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四川方言词语集萃9

四川方言词语集萃9ha哈 hā指声音独特的沙哑,也称为鸦公嗓子,如:哈喉咙、哈嗓子、哈声哈气;指食物开始腐败时的怪味,如:“这个炸鸡块哈喉了,丢了吧,不能吃了!”;作动词用,指用手或爪子乱刨,如:“鸡在垃圾中乱哈,寻找虫子吃。
”;也有不停翻转搅动的意思,如:“炒瓜子时要不断地哈,免得炒煳。
”川菜中有一菜名“鸡哈豆腐”。
【哈喉咙】hāhòulōng 指声音像鸭叫那样嘶哑难听。
如李伯清说:“我本来是个哈喉咙,说话哈声哈气的,有人还说我的声音有磁性。
”【哈不转】hābùzuǎn,应付不了的意思。
如:“叫他管一个科室还行,要叫他管一个处他就哈不转了。
哈 há语气词,用于祈使句后,表叮嘱、告戒。
如“都这么大了,你该懂点事了哈。
”;用语疑问句末,表征询、商量。
如“你是他老汉儿,你就该随便打他哈?”【哈儿】háèr,即傻子。
如电视剧《傻(哈)儿师长》。
【哈事】háshǐ,即傻事。
如:“樊哈儿并不哈,他是装哈,他心里明亮得很!”【哈板儿】hábēr,即傻瓜。
如:“他那儿子是个哈板儿,只能安排在单位搞清洁。
”【哈不拢耸】:hábùlóngsóng,傻乎乎的样子。
如:“看他哈不拢耸的样子,还能考上大学?!”【哈痴痴】hácīcī,傻乎乎的样子。
如:“别看他平时哈痴痴的,其实很会算计。
”【哈撮撮】hácuòcuò,傻乎乎的样子。
如童谣:“哈撮撮,棒棒挆,汽车来了跑不脱。
”hai“嗨hāi,动词,干、做、吃的意思。
如:“他嗨袍哥,幺牌嗨成管事”,日常生活中说猛吃猛喝也称嗨,如:“顿顿嗨他几大海碗饭”。
又如:“今天吃自助餐,大家都莽海一顿。
”海椒命——越老越辣,或越老越红,歇后语。
han【喊醒】hánxin,说清楚的意思。
如:“跟你娃喊醒说,我不会支持你去干那种哈(傻)事。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四川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本文将对四川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研究和综述。
四川方言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语气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功能词汇,在四川方言中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首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包括肯定、否定、疑问、感叹等几种类型。
其中,肯定语气词有“嘛”、“啊”、“的”等,如“这个东西好吃嘛!”、“你会做饭啊!”、“这首歌好听的!”;否定语气词有“毛”、“没”、“呗”等,如“这件事没什么意义呗!”、“他毛都不懂!”、“我没说过这样的话!”;疑问语气词有“吗”、“呢”、“哇”等,如“你是不是喜欢她呢?”、“今天天气不错哇?”、“你要去吃饭吗?”;感叹语气词有“哎”、“啊”、“喔”等,如“哎呀!好漂亮的花啊!”、“喔!这种感觉真好!”。
其次,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和语境依存性。
例如,“嘛”、“啊”、“的”等肯定语气词通常出现在陈述句的末尾,可以强调事实的正确性和肯定性;“毛”、“没”等否定语气词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前面,可以表达否定、不同意等语气;“吗”、“呢”等疑问语气词通常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可以表达疑问或询问;“哎”、“啊”、“喔”等感叹语气词通常出现在感叹句的开头或末尾,可以表达情感的强烈或惊讶。
最后,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演变。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迁,四川方言中的
语气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和变化,例如“撒”、“嘞”、“咯”等。
总之,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功能词汇,具有较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律,对于正确认识和使用四川方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川方言词语解读

1:“鼓到”:意思是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
例如:他鼓到要喊我去打牌。
2、“弯酸”:指挑剔的意思!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弯酸啊,我都给你弄了几道了,你还弯酸人!3:“萨过”:意思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会就萨过了,就到这里!”4:“几哈些”:是催促别人快点的意思!比如:“快,几哈些吃完哈,人家等到起的”5:“巴郎(喜)不得”:就是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比如:“他倒巴郎不得和你去去吃饭哦”6:“掘货”:意思就是此人很没水准,很不入流。
比如:“你个掘货!”7:“斩劲” 意思是用劲,努力做好一建事情。
比如:“要斩劲抬哦,抬完了就吃饭了“8:“苟”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看大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苟的很!”9:“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或者是种表面怕心头怕的一种牵强!比如:“你很歪哦!!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10:“绵” 意思是表达一个事物和一个人做事情很拖,性格很慢,很缠绵!比如:“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嘛要的不哦?快点!”11:“求” 取代“什么”的意思!比如:“你求都不懂!”12:“吃刹午” 意思就是吃中午饭的意思。
一般出现在农村大人喊小孩吃饭的场境。
比如:二娃子,莫放牛啦。
快回来吃刹午!13:“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比如:“今天去吃饭,把他们一哈都喊上!”14:“毛焦火辣”形容一个人烦躁,急躁的意思!比如:“你的牌打得好差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15:“落教”: 就是说这个人比较懂事,听话。
