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东北方言的研究现状分析

东北方言的研究现状分析

东北方言的研究现状分析
截至我了解的截止日期(2022年1月),东北方言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语言学、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关于东北方言研究的现状分析:
语言学研究:学者们对东北方言的音韵、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儿化音、浊化现象等在语音学上备受关注,而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

方言学研究:东北地区包含了多个省份,各省份内部又有一定的方言差异。

因此,方言学者关注东北方言内部的差异和发展趋势,力图绘制更为精细的方言地图。

同时,研究者也关注东北方言与周边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社会语言学研究:东北方言的使用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些研究关注方言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变革,特别是城市化的推进,东北方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和传承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语音录音和大数据分析成为研究方言变化和演变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够更
全面地了解东北方言的发展动态。

教育领域:随着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关注增加,一些学者也关注在学校和社区中推动东北方言的教育工作。

研究者试图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东北方言的工作在不同领域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多样的方言差异、语言政策的影响以及方言与现代社会互动的复杂性。

研究者们正努力克服这些挑战,深入挖掘和保护东北方言的丰富语言资源。

东北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东北方言调研报告范文

东北方言调研报告范文东北方言调研报告一、引言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区广泛使用。

调研东北方言的目的是了解其特点及使用情况,为方言保护及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并在东北地区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东北方言的认知、使用频率以及对方言保护的态度等。

2.访谈:采访了一些东北地区的居民,询问他们对东北方言的看法,以及方言在日常交流、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3.语音录音: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北方言片段,进行录音并进行语音分析,以了解其特点。

三、调研结果1.对东北方言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约80%)对东北方言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区分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东北方言包括辽宁方言、吉林方言和黑龙江方言,每个地区的方言又有所不同。

2.东北方言的特点(1)音韵特点:东北方言较普通话更为粗糙,音节韵尾齐全,有尖圈、韵头韵母的分布特点。

(2)语法特点:东北方言中常有词尾儿化,代词和动词的变化规律与普通话不同。

(3)词汇特点:东北方言中常有独特的词汇,如“瞅”代替“看”、“叼”代替“挺好”等。

3.东北方言的使用情况大部分受访者(约70%)表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东北方言的频率较高,尤其在家庭和社交场合更为常见。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随着社会发展,使用方言的机会变少,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

4.方言保护的态度(1)重视程度:绝大多数受访者(约90%)认为方言保护非常重要,并希望保护东北方言的工作得到更多的关注。

(2)方言教育:大部分受访者(约80%)认为方言应该在学校中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地方言。

(3)方言传承:约6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传承应从家庭中开始,通过家庭的熏陶帮助孩子们学会和使用方言。

四、结论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虽然受到了普通话的冲击,但东北方言在东北地区仍然得到广泛使用。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对东北方言的研究

对东北方言的研究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对东北方言的研究韩苗苗(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地理位置、地区特色,会造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发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地区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区上的分支,而东北方言是汉语共同语的分支,是北方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研究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本体概貌;方言特点;普通话中图分类号:H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0-01一、东北方言在汉语中的地位东北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的分支,东北话虽然有它的的地域性,但是在地域上的接壤也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虽然东北方言形成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汉语中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东北话影响了普通话的形成,东北话是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普通话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具备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

其次,随着东北话近年来的“走红”,东北方言风靡大江南北,东北方言炙手可热,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在目前看来,东北话在方言中取得了暂时的霸主地位。

二、东北方言的历史流变在东北的历史中有近200年的移民历史,东夷人到渤海国,秦汉时期的移民迁人,契丹族的女真族两次人主中原,后来明清时期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河北、山东、山西的流民一起闯关东,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为东北方言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来源。

史料记载,自1920年至1930年间,进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万人,这些移民大多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难民。

东北方言也是本土语言和河北、山东、山西的方言的交融,也是东北方言容易被人接受的根本原因。

东北方言的历史演变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紧密联系,本民族的文化语言融合,以及和其他国家语言的融合,可以说东北方言就是东北历史的见证者,东北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一、东北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

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

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

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

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

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

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众多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东北地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风情。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方言地域特点东北方言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的方言,其中以吉林省的吉林话最为典型。

东北方言地域特点鲜明,发音粗犷、节奏明快,声调多变,给人一种豪放、奔放的感觉。

在语言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表达,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地方人民的脑洞和幽默。

“瓦房店话”中的“嘟嘛”,意思是“怎么”,而在普通话中则是“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成为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一种乐趣。

2. 词汇特色东北方言词汇富有特色,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北人常用的“搭理”一词,在普通话中是“理着”的意思,在方言中则是“对付、应付”的意思。

又如,“凶巴巴”在普通话中是形容人脸色不好看,而在东北方言中却是指“不耐烦、不爽快”的意思。

这些词汇的使用凸显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

3. 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东北方言词汇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婚俗、丧葬礼仪等方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人们在祝福新人时会说“鸳鸯戏水,白头偕老”,在吊唁死者时会说“安息、安息、天堂没有苦恼”,这些词汇无一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饮食文化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丰富,有着地域特色和鲜明风格。

