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研究报告梅州客家娘酒文化初探

梅州客家娘酒文化初探目录廖玲玲一娘酒的传说与历史渊源 (1)二梅州客家娘酒的制作过程与功效 (3)三梅州客家娘酒的文化内涵 (6)1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内涵丰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62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 (7)3梅州客家的娘酒文化也反映出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饮用品。
客家娘酒,正是这千万种酒文化中的一支细流,是客家饮食文化和娘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中心,客家娘酒文化是梅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梅州无处不酿酒,无人不喝客家娘酒,男人喝了,豪情满怀,女人喝了,养颜滋润……总之,娘酒成了梅州人民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品,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酒文化,而这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酒文化,无不影响和贯穿了勤劳善良的梅州人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梅州人民淳厚、古朴的生活。
一娘酒的传说与历史渊源在客家地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蒸酒磨豆腐,矛(无)人敢称师傅。
”可见酒和豆腐在客家人饮食中的经典地位。
在客家人地区,饮酒是很普遍的习俗,客家人饮的酒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客家人年长的会饮,年小的也会饮,而在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酒是缺不了的。
梅州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
客家酿酒坊,位于客家民族的聚居地梅县,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据了解,如五华的长乐烧、平远的南台酒、兴宁的齐白昌、珍珠红、梅县的客家娘酒等等,都是在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
而客家娘酒,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1993年荣获广东省名牌黄酒称号。
据王增能的《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说:“据说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
过去畲族人将剩饭,不管是糯米饭还是粳米饭,撒上酒饼草酿喝酒。
客家人正是从畲民那里学得了这一技术,从而制作酒饼出售。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民俗事象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流传于民间。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特定的表演场域、相对稳定的民俗活动中所进行的族群情感的外在表现,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传递其特定的主旨及文化意蕴。
一、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与客家民俗文化民俗舞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表征在身体之上,依存于民俗事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印记,需要把它放置于特定的语境中阐述舞蹈本体,分析其自身所具备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和民俗事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
梅州地区由香花僧侣在斋主家中操持的佛教形式,在梅州上水地区、下水地区(以梅县丙村为分界线,在丙村以上的梅江区和梅县诸乡镇,为上水派;在丙村以下的梅县诸乡镇,以及蕉岭、大埔等县均为下水派)一般被称作“香花佛事”“香花仪轨”,它既是佛教度亡仪轨,也是梅州客家人重要的人生仪礼。
香花仪轨是具有浓郁客家民俗文化特征的宗教仪式部分,包括静态的念唱经文的音乐表演及动态的技艺规范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演形式,为逝去亡者颂德祝福、寄托哀思,传递出民俗内涵及佛学理念,香花仪轨真正实现着“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忏悔”的心灵超升。
二、道具舞蹈:铙钹花铙钹花,是香花仪轨中一项技艺性较高的器械舞蹈,其传承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
“铙钹花”一般在场外进行,表演者僧侣或斋嫲主要依靠铜铙钹、一根筷子、竹竿等道具舞出花样繁多的表演套路,其表演过程无唱念经文,而是伴随节奏明晰的锣鼓声,僧人或斋嫲于一席之地,抛舞铙钹,舞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农耕文化的色彩,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场面气氛。
(一)舞蹈动作僧侣或斋嫲表演“铙钹花”的动作套路源自客家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模拟与生存生活的再现,蕴含佛学理念,兼具社会功能。
“铙钹花”表演时主要使用的是铜铙钹,其道具为圆形,从道具中便可窥探客家民众意欲表达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视,追求生命的延续,体现佛教“六道轮回”的理念。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一般而言,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
咸:指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饮食文化特征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客家人的生活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时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一、二两重。
酒宴菜肴数量讲究“六碗八盆十样”,盛器多用大碗、盆、钵。
这些与一向节俭的客家日常生活形成极大反差。
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考察客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到客家妇女的地位呈现为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及社会普遍对女性生理的误解,使客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
客家女性在吃饭时,通常是不能出现在餐桌上的,特别是未婚女性或未生育的小媳妇更是无权上桌。
盛了饭,夹了菜,她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在厨房灶台旁完成。
客家女性一般也不参加公共宴会,即使是小范围的家族餐会,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同桌而食。
由此可见,在客家传统中,陈旧的社会性别话语权依然根深蒂固,客家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未改变,在社会总体价值体系下,客家女性依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崇的仍然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探讨梅州客家文化

