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客家方言

第二章  客家方言

普通话 蔬菜 力气 灰尘 公鸡 母牛 扫墓 睡觉 吃饭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行走 穿衣 洗澡
客家话 菜蔬 气力 尘灰 鸡公 牛嫲 醮墓 睡目 食饭 食朝 食昼 食暗、食夜 行路 着衫 洗浴
三、客家方言的文化意蕴
1.客家人对民系文化的保护与坚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客家方言具有极强的民系凝聚力。 “亲不亲,客家言”。胡文虎发起成立“南洋客属
三、台湾客家话
• 1.分类: • 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
腔 • 2.四县腔: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 3.桃、竹、苗、屏东六堆
时间 人称
形容 词
普通话 客家话 天亮 天光 名 上午 上昼 词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暗哺 爷爷 公哒 父亲 哒哩 行 哥哥 老拔 为 妹妹 老妹 男孩 俫子 女孩 妹子 客人 人客 热闹 闹热 要紧 紧要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
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中原音韵和词汇,母语。 差异体现在: 1.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带来语言的差异: 种地——种田;碾子——砻、磨;秸秆——芦箕 2.受赣方言词汇影响
天亮(天光)、水稻(禾)、房子(屋) 3.受百越族语言影响:土俗字、语法习惯 土俗字:娓。母亲(阿娓)、祖母(娭毑) 语法: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公鸡、母鸡—— 鸡公、鸡嫲;再吃一碗——吃一碗添; 词缀:前缀字无意义。去赶墟——来去赴墟
第二章 客家方言
• ——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族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 •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 粤方言 • 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一、客家方言的形成
• 唐五代是客家方言的孕育时期。 • 北宋时期,客家方言形成。 • 到南宋后期,“在赣南、闽西、粤东
形成了一个特殊方言区——客家方言 区”(谢重光《福建客家》),标志 着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2011级汉语言文学韦志勇[摘要] 称谓就是怎么样去称呼别人,它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山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地域变体,由于资料相对稀缺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其称谓系统尚无人作专门描述。

为了给马山县客家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本文将从语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

[关键词] 称谓;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引言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比较广的一种方言。

我国现有客家人口总数约为5800万。

客家居民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直至今天,客家人仍然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当地壮语的影响,客家方言称谓在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调查和研究,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山县客家话,发掘客家话所具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可以为更准确地进行客家方言小片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出了许多成果,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广西客家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特点的描写,成果有邓玉荣《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1995);刘涛《梅县客家音韵比较研究》(2003);李普英《陆川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等(1995)。

而专门针对客家方言称谓的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

本文在深入调查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基础上,详细描写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语音、构词及语法,揭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普通话和壮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提出对其要进行保护的建议。

本着尽可能反映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系统面貌的原则,笔者调查了林圩镇林圩村、黄番村、周鹿镇武平村3个语言点。

