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排斥反应的预测诊断试剂盒的开发生产
抗体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抗体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研究现状1.抗体研究发展历程抗体作为药物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拥有很长历史。
但整个抗体药物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代抗体药物源于动物多价抗血清,主要用于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被动免疫治疗。
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人体免疫反应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因而逐渐被抗生素类药物所代替。
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
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实验研究和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抗最早被用于疾病治疗是在 1982 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 Levy 等人利用制备的抗独特型单抗治疗 B 细胞淋巴瘤,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瘤体消失,这使人们对抗体药物产生了极大的期望。
1986 年,美国 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抗 CD3单抗 OKT3进入市场,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
此时抗体药物的研制和应用达到了顶点。
随着使用单抗进行治疗的病例数的增加,鼠单抗用于人体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同时一些抗肿瘤单抗未显示出理想效果。
人们的热情开始下降。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抗内毒素单抗用于治疗脓毒败血症失败使得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入低谷。
由于大多数单抗均为鼠源性,在人体内反复应用会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从而降低疗效,甚至可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一方面在给药途径上改进,如使用片段抗体、交联同位素、局部用药等使鼠源性抗体用量减少,也增强了疗效;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基因工程抗体和人源抗体。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 DNA 重组技术开始用于抗体的改造,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以往的鼠抗体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消除抗体应用不利性状或增加新的生物学功能,还可用新的技术重新制备各种形式的重组抗体。
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第三代,即基因工程抗体时代。
与第二代单抗相比,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②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部分降低抗体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③根据治疗的需要,制备新型抗体;④可以采用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植物等多种表达形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全量程)试制工作总结

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全量程)试制工作总结一、概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半衰期19小时;血清CRP由肝脏合成,白细胞介素1b、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其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因子;CRP的分子量为105 500,由含有五个相同的未糖基化的多肽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含有187个氨基酸,这些亚单位间通过非共价键连结成环状的五聚体,并有一个链间二硫键。
1930年,Tillett和Francis首次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一种能在Ca2+存在时与肺炎球菌细胞壁中的C-多糖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的物质。
1941年,Avery等测知它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为C反应蛋白(CRP)。
1944年,Jones将其作为临床风湿热诊断标准的次要指标之一。
后来,人们在非感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都测到了CRP,于是人们认为,CRP是组织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或细菌感染、梗塞、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都可导致组织损伤。
在组织损伤的急性期,肝脏合成的一些血浆蛋白显著增加,这些蛋白质通称为急性时相蛋白,其中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中变化最显著的一种。
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微;在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感染或肿瘤破坏时CRP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上升,可增高数倍或数百倍,2-3天达峰值,待病情改善时逐渐下降,恢复正常。
CRP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其升高可见于:1、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2、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指标:手术后病人CRP升高,术后7—10天CRP水平应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3、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则多数不升高。
ELISPOT技术应用简介

具体操作流程及常见问题
◆ 操作流程演示
◆ 常见问题小结
13
第一天
第二天
1 2 3 4 5 6 7
PVDF膜酒精浸润 PBS洗涤三次 预包被可 加包被抗体过夜 以省去的 步骤 PBS洗涤三次 封闭,室温2小时 PBS洗涤三次 加入细胞和刺激物孵育过夜
无 菌 操 作
第三天
8 去除细胞,PBST4℃十分钟后洗涤三次 9 加检测抗体,室温孵育1.5小时 10 PBST洗涤三次 11 加SAP室温孵育1小时 12 PBST洗涤三次 13 加入 BCIP/NBT显色 14 计数,结果分析
1 2 3
人血分离 PBMC 方案
小鼠脾脏 淋巴细胞 分离方案
小鼠、大 鼠、兔子 血液淋巴 细胞 分离方案
40
