,当转子按图示的方向回转时,在图的右部,叶片逐渐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逐渐增大,从吸油口吸油,这是吸油腔。
在图的左部,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工作空间逐渐缩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这是压油腔,在吸油腔和压油腔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吸油腔和压油腔隔开,这种叶片泵在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完成一次吸油和压油,因此称为单作用叶片泵。
转子不停地旋转,泵就不断地吸油和排油。
图 1.2 单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 2- 3---1.3叶片泵的结构组成1.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组成双作用叶片泵由定子(定子的内环由两段大半径圆弧、两段小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转子(转子与定子同心)、叶片、配油盘和传动轴组成。
图 1.3 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1-11轴承2、6左右配流盘3、7前后盖体4叶片5定子8端盖9传动轴10防尘圈12螺钉13 转子2.单作用叶片泵的组成单作用叶片泵是由定子(定子的内环为圆)、转子(转子与定子存在偏心)、叶片、配流盘、和传动轴组成。
1.4叶片泵的结构特点1.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双作用叶片泵的径向力平衡●双作用叶片泵为保证叶片自由滑动且始终紧贴定子内表面,叶片槽根部全部通压力油。
●合理设计过渡曲线形状和叶片数(z≥8),可使理论流量均匀,噪声低。
●定子曲线圆弧段圆心角β≥配流窗口的间距角γ≥叶片间夹角α(= 2π/ z)。
为减少两叶片间的密闭容积在吸压油腔转换时因压力突变而引起的压力冲击,在配流盘的配流窗口前端开有减振槽。
双作用叶片泵将压力油引入叶片底部,平衡叶片顶部的液压力,保证叶片与定子内表面的良好接触,但叶片经过吸油区时叶片底部没有液压力,附加的叶片底部的液压力会加剧叶片的磨损,而且为了减少液压冲击和噪声,避免困油现象,可以通过开卸荷槽来解决。
2.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单作用叶片泵可以通过改变定子的偏心距 e 来调节泵的排量和流量。
●叶片槽根部分别通油,叶片厚度对排量无影响。
●因叶片矢径是转角的函数,瞬时理论流量是脉动的。
叶片数取为奇数,以减小流量的脉动。
1.5叶片泵的应用特点1.叶片泵的应用优点叶片泵的流量均匀,运转平稳,噪声小,体积小,总量轻。
叶片泵在中低压一般为8MPa,中高压可达25MPa至32MPa。
2. 叶片泵的应用缺点叶片泵对油液的污染较齿轮泵敏感;又因叶片甩出力、吸油速度和磨损等因素的影响,泵的转速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一般可在600~2500r/min范围内使用;泵的结构也比齿轮泵复杂;吸入特性比齿轮泵差。
1.6单作用叶片泵与双作用叶片泵的区别单作用叶片泵:1、单作用叶片泵为单数叶片(使流量均匀)2、单作用叶片泵的定子、转子和轴受不平衡径向力3、单作用叶片泵叶片底部的通油槽采取高压区通高压、低压区通低压,以使叶片底部和顶部的受力平衡,叶片靠离心力甩出。
双作用叶片泵:1、双作用叶片泵为双数叶片(使流量均匀)2、双作用叶片泵定子、转子和轴受平衡径向力3、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底部的通油槽均通以压力油(定子曲线矢径的变化率较大,在吸油区外伸的加速度较大,叶片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惯性力和摩擦力)1.7叶片泵的工作场合自从18世纪末开始运用液压传动到1759年英国制造第一台水压机,泵就随液压传动应用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液压元件迅速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航空、航海、等各个部门。
在机床行业中应用更为普遍,叶片泵被重点用于在车床、铣床、拉床、镗床、组合机床、机械手等设备的液压系统中。
1.8叶片泵的使用要点1.为了叶片泵可靠的吸油,其转子转速不能太低,但也不能过高600~1500转r/min比较适宜。
转速太低,叶片不能押紧在定子内表面上,故不能吸油;转速过高,则造成泵的“吸空”现象,使泵工作不正常。
2.叶片泵使用的液压油粘度应在适中。
粘度太大,吸油阻力增大,影响泵的流量;粘度太小,因间隔影响,真空度不够,给吸油造成影响。
3.叶片泵对液压油的污染物很敏感,工作可靠性较差,油液不清洁会使叶片卡死,因此必须注意液压油的过滤和环境的清洁。
4.叶片泵的叶片有安装倾角,故转子只允许单项旋转。