本次调查对象一般为70岁以上的当地老者,他们熟知当地客家方言称谓系统及其演变。

主要询问了黄番村83岁的曾成金老人,76岁的曾成区老人;武平村72岁的林大福老人。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年第 6 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魏宇文
( 嘉应学院 , 广东 梅州 514015 ) 摘 要 :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 ,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 。 梅州客家人大多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宁 化 话 与梅 县话 构 词 方 式 的 灵活 性
宁化话与梅县话的日常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有共同的 特点 :灵活性 。 但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 宁化话的附加式的前缀和后缀的位置和用法都非常 灵活 。 宁化话的后缀 “ 仔 ”, 可以指人 , 也可以指物 。 如指 人 : 婶仔 ( 婶母 ), 老头仔 ( 老头儿 ); 指人的躯体部位 : 乌珠 仔 ( 眼珠 ), 胡 仔 ( 须 仔 ); 指 植 物 : 蒲 仔 ( 葫 芦 ), 莲 仔 花 ( 荷 花 ); 指 家 禽 动 物 : 虾 公 仔 ( 虾 ), 细 鸡 仔 ( 小 鸡 儿 ), 猪 腰 仔 (猪肾 ),田墈蛇仔 (四角蛇 ); 指用具 :罂仔 (瓶子 )等 。 “仔 ”的 位 置 也 很 灵 活 ,可 以 嵌 在 中 间 ,可 以 在 词 尾 。
如 “ 仔 ” 在 中 间 的 : 鸟 仔 窝 ( 鸟 窝 ), 莲 仔 根 ( 莲 藕 );“ 仔 ” 在 词尾的 :勺仔 (勺子 ),蛤蟆 t‘eη 仔 (蝌蚪 )。 梅县话的 “ 子 ”, 则附着在名词后面 , 很少镶嵌在词语 中间的 。 “ 子 ” 表示细小 、 可爱的感情色彩 ,读法也很灵活 。 “ 子 ” 的常用读法有 : 细鸡 ie ( 小鸡 ), 细狗 ie ( 小狗 ), 细人 ne (小孩子 ),猪腰 ve 。 梅县话的 “ 阿 ”, 一般在亲属称谓前 , 如 : 阿公 ( 祖父 ), 阿爸 ( 父亲 ), 阿叔 ( 叔叔 ), 阿舅 ( 舅舅 ), 阿嫂 ( 嫂子 ), 阿姨 ( 姨 妈 ); 而 宁 化 话 上 述 亲 属 称 谓 前 则 不 加 “ 阿 ”: 公 公 , 爹 爹 ,叔叔 ,舅舅 ,大嫂 ,姨哩 。 宁化话和梅县话表示家禽动物雌雄的词语一般均用 “ 牯 ” 和 “ 嫲 ”, 如 : 鸡 嫲 ( 母 鸡 ), 猪 牯 ( 公 猪 ), 牛 牯 ( 公 牛 )。 但是 梅 县 话 的 “ 嫲 ” 很 特 殊 , 可 用 在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事 物 名 称 上 , 如 : 勺 嫲 ( 勺 子 ), 索 嫲 ( 绳 子 ), 刀 嫲 ( 刀 ), 笠 嫲 ( 斗 笠 ), 姜嫲 ( 生姜 ); 而宁化话没有这种用法 , 上述词语则称 为 :勺仔 ,索仔 ,刀仔 ,笠帽 ,姜 。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客家话的特点如何判定客家族群

客家话的特点如何判定客家族群

習 俗
客家人娶親一般在早晨,新娘進門不得遲 於中午12時,所以客家地區婚禮最隆重的 宴席是在新娘入門的午宴。
大陸有些客家地區因長久與閩南人居住, 習俗發生改變,娶親也改在下午。
客家意識
客家意識
有強烈的族群認同,認定自己是客家人, 並有維護及傳承族群歷史文化的觀念 。 自我意識的形成可能是後期政治、族群 的侵迫等因素所造成,閩西七縣和贛南 18縣市的客家居民至今都沒有所謂的客 家意識存在。
参、客家話的語言特徵
一、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1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今讀 塞音或塞擦音時,多讀送氣清聲母
古「並」母字---排、部、別都讀pʰ
古「定」母字---桃、道、地都讀tʰ 古「從」母字---才、坐、在都讀tsʰ
2古曉匣母與合口呼韻母相拼,多讀 為唇齒擦音f 古「曉」母字---花、呼、荒都讀f 古「匣」母字---戶、胡、話都讀f-
客家人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單核甘酸的主要成 分80.2%像漢族,13%像畬族,6.8%像侗族。 客家人母系遺傳特徵的線粒體DNA RegionV區 段9bp的缺失為19.7%,與畬族較接近。
3、北方漢族與南方族群接觸說
(1)陳支平1997《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 家人》 (2)鄧曉華2003〈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 歷史層次問題〉
建 築
建 築
福建省永定縣、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 廣東東北大埔縣等客家地區存有約七百座 的土樓。 土樓非客家人所獨有,客家地區的土樓 約有1/3是閩南人所建,台灣地區也沒有 土樓。
信 仰
信 仰
客家的主要信仰為三山國王與義民信仰, 台灣客家義民信仰興盛,全台約有50多座 義民廟,新竹新埔義民廟、苗栗義民廟、 台中東勢義民塚、屏東六堆忠義亭為本廟。 義民爺崇拜主要是在台灣,大陸原鄉絕 無義民信仰,三山國王主要在粵東、台 灣,福建省和江西省客家少見。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罗毅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2
【摘要】以赣南客家方言中的代表方言之一——南康(浮石)客家话为研究对象,对其词缀系统分前缀、中缀、后缀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探讨和研究,主要分析了南康(浮石)客家话中“老、阿、晡、打、子、佬、头、崽子(崽)”等词缀的语法特征、附加意义和主要功能,并且与广东梅县话和普通话进行了相应地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南康(浮石)客家方言词缀系统的自身特点,以完善和丰富赣南客家方言的语法体系.【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罗毅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6
【相关文献】
1.语言接触下弱势方言的微观演变分析--以商洛客家方言词缀的使用分析为例 [J], 付新军
2.林海弄潮人——记南康市浮石乡窝坑村党支部书记林盛财 [J], 徐亨斌
3.一村山水满园诗——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J], 温圣魏
4.林海弄潮人——记南康市浮石乡窝坑村党支部书记林盛财 [J], 徐亨斌
5.小产业大作为——南康区浮石乡烫皮小镇助力脱贫记 [J], 王恩民;钟恢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词缀研究
上犹、赣县、于都等县市 ) 以及西北部 的铜鼓县
用人 口在Leabharlann 8 0 0万 以上 。 和万载 、靖安、修水、武宁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 上赣南山区原本居住着苗、瑶、畲等少数民族对邻
南康是一座有着 1 7 0 0多年建县历史 的历史文 赣南客家方言整体统一 、内部差别较大的局面。 化名城 。古称 “ 南野 ” ,又名 “ 南 安” ,因 “ 地接 词缀在构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吕 叔湘先 岭南 ,人安物阜”而得名。晋太康元年 ( 公元 2 8 0 生对词缀的界定是 : “ 不单用 ,但是活动能力强 ,