厂家
产品编号 AS1114544 AS1114545 用途 主要成分 密度 渗透压 AS1019818
产品名称 LymphoprepTM 分离液(即 用型) (也称之为淋巴细胞分离液)
规格
MABTECH ELISpot技术 应用简介
任东 莱兹技术部
1
ELISpot原理、优势及应用
主 要 内 容
具体操作步骤 常见问题总结
技术的改进
参考文献
2
Mabtech 公司是世界首家研发和生产ELISpot 试 剂盒的公司,为广大科研和临床用户提供稳定的 高质量的产品,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大鼠、 小鼠等种属的T淋巴细胞因子和B细胞分泌抗体检 测产品,其中非人灵长类试剂盒是科研人员首选 之品。
36
爱恨交加的 血清培养基
血清这一生物制品,含有 许多未知成分,以及受着 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
实验需要血清
细胞孵育离 不开血清 实验要避开 血清干扰
LIFECODES HLA-LSA试剂盒说明书(详)

LIFECODES HLA-LSA试剂盒说明书使用目的概要和说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一组免疫系统中通过多态性表现功能性的糖蛋白,在人类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高度多态性的系统,HLA 分子可以成为在妊娠、输血的血或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反应的目标。
通常,同种异体移植会导致大约33%的个体产生HLA 抗体。
这些特异性抗体对移植物的存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LIFECODES LSA TM Class I珠子是设计用来检测HLA Class I糖蛋白的IgG抗体。
LSA Class I是由大量不同的Luminex 珠子组成,这些珠子耦合了纯化过的重组的I类HLA糖蛋白。
LIFECODES LSA TM Class II珠子是设计用来检测HLA Class I糖蛋白的IgG抗体。
LSA Class II是由大量不同的Luminex 珠子组成,这些珠子耦合了纯化过的重组的II类HLA糖蛋白。
步骤原理将待测血清与包被了特异性抗原的微珠加入到Millipore微孔板中,经过30min孵育,若血清中存在HLA抗体则可与微珠上的抗原结合,利用抽真空方法洗涤除去没有结合的抗体或其他杂质,再加入PE标记的二抗染色,孵育后,通过Luminex平台获取特异性结合微珠的荧光信号,再利用软件分析得到特异性抗原类型。
步骤原理ALIFECODES LSA TM Class I(24人份)1. (960 μL):每一个珠子都耦合单一种类的Class I HLA糖蛋白的混合珠,外加还有4个control微珠。
该微珠存储的磷酸盐缓冲液包含有NaCl,Tween-20,叠氮化钠和牛血清。
-65℃以下避光保存,非避光条件下暴露不得超过三小时。
2. LSA Conjugate Concentrate (120μL):PE标记的山羊-抗-人IgG 二抗存储的磷酸盐缓冲液包含有NaCl,Tween-20 Wash Buffer1:10 稀释。
体外诊断试剂盒研发流程

体外诊断试剂盒研发流程一、项目策划阶段:1.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
2.技术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是否技术可行,确定研发目标和路径。
3.项目规划:确定项目时间表、预算和资源需求。
二、原材料准备阶段:1.选择原材料:根据项目要求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2.采购原材料:与供应商洽谈价格和交付时间,采购所需的原材料。
三、试剂盒设计阶段:1.确定试剂盒种类: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目标,确定试剂类型和应用范围。
2.设计试剂盒结构: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设计试剂盒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3.确定试剂组分:根据项目目标和技术要求,确定试剂盒内每个组分的种类和用量。
4.制定试剂盒配方:根据试剂组分确定试剂盒的配方。
四、试剂制备阶段:1.原材料准备:按照试剂配方准备所需的原材料。
2.试剂制备:根据配方和工艺要求,按照一定工艺流程将原材料进行混合、反应、纯化等处理,制备试剂。
3.试剂包装:将制备好的试剂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装,保证试剂的保存和使用质量。
五、产品测试与验证阶段:1.试剂性能测试:对试剂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如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等。
2.临床验证:与临床机构合作,进行临床样本测试,验证试剂的临床应用效果。
3.市场调研:在目标市场进行试剂的推广和销售,了解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
六、生产工艺优化阶段:1.工艺流程优化:对试剂制备的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制备效率和试剂质量。
2.自动化生产: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3.成本控制:通过优化工艺和材料成本,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七、产品注册阶段:1.资料准备:准备并整理产品相关资料,如试剂盒说明书、临床验证报告等。
2.申请注册: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产品注册。
3.监督审批: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4.注册上市:获得注册证书后,正式上市销售。
总结:体外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流程涵盖了项目策划、原材料准备、试剂盒设计、试剂制备、产品测试与验证、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注册等多个阶段。
免疫学检测的方法有哪几种

免疫学检测的方法有哪几种免疫学检测是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作为理论基础,应用于多种疾病诊断以及病情预估的检测方法。
尽管免疫学检测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多数人对其包含的具体方法了解的并不透彻,下面就免疫学的检测项目及方法进行科普。
1. 免疫学检测项目临床免疫学检测的项目包含种类很多,以下列几种的应用较为频繁,临床较为常见,即细胞免疫检测、体液免疫检测、感染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自身抗体检测,而移植免疫学检测项目则较为少见。
(1)细胞免疫检测:细胞免疫学检测通常会针对多种类型的细胞进行含量及形态的测定,除了我们熟悉的淋巴细胞、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以外,还包含前体细胞及单核细胞等[1]。
(2)体液免疫检测:体液免疫检测是针对免疫球蛋白(IgA、IgE 、IgG、IgM)、血清B因子以及血清补体(CH50、C3、C4)进行含量及形态的测定。
通过体液检测结果能够让医师了解受检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情况,进而判断其是否患有免疫性疾病或者感染性疾病;通过对血清补体指标的检测结果还能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肾小球肾炎、急性感染性疾病或者红斑狼疮等疾病[2]。
(3)感染免疫检测:感染免疫检测主要通过对寄生虫、病毒及细菌等指标的测定,判断受检者是否感染轮状病毒、结核杆菌、脑炎病毒、艾滋病毒、寄生虫或者微生物等。
(4)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针对酶类、激素类、组织多肽抗原、糖类抗原、甲胎蛋白(AFP)以及癌坯抗原(CEA)等多种标志物的检测。
