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客家方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客家方言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形成了多个分支。

客家方言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多个方面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许多客家人逐渐迁移到大城市,与外地人交流的需要导致了客家方言的使用减少。

再者,新一代客家人更多地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导致客家方言在家庭和社群中的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网络语言,对客家方言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然而,客家方言的未来仍然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

首先,客家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传承,可以保留和弘扬客家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文学作品。

其次,随着重视地方文化的兴起,客家方言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这为客家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促进客家方言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客家方言的教育。

在学校中加入客家方言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和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使用客家方言。

其次,传媒机构和社交平台应推动客家方言的普及。

鼓励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节目制作和社交媒体交流,提高公众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方言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使用,同时建设客家方言的档案和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在未来,客家方言的发展趋势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客家方言可能会逐渐与其他方言融合。

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加剧,客家方言可能会与周边方言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态。

其次,客家方言可能会通过现代科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的双音反切语——关于梅城下市话的调查报告

客家方言的双音反切语——关于梅城下市话的调查报告
■一 I
另 一 个 名 称 一 一 “0 a p 8 话 ” , 意 即 为 哕 里 哕
嗦、听不太清楚的话。据 下市话传承人杨伟煊
先 生 所 述 ,这 个 “0 a p 8 ”字 写 作 “ 叶 ” , 其 根 据是 他所 保存 的一份 转抄 的 《 叶音 字韵 》 ( 关 于 这 份 资 料 的 具体 情 况 ,下 文 再 作 详 细 说 明 ) 。他 认 为 这 本 《 叶音 字 韵 》就 是 记 录 “ 下 市 话 ” 的 材 料 , 因 此 理 所 当 然 , “0 a p 8 话” 就应 该 写作 “ 叶 话 ”。但据 笔者 所查 资料 ,
在 《 梅 县客 家 方 言志 》 ( 1 9 9 4 ) 中 就 收 有

姓名
年龄
籍 贯
身份 熟 悉程度
黄童 黄士福 古炼
杨伟煊
8 6 7 6 7 8
梅城 下市角 人 梅城 下市角 人 梅城 下市角 人
退休 剃 梅江 区文化 局退休职 工 梅 县山歌 剧团退休职 工

3 、 反 切 语 与 反 切 既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又 相
个 字 音 ,而 汉 语 ( 包括 方 言 )又 是 同 音 字居 多 的语 言 , 因此 表 示 不 同意 义 的 同音 字 也许 都 采 用相 同 的两 个 音节 来拼 合 。为 避 免 交 流故 障 , 需要 相 互 交 流 的双 方结 合 前 后 字 来理 解 , 即 以 词语 或 语句 的形 式方 能 明确 所 交流 的 内容 。 鉴 于 下市 话 是 反切 语 的一种 ,我 们根 据 上 述 对 于 反 切 语 的 性质 和 特 点 的阐 述 ,把 下市 话
二 、下市话 的别称 、性质及作 用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温昌衍, 温美姬: ∀黄遵宪与客家方言 # ( ∀韶关 大学学报 #, 2000年增刊 )
张维耿: ∀客方言区的江 湖话 # ( ∀客家方言 研 究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田志军: ∀ 16世纪 的兴宁客家方言 # ( ∀江西教 育学院学报 #, 2009年第 2期 )
田志 军: ∀祝 枝山 和 客 家 方 言 # ( ∀中 国 地 方 志 #, 2009年第 9期 )
新中国成立 以后, 随 着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 和汉语规范化三大语言政策的深入贯彻, 以及整个
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 梅州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 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欣 欣向荣的景象, 具体表现在五 十多年来, 研究 队伍 不断壮大, 研究的内容系统全 面, 涉及的地域 面广 点多, 所获成果丰硕, 解决了一些前人没有解 决的 问题。在此前, 梅州客家方言基本上只有少数学者 做些点缀性的研究, 而现在打 破了这种局面, 出现 了一大批客家方言研究者, 除 了大陆学者, 还 有不 少港台地区和海外学者, 包括国外汉学家, 成果多, 简要介绍如下:
如今的丰顺、大埔等县地, 都是操客话的地区。可见 当时不但形成了潮州和梅州两个方言区, 而且其地域 分布与今日之状况大体相似。据此可以推断, 早在宋 代客家方言就形成。[ 2]
明 代出 现了关 于客家 方言的 更明确 的记载。 嘉靖年间编修的 ∀惠州府志 #就有相关内容, 该书在 记载当时长乐、兴宁一带的民间方言、风俗时曾说:
欣向荣的景象具体表现在五十多年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的内容系统全面涉及的地域面广二近现代以来的调查研究点多所获成果丰硕解决了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真正意义上的客家方言研究始于嘉庆初年镇问题
第 28卷 第 7期 2010年 7月

