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调查报告:客家民风一、引言客家民风是指客家人民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客家民风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客家民风的特点和影响。
二、客家民风的特点1. 勤劳朴实客家人民以勤劳朴实著称。
他们注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农田里耕种,还是在工厂里劳作,客家人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勤劳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
2. 孝道传统孝道在客家民风中占据重要地位。
客家人民传承着“孝道至亲”的传统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节日里,客家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敬意。
孝道观念的传承,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亲情纽带。
3. 重视教育客家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客家人都会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三、客家民风的影响1. 社会和谐客家民风的特点使得客家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勤劳朴实的精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孝道传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重视教育的观念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客家社会的和谐面貌。
2. 文化传承客家民风的独特性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客家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3. 经济发展客家民风的特点也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朴实的精神使得客家人民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孝道传统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因素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梅县风俗调研报告

梅县风俗调研报告梅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梅县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梅县的传统节日进行了调研。
梅县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县花会。
梅县花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廿六举行的盛大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
在花会期间,梅县会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例如舞狮、龙灯、花车巡游等。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梅县的传统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梅县风俗的机会。
其次,我们对梅县的传统婚俗进行了调研。
在梅县,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仪式和习俗。
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着精美的红色婚纱,新郎会骑着装饰华丽的花轿去接新娘。
在婚礼上,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敬茶、捧花、双喜糕等。
这些传统婚俗反映了梅县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我们还调研了梅县的传统饮食文化。
梅县以其特色的潮汕菜闻名,其中最著名的菜品之一就是梅县烧腊。
梅县烧腊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吸引了无数食客。
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梅县人民喜欢在节日和重要场合品尝传统的梅县美食,如牛肉煲、椒盐鸭、手打豆腐等。
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也是梅县丰富的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对梅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习俗进行了调研。
梅县人民注重家庭和睦相处,传统的家庭聚会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春节期间,梅县人民会通常会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拜年、交换礼物等。
另外,梅县人民还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和敬重师长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总结起来,本次调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梅县的风俗文化。
梅县的传统节日、婚俗、饮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体现了梅县丰富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是梅县人民的传统,也是他们守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梅县的风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梅县的独特魅力。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于景林来源:《餐饮世界》2024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菜肴是饮食文化的真实性载体,其文化底蕴比其他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人感知。
同时,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促进和发展经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梅州的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以上,是广东乃至全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的客家人,源于中原,宋代南北分治,汉族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以秦岭为界;至清朝,移向珠江流域,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随迁徙而衍生。
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来到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和广西等地,无论身在何处,仍坚守中原文化,特别是保留着中原的饮食习俗,传承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即中原传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渗透、包容发展的结果,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時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客家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文化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维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观察:参观客家村落、庙宇、祠堂等相关场所,了解建筑风格、布局以及文化内涵。
2.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了解程度以及参与度。
3. 专访:选择几位当地积极参与客家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传承经验以及对客家文化的理解。
三、调研结果:1. 建筑特色:客家建筑一般采用砖木结构,主要以红砖和青砖为材料,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者抄手顶,具有独特的风格。
建筑的布局以四进院落为主,保持着传统祖辈文化的血脉。
2. 节日庆典:客家人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这些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如祭祀祖先、赛龙舟等。
