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合集下载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包括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缺乏保护意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减弱,很多人对客家文化缺乏保护意识。

2.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懂得客家文化的老一辈人面临着信息传承的问题,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3.缺乏传承人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快速变革,导致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相对较低,传承人才相对匮乏。

二、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1.加强文化保护教育:有关部门可以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方面加大力度,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保护的重视和认知。

2.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古老村落、文化古迹等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确保客家文化的历史遗产不受侵害。

3.加强传承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客家文化的培训班和课程,针对青少年和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一批懂得、热爱并愿意传承客家文化的人才。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客家文化的传播效率,比如开发客家文化的手机APP、网络平台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5.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投资: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要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投资,建设客家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举办客家文化节等活动,增加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6.引导和鼓励传统工艺发展:对于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专利保护等方式鼓励它们的传承发展,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让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努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客家谚语在讲解当中的运用

浅谈客家谚语在讲解当中的运用
现 象 等 作 了深 刻 结合该馆 实 际,节选 部分展厅谈谈客家谚语在讲解 中的运用 。
( )客家 谚语在 “ 一 客从 何来 ”展厅 中

■●
● ●
的 运 用
“ 客从何 来 ”展 厅 ,主 要是介 绍客家渊 源方面 的 内容 ,包 括客家 人迁徙 历史 、客家 堂 号 和 族谱 、 客 家 方 言 。客 家 人 的根 在 中 原 ,历 史上经 过五 次大迁徙 。客家 先 民离开


看谈客家谚语
在讲解当【 帕运用 l 】
黄 晓 君
【 摘
要 】 客 家谚 语 是客 家文 化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在 客家 民俗 陈列 的讲 解过 程 当中 ,适 当地 引 用客
家谚 语不仅 能 更好地 吸引观 众 的注意 力 ,提高 讲解 效果 ,还 能使 观众 更好 更 深地 了解客 家 文化 。笔 者通 过从 事讲解 工作 的亲身 体验 ,结 合客 家博 物馆 的实 际情 况 ,谈 谈客 家谚语 在讲 解 中 的运用 以及
它 们 所起 的作 用 。
【关键 词 】客家 谚语 讲解 运 用 作 用


客家谚语定义及其分类
和 地 域 特 色 , 为 群 众 所 喜 闻 乐 见 。 客 家 谚 语
( 一)客家谚语定义 所谓谚语是指在群众 中间流传 的固定语 句 ,用 简单通俗 的话反 映 出深 刻 的道 理 。它 多数反 映 了劳动 人 民的生活 实践经验 ,一般 都 是 口头传 下来 的 。因而谚语 除 了具有 文字
他们对 气候 的观 察 也就特 别细致 ,总结 了许 多反 映客家地 区 ( 主要是 粤东 )气候特 点及
其 对 农 业 生产 的影 响 的谚 语 。如 : 春 分秋 分 , 日夜平 分 清 明无 雨 三 月 旱 正 月冻 死 牛 ,二 月 冻 死 马 ,三 月冻 死 耕

客家方言的保护以及发展趋向

客家方言的保护以及发展趋向

客家方言的保护以及发展趋向语言是一个群体文化基因库的载体,一个群体的语言消失了,这个群体精神性的文化特质,基本上也就消失了,它的诗歌、史诗、传说、文化等等的源流、审美的趣味,都将消失,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第一任务就是要保护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语音是人类交际的第一工具,对语音使用的重要性也是摆在第一位,推广普通话,全国普遍共同的是普通话,但是并非要消灭其他方言,作为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3700万。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代表。

在当今,客家话的使用、普及、推广的场合、范围以及覆盖人群等相关的规范与要求可以探讨,保护、传承客家话,让这一承载着群体乡愁的文化记忆不致在时间的冲刷中消失、堙没,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

保护客家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保护客家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要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必须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中。

因而,保护工作必须重视并全面推动。

据一些调查研究报告的初步统计,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富有独特魅力的方言在我们这一代人逐渐出现了断层,许多青少年不会讲家乡方言。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好各地的方言。

