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中国古代兵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兵法思想,还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形态和演变。
本文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简述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史。
一、石器时代的兵器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兵器以石制品为主。
中国境内发现的石制器物中,以箭头、矛头、战斧等兵器为代表。
其中,箭头是最早的兵器之一,是石器时代人类狩猎的必备工具。
此外,石制的器具和兵器在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别,这也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青铜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青铜制品来制造兵器,如青铜剑、戈、矛等。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发明和应用一些特殊兵器,如投石车、大弩、战车等。
其中,战车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之一,它标志着战争从步战向骑战转化,颠覆了过去决定战争胜负的攻防方式。
三、秦汉时期的兵器在秦汉时期,兵器制造和使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铁制兵器的普及使得兵器的硬度和韧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军器监的设立和兵器的标准化,使得兵器制造具有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制度。
此时期,武器以长剑、战斧、矛、弩、弓箭等为主。
其中,战斧和矛的制造和使用比较广泛,成为当时战场上主要的“重兵器”。
四、三国到唐代的兵器在三国到唐代,中国兵器进一步发展。
此时期,马背作战成为常态,马上兵器的制造也得到了发展。
木制战车逐渐被华夏冲锋车取代,兵器重心向“长、重、硬”方向发展。
唐代的青州铁器以其良好的物理性质,成为当时兵器制造的主要材料。
因此,唐代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并以刀、剑、矛、弓箭等为代表,同时出现了新式兵器如震天雷、飞鸟雷等。
五、宋明清时期的兵器在宋明清时期,中国兵器制造和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新式兵器。
如明朝的神机营研制了震天雷、神火飞鸦等具有超强威力的兵器,大清在铸造火炮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中,钢铁兵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战场,并逐渐替代了铜、铁兵器。
社会发展简史内容全文

社会发展简史内容全文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逐渐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农业、畜牧业,形成定居的形式。
公元前4000年左右,爱因河谷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从此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就已经初现雏形。
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600年,中华文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此时期以商代为代表,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代的成就不仅在于其生产和文化水平的高度,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政治成就。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进入了黄金时期,民主政治、哲学、艺术、自然科学都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从此开始了令人瞩目的罗马帝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476年。
罗马文化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氛围中,罗马文化的影响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世纪是指从公元5世纪末开始到15世纪末的时期,此时期欧洲进入了中世纪。
中世纪初期,欧洲成为了各种民族的流动和迁徙地,罗马帝国的各种遗产在这个时期一度被遗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中世纪末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人们重新审视了文化、文艺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中世纪的阴影逐渐散去。
17世纪是欧洲近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了多场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世界各地。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发生在17世纪,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1765年,波西米亚的贝都因·卡斯特纳所创造的能够打字印刷的印刷机问世,社会信息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19世纪,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始发地,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面的进步。
相应的,工人阶级的权益问题也进入了焦点,各种工会的成立和运动,都是19世纪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技简史书籍

科技简史书籍
科技简史类书籍旨在概述科技发展的历程,从古代的发明到现代的技术革命,这些书籍为读者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科技简史书籍,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展现了科技的进步。
1.《科技发展简史》:这本书系统地记录了科技发展的历史,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
2.《世界科技简史》: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科技的发展,讲述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科技成就。
3.《信息科技简史》:专注于信息科技领域的发展,包括重要的技术突破和人物。
4.《航空科技简史》:从古代的四大航空发明到现代的航空技术,讲述了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5.《科技简史》: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全面概述,包括重要的科技革命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6.《创新简史》:探讨了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增长,揭秘了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科技的过去,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思考。
无论是科技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启发和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心得体会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心得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古以来一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最早的简单工具发明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重大科技革命的发生,这些革命一步步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首先,古代人类的科技水平主要停留在简单的农业、手工业和建筑技术上。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领域得到了极大发展,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在这一阶段,科学家们对于能源、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断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其次,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生命科学革命等不断推动着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生命科学方面的突破也使得人类对自身身体、生命机制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日益显著。
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和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等问题愈发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使我们更加依赖科技,但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对科技的批判性思维,促进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古代文明的诞生到现代科技的繁荣,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谨慎与创新的态度,不断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和监管体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历史,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简史》,我们可以简要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以下是我在阅读《中国古代简史》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
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1.先秦时期: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先秦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表现为部族联盟、封建制度的确立以及诸子百家的兴起。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业,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制度,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3.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589年,历经三国、晋、南北朝等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民族融合与分裂,佛教、道教等宗教兴起。
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业,开创了繁荣的贞观之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宋元明清:从公元960年至1911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二、中国古代历史亮点1.先秦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汉武帝开拓边疆: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隋唐盛世:繁荣的经济、文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5.宋代科技发展: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6.明清文化成就:小说、戏剧、书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阅读感悟阅读《中国古代简史》,让我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亮点。
中国历史年表简史