3. 饮食文化:客家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慢”字特征明显,饺子、腌菜、烧腊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
客家人崇尚朴实、节俭的生活方式,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以独特的调味品让菜肴口感更为鲜美。
4. 歌舞乐器:客家人喜欢唱歌、跳舞,传统的客家歌曲和舞蹈形式独具一格,如“迎春纳福”、“唢呐”等,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
5. 文化传承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客家文化在当地仍然保存较为完整,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
而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正逐渐消失,亟待加以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分析: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客家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传承工作较为困难。
因此,应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培养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调研建议:1. 教育系统应将客家文化纳入课程,通过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
梅县民间客家山歌现状调查研究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 民政府、中共梅县县委所在地,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的中心。梅县下面还包括1 8 个乡镇,分别是: 程江镇、石扇镇、城东镇、白渡镇、松源镇、隆文镇、桃 尧镇、松口镇、雁洋镇、丙村镇、西阳镇、梅南镇、水车 镇、畲江镇、南口镇、石坑镇、大坪镇、梅西镇。梅县是 我国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一向爱唱山歌,其唱 客 家 山 歌 的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 故 素 有“ 山 歌 之 乡 ”的 美 誉 。 在 过去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里,山歌是当地人最普及 的娱乐项目。最近几年,由于梅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地 居民的娱乐项目开始丰富了起来。曾经作为当地人唯一娱 乐方式的山歌,在当代开始受到了冷落。但是它并没有消 亡,而是在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变迁着。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这些老年 才开始学习山歌的民间歌手的传承特 点有:1 、要有文化、识字、记性好; 2 、要先有一定的歌词积累;3 、有老 歌手的指导;4 、要敢于经常和人对山 歌。
2 . 2 协会歌手 协会歌手是指在民间以唱山歌为 职业的歌手。笔者前面介绍过在梅江 公园和松口山歌协会里演唱的歌手都 属于这个范畴。其活动方式特点有: 1 、有固定的演唱地点和演唱时间。 2 、有自己的组织和固定的歌手,而且 形成了一定的制度—— 不论是梅江公 园还是松口山歌协会都规定组织的成 员在某个时间段必需在固定的地点参 加山歌活动。3 、虽然是民间组织,但 是经常和政府的文化机构有联系,进 行“ 官 民 合 作 ”。 4 、 他 们 所 演 唱 的 山 歌内容不以个人喜好为依据,而是依 据政府的审美观来筛选的。 协会歌手们的传承任务是由协会 里一些在旧社会就已经学会唱山歌的 歌手来担负的。老歌手传授山歌的方 式和上述民间歌手学习山歌的方式大 致相同,都是先背歌册上的唱词,再 跟随老歌手学唱,待逐渐熟练掌握以 后 才 学“ 尾 驳 尾 ”。 三、听众现状 关于普通民众对于上述民间歌 手、协会歌手的演唱评价, 笔者和几 位听众都有过讨论: 笔 者 :“ 黄 婆 , 你 喜 欢 这 里 的 山 歌吗?” 黄 :“ 喜 欢 啊 。 十 分 展 听 1 0 。 ” 笔 者 :“ 你 有 没 有 去 其 他 地 方 听 山歌啊?” 黄 :“ 以 前 哪 里 都 去 , 但 是 听 人 说这里过好听就来了,听了就不想走 了。” 笔 者 :“ 这 里 怎 么 个 好 呢 ? ”
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

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客家人年俗调查报告——以广东地区为例一、引言客家人是广东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遵循着独特的年俗习惯。
为了了解客家人的年俗,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报告将总结并分析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法我们在广东地区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村落进行调查。
采取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到了50份有效问卷和10份个别访谈资料。
三、调查结果1. 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
调查结果显示,97%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进行祭祀祖先、贴对联、办年货等传统活动。
2. 粽子是客家人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之一。
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制作和食用粽子。
3. 客家人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表演客家花鼓、锣鼓等传统表演形式。
4. 与一般南方人相比,客家人更加重视放鞭炮。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会放鞭炮。
5. 在客家人的村落中,祭拜祖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每年都会回家祭拜祖先。
四、讨论与分析1. 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与广大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相符。
春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丰富了节日的氛围。
2. 粽子作为客家人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之一,反映了他们对传统风味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加深了家庭成员的亲情。
3. 客家人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凸显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底蕴。
通过表演,人们可以体验到客家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4. 客家人较为重视放鞭炮的习俗,可能与他们的农耕文化有关。
放鞭炮可以驱赶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5. 回家祭拜祖先是客家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也是家族和亲情的连结,体现了客家人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客家人的年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客家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传承,体现了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同时,这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承和推广客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班级:10旅游管理1班姓名:廖颂畅学号:2010121813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一、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1月28日-2月18日调查地点:梅州市梅县松口镇调查对象:当地居民调查方法: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调查人:廖颂畅二、调查报告(一)前言梅州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梅州的文化在不等程度上被削弱,而人们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这份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对梅州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梅州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程度,探究梅州文化的去从。
