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的介绍

合集下载

客家介绍

客家介绍

粤北,赣南,闽西三地的客家围楼比较摘要:众所周知,随着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作为重要的生土客家民居建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但在我国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客家民居并不仅限于土楼这一孤例。

如果把客家民居比喻为一棵大树,赣南围屋、福建土楼与粤北围拢屋三类才构成了客家民居的繁茂枝叶。

本文研究的范畴就是介绍三种类型围楼的地理分布,各自主要的类型,着重比较三种围楼在防御性上的差异,找出环境与建筑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粤北赣南闽西客家比较环境防御性客家人是汉民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民族构成中一支特殊的民系,她有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征。

“客家”是历史上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居民逐渐融合演变而成的一个族群,现今主要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历史上这片地区的居民有原住民,也有外来移民,外来移民中有汉族,也有非汉族,他们先是统合为“客家”这样一个地域文化集团,进入明朝以后,这片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科学发展进一步促使了当地居民及其文化的汉化,到明中后期逐渐形成汉族认同。

特别是闽粤边区的汀、梅两江流域的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对于其他山区居民更多地受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影响,他们的汉族认同也在抵御“客家非汉种”的种族歧视中,得到了强化。

“客家”族群以讲“客家话”为最重要的认同基础,甚至因此被定义为“是一个以客家话为母语的语源共同体”,用“客家话”来说是“HAK-KA”。

入清以来,“客家”民众又不断向广西、湖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移民,至今的总人口统计数字不一,少者称约有5000万,最高的数字达8000万。

“客家人”不仅保留了个性鲜明的风俗习惯,还在其聚居地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居住模式,如福建闽西地区的“土楼”和“五凤楼”、广东梅州地区的围垅屋和江西赣南地区的围屋(又称“土围”、“土围子”、“水围”)等,被誉为“在世界上具有特异形态”的建筑类型,这无疑是“客家人”对世界建筑学的一种创造性贡献。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方言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方言

你是哪里人?你懂得说其他方言吗?在以下对话场景中你可以学习几种方言的词汇、句型跟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询问普通话:你到哪里去?我去买点东西。

香港粤语:你去边(度)啊?我去买啲野。

台山话:你去(nai)啊?我去买(nit)野。

上海话:侬去鞋里啊?我去买眼物事。

厦门话:汝卜去底落?我去买淡薄物件。

潮州话:你爱去底那?我爱去买滴仔物件。

客家话:你去奈欸?崖去买滴东西。

描述普通话:今天天气很热。

香港粤语:今日天气好热。

台山话:今日天气好热。

上海话:今朝天气热来要死。

厦门话:今仔天气尽热。

潮州话:今日天气热死。

(汕)/今日天时过热。

(潮)客家话:今日天气好热。

道歉普通话:对不起,下星期天去广州的票卖完了。

香港粤语:对唔住,下个星期日去广州慨飞卖晒啦。

台山话:唔好意思,下个礼拜日去广州慨票卖晒咯。

上海话:对勿起,下礼拜天到广州个票卖光勒。

厦门话:成痞势,下礼拜日去广州兮票卖了啊。

潮州话:孬意思,下个礼拜日去广州个票卖了噢。

客家话:对唔住,下只星期日去广州慨票卖撇欸。

请求普通话:咱们出去玩一玩,好不好?香港粤语:我地出去玩下,好唔好?台山话:我(11调)出去撩,好吗?上海话:阿拉去孛相,好?厦门话:咱来出去剔桃一下,好无?潮州话:咱出来去剔桃一下,好孬?客家话:崖等人出去料一下,好么?感谢普通话:谢谢您。

不用客气。

香港粤语:唔该晒你。

唔使客气。

台山话:唔该晒你。

唔使客气。

上海话:谢谢侬。

勿要客气。

厦门话:多谢。

免客气。

潮州话:多谢汝。

免客气。

客家话:多谢你。

唔使客气。

问候普通话:你最近身体怎样?挺好的。

香港粤语:你呢排身体点啊?几好。

台山话:你该排身体几好啊?几好。

上海话:最近身体好?蛮好。

厦门话:汝最近身体怎么?痞。

潮州话:汝即段身体乜些样?孬。

客家话:你俺久身体样(酿)欸?还可以。

祝贺普通话:听说你儿子刚刚考上香港大学,恭喜恭喜。

香港粤语:听讲你个仔啱啱考到香港大学,恭喜晒。

台山话:听讲你个仔啱爽考上香港大学,恭喜晒你。

汉语的亲属方言

汉语的亲属方言

汉语的亲属方言介绍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拥有众多方言。

其中,亲属方言是指在家庭内部使用的特定方言,用于表示亲属关系和称谓。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言的差异较大,亲属方言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语的亲属方言,包括方言的分类、特点以及一些有趣的例子。

