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客家方言

第二章  客家方言

普通话 蔬菜 力气 灰尘 公鸡 母牛 扫墓 睡觉 吃饭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行走 穿衣 洗澡
客家话 菜蔬 气力 尘灰 鸡公 牛嫲 醮墓 睡目 食饭 食朝 食昼 食暗、食夜 行路 着衫 洗浴
三、客家方言的文化意蕴
1.客家人对民系文化的保护与坚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客家方言具有极强的民系凝聚力。 “亲不亲,客家言”。胡文虎发起成立“南洋客属
三、台湾客家话
• 1.分类: • 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
腔 • 2.四县腔: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 3.桃、竹、苗、屏东六堆
时间 人称
形容 词
普通话 客家话 天亮 天光 名 上午 上昼 词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暗哺 爷爷 公哒 父亲 哒哩 行 哥哥 老拔 为 妹妹 老妹 男孩 俫子 女孩 妹子 客人 人客 热闹 闹热 要紧 紧要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
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中原音韵和词汇,母语。 差异体现在: 1.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带来语言的差异: 种地——种田;碾子——砻、磨;秸秆——芦箕 2.受赣方言词汇影响
天亮(天光)、水稻(禾)、房子(屋) 3.受百越族语言影响:土俗字、语法习惯 土俗字:娓。母亲(阿娓)、祖母(娭毑) 语法: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公鸡、母鸡—— 鸡公、鸡嫲;再吃一碗——吃一碗添; 词缀:前缀字无意义。去赶墟——来去赴墟
第二章 客家方言
• ——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族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 •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 粤方言 • 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一、客家方言的形成
• 唐五代是客家方言的孕育时期。 • 北宋时期,客家方言形成。 • 到南宋后期,“在赣南、闽西、粤东
形成了一个特殊方言区——客家方言 区”(谢重光《福建客家》),标志 着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试析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摘要作为由汉族南迁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民族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客家方言。

通过研究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了解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客家方言是由以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客家方言分布范围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中国客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及感情特征,其中尤以它的语言特征——客家方言为主。

虽然客家的先民经过了无数次的南迁和回迁,客家人民在全国范围分布广泛,可是它们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并以广东的梅县话为其“标准语”。

对于客家方言是在怎样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通过分析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五方面。

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当前,客家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五千多万,在我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都有分布:一方面,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全国的九大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九大省包括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由粤北、粤东、闽西和赣南连成一体的地理区域。

在客家方言的北面,主要是闽西和赣南,这也是客家民族的摇篮地。

在客家先民进行南迁的历史中,上犹和崇义东部,兴国和于都南部,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等地区被誉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到赣南的第一站,而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则被称为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在客家方言的南面,主要是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其中梅州市、大埔等则是明末清初年间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民族生活的粤闽赣地带有著名的嘉应(梅州)文化,被客家人的先祖视为神圣。

虽然这一带人口现已星散各地,有很多迁至湘、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但是他们的口音却基本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世界五大洲,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南亚、欧洲、大洋洲、东非等。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

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学说客家话3000句

学说客家话3000句

学说客家话3000句【原创版】目录1.学说客家话的重要性2.客家话的起源和发展3.学习客家话的方法和技巧4.客家话的现状和保护5.客家话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贡献正文【学说客家话的重要性】客家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方言,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客家地区历史悠久,客家先民在多次南迁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原地区的语言特点,还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方言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话。

因此,学说客家话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变迁。

【客家话的起源和发展】客家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

据研究,客家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经过多次南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客家话。

客家话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辉煌时期,如唐宋时期的“客家文艺复兴”,以及明清时期的“客家话鼎盛期”。

在客家地区,客家话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还是客家戏曲、山歌等文艺表演的重要载体。

【学习客家话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客家话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技巧:1.多听多模仿:通过收听客家话广播、观看客家话节目,让耳朵适应客家话的语音、语调,从而培养客家话的语感。

2.积累词汇:学习客家话的词汇是基础,可以从常用词汇开始,逐步扩大词汇量。

3.口语练习:多与客家话母语者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同时,可以尝试朗读客家话文章、唱客家山歌等,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学习语法:了解客家话的语法结构,如助词、量词、语气词等,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

【客家话的现状和保护】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客家话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客家话传承困难的现象。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话,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措施,如加强客家话教育、举办客家话比赛、扶持客家话文化产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客家话。

【客家话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贡献】客家话作为中国方言之一,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

客家语

客家语

涯分佢影随着客家人保护母语意识的 提高,已有所发展。由于台湾地区 在保护客家语方面最为用心,以客 语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客家语流行文 化,也以台湾最为显著。 台湾金曲奖设有针对客语流行音乐 的奖项,鼓励和肯定客家语流行文 化。
四,特殊作用: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语的特 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 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福建,还是 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只要会说 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 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客家语
一,定义: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简称 客语,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在一 些地方又有涯话、雅话、土广东话等称呼, 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 语方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 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 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 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 闽语)之一。
二,历史来源: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 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 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 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
客家语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 步定型;二十世纪才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
三,分布: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 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 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 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 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 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 是客家语最为集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1.根源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

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

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

“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

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

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我们知道,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梅县客家话,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家话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语言。

“客民本中原汉族”,既是中原汉民族,口音当然是中原音系,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这就说明了“客人是中华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县乡土历史读本》)。

足见客家人是中华汉族无疑,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从客家话的纽韵调上可以发现古音系统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阐述,因为古音与客音的异同,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从它们共同性的对应关系上谈谈纽韵情况,至于调的问题,对古汉语调类说法亦不统一,如古有二声、三声、四声说,当今客话五华口语只有三声,无去声,梅县地区其余县都为六声说,就难以考定“古”“客”真相。

我认为客方言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方言无浊声母[d 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值得”为“抵得”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等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这个规律。

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或[p]或[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客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

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

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

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

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