(二)关键词:梅州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三)我们眼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现状调查中,89%的当地居民都听说过或参加过客家人的传统节日。
对于梅州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这些称号,同学们都普遍认可。
另外,有87%的同学认为客家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客家山歌和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
(1)客家山歌:虽然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近30%的同学认为它——腐朽老旧,难以理解。
认为它缺乏时代感的稍次。
据调查统计,80%的家庭中,有参加与客家山歌有关类活动,但这80%的家庭中参加的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客家人的传统戏剧——客家山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
(2)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对于客家妇女的能力和地位,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只是个人品质,还没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
但是在分性别统计中发现,女生有相当部分认为:客家妇女的勤劳与朴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流传,必须要更加注意性别间的接受差异。
(3)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
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
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
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
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
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
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
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容。
二、春节中看保留。
俗话说得好,“百节年为首”。
春节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
我的长辈曾经说过,出门在外的人平时可以不回家,但是过年一定得回来跟家人团聚。
如果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们不回来过年,长辈们必定是会责怪的。
我们客家人的过春节的方式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
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
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
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而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
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
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
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
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
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
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
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元宵这一天有很多地方是放孔明灯和举行闹灯花的盛会。
从过春节中看来,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保留还是较好的,很多的客家人都是喜欢独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春节。
这从而有利于我们客家风
俗文化的保留。
三、问卷调查跟实地走访中看保留。
通过对五十个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梅州地区的)在家里依然是讲客家话,在客家话这一板块的保留程度较好。
95%的人
在家里是讲客家话。
而在春节的时候,87%的家庭里都还是准备了客家特有的“煎丸子、煎芋圆、散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食物。
约98%的家庭会去祭祖。
约80%的家庭还是会拜神的。
在客家风俗中,虽说是迷信,但是很多的家庭选择拜神祭祖。
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在婚这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化相对较大,但是客家方式的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其中约69%的家庭愿意采取客家的结婚方式。
而在葬礼这一方面的变化比婚礼的较
小。
87%的家庭采取客家特色的葬礼。
(左图为葬礼,右图为婚礼)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
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
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
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
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
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
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
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客家的家具“八仙桌”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只有约48%的家庭还使用“八仙桌”。
“八仙桌”逐渐被那些外形美观的餐桌所代替
了。
而这种所谓的“按位入座”的习惯,几乎没了,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这种席位的安排。
客家山歌作为我们客家人的特有的娱乐方式,是一种无形的财产。
而客家山歌的保存也是较为完好的。
有93%的人听过客家山歌。
从这方面看出,通俗易懂的客家山歌还是较为受广大人民的欢迎的,是一
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
接受调查的人都认为我们的客家文化应该保存下来,其中62%的人认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在客家文化保留的现状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大部分人认为一般,这说明我们对于的客家习俗的保留程度还是不太满意的。
因此,我们未来在保护客家文化的路途上,要更加的努力。
问卷调查,主要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调查,为了更有说服力,对附近的老一辈人进行了访问。
老一辈的人认为,现在的我们梅州的客家文化算是保留的一般,但是近几年打着“客家文化”的头号得文化产业相继崛起,比如房地产业把客家特色的围屋建成经济房,这把文化
跟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我们的后代继续发展我们伟大的客家文化。
老一辈对于我们梅州地区的文化保留,是持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要继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的特有的客家文化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保护,一起努力发展的。
四、结论。
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保留的还算可以,尤其是近几年的客家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客家文化的发展。
客家文化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财产,我们需要共同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