东北人喜欢吃大鱼大肉,尤其是猪肉和羊肉,因此东北菜以肉类为主,粗放豪爽。

在民俗节庆和家庭聚餐中,人们常常会端上一桌丰盛的酒席,酒肉朋友共享,象征着东北人的豪放豪爽和热情好客。

2. 舞蹈音乐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音乐文化,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二人转、滚铁环等,音乐节奏明快热烈,给人以欢快、豪放的感觉。

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方言词语运用研究

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方言词语运用研究

064《名家名作》·研究方言是一种社会性的语言,是由历史的熔铸与自然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萧红是出生在东北的杰出女作家,黑土地给予了她生命,黑土文化赋予她创作的灵感。

她的作品以悲欢离合的情感为基调,有着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和独到的写作角度。

萧红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语,通过对故乡生活的传神写照,表现了她对全民族、全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悲悯。

一、萧红生平与文学创作萧红,本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是一个文学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其一生的坎坷遭遇本身便是一部小说。

萧红幼年时,母亲早逝,父亲严厉,继母待她极差,因此她极度缺乏家人的关爱。

长大后,萧红与家人在学业、婚姻等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于是背井离乡。

她的一生是悲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

而她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财富。

她一生漂泊,却笔耕不辍,用作品发出时代最强音。

《生死场》《呼兰河传》《跋涉》《旷野的呼喊》《牛车上》《桥》《小城三月》,这些作品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窘迫和无奈,也反映了封建势力的残忍,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残酷欺凌和压迫。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浓烈且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且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她的作品里能够看到即使在麻木、消沉的生活里,也有被欺压者的反抗与怒吼。

二、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方言词语运用情况东北方言词语根植于广袤的黑土地,具有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语义直白等特点,有相当多的后缀式词语、儿化音词语、叠词以及固定词组。

萧红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语,使作品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

(一)萧红作品中东北方言词的词性分类按照词性分类,萧红作品中使用的东北方言词语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名词[1]你就不好也来学学,一种营生呢!(《生死场》)[2]王四好像真的老了,院子里的细草,他不看见,下雨时,就在院儿心,孩子们的车子他也不管了。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精品]东北方言研究综述一、引言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东北地区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反映了东北地区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沿革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梳理和综述近十年来的东北方言研究,从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在过去的十年中,东北方言的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的描写语法和历史比较法向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转变。

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和语言变异,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变化。

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东北方言研究中。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语料库对东北方言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研究内容1.语音研究:语音是东北方言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发音特点,包括声调的连读和变调现象、语音的层次和变化等。

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如“儿化音”、“入声字”等。

2.词汇研究: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的历史、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方言词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

3.语法研究:东北方言的语法也具有独特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东北方言的句法结构、词序和虚词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

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东北方言中常用“呢”、“咋”、“是”等词语来表达陈述、疑问和强调等语气。

4.语用研究:语用是东北方言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东北方言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商业活动等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以及东北方言所传递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际交往价值。

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下,使用东北方言可以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语言存在于社会中,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发生变异。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这一言语社团,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20所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探究造成此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

研究此变异现象,可预测语言发展的动态,使干预、规范
语言发展成为可能,可为诸多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变异
东北地区高校众多,在东北社会中形成了“东北大学生”这一群体,其中东北籍大学生数量最为可观,可称之为“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言语社团。

此言语社团,与东北地区其他东北籍言语社团相比,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变异现象。

到底什么因素导致这个变异现象的产生呢?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探究变异
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口头访谈为辅。

调查方法如下:1)问卷通过大学生互动网络“校内网”发放,被调查者涉及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10个城市20所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2)问卷随机发放,力求样本具有普遍性,基本能考察“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使用方言词汇的普遍状况;3)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包括东北籍学生95人,非东北籍学生90人。

二、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从外部看,东北社会中,“东北籍大学生”较之于“东北籍商人”、“东北籍农民”、“东北籍工人”等社团,在交际中,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变异的社会因素包括年龄、阶层、受教育程度、
社会地位、流行风潮等。

1、年龄因素
东北方言通过多种方式而主要以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此过程中,有些方言词汇不符合发展潮流,被淘汰并逐渐消失。

年轻的大学生,从长辈那里学习方言,掌握的方言词汇必然少于年长一代。

比如,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满语音译借词较多,如“各色”、“囮淋”、“哈拉巴”……满语已基本不存在,此类词汇逐渐消亡,土生土长的东北老人或略知一二,大学生根本无从知晓。

因年龄差异,此社团使用的方
言词汇必少于其他言语社团。

2、其他因素
种种外部因素产生影响,使此社团的交际语汇产生变异。

比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大学生接触书面语的机会增多,使用方言土语的机会减少;方言土语在体力劳动者群体中更丰富,大学生阶层与这些阶层交流机会较少,这也使他们方言词汇使用数量逐渐减少;大学生受流行风潮的影响,追求时尚,且交际方式多样化,易形成通用的流行词汇,为得到群体中成员的认同,他们会放弃东北方言词汇,使用区别于
其他社团的本社团流行语……
由此,不难证实:受外部诸因素影响,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