方言的分类根据地理分布和语言差异的程度,可以将汉语的亲属方言分为以下几类:1. 方言群方言群是指一类方言的集合,具有共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中国的方言主要分为七大方言群: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赣语和客家话。

每个方言群又可以细分为多个方言。

2. 方言方言是方言群中更细分的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比如官话方言包括北京话、天津话等;粤语方言包括广州话、香港话等。

3. 地方方言地方方言是指在某个具体地理区域内使用的方言,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关。

比如四川方言、山东方言等。

方言的特点汉语的亲属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语音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语音上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官话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轻声、儿化音等;粤语方言的语音特点包括入声等。

2. 词汇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词汇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爸爸”在官话方言中读作“bàba”,而在粤语方言中读作“baa1baa1”。

3. 语法特点不同的方言在语法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官话方言中,表示动作的时间顺序通常使用“了”;而在粤语方言中,使用“噉”。

亲属方言的例子下面将列举一些有趣的亲属方言的例子,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多样性。

1. 官话方言•爸爸:bàba•妈妈:māma•哥哥:gēge•弟弟:dìdi•姐姐:jiějie•妹妹:mèimei2. 粤语方言•爸爸:baa1baa1•妈妈:maa1maa1•哥哥:gō1gō1•弟弟:dai6dai6•姐姐:ze2ze2•妹妹:mui6mui63. 吴语方言•爸爸:bába•妈妈:māma•哥哥:ko1ko1•弟弟:di2di2•姐姐:ze1ze1•妹妹:me1me14. 湘语方言•爸爸:bàba•妈妈:māma•哥哥:gēgē•弟弟:dìdi•姐姐:jiějiě•妹妹:mèimei总结汉语的亲属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地域广阔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

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

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

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属性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î),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

广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广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广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广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形成了广州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在广州人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美食文化美食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美食以粤菜为代表,以其细腻、清淡、鲜美、健康的特色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广州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比如白云山文化娱乐广场的海鲜自助,松林院的荔枝肉,飞得楼的牛腩饭等等。

二、客语文化广州的客家文化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客家人渴望讲自己的家乡话,他们一致认为广东话的发音是“酸”的,而客家话的发音则是“甜”的。

广州的许多街道和地名都有着独特的客家文化色彩。

三、古传民俗广州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提灯笼、春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每一个都代表着广州人民的智慧及勤劳。

其中,提灯笼节是广州较为有名的节日,这是广州一年中最具传统和特色的节日之一。

四、粤剧文化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其艺术形式独特,表演方式细腻,音乐舞蹈也非常美妙。

广州的一些剧院常常会演出粤剧,并有不同主题的演出,例如爱情、历史等。

五、传统手工艺广州是中国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其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传统手工艺品包括了珠串、西关画、蜡染、刺绣等,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有着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六、自然旅游广州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包括白云山、南沙湿地、琶洲湿地等。

广州人喜欢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放松自己的心情,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广州的自然魅力。

综上所述,广州的风土人情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话题,它与广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无论是在美食、民俗、文化、自然旅游等方面,都能够感受到广州都市气质和豁达胸怀。

汉语方言文化介绍.ppt

汉语方言文化介绍.ppt
方言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今 娱乐界不可获缺的“文化”!
1. 官话(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其标准,大陆70%多人通用,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
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 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 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
不是汉语的只能说明你不是太爱国!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 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就是以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及现在的部分学者将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而将北部方言(桂北 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中国广东省中西部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 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 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华人(粤人)社区中广泛使用。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 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 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 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2. 粤语 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
Cantonese,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 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 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 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 大。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有人认为应当从粤语中独立分离,但以前