要 :以赣 南客 家方 言 中的代 表 方 言之 一—— 南康 ( 浮石 ) 客 家话 为研 究对 象,对 其词
缀 系统 分前 缀、 中缀 、后 缀 进行 了全 面 而详 细地 探 讨和研 究 ,主 要 分析 了南康 ( 浮石 ) 客 家话
中“ 老、阿、晡、打、子、佬 、头、崽子 ( 崽) ”等词缀的语法特征 、附加意义和主要功能,并 且与广 东梅县话和普通话进行 了相应地比较研究,从 而揭示 出南康 ( 浮石 )客家方言词缀 系统
Ke y w o r d :N nk a ng ( a f u s h i ) ;H a k k a w o r d s ;a ix f e s
南康市位于江西省南部 ,赣江上游,章江中下
游,东临赣县、赣州市 章贡 区、黄金 区,南连 大
年)置县 ,改名 “ 南康县” 。 赣南客家方言有着悠
L U0 一Yi
(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 i t y ,G u i y a n g 5 5 0 0 2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a r t i c l e i s ma i n l y t a k e N a n k a n g Ha k k a— — o n e o f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e d d i a l e c t i n Ga n N a n Ha k k a Di a l e c t a s

赣州东河流域的客家方言特征

赣州东河流域的客家方言特征
复音词为主 。据此 ,可 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 的面貌 比较古老。 2 、意义范围 比普 通话更 大的词 多。
如:
打 :”在普通话 中运 用也甚 广,在客家方 言 中比普通 话运 用还更广 泛 ,可用 于各 种动作 ,如打蛮 ( 硬
索绳子打走冲走朝早晨夜晚上服裤子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上衣颠山顶坳山窝屋房子揩kai挑东西塘池塘拗折断整修整利锋利阔宽阔恶凶恶净干净秆稻草坳山窝燥干燥颈脖子去转回家昼中午寻寻找壮肥胖落雨下雨食早吃早饭食昼吃中饭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
神州民‘ 吝 2 0 1 4 年第 2 2 5 期
民俗研究
赣州东河流域 的客家方言特征
刘 忠清
( 广 东省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 1 0 6 2 3 )
[ 摘
要 ]赣 州客 家话和 广 东梅 州方言 口音极相近 。两者 同被称 为客 家话 的代表语。赣
州除市中心区域说 西南官话 ,其余广 大城镇和农村都说客 家话 。虽同说客 家话 ,各地的 口音
却是有 差别的。本文主要从语 言音韵 和词 汇两大方面剖析赣 州 东河流域客 家方言的特征 [ 关 键 词 ]赣 州 东河流域 客 家方言 特征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 呕要 的民系 ,客家人是汉 民系 的独特而稳定 的群体 。赣南与毗邻的 闽西、粤东山
水相 依 ,是客 家人 聚居 的大 本营 ,在赣南 ,生活 着8 0 0 多万客家人 ,处处都洋溢着浓郁 的客家风情 。客家话 是客 家人 的独特语 言 ,赣 南客家话根 据 口音 的类 型粗 略可 以划分 为三个语 区。一是赣县 、南康 、大余 、信
分读为舌尖声母 “ d ” 或 “ t ”的音 。而东河流域客话 正反映 了这一 点,如 :把 “ 味道 ”说成 “ 味淘 ”,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方言词汇特点研究摘要: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

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

关键词:客家方言、词汇、语法、差异、构词、单音节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的这首著名的七绝,描写自己少年离家,暮年还乡,物是人非,只有乡音依然如故。