旺苍人常常来比喻孩子!比如:“那娃儿还比较落教!说了他就不闹了”16:“打捶” 意思是打架的意思。
比如:“你两个一天到黑都在打捶17:“背时”:意思是说你做错了事情不走运,该倒霉,自己的苦果自己吞!比如:“你该背时,哪个叫你不听老人言!”18:“锤子”:就是不太相信的意思,也有不可能的意思,常用的旺苍哩语。
比如:锤子!鬼大哥信你的话。
四川方言词汇大盘点

四川方言词汇大盘点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四川方言词汇大盘点,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提口袋】--包工队头头,后泛指一件事的领头人。
“李娃这两年在外头提口袋,挣了钱,连婆娘都换了。
”【理抹】:本意为梳理和抹整洁,意为整理。
“李娃早晚要遭理抹!”意为李娃早晚要被人整理。
【打望】:在街上鬼鬼祟祟看美貌女子的行径。
“李娃在街上打望粉子,被人烟男朋友理抹了。
”【涮罐子】--耍笑捉弄,空说。
“你以为李娃会请你吃酒,他是涮你罐子。
”【豁】--哄弄的意思。
【麻】--也是哄弄的意思。
有一个笑话,说女的是麻子,男性是豁嘴,两人相亲时,女的用粉把麻子填平;男性则戴了口罩。
成亲后,两人终于发觉了对方的欠缺,女的问男性:“你啷格要豁我呢?”男性却答:“你不麻我,我会豁你嗦?”两人你我你我。
若是喝酒,说喝二麻二麻的,则是说喝得有些脑筋不清了。
【不及时】:也写着“悖时”。
活该,倒楣的意思。
另有“不及时鬼”,”不及时倒台”的讲法。
“李娃日常在街上办不讲理,这回严打被公安抓了,不及时!”【下课】--下台的意思。
四川的足球,让“下课”,“雄起”走向了全国。
【扯拐】--出问题。
“我们家的电视用的年头长了,如今老是扯拐,一哈儿没得声响,一哈又没得图像【跟斗儿酒】--零星包装、度数高、便宜的酒;也有下酒菜简单的意思。
因为它的酒性烈,喝了极容易上面,略微多喝几杯,便会走路来横七竖八的,像要栽跟斗,故名。
新民间顺口溜曰:看点歪录像,收拾小麻雀,吃点麻辣烫,喝点跟斗酒,晒点懒日头。
把它放在头条,显然是俺的私念在做怪,俺博客的管理员就取了个”跟斗儿酒“这件背心。
【三花】--三级香片的略称。
有一民间顺口溜:“操妹儿,爱喝三花,不带娃娃,煮饭煮成糊锅巴。
”说的是这个女人不理家事,老是在外面耍。
【爆咯蚤】--一栽种物,学名女贞树,额外还有一个俗称叫“大炮树”。
四川土话—四川方言词语(一)

四川土话—四川方言词语(一)四川土话—四川方言词语(一)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讨口----乞丐,叫花子;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打锤----是指打架;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逸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意为“平地、平原”。
“坝,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
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
四川方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考察——以“巴望”“晚娘”“收手”为例

第27卷第1期2018年2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Vol .27 No .1Feb 2018D 01:10.13887/j .cnki .jccee .2018(l ).25四川方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考察—以“巴望”“晚娘”“收手”为例唐敏(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要:四川方言和现代汉语的接触过程中,大量的方言词进入到现代汉语,在语音、语义、语法功 能上发生了变化。
“巴望”“晚娘”“收手”和现代汉语里固有的词语在核心意义上形成了同意或近义关系, 既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又在使用中和原有的表达形式形成竞争的态势,压缩了原有表达方式的使 用范围,同时受原有表达方式的影响,在使用中也有不同的使用特征。
关键词:方言词;巴望;晚娘;收手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识码:A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随着普通话的推 广和普及,在和现代汉语接触的过程中,四川方 言发生了变化,显示出四川方言极强的生命力。
一方面,四川方言保持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特点,在四川方言区内继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 四川方言和现代汉语共处于同一语言社会,随着 语言接触的加剧,四川方言里的部分词汇不断融 人到现代汉语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本文所研究的四川方言词是指被收录在王 文虎主编的《四川方言词典》中,同时也被收录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语。
“巴望”“晚娘”“收手”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标了〈方〉,表明“它既 不是纯粹意义上仅在狭小方言区使用的方言词,也不是完全被共同语吸收、成为普通话词汇单位 的方源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1#。
这 表明“巴望”“晚娘”“收手”是“正在被普通话词汇 系统所关注和吸收,但尚未被完全同化的方言词 语 ”[2]。
1语音上的变化四川方言进人到现代汉语,为了适应现代汉 语的语音系统,这些方言词的语音发生了改变。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死水微澜》是一部以成都方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小说,该方言一直以来被视为成都人的骄傲和身份象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成都方言词汇逐渐受到挑战和威胁,面临着流失和消失的危险。