客家人和客家话

客家人和客家话
一般听到客家话都是这样的
客家话是客家人之间独特的语言。保留部分畲(shē) 语、古汉语发音,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国语。 客家话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 始定名为客家话。在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chá)语类),八大
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汀州片,粤台片,粤中片,
潮漳片,粤北片)。
客家人和客家话
一种像谜一样的语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因战乱和社会原因南迁到南方,总共 进行了五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两次派兵南下,第二次是东晋 “五胡乱华”时期,第三次是安史之乱,第四次是黄巢起义,第五 次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西进运动”(四川客家主要源于此次“湖广 填四川”)。为了和原住民区别开来,以“客户籍”来登记,于是 自称为“客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是汉 民族八大民系之一。 现在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河源,江西,福建,四川, 湖南等地。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客家文化,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元素。

那么客家是什么,客家人又为什么叫客家人呢?客家人由来。

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

1270年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

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本地人。

因为他们是后迁入的居民,相对与前期迁入的居民和本地土著人来说,他们是客,所以称客家人。

客家人为什么要叫客家人?客家称谓的由来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

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

“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

”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

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

“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

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

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语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

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

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

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î),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

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

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

)。

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
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

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福建,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只要会说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

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

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历史
来源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
华南的。

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省、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

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

而现代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语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话中消失了。

[13]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

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

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属于粤语)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 ngiu)相同。

发展
客家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

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
变。

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IPA[ʐ],客家语则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汉语发音
是[mvu],客家语则音变为[vu]。

文献记载
最迟从宋代开始,客家大本营的梅州和汀州地区的语言就曾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

1.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州》诗一首:“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

说明当时汀州地区语言与福建其他地区的语言不同。

2.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

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与语,则大半不能译。

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

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说明当时潮州与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能相同。

而梅潮之间所操土音则与梅州同。

宋代潮梅之间相当于今天的大埔丰顺等地,皆是操客家话的地区。

这揭示当时方言分布于今天大体相同。

可推断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已经形成。

3.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记载兴宁、五华地区的方言、风俗曾记载所:“言语习俗,与赣相类”,说明当时五华兴宁地区的语言和江西地区的方音相似。

4.明代正德年间《兴宁县志》,有当时兴宁方音较详细的记载:“其声大率齐韵作灰,庚韵作阳,如黎为来,声为商,石为铄之类,与江南同。

乃出自然……亦有杨黄不分之陋。

”也有当时一些词汇记载:“谓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辄以亚为先之,如兄则曰亚哥,嫂曰亚嫂,呼小厮曰孻,呼儿曰泰,游乐曰料,问何物谓骂介,问何人曰骂堇,无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检者曰散子,其呼溪曰开,岭曰两”。

表明当时人已经注意到客家话词汇上的特殊性。

[14]
5.清代康熙年间武平人林梁峰所著《一年使用杂字文》,初略统计,约有3000个词语,其中客家话特色词语约有350个。

6.清代乾隆年间《归善县志》收录了二十多个词语,如“兄曰亚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7.清代道光年间《长宁县志》记载了当时一些用词,例如:“地豆”(花生)、“苦麦”(一种略带苦味的莴苣)。

8.清代同治年间《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界接闽粤,语言文字多与相类······称水道为圳,字书所无。

称水石相际为屝,见之《象山集》中。

有义同而移其音者,恒为常,汝为尔也。

有义同而殊其用者:呼为喊,走为行也。

有混而不分者:饮酒为食酒。

下食之具曰帮饭,帮与佐同,此可解者也。

行鸠曰闹死人,闹与毒鸠全不相入,此不可解者也。

其余:儒为于,仁为赢,辉为非,胡为巫,冯为洪,荒为方,江浙曰议、曰帖,此皆曰字、约。

讼和曰调停,此曰做中。

事情关说曰居间,此曰去来人。

房屋间架,吴曰几进,燕京曰几层,而此曰几栋。

僦屋之称,吴曰租,燕京曰赁,此曰税。

米谷用斛、斗,此间用桶、箩。

算田以亩为则,天下通行,此间以租粮为则。

粜籴以米谷为则,此乃以银为则。


9.清代同治年间《河源县志》也记载了十来个方言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