1.9叶片泵的故障和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叶片泵故产生故障原因解决措施障叶片泵不出油和叶片泵没有压力1、吸油高度太高或液面太低2、滤油器堵塞3、叶片泵电动机反转4、工作油液粘度太厚5、油泵启动转速太低1、增加油液或降低吸油高度2、清洗滤油器或更换滤油器3、更正叶片泵电机转向4、采用推荐油液或提高油温5、提高油泵转速至公称转速叶片泵噪声异常1、油道内有空气2、滤油器容量太小或杂物堵塞3、叶片泵与电机安装不同心1、检查各接合面的密封性2、清洗滤油器或更换滤油器3、校正同轴度≤0.05mm叶片泵压力振摆大1、进油口和接管连接处漏气2、液压系统溢流阀不稳定1、检查并锁紧联接件或使用密封胶带保证严格密封2、修复溢流阀叶片泵噪声过大1.吸油口或过滤器部分堵塞2.吸油口连接处密封不严,有空气进入3.吸油口高度太大,油箱液面低4.泵与联轴器不同轴或松动5.连接螺钉松动6.液压油粘度太大,吸油口1.除去污物,使吸油管路畅通2.加强密封,紧固连接件3.降低吸油口高度,向油箱加油4.重新安装,使其同轴心,紧固连接件5.适当拧紧6.更换粘度适当的液压油,更换通流能力较大的过滤过滤器的通流能力小7.定子内表面拉毛8.定子吸油区内表面磨损9.个别叶片运动不灵活或装反器7.抛光定子内表面8.将定子翻转装入9.逐个检查、重装、对不灵活叶片重新装配叶片泵输出流量不足甚至完全不排油1.电动机转向不对2.油箱液面过低3.吸油管路或过滤器堵塞4.电动机转速过低5.油粘度过大6.配油盘端面磨损7.叶片于定子内表面接触不良8.叶片在叶片槽内卡死或移动不灵活9.连接螺钉松动10.溢流阀失灵1. 纠正转向2. 补油至油标线3. 疏通吸油管路,清洗过滤器4. 使转速达到液压泵的最低转速以上5. 检查油质,更换粘度适合的液压油或提高油温6. 修磨端面或更换配油盘7. 修磨接触面或更换叶片8. 逐个检查,对移动不灵活的叶片重新研配9. 适当拧紧10. 调整、拆卸、清洗溢流阀泵温升过高1.压力过高,转速太快2.油粘度过大3.油箱散热条件差4.配油盘与转子严重摩擦5.油箱容积太小6.叶片与定子内表面磨损严重1.调整压力阀,降低转速2.选用粘度适宜的油液选用粘度适宜的油液3.加大油箱容积或增加冷却装置4.加大油箱容积或增加冷却装置5.加大油箱,扩大散热面积6.修磨或更换叶片、定子,采取措施,减小磨损1.10国内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1.行业现状( 1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泵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与世界泵业技术发展趋向一致,但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 2 )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国产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3 )对一般通用泵的更新换代,从性能范围、结构型式、使用用途、方便维修和外观质量以及系列化、标准化、通用程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完善。
( 4 )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持续的需求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用户日益严格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和需求都成为推动行业厂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
( 5 )产品制造工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一些企业扩建和添置了设备,装备水平、工艺设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缺少先进的检测和试验手段。
( 6 )产品品种依然比国外先进国家少。
( 7 )可靠性、可维修性、寿命有了一定的提高。
(8 )在高、精、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领域,泵产品供不应求。
( 9 )各种泵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内泵行业在某些品种的泵技术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 10 )泵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两级分化的关键时期。
( 11 )国家重点工程所需要的高技术含量配套用泵的研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配套能力有所提高。
2.发展环境分析和需求预测( 1 )电力用泵在“十·五”后两年、“十一·五”及未来 20 年中,我国电力工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
( 2 )石化用泵石化用泵发展方向主要是大型化、高速化、机电一体化及泵产品成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多品种、性能广、寿命长及高可靠性;高效率、小型化;泵用密封、轴承生产大型化和专业化。
特别是高温泵、低温泵和超低温泵、高速泵、精密计量泵、耐腐蚀泵、高速泵、精密计量泵、耐腐蚀泵、输送粘稠介质和带固体颗粒介质泵、屏蔽泵的技术将快速发展,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 3 )环保、城建用泵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投资 7000 亿元,占同期 GDP 的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