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文明观、历史观、人生观、生活观

合集下载

怎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怎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怎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基石。

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做出积极的选择。

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诚待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学会真诚待人。

真诚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只有真诚待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真诚对待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尊重他人其次,尊重他人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方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追求。

尊重他人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权利和选择,不要给予他人不必要的批评和指责。

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和平共处。

勤奋学习此外,勤奋学习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

人生是一次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通过勤奋学习,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珍惜友谊最后,珍惜友谊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

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只有有真挚的友谊,我们才能在困难时得到安慰,在成功时分享喜悦。

通过珍惜友谊,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温暖和支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勤奋学习和珍惜友谊。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更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过上充实、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怎么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怎么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怎么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迷茫和困惑的人生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坚定。

1. 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兴趣和潜力,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人生道路。

2.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要学会乐观向上,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坚定。

不抱怨、不消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不被困难击垮,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和成功的道路。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

价值观是人生的底线,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所依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

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坚守正义、真理、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拒绝邪恶、虚伪、自私、贪婪等丑恶行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4. 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思路。

积极了解世界上的人文历史、社会现实、科技发展,不拘泥于狭隘的个人观点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包容多元文化、尊重不同信仰,关注世界大事,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结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影响一个人整个生命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意味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人生的征途中能够保持清醒和坚定。

希望每个人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新时代青年正处于既兴奋又迷茫的阶段。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新时代青年怎样树立人生观,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1. 价值观的塑造
新时代青年应该注重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塑造和明确。

应该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追求个人目标和梦想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2. 追求内在品质
新时代青年应该注重追求内在品质的培养,如诚实守信、勇敢坚强、有同情心等。

这些内在品质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基石,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积极面对挑战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积极面对挑战的人生观。

挑战是成长的机遇,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 将梦想付诸行动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将梦想付诸行动的人生观。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只有将梦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让梦想变为现实,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5.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生观。

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新时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新时代青年能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追求梦想,积极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018·10世纪桥B R I D G E O F C E N T U R Y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陈雪莹,关婧雯(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认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引导下付诸于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

【关键词】青年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59-03【收稿日期】2018-04-17【作者简介】陈雪莹(1989-),女,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婧雯(1992-),女,牡丹江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思政建设一、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历史和怎样看待历史的根本观点。

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事件、人物的价值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理解的越深刻,就会对现实把握得越准、对未来看得越清晰。

一是坚持唯物史观,以客观看历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及其发展的,是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青年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看待中国共产党97年的奋斗史,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两大历史任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真实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理解中国今天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意义。

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篇)

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篇)

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篇)第一篇: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段时间以来发生了恶搞花木兰、系列明星吸毒等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涉事人员三观尽毁、三观不正造成的。

什么是三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三观?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本人的认识。

一、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简称,那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

构成这一世界观大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核心是要牢固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

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

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意义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然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所认知和建立。

这些观念和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阐述其重要意义。

1. 人生观的意义人生观是对人生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对生命的意义、目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

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指导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2. 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对价值的看法和评判,是人们对事物、行为和理念的好坏、对错的判断标准。

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使个体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发展,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世界观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包括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的世界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际观、人类观,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4. 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避免盲从和从众。

•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守纪、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范围,不停止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希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信心,勇敢迎接挑战和改变。

5.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性•对个体而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实现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的基石,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的方向,取得个人成就和幸福感。

•对社会而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有利于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对待人与事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引导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更积极、健康地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意味着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在世界上并存。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避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

其次,我们应该具备批判思维能力,不盲从、不轻信。

我们要善于思考,辨别真伪,关注事物的本质,避免被各种舆论和谣言所左右。

最后,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味着正确看待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心的成长和情感的丰富,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态。

其次,我们应该有目标意识和规划能力,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和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步骤去实现。

最后,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价值。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和准则,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定力,面对挑战,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旗下讲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国旗下讲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国旗下讲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旗下讲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旗下讲话,是我们每个人在国旗面前的庄严时刻。

当我们面对国旗时,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国家的荣誉与责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刻,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与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观察和理解,也是价值观的基石。

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刻,我们应该明确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有全球意识。

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差异,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

其次,我们要追求公平正义。

作为全球公民,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和全球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我们应该维护正义,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发声,推动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世界。

最后,我们要远离歧视和偏见。

我们应该摒弃对他人的歧视和偏见,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权。

我们要宣扬平等、包容、宽容的价值观,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与友好合作。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刻,我们应该思考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