我们从群众百姓对方言的喜爱程度、使用方言的能力、对保护方言的态度及保护方言的建议等方面对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相关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展开了调查研究,探索了一些有针对性地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客家话中融入当代元素中,去粗取精,保存本色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但无论在词汇还是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如对母亲,客家话发音:阿奶(ā nǎi)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带来普通话进入乡村视野,现在的阿奶(ā nǎi)我们变成叫:阿妈(ā ma),由原来通俗化走向书面化但音调却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亲切。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摘要】广西客家话是客家人的语言,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精神和传统。

客家文化深厚而独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智慧系统被引入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和传承客家文化。

本文分析了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特点与历史,探讨了目前保护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现状,并讨论了智慧系统在传承和保护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提出了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讨了智慧系统在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展望了未来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智慧系统在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广西客家话,客家文化,传承,保护,智慧系统,建设,策略,作用,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客家话是广西省的一种方言,也是客家人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客家话在广西省广泛使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客家话的使用范围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客家文化作为客家话的载体,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体现,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客家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现代社会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研究背景提到了对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延伸至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研究背景对于深入探索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传承保护策略及智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围绕广西客家话的特点与历史、客家文化的特点与传承、保护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现状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智慧系统建设,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1.2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广西客家话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客家人的记忆、情感和智慧。

浅谈客家方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客家方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客家方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陈月梅周颖陈沅黎俏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2期摘要:客家方言作为客家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少客家词汇能够充分体现客家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清远英德作为纯客家县市,客家方言的代际传承正面临困境。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并分析英德地区青少年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探索客家方言传承困境的原因,针对现有的状况多角度提出保护与传承英德地区客家方言的思路与方法,让客家方言在新时代下焕发活力,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客家方言;式微原因;保护传承一、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方言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七大方言之一,当时北方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南迁,他们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的傒语[傒语:南北朝时期九江、豫章一带居民所讲的语言,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所区别。

]的基础上形成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湖南。

广东省境内则分布在粤东、粤中、粤西和粤北地区。

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位于粤北地区的英德,人口有8成以上是客家人,饶秉才在《客家方言》中指出英德是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的背后折射出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征。

客家方言形成的背后反映了客家人的迁移历史。

客家民系在历史上有五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第一次南迁运动发生在东汉末年至魏晋,这一批人走出中原故土,他们所讲的语言是中原汉语,所以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不少中古口语词。

搇:《集韵》丘禁切:“搇,按也。

”因此搇是“按”的意思。

舓:《广韵》神纸切:“舓,以舌舔物”。

因此舓是“舔”的意思。

客家方言的词汇中反映出浓郁的“山居稻作”文化。

客家人迁出中原地区后,居住在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为主。

在客家方言词汇中与山区生活和稻子种植相关的词语异常丰富。

英德地处粤北山区,不少词汇能体现出英德的地理特征,如山坑(地势较低的山)、山窿(山洞)、背夫(小山坡)。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客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结合客家文化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受现代化影响,传统客家文化受到冲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客家文化习俗和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客家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客家人逐渐迁徙至城市,导致客家文化在传承上遇到了挑战,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3.客家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客家文化地域广泛,分散性强,各地客家文化传承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客家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4.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客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系统性,导致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够完善。

二、对策建议1.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建立客家文化资源整合平台。

建立客家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汇集全国各地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推动客家文化各地资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推进客家文化传统节日传承。

加强客家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展览等形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增强传统节日的传承力量。

4.加强客家文化非遗保护。

加强对客家文化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客家文化非遗资源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5.注重客家文化教育。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推动客家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在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传授和弘扬。

6.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鼓励设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支持文化企业、志愿者等组织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保护和传承客家语言迫在眉睫

保护和传承客家语言迫在眉睫

保护和传承客家语言迫在眉睫客家文化是我县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脊梁,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各种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语言的使用。

周恩来早在1958年1月1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语言及其方言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

美国一位语言学家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客家族群形成的历史至今已有近千年,在此过程中客家人虽历经磨难,其独特的客家传统文化及语言却历久不衰并且不断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全球客家人得以凝聚的力量之所在。