对于《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成都方言词汇的起源、发展历程、地域特点、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独特方言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成都方言词汇的认知调查,可以为保护和传承成都方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背景】部分的探讨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基础和背景,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成都方言词汇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揭示成都方言词汇的起源、发展历程、地域特点、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成都方言词汇的演变过程,探讨成都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成都方言的保护、传承以及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成都方言词汇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成都方言词汇对当代社会语言文化的影响,从而加深人们对成都方言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成都方言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的开展,为成都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成都方言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成都方言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讨成都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有助于揭示方言演变规律和语言文化传承。
通过研究成都方言词汇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影响,可以进一步探讨方言在地域文化、社会交往和语言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促进成都地区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川方言词语研译

四川方言词语研译
儿豁= 不骗你,耍朋友=谈恋爱,回克=回去
二天=以后,幺样儿=调皮捣蛋,刷迈=搞得快
皮得很=拖沓,老汉儿=老爸,腾腾菜=空心菜
捱羌=悬崖,桃屋=堂屋,婆娘=老婆
孩儿=鞋子,刹一脚=停车,等倒=等着
踏板车=电动车,洋马儿=自行车
洋火儿=火柴,洋灰=水泥,冒皮皮=吹牛
摆龙门阵=聊天吹壳子,录油菜头=放鸽子踏薛=嘲讽,水凼凼=水坑,坌豆花=蘸海椒劈死卵跨的=废话太多,先人板板=先人牌牌
嗷dao犟=死不承认,哦豁=o my god
狐耳你=谢谢你,麻翻了=麻烦了
西恨得很=欢迎来,房圈屋=卧室,打平伙=aa
憨憨=哈儿,寒得很=很咸,巴适=安逸
龟儿子=孙子,瓜娃子=憨包,少午=中午锤子毛线=铁锤和毛线+铲铲
胎神=哈把儿,七猫儿=青蛙,爪猛儿=蚱蜢黄辣丁=黄鸭叫=黄骨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作者:陈欢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
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
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
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
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
一、四川方言的形成
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
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
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
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
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
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
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巴蜀方言也同样是受到北方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定型的。
第四阶段,元朝和明初的北方移民。
元灭宋,蒙古大军(其中以陕西的北方人居多)进入巴蜀。
第五阶段,清初“湖广填四川”这是众所周知的由南方两湖移民大量进入巴蜀,基本确立了四川方言,也标志着南北文化在巴蜀地区融合的基本成型。
二、四川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
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川人生活中常用的词语进行举例说明。
(一)词语中常见的重叠现象
四川话中含有大量的重叠式的词语。
例如:水凼凼(水沟)、瓜兮兮(傻)、巴巴掌(手掌)、吃嘎嘎(吃肉)、菜兜兜(菜根)、吹叫叫(吹口哨)、搓夹夹(洗澡)。
而这些重叠式的最大特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语素重叠都可以构成名词,有些重叠式还可以加“儿”尾,表示“小、细微”的意思。
例如:
名词语素重叠:皮皮儿、杯杯儿、虫虫儿等。
动词语素重叠:抽抽儿(抽屉)、飞飞儿(纸条)、盖盖儿等。
形容词语素重叠:空空儿(空隙)、皱皱儿(褶皱)等。
(二)含义丰富的词缀
四川话中还有一些特殊词缀。
(1)子:名词后加“子”。
例如:女娃子、今年子、瓜娃子、脚杆子、笨猪子、车子、鞋子等。
杆:身体的某个部位后加“杆”
例如:手杆(手)、脚杆(脚)、腰杆(腰)等。
(2)巴:名词后加“巴”。
例如:盐巴、泥巴、牙巴,嘴巴等。
(3)巴沙:名词或者形容词后加“巴沙”。
例如:烦人巴沙、气人巴沙、累人巴沙、笑人巴沙等。
(4)球:动词后加“球”。
例如:滚球(滚)、爬球(走开)、挨球(被人打)等。
(三)丰富的语气词
四川话语气词丰富,常用的就有好几十个。
(1)哆:用于陈述句,表示“再说”。
例如:等下哆,等他下午有时间了,过来了哆。
——等下午他来了再说。
(2)哦:用于感叹句反问句,表示“强调”。
例如:你才讨厌哦!鬼才晓得哦!