中国历史年表简史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启蒙人物尧、舜和禹都是夏朝的帝王。
夏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农业社会,农耕、渔猎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夏朝结束于商朝的兴起。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都城商丘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朝的末年,周人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周朝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周朝的统治者以天子的身份统治全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西周时期,周公旦制定了周礼,实行封建制度,确立了封建国家的基本制度。
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个小国家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势力不断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个时期的思想繁荣为后来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秦朝的统治者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西汉时期,中国开始采用阴阳五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西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七、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黄巾起义、赤眉起义等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
它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回顾化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至今,介绍化学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贡献。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埃及人在金属冶炼、染料制备和防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古巴比伦人开辟了石油和天然气,用于照明和烹饪。
古希腊人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由地、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
2. 中世纪与启蒙时代中世纪欧洲的化学主要受到阿拉伯科学家的影响,他们在药物、玻璃创造和农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蒙时代,化学开始摆脱炼金术的束缚,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科学领域。
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劳伦斯等科学家提出了氧气和酸的概念,开创了现代化学的先河。
3.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他按照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将元素进行了分类,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
这一发现对化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元素发现和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有机化学的崛起19世纪末,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成功地合成为了尿素,这标志着有机化学的崛起。
有机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药物、染料和塑料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初,化学家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和尼龙等。
5. 原子结构的揭示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解释了光谱现象。
随后,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完善了原子结构理论。
这些发现推动了原子物理和化学的发展。
6. 化学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工业迅速发展。
大规模生产化学品,如肥料、石油产品和化学纤维,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
车床的发展简史及发展类型

车床的发展简史及发展类型车床是一种用于加工金属、木材等材料的机床,它通过旋转工件并用切削工具对其进行加工。
车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车床的形式和功能也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车床的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的发展类型。
一、车床的发展简史1. 古代车床古代车床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3世纪的古埃及,当时使用手工操作的木制车床进行加工。
随后,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开始使用车床进行金属加工。
这些古代车床主要使用人力或动物力量进行驱动,加工精度较低。
2. 工业革命前的车床到了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车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最早的机械车床出现在英国,由水力或蒸汽驱动。
这些车床使用了滑动床和滑动支架的设计,使得工件的加工更加精确和稳定。
3. 工业革命后的车床随着电力的普及和机械技术的进步,车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动车床的出现使得车床的操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自动车床开始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 现代车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车床(CNC车床)成为车床技术的新里程碑。
数控车床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工件的加工过程,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灵活性的特点。
同时,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的进步,现代车床的结构和材料也得到了改进,使得车床的性能更加优越。
二、车床的发展类型1. 手动车床手动车床是最早出现的车床类型,操作人员通过手动转动工件和切削工具进行加工。
手动车床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和简单的加工任务。
2. 半自动车床半自动车床在手动车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动化功能,如自动进给和自动换刀。
操作人员需要进行一些手动操作,但自动化功能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3. 自动车床自动车床是在半自动车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它具有更多的自动化功能,如自动进给、自动换刀和自动测量。
操作人员只需进行少量的监控和调整,大部分工作由机床自动完成。
4. 数控车床数控车床是目前最先进的车床类型。
它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工件的加工过程,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灵活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医学着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 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 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 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着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着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亦研究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次差的内插公式。 一般认为欧几里得的着作《几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3] 中医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回回药方》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医学典籍。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王祯编着的《农书》有37卷,现存36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着作。《农书》全书约有十三余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六大类,为中国农作物分类学奠基;而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分为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 在活字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
明朝时期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数学 数学方面,王文素着《算学宝鉴》,程大位写成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着作《直指算法统宗》,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着《同文算指》。
天文学 天文学方面,出版名着《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赵友钦着《革象新书》,徐光启吸收西洋历法成果编成《崇祯历书》,李之藻着《浑盖通宪图说》,王锡阐着《晓庵新法》。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筒"(yong) 。
地理学 地理学方面,编成《郑和航海图》,徐霞客着《徐霞客游记》,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顾炎武着《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建筑学 建筑学方面,明初大兴土木工程,兴建紫禁城以及修建万里长城,计成写成园林万里长城
学名着《园冶》。 医学 医学方面,明成祖组织编成《普济方》,李时珍着《本草纲目》,杨继洲着《针灸大成》,陈实功着《外科正宗》,吴有性着《瘟疫论》,张景岳着《类经》,明朝还在世界上最早种痘预防天花。
农学 农学方面,俞宗本着《种树书》,朱橚着《救荒本草》,马一龙着《农说》,屠本畯着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着《闽中海错疏》,喻仁、喻杰合着兽医学着作《元亨疗马集》,徐光启着《农政全书》,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烟草、西红柿、向日葵、南瓜、辣椒从美洲传入。
军事学 军事学方面,茅元仪着《武备志》,出版名着《火龙经》,赵士祯着《神器谱》,孙元化着《西法神机》,焦勖着《火攻挚要》,王钲编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着《新制诸器图说》,戚继光着《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兵器科技 兵器科技方面,1372年造碗口铳,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
物理学 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着音律学着作《律吕精义》,宋应星着《天工开物》,方以智着《物理小识》,万户进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着《镜史》。
清朝时期 康熙时,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汉医临床经验的重要着作。 王清任着《医林改错》,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王锡阐着《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着作,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对日食月食的算法、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的历算学,同时也研究和介绍西洋科学,着有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达86种。其着作《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着有《割圆密率捷法》四卷。因当时从欧洲传进的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于是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条公式,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龚振麟于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并着有《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 李善兰独立发明对数微积分,并在组合恒等式方面提出李善兰恒等式。1872年发表了《考数根法》,是中国质数论方面最早的着作。
着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