然而,毕竟时代在发展,包括语言在内的传统文化不可能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而逐渐退隐进而退化。

语言消亡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将失去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将永远失去一些历史记忆。

客家话是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客家语系也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人有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

”客家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客家人文内涵,是人们坚守客家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族群文化的重要纽带,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

从文化的角度看,保护了方言,也就是保护了口头传承的语言历史,也就是保护以方言为载体的地域历史和地域文化,保护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客家方言的消失,势必会使它所传达的客家文化也随之萎缩和贫乏化。

但是,随着普通话普及,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会说客家话的愈来愈少,过去许多“外地人”来宁化,居住一段时间就学会了宁化客家话,因为他们要适应宁化的客家语言环境,而现在,有的家庭父母都是“本地人”,孩子却不会说客家话,甚至听不懂父母的客家方言。

成年人的语言习惯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而转移,逐步趋向大众化,许多客家方言的元素和特质正在逐渐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为鲜活生动而又 “ 濒危”的珍稀语 言要素。
地 方 俗 语 中 包 含 着 深 刻 的 人 生 感 悟 和 丰 富 的 生 活 常 的 “ 语 ” 被 研 究 得 相 对 较 多 ,而 歇 后 语 、 惯 用 语 等 则 相 谚 识 ,记 载 着 地 方 的 传 统 文 化 。 通 过 对 地 方 俗 语 的研 究 ,可 对 关注较少,有必要对俗语进行较为全面的研 究。
《 家 话 通 用 词 典 》 ( 山大 学 出 版 社 ,2 0 ) 中 , 辑 录 客 中 04
也 正 在 面对 。 因此 , 保护 客 家 方 言 同样 刻 不 容 缓 。
2 1 O O1 . 2
语 言应 用研 究
保 护 客 家 俗 语 , 更 因 为 客 家 俗 语 是 客 家 方 言 中 俗 语 包 括 谚语 、 歇 后 语 、惯 用 语 以及 口头 上 常 用 的 成 语 等 具 体 语 言 类 型 ,但 从 目前 已有 的 研 究 成 果 看 , 客 家 俗 语 中
化 心 理 》 ( 业 考 古 , 2 0 ); 温 珍 琴 的 《 客 家 饮 食 谚 蕴 涵 在 方 言 当 中 。 因 此 ,无 论 是 从 情 感 还 是 文 化 传 承 方 面 农 07 从
语 看 客 家 饮 食 文 化 》 ( 丹 江 大 学 学 报 ,2 0 ) ;练 春 招 讲 , 懂 方 言 、 学 方 言 、讲 方 言 ,都 是 乡 土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牡 07 的 《 客 家 谚 语 看 客 家 的 家庭 观 和 家 庭 制 》 ( 建 师 范 大 内容 。 然 而 , 随着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和 语 言 交 流 的 现 实 功 利 性 从 福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l 9 ) 等 。 这 些 文 章 从 不 同文 化 要 求 , 如 今 ,数 千 年 沉 淀 下 来 的 差 异 化 、 丰 富 多 彩 的语 言 95
侧 面 对 客 家 俗 语 进 行 了 分 析 和 解 读 , 并 在 文 中 列 举 了不 少 正 在 趋 向 同 化 ,地 方 语 言 作 为 文 化 正 在 遭 受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下对 客 家 方 言进 行 保 护 的 紧 迫性 。
来 已有 一 些研 究 者 将 目光投 向这 一 领 域 。
( ) 论 文 方 面 。 有 的 是 以 单 篇 论 文 的 形 式 , 探 讨 一
方 言 作 为 地 方 文 化 的 一 种 ,是 民 族 文 化 的有 机 组 成 部
客 家 俗 语 的语 言 类 型 和 文 化 价值 。例 如 : 郭 起 华 的 《 家 分 , 文 化 越 多 的 包 容 性 越 能 显 示 出其 魅 力 。方 言 里 有 十 分 客 人 价 值 观 的 民 间 视 野 —— 客 家 谚 语 解 读 》 ( 丹 江 大 学 学 丰富 的生 活、情感用语 ,在动作 的细微 区分 、事 物的性状 牡 报 , 2 0 ); 卢 小 燕 的 《 客 家 谚 语 透 视 客 家 人 的 农 业 文 描 绘 等 方 面 都 更 具 体 。可 以 说 ,语 言里 最 鲜 活 的成 分 其 实 08 从
客 家俗 语 例 句 。 ( ) 论 著 方 面 。 随 着 “ 家 热 ” 的 兴 起 , 已 有 一 二 客
破 坏 。方 言 的 话 语 权 正 逐 步 被 削 弱 ,人 们 对 方 言 已越 来 越 陌 生 。 方 言 的死 亡 、差 异 的 寿 终 正 寝 , 意 味 着 鲜 活 的 感 性 “ 救 方 言 、 保 护 方 言 ” ;一 些 地 方 政 府 ( 上 海 )甚 至 抢 如
态 度 。 郭 起 华 认 为 , 客 家 俗 语 充 分 反 映 了 客 家 人 勤 劳节 俭 视 客 家 人 文 化 心 理 的 窗 口之 一 。 为 此 ,我 们 要 运 用 语 言
的 生 活 观 念 、 重 视 品 行 的 处 世 观 念 、 崇 文 重 教 的 向 学 观 学 、社 会 学 、 文 化 学 、人 类 学 、 民俗 学 、 历 史 学 等 多 种 学

