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词汇研究

合集下载

陕西方言词语总汇

陕西方言词语总汇

陕西方言词语总汇1. 制达—这里2. 雾达—那里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5. 野个—昨天6. 前个—前天7. 后个—后天8. 明个—明天9. 年四个—去年z10. 增—厉害11. 碟—吃饭、打人12. 四火—试一试,13. 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14. 谝—聊天,说话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17. 产活—好,舒服18. 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21. 马卡—差劲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23. 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 了杂列—很好,很美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26. 大圆—周围、附近27. 麻达—麻烦、问题28. 麻靡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 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 up31. 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 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33. 列远—一边去34. 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35. XX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36. 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 忒—很好,很棒38. 饿—人称代词我39. nia—人家40. 咱—咱们41. 伙计—一般制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42. 。

咧--…..了43. 寺—是44. 社—说45. 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46. 活试—合适,满意47. 建议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说“锤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48. 一案子起—一边去49. 糟怪—撒谎50. 能CHUA—CHUA在西安话中是不文明用语,但加上“能”意思就是“能干什么”形容某人无能办事不力。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而词汇的意义又承载了语言背后的文化。

本文通过陕西汉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对汉中方言词汇意义做了系统、详尽的描述与整理,对该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做了一定深度的剖析。

另外,还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对汉中方言的形成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

标签:汉中方言词汇意义文化内涵一、引言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重点关注某一地区内的语言及其相关因素。

“任何一个有文字的语言都有民族共同语,而同时又存在着与共同语相对的地方话,即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反映语言的发展轨迹”(沈阳,2005:23)。

地域方言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它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一些地理、社会状况。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渊源,也有利于发觉地方民俗文化。

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研究方言及其文化现象极为必要。

“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学的资料以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原理。

”(罗常培,2004:5)语言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言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标准的言语形式,如汉语的标准言语形式是普通话。

“方言是与民族共同语相对的概念,指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使用人数较多,分布区域较广,就很难避免产生方言。

”(汪大昌,2004:190)“方言是指任何地域的,社会的或种族的语言变体,包含发音、语法、语义及语言不同的运用。

”(Coulumas,2001:107)二、汉中简介汉中是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在湿润肥沃的汉中盆地,和甘肃、四川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的枢纽,几乎是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

汉中盆地北边是秦岭,南面是川陕的界山——大巴山,东、西都有丘陵和山地的阻挡,汉中盆地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丰富的特色词汇。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陕北方言的特色词。

首先,陕北方言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上有独特之处。

比如,“昨儿”代表“昨天”,“今朝”代表“今天”,“明朝”代表“明天”。

而“西头”代表“西边”,“东头”代表“东边”,“南头”代表“南边”,“北头”代表“北边”。

这种方言特色使得陕北方言的交流更加简洁、生动。

其次,在家庭和亲属称谓方面,陕北方言也有独特的表达。

在陕北方言中,“阿娘”代表“妈妈”,“阿爹”代表“爸爸”,“阿哥”代表“哥哥”,“嫂子”代表“嫂嫂”。

这种称谓方式充满亲切感,也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此外,陕北方言中的色彩词汇丰富多样。

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陕北方言里分别是“赤叫、橙儿、如黄、嫩绿、乌青、蓝靛、紫花”。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色彩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此外,陕北方言还有很多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特征。

比如,“乱蓬蓬”代表“凌乱”,“撒扒拉”代表“散落”,“好罗嗑”代表“多嘴”。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陕北方言更富有表现力,并且更容易被人记住。

最后,陕北方言还有一些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为。

比如,“白净面儿”代表“皮肤白净”,“抖巴痞子”代表“淘气的孩子”,“撒呼噜子”代表“大声哭泣”。

这些特色词汇既形象生动,又能更准确地传达人物形象或行为方式的特征。

综上所述,陕北方言的特色词汇丰富多样,使得方言更有魅力和独特性。

无论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家庭和亲属称谓、色彩描绘、事物状态或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外貌和行为的描绘上,陕北方言都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风貌。

对于学习和保护方言文化,我们应当加强对陕北方言特色词的了解与传承,使其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丰富我们的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承。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2)ABB 式
邑方言中,除了这些后缀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后缀。
进去去 下来来 出去去 过来来
例如 :
在旬邑方言中,动词“AA”重叠相当于普通话带
子 :妗子 冷子 对子 胰子 腔子
“子”的附加词,两个动词重叠后表示名词,如“架
头 :吃头 看头 做头 学头 写头
架”等同于“架子”、盘盘等同于“盘子”。动词“ABB”
1. 旬邑方言是单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兔子