梅州市中学生客家方言使用情况调查

梅州市中学生客家方言使用情况调查

梅州市中学生客家方言使用情况调查作者:陈思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城市语言调查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城市语言调查的基本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市42名中学生的语言背景、语言态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梅州当地客家方言占据强势地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

关键词:客家方言;语言调查;中学生一、调查背景随着梅州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此处的客家本地居民其语言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客家方言、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又是怎样的?我们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同时在聊天中观察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最后对调查结果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调查基本情况2017年夏天广东梅州当地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借此机会,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夏令营中的42名中学生发放我们设计的城市语言调查问卷。

我们选取青少年进行城市语言(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原因是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生的语言力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能够反应当下城市语言生活最鲜活、最真实的一面。

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共41份。

调查发现其中部分被调查对象读书较晚,他们的年龄与所读年级并不像一般的大城市中学生那样统一,所以我们在统计时忽略他们所在年级,而以年龄段的区别来进行比较。

此次调查对象的民族全部为汉族,因此民族背景对客家方言的影响在此不做讨论。

本文就调查对象个人信息中存在较大差异的选项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

本次调查女性多于男性。

其中女性27人,占65.85%,男性14人,占34.15%。

他们的年龄从12~21岁不等,其中15~17岁人数最多,共34人,占总数的82.93%;12~14岁共4人,占9.76%;18~21岁共3人,占7.32%。

调查对象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本次被调查的中学生主要出生在梅州市梅县,达到37人,占总数的90.24%;来自梅江区的有4人,占9.76%。

而他们的居住地也集中于梅县,其中35人住在梅县,占总数的85.37%,6人住在梅江区,占14.63%。

梅县方言监测评估报告

梅县方言监测评估报告

先后 自北 而南地 迁徙 。到了宋末 ,其迁
徙 规 模 更 大 , 人 数 亦 更 多 。 考 查 梅 州 各
梅州 市政 治 、经济 、文化 、交通 中心 , 为 梅 州 市 直辖 县 级 区 。梅 江 区 面 积 为 2 7 7 方公里 ,现辖3 9. 平 9 个街道 ( 南、 江
西 郊 、 金 山 )、 3 镇 ( 沙 、 城 北 、 个 长
三角 ) 4 、5 个村 民委 员会# 3 个社 区委 n9 员 会 。 2 0 年末 全 区 户 籍 人 口3 . 万 09 14 9
人。
某些 因素 ,从而形成 了今天复 杂纷繁 、
梅县位 于广东省东北部 ,梅 州市 中 丰富 多彩 的梅县方言 。
商 匿 圆
东部 ,东北 与福建 上杭 、永 定县接壤 , 东 西 宽7 公里 ,南 北 长 l 0 0 1 公里 ,地 处
区 ”。虽然梅县方 言区 内除了本 乡本 土
的 梅 县 人 外 ,还 有 来 自兴 宁 、 五 华 、蕉 岭 、平 远 、 丰 顺 、 大 埔 甚 至 其 他 省 、 市
远 、大埔 、五华、丰顺 ) 一市 ( 兴宁 )

的 客家人或非 客家人 ,但 由于很 多定居 于 该 地 的 人 都 会 尝试 学 习 、使 用 梅 县
江 、 石 扇 、城 东 、 白渡 、松 源 、 隆 文 、 桃 尧 、 松 口 、 雁 洋 、 丙 村 、 西 阳 、 梅
公里 内所 讲 的梅县话 为标准音 。梅县话
是 客 家 人 公 认 的 纯 正 客 家 话 , 中 央 人 民 广 播 电 台 客 家 话 播 音 员 大 都 选 自梅 城 方
县。清雍正十 一年 ( 7 3 ) 1 3 年 升为 直隶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