家 俗 语 的研 究 却 相对 薄 弱 。
二 、保 护 客 家 俗 语 的必 要 性

客 家 俗 语 的研 究 现 状
正 是 因 为 客 家俗 语 具 有 特 殊 的 语 言 、 文 化 价 值 ,近 年
( ) 保 护 客 家 俗 语 ,首 先 是 基 于 “ 言 危 机 ”背 景 一 方
2 0 ) ;涂 春 景 的 《 象 化 客 话 俗 语 l0 句 》 ( 北 : 五 01 形 20 台
南 图 书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 0 ) ;冯 辉 岳 的 《 家 谣 谚 03 客
历 史 上 , 客 家 人 一 贯 秉 承 “宁 卖 祖 宗 田 , 不 卖 祖 宗
赏 析 》 ( 北 :武 陵 出版 有 限 公 司 , 2 0 ) 等 。 以上 三 部 言 ” 的 优 良传 统 , 客 家 话 得 以 传 承 不 惜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台 04 专 著 均 为 台湾 出版 , 说 明在 搜 集 整 理 客 家 俗 语 语 料 资源 方 说 , 客 家 方 言 似 乎 没 有 遇 到 太 大 的 “ 机 ” ,但 那 终 究 是 危 面 , 台 湾 学 者 走 在 了 前 列 。大 陆 方 面 也 稍 有 类 似 成 果 , 如 历 史 , 现 如 今 , 新 时 代 的 客 家 人 , 尤 其 是 一 些 “ 0 ” 9后 陈 泽 平 、彭 怡 玢 的 《 汀 客 家 方 言 熟语 》 ( 建 人 民 出 版 “ 0 ” , 不 愿 说 、不 会 说 客 家 话 而 只 会 说 普 通 话 的 已经 长 福 o后 社 , 2 0 ) 。 此 外 , 罗 家 珍 、 林 立 芳 、 饶 长 溶 所 主 编 的 不 是 个 别 现 象 了 ,其 他 方 言 所 遭 遇 的 危 机 , 客 家 方 言 同样 07
在地 方 法 规 中 明确 要 保 护 地 区方 言 。
些 论 著 对 客 家俗 语 语 料 进 行 了 搜 罗 和 整 理 。例 如 : 何 石 松 缩 减 为 干 巴 巴 的符 号 。 为 此 ,一 些 有 识 之 士 开 始 大 声 疾 呼
的 《 谚 一百首》 ( 北:五南 图书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 客 台
入 系统 的研 究 ;此 外 还要 重视 客 家俗 语 的 当代 发展 研 究 。 关 键 词 :客 家方 言 俗语 价值 研究 保 护
“ 语 ”作 为 熟 语 的 一 种 , 是 汉 语 词 汇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俗 对 定 型 的 通 俗 而 简 练 的 语 句 。俗 语 包 括 谚 语 、 歇 后 语 、惯 用 语 以及 口头 上 常用 的成 语 等 具体 语 言 类 型 。
客 家 谚 语 是 流 传 在 客 家 地 区 的 一种 文 化 ,也 是 客 家 先 外 ,语 料 库 也 是 开 展 进 一 步 的系 统深 入 的 语 言 研 究 的基 础 贤 长 期 以来 对 劳 动 的 体 认 和 从 人 生 的 感 悟 中总 结 与 创 造 出 性 工 作 。 为 此 ,要 由相 关 部 门和 机 构 组 织 人 、财 、物 力 ,