探讨客都梅州及梅州客家文化赖远科(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梅州,这个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由于它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客都梅州”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堪称世界建筑一绝的围龙屋为代表的独特客家民居。
身为一个地道的梅州客家人,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不断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本人在此文中将用五部分来介向大家展现客都梅州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
第一,广东梅州的概括;第二,梅州客家建筑以及客家山歌;第三,梅州文化及梅州客家人的特征;第四,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五,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客都梅州;梅州;客家文化;客家山歌To Discuss The Guest of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LAI Yuan-ke(Literature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Abstract: The world's largest hakkas settlement, Is one of the world hakka spirit home, Due to its peculiar cultural background , Plus the hakka settlemen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uest is MeiZhou Own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Especially the world architecture well is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ragon house to represent the unique hakka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s a real meizhou hakka,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and continuousdevelopment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I will to interface with fiveparts in this article to show you the guest meizhou and meizhou hakka culture, First, the guangdong meizhou sum up; Second, meizhou hakka architecture and hakka folk songs; Third, meizhou and the features of meizhou hakka culture; Fourth, meizhou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ifth, meizhou hakka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Keywords: The Guest of MeiZhou;MeiZhou;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song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现,也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内在的深层结构。
一-、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讲解脉络:客家由来------客家建培训课件-新版.ppt

最新文档
4、光禄第介绍 5、张弼士 史迹(问答)----客家八贤(实业救国、商界大亨、华侨领袖) 6、张裕酒文化展览馆 A、张弼士 1892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B、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孙中山题赠“品重醴泉” 奖
匾 C、中国“苦艾酒”---味美思
最新文档
二、肇庆鼎湖山---森林生态游
讲解脉络:鼎湖山生态特征---特别植物介绍---补山亭----飞水潭---1、生态介绍 A、广东四大名山;鼎湖山的由来---顶湖,天湖,宝鼎 B、岭南名山;庆云寺1983年成为全国重点寺观,北回归线上的明珠 C、北回归线附近大都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几大沙漠
我省受东南季候风影响和台风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原始风貌 E、鼎湖山是天然大宝库:植物183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3种;珍稀动
物15种白鹇的主要栖息地。 F、1956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定位研究站 1982年,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G、天溪、天湖、云溪
四、国恩寺
引言—
1、位置:广东新兴县、“禅宗六祖的故里”,六祖惠能旧居和圆寂之所,位于 六
祖镇龙山山麓,原名“报恩寺”,唐中宗李显赐名为“国恩寺”
2、惠能生平介绍
俗姓卢、名惠能,唐贞观十二年农历二月初八子时降生,三岁丧父;24岁在金 台寺听讲《金刚经》开悟,后到湖北黄梅岭拜五祖弘忍为师,成六祖。先在广州 法性寺(现今光孝寺)弘扬佛法,次年,在韶关南华寺弘法30多年,后回到国恩 寺圆寂,世寿76岁
游览线
1、国恩寺前 莲花池—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 菩提树—1988年从光孝寺移植而来、每逢二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

梅县客家人的服饰特色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
古时衣着皆为汉唐服制遗风,比拟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
直至清末仍大体如此。
兹分别略述如下:衣服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
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
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
此衫作礼服用,讲究的外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作客时才穿。
裤子,那么男女根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裤管俗称“裤脚〞宽尺八至二尺。
—个裤筒穿两条腿也还很宽。
如果裁去—截,就象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
旧时,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
内衣,那么一般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
讲究穿着内衣、内裤是近代以后的事。
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布、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
冬春御寒之衣服那么统称“寒衣〞,一般有“夹袄〞即双重厚布制成的外衣、“棉袄〞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袄。
下套穿棉制“马裤〞。
“马裤〞样式乖僻,只做两条“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联,无裤腰,穿时左右腿各穿—条,上边有一布条,将布带结扎在裤头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
其色泽多偏黑、蓝、灰色。
布是自己用棉花、〞:麻纺织的,俗称“家机布〞。
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
染料是上制“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岁穿的衣服,多不用钮扣,只用布带扎紧。
上身为襟式,下身为“开裆裤〞。
一般要在六、七岁入学前,才制着成人式衣服。
以上服式,均指布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