理睬

疲倦

别人

鼻涕

耳光

生气

颠簸

厉害

挖苦

镰刀

热敷

嚣张

闲聊
2. 旬邑方言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脖行

长虫

莲菜

窝也

煎熬

圪蹴

不列

木囊

3. 旬邑方言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多音节词
缀。例如 :
(1)AA 式
二 :二杆子 二腻子 二气儿 二锤子
瓶瓶 罐罐 坛坛 碗碗 柜柜 碟碟
大 :大戏 大娃 大白天 大晴天
桌桌 板板 箱箱 门门 盒盒 本本
头 :头胎 头天 头名 头周年
勺勺 缸缸 瓮翁 竿竿 布布 锅锅
老 :老碗 老瓮 老爷 老哥
在旬邑方言中,名词重叠后,词义基本不发生变
日 :日厥 日塌 日弄 日鬼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啬皮
吝啬鬼 旮蛙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关中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变关中方言的词汇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汉代以前,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中方言受到了中原官话的影响较大。

在隋唐时期,关中方言又受到了西北官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代以来,随着西安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关中方言逐渐与官话融合,词汇和发音上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二、词汇分类与特点关中方言的词汇可以按照来源、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古汉语词汇、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等。

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保留着。

外来词汇包括了从其他汉语方言和外语中借用的词汇,如从官话借用的“唉”、“嘿咻”等。

新创词汇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新词,如“手机”、“微信”等。

关中方言的词汇在发音和用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哪里”发音为“乜几”,“什么”发音为“啥”,这些发音是关中方言的特色。

此外,关中方言的词汇用法也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老婆”在关中方言中是指妻子,而在其他方言中可以指未婚的女子。

三、语言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中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词汇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关中方言,一些学者和语言爱好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宣传活动。

他们编纂了关中方言词典,开设了方言培训班,组织了方言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关中方言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关中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词汇系统,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方言的了解,还可以反映出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大全

陕西方言大全陕西方言大全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

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

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用名词形容: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在,做事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享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聪明令俐叫精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

陕北榆林方言词汇

陕北榆林方言词汇

陕北榆林方言词汇
陕北榆林方言,是陕西省榆林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方言。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陕北榆林方言词汇。

1. 嘞(le):用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啊”、“吗”。

2. 搭(da):表示“一起”,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块儿”。

3. 棵(ke):用于计数植物,相当于普通话的“颗”。

4. 哩(li):表示距离,相当于普通话的“里”。

5. 活活(huo huo):表示非常。

6. 吱吱喳喳(zhi zhi zha zha):形容小鸟叫的声音。

7. 炸(zha):表示热闹或兴奋,相当于普通话的“爆炸”。

8. 哎呀(ai ya):表示惊讶或遗憾。

9. 苦(ku):表示酸。

10. 拢(long):用于表示“凑在一起”。

以上是陕北榆林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汇,了解这些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交流陕北榆林方言。

- 1 -。

中亚留学生西安方言词汇认知调查

中亚留学生西安方言词汇认知调查

中亚留学生西安方言词汇认知调查【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方言词汇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方言词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背景和学习时间。

在教育启示方面,应加强对中亚留学生的方言词汇教育,提升他们的语言适应能力。

未来,可以开展更多深入研究,探讨中亚留学生在西安的语言交流情况。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亚留学生的方言词汇认知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支持和服务。

【关键词】留学生、中亚、西安方言、词汇认知、调查、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影响因素、教育启示、未来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中亚地区的留学生群体逐渐增加,他们在西安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的挑战。

西安方言作为陕西方言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对于中亚留学生而言是一大难题。

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方言的词汇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效果和融入感。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中亚留学生的西安方言词汇认知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方言的了解程度和困难点,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支持,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亚留学生在西安方言词汇认知方面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启示,为未来提供可行的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中亚留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西安的生活学习环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中亚留学生在西安的方言词汇认知情况,探讨他们对西安方言的了解程度,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方言词汇的情况。

通过调查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方言的认知水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流中所涉及的语言障碍和沟通问题。

研究中亚留学生在西安使用方言词汇的情况,也将有助于探讨方言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研究中亚留学生西安方言词汇认知情况的目的,旨在促进国际间语言交流的发展,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促进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更加顺利和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词汇研究
作者:蔺羽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
摘要:陕西话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中国的语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悠久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陕西方言的博大精深,从陕西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的轨迹,又可领略到我们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感情。

与普通话相比,陕西方言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主要将从词汇方面对陕西方言进行研究,通过对陕西方言代词系统、副词系统、特殊助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展现这古老方言的魅力。

关键词:陕西方言;称呼用语;日常用语;古老动词
作者简介:蔺羽桐(1990-),女,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1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面对它我们就像大海的拾贝者,想要了解它,有时却不知如何入手。