医师可通过检测结果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肿瘤及肿瘤的良恶程度,进而对病情、预后以及治疗效果展开预估和评价[3]。
(5)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是针对多种不同抗体的测定,包括抗核抗体、抗组织细胞、风湿因子等。
医师可根据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炎性疾病、甲状腺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6)移植免疫学检测:移植免疫学检测主要针对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并对其移植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有助于医师判断移植组织是否出现排斥反应,以便能够及时作出应对[4]。
ELISPOT步骤

ELISPOT技术原理及实验方法介绍ELISPOT技术原理随着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在医学及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体外检测各种细胞因子及抗体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在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时以往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体液中游离的细胞因子(CK)或抗体,但由于游离的循环抗体或CK的半哀期不同,使之在体液中不断的被代谢或与靶器官结合,而不能确切的反映体内的抗体及CK的水平。
80年代,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CK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正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对探索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ELISPOT法源自ELISA,又突破传统ELISA法,是定量ELISA技术的延伸和新的发展。
两者都是检测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或其他可溶性蛋白,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1、ELISA通过显色反应,在酶标仪上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得出可溶性蛋白总量。
2、ELISPOT通过显色反应,在细胞分泌这种可溶性蛋白的相应位置上显现清晰可辨的斑点,可直接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斑点或通过ELISPOT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计数,1个斑点代表1个细胞,从而计算出分泌该蛋白的细胞的频率。
(某些研究不仅要测细胞因子生成量,还需检测分泌此细胞因子的细胞频率)3、由于是单细胞水平检测,ELISPOT比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等更灵敏,能从20万-30万细胞中检出1个分泌该蛋白的细胞。
4、捕获抗体为BD、R&D、Mabtach生产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低内毒素单抗,在研究者以刺激剂激活细胞时,不会影响活化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ELISPOT检测原理:ELISPOT全名为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其技术原理与ELISA相似。
其实验设计是在96微孔培养盘底部披覆PVDF薄膜,用来吸附特殊挑选、且无毒性(不含sodium azide、内毒素endotoxin)的单株抗体。
某生物技术科技项目建议书

它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标准细胞株,使每株细胞上只表达一个HLA抗原。再把这些几乎包含了人类全部HLA抗原的细胞株的细胞分别放入细胞培养板各孔之中,制成标准细胞板作为抗原板,用该抗原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来检测受体对哪些HLA抗原反应强、对哪些HLA抗原反应弱,从而指导我们为受体挑选合适的供体器官,以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J、建立用这些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的最佳条
件。
(2)排斥反应等的诊断:
在进行移植免疫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免疫学方法,由于其实验方法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相似,反应结果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完全相反,暂时我们把它叫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该实验可以用来检测外周血中活化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故使用上述HLA抗原板即可检测器官移植受者体内有无HLA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从而判断体内有无排斥反应发生。该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诊断排斥反应,也可能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和预防。
⑶选择上述两种细胞板中的一种细胞板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对器官移植后的患者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诊断和预防。
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方法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争取早日把该方法应用到流脑、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病毒等疾病的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评价方面。
C、选择一种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且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构建HLA抗原表达载体,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构建出10余个抗原表达载体)。
D、把HLA抗原表达载体经包装后转染入细胞中表达(正在进行中)。
