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话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为客家建筑风格独特、客家语言韵味独 特、客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等。
价值
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02
赣南客家文化开发策略的基 础
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客家历史、 民俗、文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培养客家文化传承人才。
2
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 会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
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人才流失、文化断层、缺乏创新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本次研究仅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受到时间、人力等因 素的影响,未能深入了解每个地区的客家文化特色。
02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如从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社会治理等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升级策略
推动客家文化创新发展
01
将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发展客家文化产业,
提升其竞争力和附加值。
培育客家文化创意企业
02
支持和培育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客家文化企业,推动客家文化产
业向高端领域迈进。
加强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合作
03
积极参与国际客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客家
文化产业理念和经验,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升级。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将传统客家文化元素与现代 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客家特色的文化产品 。
产业融合与发展
促进客家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手工艺等产业的融合发 展,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特色手工艺品、客家特色食 品等新的增长点。
赣州官话词汇

赣州官话词汇
赣州话又称赣南话,属汉语客家语方言。
以下是一些赣州话的词汇,仅供参考:
1. 真是个腌菜啊——真是个菜啊
2. 你真是腌菜哇——你真是个菜
3. 你真是个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
4. 真是个腌菜啊——真是个菜啊
5. 你真是腌菜哇——你真是个菜哇
6. 你真是个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7. 真是个腌菜哇——真是个菜哇
8. 你真是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9. 真是个腌菜哇——真是个菜哇
10. 你真是腌菜鬼啊——你真是个菜鬼啊
以上是赣州话中与“腌菜”有关的十组词组,这些词组反映了赣州话中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赣南客家詈语研究

第16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6 No.8 2007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0719文章编号:1008-8717(2007)08-0019-02赣南客家詈语研究温 珍 琴(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詈语就是骂人的话。
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
本文探讨的是赣南客家詈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族詈语、性詈语、死亡詈语、身体詈语及其它詈语,并揭示蕴含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赣南客家;詈语;宗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詈语就是骂人的话,骂人是一种不文明的社会行为,宣泄的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当人的情感达到某种顶峰时(如愤怒、悲伤、高兴等),通常就会用詈语的方式表达出来,会给别人造成一定的伤害,“骂人讲口冇好话,怎么恶毒怎么骂”。
但是嬉笑怒骂可谓人之常情,不仅市井泼妇会破口大骂,就是修养极高的人也难免涉“詈”,如林黛玉也嗔骂过“促狭鬼”、“蠢材”之类的话。
詈语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同,如南康男子的口头禅“亻厓屌”就是一般的嬉笑之语。
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与语言崇拜有关,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许多清规戒律都反映在其中。
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
一、宗族詈语。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制,自商周以来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宗族成了传统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所以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很强。
宗族对于漂泊不定的客家人尤为重要,不管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或历史如何变迁,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族组织从未间断与消失,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修家谱和建祠堂。
攻击要找其要害、泄愤要找其痛处,詈语关涉的往往就是社会看重的东西。
因此由尊崇祖先、重家族延续观念、重长幼尊卑等就派生出大量的侮辱别人祖宗及咒人无后类詈语。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到到了明末清初,有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开辟埠头。当时南洋各地,遍布客家侨民。后因太平天国失败,黑旗军覆灭,粤西土客械斗而走避海外的,也为数甚多。这些客家先民在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经验、培育自己的新文化,而形成了一支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的人文共同体—客家。
赣南这片红土孕育了不少客家英才。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母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萧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如今“京九”铁路正从赣南客家腹地贯穿而过,与“京九”分叉平衡的105等几条国道也以日渐一新的面貌坦露在客家地域。赣南客家,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起源于兴国及与之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客家先民在当地从事艰难卓绝的开发劳动之际,运用曾在中原广泛流传的民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和苦衷。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中原文化形式。据有关资料和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以及兴国地区流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民间传说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兴国客家山歌实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于都、信丰、石城等县的采茶歌,后与明清之际闽粤客家人回迁赣南带来的采茶灯相结合,辅以茶篮、纸扇,遂发展成具载歌载舞特点,以客家方言道白的民间艺术。盛行于赣南各县,其传统剧目《茶童戏主》曾拍成电影。其他还有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