(3)哈:用于陈述句,表示“提醒,叮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哦”。
例如:你莫搞忘了哈!这个是我给你准备起的哈!
(4)嗦:用于反问句句尾,表示“不满,质问”的语气。
例如:又迟到了嗦?他又来我们屋头吃饭了嗦?
(5)嘛:用了陈述句,表示“本来就该这样,显而易见的事”。
例如:我就说他们两个会在一起嘛。
早就该换个大房子了嘛。
三、四川方言中的称谓语
说到词汇,不得不提及称谓。
四川人的称谓极具地方特色。
下面简单列举生活中常用到的称谓语。
(一)祖辈称谓语
曾祖父太公祖祖
曾祖母太婆祖祖
祖父爷爷
祖母婆婆
外祖父外公家公
外祖母外婆家婆家家
四川基本很少有地区采用“爷\奶”的方式。
称呼祖母为“婆婆”,外地人听起来会觉得特别奇怪,认为“婆婆”表示的是丈夫的母亲。
其实,在四川地区,丈夫的母亲也称为“妈”。
可能是因为四川人把女性的乳房称为“奶奶”(一声),两者读音很接近,为避免混淆,“奶奶”就用“婆婆”来代替了。
(二)父辈亲属称谓语
父亲爸爸老汉儿
母亲妈妈妈
伯父排行+爷(一声)排行+爹
伯母排行+娘(一声)排行+妈
姑父排行+姑爷排行+姑爹姓+姑爷
姑妈排行+嬢孃排行+孃
舅舅排行+舅舅舅舅排行+舅爷
舅妈舅妈舅母排行+舅妈
姨夫排行+姨夫排行+姨爹姨爹
姨妈排行+姨孃排行+姨妈
公公老人公爸
婆婆老人婆妈
岳父老丈人老丈儿
岳母老丈母丈母娘
四川话中称呼父亲的词语“爹”“爸”“爷”,也可以用来称呼父辈的叔叔。
比父亲年长的长辈一般在排行的后面加“爹”“爸”“爷”“伯”,例如:大爹、二爹,大爸、二爸,大爷、二爷,大伯、二伯等,以此类推。
比父亲小的长辈在排行后加称谓词“爸”“爷” “叔”。
最小的称为“幺爸”“幺爷”“幺叔”。
父辈中女性多采用的称呼方式为“排行+妈\孃\娘”。
母亲的姐妹称为:大娘、二娘、三娘,最小的可以称为幺娘或者小娘。
也可以叫作大妈、二妈、三妈,最小的称为幺妈。
父亲的姐妹称为:大孃孃、二孃孃、三孃孃,最小的称为幺孃孃。
四川话中,“孃孃”也可以用来泛指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女性长辈或者压根就没有亲属关系的妇女,即“阿姨”的意思。
(三)同辈称谓语
丈夫男人老公我屋的人
妻子老婆老孃儿婆孃我屋的人
哥哥哥排行+哥
姐姐姐排行+姐
姐夫姐哥姐夫
弟弟兄弟弟娃儿
弟媳弟媳妇儿兄弟媳妇
妹妹妹儿妹子
妹夫妹夫妹夫子
表哥老表老表儿
表姐姐姐名+姐姐
表妹妹妹表妹儿
以上是从四川人民生活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方言词汇,希望能让读者对四川方言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四川方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仔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张慎仪.蜀方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张文君.成都话词语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
[4]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14.
[5]向学春.《蜀语》与四川方言词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29.
[6]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7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