我认为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必须从它的语言文字入手,陕西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一支,是我们探究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标准一样,古朴的关西秦声,曾作为官方通用语言被长期推广和普及,成为国人之间语言交流的工具。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陕西方言被称为“雅言”,也就是国家正音,人人都开始学习,学说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尚。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过去我从没有重视过这古老的方言,直到在古汉语课上听了老师对山东方言的绘声描述,才引起我对自己家乡方言的兴趣,忽然发现被我当做土语乡话的陕西方言竟有如此多的学问。

一、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西方言中的称呼用语
1、汉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同一个意思的词经常会有很多中表述方法,如我们通常说的“老公”,用法律术语表述就是“女方配偶”,书面些就是“丈夫”,再文雅些就成了“我先生”,可豪放的陕西人只痛快的一句“汉”,就道尽其意。

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汉子”这个词,是丈夫的俗称,
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汉子》“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

”以及清《聊斋志异·小翠》“孤不与若争,汝汉子来矣。

”中都有记述。

2、婆姨
“婆姨”一词,在陕西话中一个意思是“老婆,妻子”。

另一个是泛指已婚女人。

在“老婆,妻子,太太,夫人”如此繁多的叫法出现后,“婆姨”一词在陕北地区保留较好。

深究“婆姨”这一古老词汇,会发现这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教中把女居士称为“优婆夷”)。

后随着宗教意的淡化,书写时多了个“女”字旁,开始用于日常生活。

到了唐代才开始出现“老婆(pó)”这个词,用来称呼年老的女人,到宋代才开始把妻子称为“老婆(po);如今陕西方言中仍把年老的的女人称为“老婆(por)”。

3、妗子
在陕西方言中是没有“舅妈”这个词的,而是把舅舅的妻子称为“妗子”,粗听起来像是说“镜子”,小时候的我总是疑惑为什么好好一个人要叫“镜子”。

原来这个“妗”字在宋代文学中已有出现。

(宋·《集韵》:”俗称舅母曰妗。

”)明代时已有“妗子”之词。

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录《元宵曲》:姨儿妗子此间谁。

问着前门佯不知。

笼手触门心暗喜,郎边不说得钉儿。


二、油泼辣子 biangbiang 面——陕西人的日常饮食特色
1、biang biang 面
陕西十大怪之一——面条粗的像裤带中的面条就是这大名鼎鼎的biang biang面,这biang 字说来十分有意思,它不是图案,而是文字。

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

民间还有歌谣将这个字形象的表示出来——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此面除了宽之外另一突出特点就是长,有时一根面就能捞一碗。

捞出后放上菜再调上盐、醋以及陕西人特有的油泼辣子,一碗喷香的面便好了。

传说是一个穷书生吃碗面没钱付账,而帮店家给面起得名字。

自此扬名千里。

现在不管生活水平怎样的提高,一老碗油泼辣子biang biang 面仍是老陕的最爱!
2、臊子
说完上面的biang biang面后,大家是否已经快要流口水了。

下面再来说说这陕西面食中的又一美味臊子面中的臊子。

其在《辞源》中解释为:“臊2、sào 肉末,肉馅。

”其做法是将猪肉(最好是猪后腿)切丁,加入作料在锅中炖成,可用来做面的配菜或者夹馍。

三、尖顶馍馍相跟上-陕西方言中的古老动词
1、引
现在的普通话中,“引”字已不再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语素构成双音词才能表达意思。

而陕西话中还完整的保留着古意。

在陕西方言中,单用“引”字首先可表示“引导”的意思。

如:你引我去寻个食堂。

而把“引导”说“引”,由来已久。

《管子·法法》:“引而使之,民不敢转其力。

”《史记·魏公子列传》:“至家,魏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其次,“引”在陕西话中还用做动词是“点火”的意思。

例如:你快把火引着,满屋的人都等着吃饭呢。

这种用法在普通话中已经基本消失了,然而这个意义,古时也还存在着。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投子大同禅师》:”师曰:引不着。


2、相跟
“同行、一起、随行”之意用陕西话说就是“相跟”。

如风俗歌“尖顶馍馍想跟上”所唱。

往古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在元代口语中已有“相跟”这个词,其意义也是“同行,一起”的意思。

如元·杂剧《刘弘嫁婢》三:“不予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


在我们注重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同样也不能轻视对方言的研究。

方言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而且对语言的分化与融合,方言间的亲属关系,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等多个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而对西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陕西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研究中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

随着研究材料的不断丰富、范围的不断扩展,在语言研究的新时期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方言的文化之博大是我难以用一篇论文来论述的,如果大家想要更深一步了解陕西方言的话,不妨去亲身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
收获。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5年北京
[2]周振鹤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06月
[3]朱正義著.《关中方言的古词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4]王克明.《听见古代》[M] ,中华书局
[5]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