乡音就是方言。

方言是全民族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但是方言不是指个别不同于共同语言或其它方言的读音和词语,而是指包括和共同语言相同点在内的、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整个系统。

它在方言区内具有民族性,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思维的工具。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是了重要的语言,它包括: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客家话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四川,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只要会说客家话,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而不会说客家话,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

使用人口约3700万。

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词汇方面的特征。

一、承——古词语的运用传承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地古词语有索(绳子)、禾(稻子)、乌(黑)、面(脸)、食(吃)、饥(饿)、朝(早晨)、昼(中午)、行(走)、沸(沸腾)等。

在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存着许多古代词语或各地的方言词。

下面略举几例。

箸今语叫筷子的,客家话叫“箸”,读作“住”。

这个词在上古前期大概就产生了,所以《韩非子·喻老》里已有“昔日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传说。

“箸”也叫“挟”,或读甲,也早见于汉代人的著作。

《礼记·曲礼上》:“有菜者用挟。

”但在客家话里,“箸挟”常作为一个同义复合词使用,只有“挟”作为动词时,可以单音节表示,如“挟菜”是。

满人谁人叫做“满人”。

按此即唐变中的“莽人”。

“莽”《广韵》摸朗切,和莫早切的“满”,音极近。

《敦煌变文·捉季布传文》:“更向何边投莽人。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篇所释,“莽人”即什么人,因变文中的“莽”和“没”同义。

蒋先生所释极是。

寒毛人脸上和身上的细毫毛,客家话叫“寒毛”。

这个词早见于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香山寺第四》:“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卓竖。

”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

例如:噍(咀嚼),薮(窝),掮(肩挑),晡(下午或傍晚),拗(折)等。

有一部分客家方言的有音无字的词语,可以从古典词曲小说中找到语源。

例如:贡脓——客家话指疮口内腐烂生脓的意思。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提到孙司空与黄花观的蜈蚣精作战,被金光罩住时说:“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久后要贡脓。

”二、新——方言词语的创新一大批方言词语是由于反映本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所形成的,例如:雪枝(冰棍)、猪红(又叫猪旺,即猪血,流血是忌讳的,因而改用表示吉利的红或旺来称呼)长生板(棺材)、丹(中药方,吃药是不吉利的事,因而反药方改成为仙丹的丹。

)、目汁(眼泪)、睡目(睡觉)、食朝(吃早餐)、食昼(吃午饭)、食夜(吃晚饭)、禾秆(稻草)等。

三、比——词汇意义的差异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例如:“叫(哭)、面(脸)、热头(太阳)、花边(银圆)、索麻(绳子)、狗虱(跳蚤)、眠(躺)、单车(自行车)、分婆(夫妇)、爷娘(父母)、家官(公公)、家娘(婆婆);有些词语或普通话同形异义;例如:“古典”一词客家方言指故事,普通话指典故和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是正宗典范的东西。

客家方言里的“冬瓜”指的是普通话里的“南瓜”,而普通话中的“冬瓜”指的是客家方言的毛瓜、枕头瓜。

“茎”客家方言指植物的根或植物体内的纤维质,而普通话指的是植物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生有中、花和果实的部分,这一部分客家方言叫梗;有些是词形相同,但意义范围大小不同的,例如“唇”普能话指人或某些动物的口的周围的肌肉,客家方言除了具有这个意义外,还有器物和自然物的口和边的意义(如锅唇、桌唇、田唇、井唇、河唇、湖唇)。

“烧”普通话有使东西着火、加热使物体起变化等意义。

客家方言除上太守意义外,还有“柴火”“热”的意义。

“吹”普通话除了有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吹气演奏、气流及风等流动的意义,还有夸口、破裂或不成功等意义,而客家方言只有前一部分的意义。

有些词是词形相同而词义互相交叉的,例如“光”、“亮”、“明”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彩、光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灯。

但客家方言中用光的地方,普通话中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火太光(灯太亮)。

“冷”与“凉”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冷气、冷床、冷汗,冷冰冰、凉爽、凉茶。

但有时客家方言用冷,普通话则用凉,例如冷水(凉水)、凉血(冷血)。

其他如“细”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烂”等词都有词义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区别。

有些词是多义词或扩大了词义的。

如“脚”在普通话里只表示脚,而在始兴客家话中不仅表人或动物的脚,而且还可指物体的最下部,如岭脚、墙脚、桶脚、台脚、凳脚、裤脚、床脚等,也可指剩余物或液体的沉淀部分,如油脚、茶脚、酒脚、菜脚等。