E、筛选稳定表达某一个HLA抗原的细胞建株、并进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应用需求及研究开发的必要性 器官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领域, 有人预测, 到二十一世纪中 叶, 外科手术的一半都将是器官置换. 目前世界上已有 70 多万人接受了器官移植,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 5 万的速度增加, 但目前临床上对器官移植病人的选择 都是通过 HLA 抗原配型来比较供受体差异的大小,这种比较只是对供受体 HLA 抗原 的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不能反映他们各自 HLA 抗原组合的功能状况,而不 同的抗原组合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性,所以,原来的方法不能反映一个人的 HLA 抗 原组合对人类某一个 HLA 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本方法是一个功能性检测方法,是 了解一个人的 HLA 抗原组合对各种不同特定抗原反应性的方法。这一方法所得结果 更接近人体内实际的免疫反应状况。目前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有创, 痛苦、非特异的活检穿刺方法。临床上急需的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 学手段尚未建立。再者器官移植后,受体需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 但服用该药的剂量 过大不仅导致费用增加(一般一年需数万元人民币), 且受体易患感染性疾病及恶性 肿瘤等, 服用剂量过小又会导致移植器官被排斥而失去功能, 如何对具体的个体选 择合适的用药剂量是长期以来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指导用药的“金指 标”一直是上述的活检穿刺, 但由于活检穿刺费用高且有创、痛苦, 不易为病人接
加者。项目进展顺利。 主
要
2、《心脏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已获得陕西省科技
工 进步一等奖。 作
成
3、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申请的发明专利一项,准备申请的专
绩 利两项。2.项Fra bibliotek基本信息项目内容摘要(限 500 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诊断产品的开发生产
器官移植是临床上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领域,据权威机构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 叶,外科手术的一半都将是器官置换。世界上已有 70 多万人接受了器官移植,而且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 5 万多例的速度增加,但临床上对器官移植病人的选择及移植 后排斥反应的无创诊断、监测手段等尚未建立起来;这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和水平的提高。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诊断、监测领域在世界上属于一个尚未开发的领域,尚 未有与排斥反应诊断有关的试剂盒推出, 我们申请国内外专利后可保护 20 年。目前 排斥反应预测试剂盒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请美、日、德、英、印五国的专利; 排斥反应诊断试剂盒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本产品的出现将抢占全球器官移植领域 产品的至高点。
项目领域: 项目名称: 单 位:
项目建议书
生物技术 移植排斥反应的预测、诊断试剂盒的开发生产 陕西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 基本信息 1.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学历 所学专业
胡军
性别
研究生
学位
移植免疫学
男 博士 现从事专业
出生年月 1962.10
获得最终 第四军医
学位院校
大学
移植免疫学
职称
讲师
职
务
/
1982-1989 年,在河南省确山县卫生防疫站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
1989-1992 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病毒及其免疫专业读硕士
学位。
主 1992-1996 年 在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从事病毒及其免疫和移植
要
免疫的研究工作。
工 作
1996-1999 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移植免疫学专业
(1)排斥反应预测: 它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表达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标准细胞株,使 每株细胞上只表达一个 HLA 抗原。再把这些几乎包含了人类全部 HLA 抗原的细胞株 的细胞分别放入细胞培养板各孔之中,制成标准细胞板作为抗原板,用该抗原板通 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来检测受体对哪些 HLA 抗原反应强、对哪些 HLA 抗原反应 弱,从而指导我们为受体挑选合适的供体器官,以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其逐渐停用免疫抑制剂。 J、建立用这些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的最佳条 件。
(2)排斥反应等的诊断: 在进行移植免疫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免疫学方法,由于 其实验方法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相似,反应结果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完全相 反,暂时我们把它叫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该实验可以用来检测外周血中 活化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故使用上述 HLA 抗原板即可检测器官移植受者体内有无 HLA 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从而判断体内有无排斥反应发生。该方法不但可以用于 诊断排斥反应,也可能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和预防。 ⑴挑选上述已被 EB 病毒转化的细胞株中相互不具有相同抗原的细胞株,以他 们为载体,通过上述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其它的未包含在所挑选的载体中的 HLA 抗原分别转入其中并表达,使一个细胞表达尽可能多的 HLA 抗原。从而使这些细胞 株表达几乎人类全部的 HLA 抗原。 ⑵用这些表达较多 HLA 抗原的细胞株制备 HLA 抗原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抑制试验对器官移植病人进行排斥反应监测,并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 ⑶选择上述两种细胞板中的一种细胞板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对器 官移植后的患者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诊断和预防。 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方法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 探索性研究,争取早日把该方法应用到流脑、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水痘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 病毒等疾病的诊断和感染性疾病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评价方面。
2.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创新突破点以及预期 达到的目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水平(不限字数)