首先,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每一天都感恩与希望。

其次,我们要坚持努力和追求。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尝试和奋斗,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在国旗下,我们要发誓为国家的繁荣进步而努力,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最后,我们要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培养,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在行为和选择中所坚守的原则和标准。

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刻,我们应该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崇尚真理和科学。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积极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文明观、历史观、人生观和生活观?一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 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

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传统工业文明;新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

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吸取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如果进一步对这个科学发展观进行文化思考,那么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内涵着一种新文明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

因此,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观的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具有新的世界文明的普遍意义;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落实到各个国家和民族,又必然要和各自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

本文拟主要分析中国在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情的新文明观的必要性。

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不但签署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而且忠实履行会议承诺。

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出了2000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慢的具体目标。

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领,明确要求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通过“两个转变”,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的转变,减少资源消耗量,降低单位产品能源耗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手段,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和前景目标,令人鼓舞。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所面对的困难的挑战,冷静地承认中国大陆刚刚迈上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

二、中国大陆亟需从“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应该看到,中国大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其中突出的是人口膨胀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这就不能不使中国大陆还面对着如何彻底走出“非持续性发展”社会的艰难课题。

第一,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

现在中国大陆人口已超过13亿,而且每年仍以1300万?1400万人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国家财政收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耗。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日益下降。

自然资源总量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

如我国可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可耕地还在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却要供给占世界24%人口食物。

尤其是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严重,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铅、金等矿产储量不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而且中国大陆人口对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来自数量上的日益庞大,还来自每个人消耗资源、能量快速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分母的加权效应”。

第二,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严重。

对中国大陆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矛盾的严重状况,及其对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少学者都做了分析。

本文不再赘述。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估算资源消耗时,必须区分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两个概念,这对于人口多、资源短缺的中国大陆,以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环保的方式运用自然资源,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现代农业型污染、传统工业型污染、城市型污染与环境的矛盾日趋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了生态圈的同化能力和负荷能力。

中国人口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始于1973年,大力强调环境保护也始于1973年。

由加强“三废”治理,到逐步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基本上没有造成总体上大的环境恶化。

但是由于中国的环境破坏由来以久,尤其是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粗放型为主,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大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能低估。

一是现代农业型污染突出。

目前中国传统农业型环境问题减弱,现代农业型环境问题日趋强化。

表现为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加剧。

中国大陆每公顷耕地所施的化肥量已是美国的三倍,印度的四倍。

而且无论化肥施用总量,还是就分项考察其增长速度均超过粮食等农产品增长速度。

这种化肥施用上的高投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施用化肥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成为一些水系水质下降、污染严重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二是传统工业型污染仍然严重。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传统工业在一定意义上本身便是污染产业。

因为这些传统工业的能源多来自煤炭,而且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特别是中国农村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传统工业,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绝大多数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严重污染问题已经构成一部分乡镇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关键性问题。

三是城市型污染也在加重。

城市的环境污染不限于工业生产,还有居民生活、交通等多方面的因素。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生活消费型污染越来越突出。

城市的空气污染,尤其是汽车尾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严重。

而且许多城市河段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或投入江河湖海,成为新的污染源。

这种状况已经在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

总之,中国大陆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矛盾状况表明,中国亟需从“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

三、中国要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国情的新文明观中国在现有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笔者认为,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资源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自然资源取决于地理和生态环境。

非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正是由环境恶化引起,而环境恶化又同人口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

因为使环境恶化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或人群,是他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而任何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内含着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或者说,都是一种特定的文明观。

当前全球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由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或者说,传统的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中国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不能重复西方工业化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重演传统工业文明的整个历史;而是亟需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并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的新文明观。

这种新文明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社会文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中,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念上的,强调只有不断扩大和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人类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和幸福。

因而逐渐形成了以无限度、无休止攫取自然为前提,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本质上是反自然的,是以“恶”的方式对待自然界。

然而,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的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给它造成的污染的承受能力也不是无限度的。

结果是“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大自然正在对人类进行着报复,污染了的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资源和能源危机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向大自然开战”而逐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产物。

因此要实现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摒弃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观念和作法,建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即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是征服被征服的关系、纯消费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身,破坏自然就是破坏自身;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从而自觉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自然系统的平衡。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也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养料。

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的。

孔子讲“仁”,其内涵是“爱人”,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明确地主张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再从社会扩展到自然万物,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

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宇宙比为一个大家庭,万物和人都是大家庭的成员,民众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与我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