“跌”不仅指跌倒,也可以指丢了东西,如“跌了书”,可以指摔跤,如“跌跤”,还可以指往下掉,如“跌下来”。

“讨”不仅指乞讨、要饭,也指向人要一点东西,也可指娶媳妇。

“乌”在普通话中,有黑色的意思,但只用在“乌云”、“乌黑”等词中,而始兴客家方言中的“乌”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表示黑色,如乌色、乌蝇、乌鸡哩,还可以指弄得很脏,如“你的手好(很)乌”、“墙壁好(很)乌”。

“鼻”不仅指鼻子,也可以指鼻涕。

“眼”不仅指眼睛,也可指小的“孔”或“洞”,如物体上的“针眼”,“扣眼哩”,人体上的“鼻公眼”、“肚脐眼”。

“生”不仅指生小孩、生死、生疏、生熟之意,也指“长”,如生牙齿,还可指“活”,如“生鱼哩”,树“生了”。

有些词则是缩小了词义的。

如“结”,只有“缔结”、“团结”、“打结头”等意思,而普通话中还有“结果”、“结瓜”、“结花蕾”之义,这些在始兴方言中叫“打”。

“收”有“收拾”、“收衣服”、“收税”、“收工”等意思,在普通话中则还有“收割”之意。

“长”在始兴方言中只有长短之意,而在普通话则有生长、最大等意思。

还有一些是转移了词义的。

如“地”,在始兴方言中是指坟墓,而在普通话则指田地。

“房”,在始兴方言中只能指房间,在普通话中指整幢房子。

“屋”在始兴方言中指整座房子,在普通话则指其中的房间。

“叫”在始兴方言中指哭,普通话中“叫”的各种意思,在始兴方言中说“喊”。

“扛”指两个人一起抬东西,在普通话中则是指一个人用肩承起某物。

四、较——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即词的语法功能)客家方言和普通话有相当一部分词在语法意义上有所不同,例如:客家的“鼻”,除做名词鼻涕外,还做动词闻、嗅。

“爱”除了做动词喜爱外,还做助词要。

“烧”除做动词燃烧外,还可做形容词暖和和名词柴火。

从修辞意义的差异来看,客家方言对男性老人的爱称为“老人家”或“老伯”,贬称为“老货”或“老家伙”。

普通话对男性老人的爱称为“老头儿”,贬称为“老头子”。

客家方言“大便”的通俗说法为“屎”,文雅说法为“出恭”。

五、词——构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

从词素次序的不同来看,客家话不些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紧要(要紧)、尘灰(灰尘)、闹热(热闹)、千秋(秋千)、牛公(公牛)、猪牯(公猪)、人客(客人)。

从词的重叠的方式看,客家方言也有自己的特色:甲、AA式——客家方言单音名词、量词可重叠的范围比普通话大,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

例如:碗碗(每一碗)、间间(每一间)、枪枪(每一枪)、刀刀(每一刀)、盘盘(每一盘)、只只(每一只)、条条(每一条)、铲铲(每一铲)。

客家方言的单音动词一般不能单独重叠,普通话的单音动词重叠式如看看、听听。

客家话的单音形容词一般也不能单独重叠,如需要重叠,后面要加一个“的”如“细细的”“小小的”“甜甜的”。

从总的情况来看,客家方言由名词构成的AA式则比普通话少。

例如亲属的称谓,客家方言不是用重叠的方式来称呼,而是用“前缀+单音称谓”的方式来称呼)如:亚公(爷爷)、亚婆(奶奶)、亚哥(哥哥)、亚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

乙、XAA式——中心词(主要是单音形容词或名词和小数动词在前,后加重叠的嵌音和后缀)表示程度加深,如:冷飕飕的(状冷得使人浑身打颤)、冷沁沁的(状冷彻骨)、冷歪歪的(歪作阳平,状天气已相当准但未到达冷彻骨的程度)、冷浸浸的(状在冷森森的环境中,使人感到恐怖)、笑哂哂的(笑眯眯的)。

这种XAA式的构词能力很强,每个中心词后而的重叠嵌音均不同,而且后面一定要加后缀。

丙、AAX式——中心语在后,前加修饰性的重叠嵌音。

例如:担担企(笔直的立着)、甩甩条(不断地向上动)。

其他重叠式基本与普通话同。

从附加式的不同看,客家方言常用用的前缀有(亚、老),后缀有(头、公、牯、哥),中缀有(亚)。

“老”——加在辈、晚辈称谓或表示夫妻关系的名词前,如:老妹、老弟、老公、老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