因大学生交际范围主要是大学
校园,以下着重对影响变异的内部因素进行探讨。

(二)内部因素
从内部看,此社团,包括东北籍学生和非东北籍学生两类(外国留学生不考虑在内)。

造成变异的内
部因素主要有:
1、交际需求
东北籍学生未离开故土,升入大学后,仍使用东北方言。

但与往常不同,交际对象中出现了大量非东北籍的人。

非东北籍学生在大学首次接触到东北方言,虽有意学习,但学到的只是只言片语,且不能完全理解。

刘禾《东北方言词浅释》中说道:“就东北方言的实际来看:足以妨碍交际,影响双方了解的似乎不是语音,更不是语法,而是词汇。

”东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相去甚远,不易理解。

所以,东北籍学生若
对种种因素不予理会,必然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使用方言词汇对语言交程度
学生类别完全不影响有时会影响特别影响
东北籍学生 15% 74% 11%
非东北籍学生 5% 65% 30% 从表一可见,85%的东北籍学生及95%的非东北籍学生都认为使用方言词汇会影响交流。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方言词汇的使用影响语意的理解和把握,违反交际原则,会产生交流障碍。

此社团内部要达到语言交际的顺畅,不得不进行语言调和,东北籍学生必须在交际中减少方言词汇的使用数量。

由此,可得出结论:交际障碍是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交际需
求是造成变异的首要因素。

2、语言态度
如何看待使用东北方言词汇
语言态度
学生类别土气亲切
东北籍学生 28% 72%
非东北籍学生 76% 24%
东北方言词汇有浓重的地方色彩,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冲、直、有劲。

东北人说话“贼”有力量,斩钉截铁;东北人说话“刚刚”直白,直截了当;东北人“嗷儿”一嗓子,就是高腔大嗓,气力十足。

“冲、直、有劲”是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但对此,不同人有不同态度。

外地人看来,东北方言词汇生硬,“土得掉渣”。

从表二可看出,76%的非东北籍学生认为东北方言词汇“土气”,有28%的东北籍学生认同此看法,东北籍学生自身的“弱势意识”加上交际对象的态度,使他们主动放弃东北方言词汇,减少使用数量。

对待东北方言词汇的态度也是造成变异的重要因素。

这一因素,还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对数据做分类
统计,如表三所示:
语言态度
学生类别土气亲切
东北籍男生 18% 82%
东北籍女生 34% 66%
表三
可见,同是东北籍学生,男生、女生对待方言词汇的态度相去甚远。

女生较注意谈吐,语言细腻、委
婉。

东北方言词汇“磨叽”“的瑟”“贼拉带劲儿”“啥玩意儿”“白不呲咧”等词,与社会对女性的话语要求相逆,东北女孩虽偏于爽直,但这类词汇经常出现在女大学生口中,也是不相称的,故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放弃使用方言词汇;而男生为彰显自己的大度、豪迈,会在不产生交际障碍的尺度内,适当选用方言词汇。

故东北籍女生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的变异现象较男生更为显著。

3、社会政策
学校是国家“推普”的重点单位,此社团内部,东北籍和非东北籍大学生都受“推普”政策影响。

交际使用语言情况调查表
使用情况
学生类别东北方言普通话两者并用
东北籍学生 1% 30% 55%
非东北籍学生 2% 87% 11%
从表四可看出,30%的东北籍学生使用普通话,55%不再使用单一的东北方言,而选择两者并用。

东北籍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难度较小,其主要交际对象——非东北籍学生也以普通话为交际用语(87%使用普通话)。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可推测一个动态变化: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东北籍学生,单独使用普通话,
即表中30%的比例会继续攀升。

东北方言并非强势方言,受普通话的冲击较大,变异也快。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异在词汇,变异过程中,词汇成分消磨得最快。

东北籍学生接受普通话,舍弃部分方言词汇,以普通话的相应词汇代替,造
成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

可见,“推普”政策,是造成变异现象的又一因素。

三、结语
语言变异在一定使用群体首先实现,然后向不同使用群体扩展,直至全体社会成员。

在东北社会的各言语社团中,“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的变异,首先发生在“东北籍大学生”社团中。

长期积累型的量变产生质变,共时变异可达历时变化,把握语言的变异现象,可预测语言的动态变化,使干预、规范语言
的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一方面,东北小品、二人转等广为传播,黑土地的方言土语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在东北地区,似乎兴起了一股“东北方言词汇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大学校园包括整个东北社会,都出现了大批非东北籍的人,为实现畅通的国内、国际交流,又不得不限制使用方言词汇;这是东北社会确实存在的一个矛盾。

在“推普”的今天,整个东北社会,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状况如何?应努力保留东北方言词汇还是使其渐趋于规范化?如何制定东北方言区的语言政策,使其有序健康发展?本文变
异现象的研究可为这些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1]陈松岑著,《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语言•社会•文化》,语文出版社,1991年
[3]李如龙著,《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