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张维耿客家话水源音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又深受粤方言的影响,但因保留着客方言的基本特征,属于客方言的一个分支。
受赣南客方言的影响,表现在水源音有7个声调,去声分阴阳,阳去的调值为31,还保留了少量赣南客家话的读音,如“食紧”的“紧kin”,“一介”的“介kai”。
受粤方言影响,水源话有撮口呼;中古微母字在如无、武、舞、雾、侮、文、问、闻、万、物、望等,在惠河话读m;客家话普遍的情况是阴入低,阳入高,而河源话、惠州话是阴入高,阳入低;客家话有些声母为k 的字音,水源话读f,如“科”、“宽”、“快”、“阔”等。
水源话有不少词语更是直接从粤方言吸收过来的,如“看”叫“睇”,“给”叫“畀”,“骂”叫“闹”,“睡”叫“瞓”,“鸟”叫“雀”,“明年”叫“出年”,“中午”叫“晏昼”,“清早”叫“朝早”,“倒闭”叫“执笠”,“鞭炮”叫“炮仗”,“上学”叫“返学”,“祖母”叫“阿嫲”等。
2008年9月9日,河源客家语电视栏目正式开播,以佗城水源音为播音标准音。
这是客家地区电视台正式以水源音作为标准音播音的开端,引起了客家学研究者的注目。
水源音的“水源”,毫无疑问是指的东江之源。
东江水系上起新丰、龙川、河源,下至惠州、博罗,其水源在赣南。
一支发源于寻邬,称寻邬水;一支发源于安远,经定南流入广东,称定南水。
寻邬、定南二水在龙川县东北汇入东江,现建有一大型水库,即枫树坝水库。
据《长宁县志》卷八:“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话,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话。
”因此,有人认为,东江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是来自赣南老客的客家话,就像粤北东北部的南雄、仁化、始兴一带的客方言,看作来自赣南的老客一样。
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周日键先生在《新丰方言志》中曾经指出,这话不可信,理由是新丰的居民既有来自江西的,也有来自福建的。
⑴其实东江一带的居民,不仅来自江西、福建,更多的是来自现今的梅州。
据龙川129个自然村居民姓氏源流的调查,各姓多为宋明以来自兴宁、五华、梅县以及翁源、赣州等地迁来。
赣南客家话

如: 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4、多有词头词尾
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 阿公(祖父) 阿婆(祖母) 阿爸(父亲) 阿叔(叔父)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 老弟(弟弟) 老妹(妹妹)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老表(表兄弟) 老庚(同年) 老华(同郡望) (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 “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 石头 墙头 砖头 钵头 镬头 肩头 灶头 晏(an)昼头(上午) 下昼头(下午) 夜晡头(晚上) 懒骨头(指人懒惰) 叫化头(乞讨者) 猪牯头(公猪) 鸡公头(公鸡) “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 鸡公 鸡婆(嫲) 牛牯 牛嫲(婆) 猫牯 猫嫲(婆) 鸭公 鸭婆(嫲) 猪牯 牛嫲(婆) ………… 鹅公 鹅婆(嫲) 狗牯 狗嫲(婆) 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 石头牯(男性外号) 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 “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 打铁佬(铁匠) 打石佬(石匠) 剃头佬(理发匠) 撑船佬(船夫) 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 丈人佬(岳父) 爷佬(父亲) 叔佬(叔父) 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 老太婆(大嫂) 大姨婆(大姨娘)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保留着较多的有着客家文化(赣南)特色、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如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 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南康唐江卢屋村、寻乌周田村等143个古村落,都是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 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赣南)的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的重要物质载体。
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赣南)表演艺术的精华。赣南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客家山歌产生于赣 南的兴国一带,兴国至今还流传着唐朝末年《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故事。赣南客家山歌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 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芳香。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 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赣南客家文化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 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 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压黄氏除有总 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 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 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 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 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论赣南客家语的特点与规范化