语 言应 用研 究Fra bibliotek鳓 浅议 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口钟舟海
摘 要 :客 家俗语是客 家方言 的重要 内容之 一,更是客 家人精神花 园中的一朵奇葩。客 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
言 、文化价值 ,并 已处于濒危境地 ,需要予 以特别的关注、研 究和保护。文章指 出,要 进一 步提 高对保护客 家方 言 ,特别是保护客 家俗语 重要 性的认识 ;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 家俗语 的文化 内涵进行 深
来的精神财 富。这些俗语凝聚 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 ,反映 通 过 艰 苦 细 致 的 田 野 调 查 和 广 泛 深 入 的 座 谈 访 谈 , 尽 可 能
了 他 们 对 社 会 人 生 的 普 遍 观 念 , 并 且 成 为 日常 生 活 中 的 规 多 地 搜 集 赣 客俗 语 语 料 资 源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建 立 语 料 库 , 范 准 则 , 被 一 代 又 一 代 的 客 家 人 当作 祖 宗 遗 训 、主 义 般 的 用 数 字 化手 段 保 存和 保 护 客 家方 言 的 “ 言基 因 ”。 语 教 条 传 授 下 来 。 可 以 说 ,客 家 俗 语 将 生 活 浓 缩 在 语 言 中 , ( )对 客 家 俗 语 的 文 化 内涵 进 行 深 入 系 统 的研 究 。 四 反 过 来 又 作 用 于 生 活 ,规 定 、 制 约 着 人 们 对 生 活 的 理 解 和 客 家 俗 语 是 客 家 人 心 理 意 识 的 外 在 表 现 形 式 之 一 ,也 是 透
于 客 家 俗 语 的研 究 呈 现 以下 几 个 特 点 :第 一 , 重 视 程 度 尚
客 家方 言 是 汉 语 七 大 方 言 之 一 , 堪 称 中古 汉 语 的 “ 活 不 太 够 ,研 究 成 果 比 较 有 限 ; 第 二 ,论 文 形 式 的 成 果 虽 具 化 石 ” 。 客 家 俗 语 是 客 家 方 言 的 重 要 内容 之 一 , 更 是 客 家 备 一 定 的 理 论 性 但 仍 显 得 比较 零 碎 ,其 中 所 举 的 例 句 更 是
特 总 结 ,是 客 家 人 集 体 智 慧 的 结 晶 ,它 不 仅 记 录 着 客 家 人 的 并 且 还 缺 乏 足 够 的理 论 深 度 ;第 三 , 江 西 ( 别 是 赣 南 ) 生 产 和 生活 方 式 , 更 是 客 家 人 心 理 意 识 层 面 的 外 在 表 现 形 是客家人 口最多 、最 密集的地 区之 一 ,但对这 一地区的客 式 之 一 ,也 是透 视 客 家 人 文 化心 理 的 窗 口之一 。
人 精 神 花 园 中 的 一 朵 奇 葩 。它 是 客 家 人 在 长 期 的 社 会 生 活 零 散 而 随 意 ;论 著 形 式 的成 果 则 主 要 侧 重 于 对 语 料 本 身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