2.1 本项目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 将传统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可应用于临 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的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方法;在进行传 统免疫学研究过程中建立一个全新的免疫学方法,应用于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主 要研究内容有:
经
读博士学位。
历 1999-2001 年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从事移植免疫学
研究。
2001 年至今,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主要从事移植免疫学产品的
开发工作。
从事过的主要重大项目情况、研究成果和获知识产权情况(不限字数)
1、军队重大课题《心肺联合移植临床研究》2002.05-2005.12 主要参
器官移植是治疗许多器官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方法。在器官移植后,供受体间 HLA 抗原的差异将引起排斥反应,排斥反应仍是目前影响心、肝、肾、骨髓等器官或细 胞移植后 1 年、5 年、10 年存活率的主要因素, 如果有一个在移植以前可以挑选供 受体使之合理搭配(即挑选那些移植后可能发生排斥反应较轻或不发生排斥反应的 供受体进行移植, 这一点对骨髓移植尤为重要)、在移植后能检测有无排斥反应发 生、移植器官有无淋巴细胞慢性浸润及受体对供体器官有无免疫耐受发生等的无创 检测方法, 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使之适时停药(将大大减轻病 人的经济负担),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降低移植病人的死亡率, 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 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有力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本项目产品以出口为主,市场约 4-5 亿美元/年(市场上无同类竞争产品)。预计 总投资约 5000 万元人民币,首期投资需 1000-1500 万元人民币。投资到位后 18-24 个月可具备批量投产条件,生产能力为年产 80 万套,投产一年后年产 150 万套。届
时,年销售收入 20 亿元人民币,税收 3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8 亿元人民币。产品上 市后一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本项目原材料的制备使用的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其所用的混合 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是目前免疫学专家公认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最好的体外模 型;所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是我们近期才新建立的一个细胞免疫学检测 的新方法,并已申请专利,故本项目产品短期内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 的可能性不大。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技术均立足国内,采购渠道通畅。
受, 而且穿刺本身具有危险性, 不宜多做, 故移植后在医生未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因 排斥反应使移植器官失去功能而导致病人死亡情况屡有发生。再如, 许多病人在移 植后, 由于经济原因而停用免疫抑制剂, 结果发现其中有些病人停药后并不发生排 斥反应, 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对供体器官产生了免疫耐受,在未停药的患者中,实际 上可能有不少患者已对供体器官产生了耐受。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去检 测并说明该患者已对供体器官产生了耐受,所以,医生很难确定停用免疫抑制剂的 时机,从而,使移植后停用免疫抑制剂成为一种冒险。因此,本方法将对器官移植 前的供受体选择、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的确定以及停用免疫抑制剂时机的掌控有革命 性的贡献。
本项目把基因工程技术和传统免疫学方法及新建立的免疫学方法结合起来,制备 世界通用的 HLA 抗原标准细胞,为器官移植前的供、受体搭配,移植后排斥反应的 预测、诊断提供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检测方法,该方法目前已用 于临床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的诊断,经过大量的临床活检对照有很好的一致性,该 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也已基本建立,目前只需制备出通用检测试剂盒生产所需的原 材料即可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该项目的成功填补了世界器官移植领域的空白, 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明显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 存活期限均具有革命性的重要作用。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巨大的 经济效益。该试剂盒的出现会大力推动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终将使全球器官移植 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A、HLA 抗原缺失细胞系(作为 HLA 抗原表达的空白细胞载体)的选择与鉴定,已 完成。 B、通过 EB 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包含已知人类全部 HLA 抗原的几十个细胞系(该 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分别从这些细胞中提取 mRNA 进行反转录,再通过 PCR 方法从反转录的 cDNA 中克隆出目的基因进行测序,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经 完成了其中一部分。 C、选择一种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且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 毒表达载体, 构建 HLA 抗原表达载体,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构建出 10 余个抗 原表达载体)。 D、把 HLA 抗原表达载体经包装后转染入细胞中表达(正在进行中)。 E、筛选稳定表达某一个 HLA 抗原的细胞建株、并进行鉴定。 F、重复上述工作,建立分别表达不同 HLA 抗原近 100 个亚型抗原的细胞株。 G、探索用这些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最佳条件。 H、建立这些细胞株的大规模培养条件,用这些细胞制备包含人类全部 HLA 抗原 的检测板。 I、用这种 HLA 抗原检测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为器官移植受者挑选供体, 同时对移植后的患者进行监测,发现已对供体器官产生免疫耐受的患者,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