摘要赣南客家语是江西南部的一种方言,作为客家话的类别之一,其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和句法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老客话、广佬话、宁石话等多种类别,各类之间又相互影响。
为了使赣南客家语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赣南客家语特点分类规范化一、赣南客家语的地理分布与特点赣南客家语属于汉语中的汉藏语系,主要分布于江西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赣南地区。
在学术上我们称之为赣南客家方言,在民间称之为赣南话或者赣南语。
在地理分布上,不同的赣南客家语都有着赣南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区域划分和民族迁徙的影响,赣南客家方言在语音和词汇的特点上均出现了其差异性。
其中,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信丰北部等地区属于中心片。
中心片内的方言较为统一,内部方言差异较小,主要是唐宋时期北迁居民和元明时期的由赣中迁入的一些居民组成,其次也有一些明末清初由闽粤迁入的居民,其语言主要保留了赣中居民的语言特点,且同化了其他语言的特点。
而除了中心片外的环形片居民主要是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因此保留了唐宋时期语言的基本特点。
除了主要的地区之外,还有一些语言相互交叉的地区,保留着各自地区的特点。
赣南客家语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
赣南客家话与多数客家人用语相同,讲求客家话的代名词“话”,尤其是与普通话相比较,赣南客家方言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一是单音节词较多。
赣南客家方言没有跟随时代词语由单音到复音的变化,而是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面貌。
比如普通话中的知道、坟墓、房子等词语在赣南客家话中都成为了晓、地、屋等的单音节词语。
二是有着较为宽广的词汇意义。
比如“眼睛”、“洞”、“孔”都可以用“眼”一个词代称,并且“眼”还可以作为量词使用。
三是赣南客家方言词汇的同义词较多。
比如“称盐”、“舀油”、“剪布”中的“称”、“舀”、“剪”都是“买”的意思。
四是词有头有尾。
像阿姐、阿公、老叔、老妹就是加了词头“老”、“阿”表示亲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话分布特点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
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
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
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
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
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
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
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编辑本段词汇特点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
“”〔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
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如: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衣服)雹(冰雹)岽(山顶)坳(山窝)屋(房子)……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
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
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如: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
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
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
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
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3、有丰富的同义词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如: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
例如:称盐(买盐)籴米(买米)舀油(买油)斫猪肉(买肉)剪布(买布)点药(买药)捡豆腐(买豆腐)……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摘木梓(收茶子)捡豆子(收豆子)扒花生(收花生)扳萝卜(收萝卜)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挖荸荠(收荸荠)……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
4、多有词头词尾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
如: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亲)阿叔(叔父)阿哥(哥哥)阿姐(姐姐)“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
例如: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表(表兄弟)老庚(同年)老华(同郡望)(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
如:石头墙头砖头钵头镬头肩头灶头晏(an)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晡头(晚上)懒骨头(指人懒惰)叫化头(乞讨者)猪牯头(公猪)鸡公头(公鸡)“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
“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
如:鸡公鸡婆(嫲)牛牯牛嫲(婆)猫牯猫嫲(婆)鸭公鸭婆(嫲)猪牯牛嫲(婆)…………鹅公鹅婆(嫲)狗牯狗嫲(婆)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
如:矮牯(男矮子)石头牯(男性外号)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
如:打铁佬(铁匠)打石佬(石匠)剃头佬(理发匠)撑船佬(船夫)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丈人佬(岳父)爷佬(父亲)叔佬(叔父)舅佬(舅舅)丈人婆(岳母)老太婆(大嫂)大姨婆(大姨娘)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
例如: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
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
《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
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
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
《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
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
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
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
就它们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
如:点心(稀饭)番瓠“pu”(南瓜)字管(毛笔)调羹(汤匙)电油(干电池)寿木(棺材)单子(药方)点茶(抓药)闭痧(中暑)驳嘴(接吻)唱戏文(演戏)打野话(胡说八道猪利子(猪舌头)猪旺子(猪血)矮婆车(小轿车)狗婆蛇(四脚蛇)吊楼子(阳台)做好事(办喜事)讨新妇(娶儿媳妇)有好事(怀孕)做小月(来月经)心气痛(胃病)驳电火(装电灯)花边(钱币)汽划子(小火轮)响雷公(打雷)天狗食月(月食)鳌鱼转身(地震)冇动冇爽(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 喷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捣乱不停) 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句法特点与普通话相比,赣南客家话在句法上亦有一些显著特点。
特点一1、“紧”、“稳”、“等”等表时态的词放在动词的后面:“紧”食紧饭(正在吃饭)于都、瑞金、龙南、大余等地“稳”食稳饭(同上)上犹、崇义、赣县、会昌等地“等”食等饭(同上)赣南其它地区特点二2、否定副词“呒”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呒曾”相当于“未曾”;“呒要”用于中心片,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环形片则说“呒爱”(nao)。
如:该介(gai)妹子呒标致(这个女孩不漂亮)该碗菜呒好食(这碗菜不好吃)×呒曾读过书(我没有读过书)佢呒曾去过北京(他没有去过北京)你呒要拱屎操尿(你不要捣乱)你呒要理佢(你不要理他)特点三3、表示程度的副词“多”、“少”总放在动词的后面:食多滴(多吃一点)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话(wa)少两句(少说两句)着少滴裳衣(少穿一点衣服)特点四4、“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用在句末:等下添(再等一会儿)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打一场球添(再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添(再看一场电影)特点五5、“倒”相当于普通话“得到”的“到”,用在句末:看得该场球赛倒(看得到这场球赛)买得恁多东西倒(买得到这么多东西)考得北京大学倒(考得到北京大学)(编辑:龚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