”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

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

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通论 有的是对梅州客家方言作 整体的或局部 的面
上介绍, 介绍其特点、形成、分布及与其他方言 ( 语 言 )的关系等; 有的是对单点方言面貌作 全面或简 略的介绍; 此外, 还有个别学话手册。如:
谢永昌: ∀古汉语的 活化石 % % % 客 家话 % % % 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 # ( ∀嘉应大学 学报 #, 1997年第 5期 )
摘 要: 梅州市是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 其 方言具有客家方言的 典型特征。梅 州方言 的调查 研究成 果已有 不少, 但多偏重在本地方言事实的介绍 , 且集中在梅县方言, 深度和广 度有限。今后 的调查 研究中, 应特 别重视 比较研
究, 同时应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关键词: 梅州客家方言; 调查研究; 概况
第 28卷 第 7期 2010年 7月
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JOU RNAL OF JIAY ING UN IVER SITY ( Ph ilosophy & Socia l Sc iences)
V o.l 28 N o. 7 Ju.l 2010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温昌衍
(嘉应学院 文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言语习俗, 与赣相类。 联系到今天客家方言在汉 语各大方言中与赣方言很近, 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
与赣相类 的方言应该是指客家方言。不过, 该书 并没有具体提到客家方言 材料。同一时期编 修的
∀兴宁县志 #, 在卷三 ∀人事 #部中, 首次列有 方言 一目, 详细记载当时客家地区 的方言特点, 其 中有 关于语音的: 其声大率齐 韵做灰, 庚韵作阳, 如黎 为来, 声 为 商, 石 为 铄 之 类, 与 江 南 同, 乃 出 自 然 ∃∃亦有扬、王不辨之陋。 最重要的是记录了当 时一些词汇: 谓父曰阿爸, 母曰阿姐, 呼 哥嫂辄以 亚先之, 如兄则曰亚哥, 嫂曰亚嫂, 呼小厮曰孻, 呼 儿曰泰, 游乐曰料, 问何物曰骂介, 问何人曰骂堇,
中图分类号: H 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42X ( 2010) 07- 0088- 06
梅州市是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 具有客家方言 的典型特征, 而且对内对外都有扩张, 与它有地缘 关系或移民关系的地方都有它的影响。 ∀中国语言 地图集 #将该区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 片包括梅州市 区、梅县、蕉岭、平远, 兴华小片包括 兴宁、大埔、丰顺、五华。从语音和词汇看, 兴华小 片可进一步分为大埔、丰顺片和兴宁、五华片。
饶秉才: ∀客家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 ( 广东人民 出版社, 1957年 )
广东省方言调查指导组: ∀客家人学 习普通话
90
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10年 7月
手册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58年 ) 此外, 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 # ( 文字改革出版
社 1983)、翟时雨 ∀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 # ( 西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86) 、詹伯慧 ∀汉语 方言及方言调 查 #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等通论性著作中都有关于 梅州客家方言 特别是梅县客家方言的概论性的介 绍。熊正辉 ∀广东方言的分区 # ( ∀方言 #1987年第 2 期 ) 及伍巍、詹伯慧 ∀广东省的汉语方言 # ( ∀方言 # 2008年第 2期 ) 中则有梅州客家方言的特点及归属 的介绍。
梅县话是客家方 言的代表, 是客家方言 的 标 准语 , 是不少外地客 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其 中原因有三: 一是梅县是客家先民入粤定居较早的 地区, 并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州府的地 位。二是梅县所在的嘉应州, 一直是粤东地区重要 的州府之一。三是近代的几百年间, 许多地方的客 家人, 是梅县 一带 居民迁 移出 去的。 在他 们心目 中, 梅县始终维持着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 的地位。[ 1]
第 28卷第 7期
温昌衍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89
无曰冇, 移近曰埋, 其不检 者曰散子, 其呼溪曰开, 岭曰两 。[ 3] 这表明当时的人已经注意到客家方言 词汇的特殊性。
二、近现代 以来的调查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客家方言研究始 于嘉庆初年镇 平人 (今蕉岭 )黄钊的 ∀石窟一徵 #, 该书从考证词语 的历史渊源角度出发, 辑录了四百多个词语。光绪 24年温仲 和以此 书作底 本编成 ∀嘉应州 志 #卷七 ∀方言 #。光绪 33 年杨恭桓撰 ∀客话本字 #, 考证了 一千四百多字。清末学者章太炎又据此及上述 ∀嘉 应州志 #卷七 ∀方言 #疏补选编为 ∀岭外三州语 #, 附 于 ∀新方言 #之后。而集前面诸书之大成者则为民 国初年罗翙云的 ∀客方言 #, 全书按义类分释词、释 言、释亲、释形体、释宫室、释饮食、释服用、释天、释 地、释草木、释鱼虫、释鸟兽等十二卷, 征引颇详, 为 后人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方言和 文献材料。但由 于他同样滥用了通转原则, 加上没有充分的材料佐 证, 有的材料亦有穿凿附会之嫌。
(二 )语音研究 这类著述对梅州客家方言的语音或语音中的某 个方面作全面的论述。有的侧重于共时描写与分析, 有的进行比较研究 (横向比较或古今比较 ) , 有的编 写方言字典并作相关研究, 有的录制音档。如: 李作南: ∀北京语音和广东北部客家方言在声韵 调上的比较 # ( ∀方言与普通话集刊 #, 1958年第 4期 ) 何 炯: ∀以梅县方言为代表的客家话与北京语音 的对应规律#( ∀方言与普通话集刊# , 1958年第 4期 ) 李富才: ∀粤东桃源话的特殊变调规律 # ( ∀中国 语文 #, 1959年第 8期 ) 饶秉才: ∀普通话、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音节 比较 # ( 陈恩泉主编 ∀双语双方言 #, 中山大学出版 社, 1989年 ) 饶秉才: ∀兴宁县客家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比 较 # ( ∀语言研究 #, 1994年增刊 ) 饶秉才: ∀兴宁县客家话韵母与中古音韵母比 较 % % % 兴宁县客家话韵母研究系列之三 # ( ∀语言研 究 #, 1996年增刊 ) 黄雪贞: ∀梅县客家话语音特点 # ( ∀方言 #, 1992 年第 4期 ) 余伯禧: ∀梅县方言的文白异读 # ( ∀韶关大学学 报 #, 1994年 1期 ) 李惠昌: ∀客方言五华话 廉 、 寻 二字的白 读音 # ( ∀客家纵横 #1994年增刊; ∀语文研究 #, 1994 年第 3期 ) 李惠昌: ∀五华话 古次浊声 母字的 声调演 变 # ( ∀汕头大学学报 #, 1996年第 6期 ) 吉川雅之: ∀大埔客家话语音特点简介 # ( ∀客家 方言研究 #,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 高 然: ∀广东丰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韵特 征 # ( ∀客家方言研究 #,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
温昌衍, 温美姬: ∀黄遵宪与客家方言 # ( ∀韶关 大学学报 #, 2000年增刊 )
张维耿: ∀客方言区的江 湖话 # ( ∀客家方言 研 究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田志军: ∀ 16世纪 的兴宁客家方言 # ( ∀江西教 育学院学报 #, 2009年第 2期 )
田志 军: ∀祝 枝山 和 客 家 方 言 # ( ∀中 国 地 方 志 #, 2009年第 9期 )
新中国成立 以后, 随 着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 和汉语规范化三大语言政策的深入贯彻, 以及整个
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 梅州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 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欣 欣向荣的景象, 具体表现在五 十多年来, 研究 队伍 不断壮大, 研究的内容系统全 面, 涉及的地域 面广 点多, 所获成果丰硕, 解决了一些前人没有解 决的 问题。在此前, 梅州客家方言基本上只有少数学者 做些点缀性的研究, 而现在打 破了这种局面, 出现 了一大批客家方言研究者, 除 了大陆学者, 还 有不 少港台地区和海外学者, 包括国外汉学家, 成果多, 简要介绍如下:
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已有不少, 本文对此进行综合介绍。!
一、文献中 的有关记载
早在宋代, 属于今客家大本营区的梅州和汀州地 区的方言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作为证据的史 料有以下两个: 第一, ∀永乐大典 #卷 7895引宋代某氏
收稿日期: 2010- 04- 14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 高校人文社 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 重大 项目 ( 06JDXM 008); 广东省 211工程 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子项目 ( GDU FS211- 2- 038)。 作 者 简 介: 温 昌 衍 ( 1970 - ), 男, 江 西 石 城 人, 教 授, 博 士 ( 后 ), 主要 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客家方言研究。
总的来说, 上述有关研究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 客家方 言 词 汇 研 究, 运 用 的 是 传 统 的 训 释 与 考 证法。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在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后 期受西方现代 语言学和国内兴起的汉语方言调查 的影响而出现的。客家方 言调查研究因此进入了 新时期。研究者在详细描 写的同时开始用音标注 音, 如 继 1926 年高本 汉 ∀中国音 韵学研究 #和 D. M aclver∀客英大字典 #以后, 在朱希祖、曾运乾 1933 年于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发表 ∀审查客家方 言报告书 #的相近时期, 罗香林出版了 ∀客家研究导 论 #, 这是一部较早较有系统地论及兴宁客家方言 的著作。该书第四章使用 国际音标并与注音字母 和罗马字母对照, 着重描写了兴 宁的声韵调系统, 并逐一与 ∀广韵 #比较, 列出各声韵所辖的内容, 大体 上反映了兴宁的语音面貌。但 语音材料很少, 叙述 也不够完备, 音标用得很乱 [ 4 ]。罗书以后, 1935年 王力先生的 ∀中国音韵学 #第七章所记录的是客家方 言的代表梅县音系, 它是根据高本汉 ∀方音字典 #和 Ch. Rey的 D ictionaire ch iino is- frana is dialecte H acka 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形成的。此外 1942年张资平 ∀粤 音与客音之比较 #也值得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