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999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初步了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阅读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准备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极地地区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说出因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
2.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地图、景观,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数据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模拟考察-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胆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谈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大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学生可能对其认识较浅,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加深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极地地区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3.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学习极地地区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设计

极地地域【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极地地域的范围;独到的自然环境。
难点:为何南极地域均匀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供给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并制成演示文稿;由8位同学编写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
教课器械:多媒体设施、南北极地图教课课件:反应南极和北极自然景观的图片。
【教课方案】复习议论1、极地地域的范围、包1、小品:介绍南极的括地域。
自然环境。
2、极点上判断方向。
2、图片:领会南北极3、察看南极和北极地的独到自然环境。
区地形的不一样。
3、议论:南北极自然环境特色(填表)研究为何南极地域比北极地域均匀气温低得多。
(教师指引学生研究)【教课过程】一、教课活动从复习原有知识下手,在教材供给的北极地域地图和南极地域地图上描出南北极圈,这样极地的范围、包含的地域就了如指掌了。
需要学生仔细察看的是:1.让学生找出南北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5°)。
2.站在北极点、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
3.在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南方,而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北方。
4.北极地域中心为大海—北冰洋,南极地域中心为陆地—南极大陆。
二、在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中,学生主要介绍南极地域独到的自然环境,如:天气特色—严寒、烈风、暴雪;冰雪高原;白色荒漠等。
在表演时学生尽可能用风趣的语言来表达,使同学对南极的自然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同时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南北极图片、教材中的阅读资料“穿越南极”,把这类认识引向深入。
在组织学生议论时,让学生把对南北极的自然环境特色总结并填表使学生对南北极地域自然环境特色有一完好的认识南北极地域自然环境特色南极地域北极地域范围海陆情况天气特色代表动物三、学生阅读教材图“南、北极地域气温比较”,比较南、北极地域的年平均气平和最低气温,得出结论:南极地域的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请同学们依据认识的知识,剖析为何南极地域的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教师把学生研究的结论概括并总结:其主要原由是北极地域为大海—北冰洋,南极地域为高原大陆,大海散热慢,对阳光的反射率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
“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
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999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为招待我,姨妈亲自下厨,做了我最喜欢吃的——阿拉斯加粥(洲),还有四道我最喜欢吃的菜——红烧洛杉鸡(矶)、清蒸乌拉龟(圭)、油炸约蛋(旦)、爆炒斯德哥尔蘑(摩),我开心极了!
二、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世界地图)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推断,地球的北半球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根据地球均衡学说,为避免地球“头重脚轻”,地球的南极地区应有一块陆地——现今的南极洲,而北极地区应是一片海洋——现今的北冰洋。
这个问题你思考过吗?亚里斯多德的推断对你有什么启示?
两极地区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那么其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目前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三、通过谜语竞猜,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中辨别方向
在“极地地区图”中辨别方向、判断周围的环境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用谜语竞猜、问题讨论的形式,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注意力。
首先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极圈以内的地区;南极洲:三洋环抱、三洲相望;北冰洋:8国环绕。
并标注0°、120°E、180°经线, 66°34′N、 66°34′S纬线,找出大洋、大洲、半岛、海峡、国家、西风漂流等)。
然后,出示几个小谜语、小问题,让大家竞猜:
①一座小房子,四面开窗且都面向南。
这座房子在哪里?(北极点)
②一人向正北走10千米,然后向正西走10千米,再向正南走10千米,又回到原地。
这个人原地在哪里?(南极点)
③一架飞机,从格陵兰岛一直向北飞,能到达中国吗?(不能,最北点为北极点)
④(示南极地区图)从南极长城站沿最近走法到中山站,方向如何?(先向东南,在向东北)通过思考、讨论、辩论,明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沿地球自转方向为东方向,极点是地球上最南和最北的地方。
拓展:无论从哪个方向向南极点运动,或从南极点向外运动,都可表述为向南或向北运动。
这样便失去了意义。
怎样表述南极点的方向呢?(科学家们用经线来表述物体从南极点向外或向南极点的运动方向,如向100°E方向运动。
)
四、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两极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十分明显,只有深入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首先结合教材完成两极地区环境特征比较表(见下表),归纳两极地区环境特征差异:南
极洲——冰雪高原、酷寒、“白色沙漠”、“风库”、企鹅成群;北极地区——海洋为主、寒冷干燥。
然后通过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极端气候出现在南极地区的原因,如下图。
同样,通过北极地区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温和的原因(海拔低、海洋、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极昼时间长,所以与南极地区相比气温较高、风速较小、降水较多)。
五、呈现极地科考材料,全面探究极地科考意义
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出示极地科学考察资料(包括图片、录像等),探究相关问题。
资料: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现在,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考站,北极的陆基考察站增至100多个。
我国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进行一次南极科考。
2007年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这次科考肩负37项任务,其中之一是在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冰厚3000米,气候变化无常,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但它又是地球最佳天文观测点之一。
问题:1.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为什么选在11月至次年4月进行?(暖季,极昼)
2.科考队员为什么不宜穿白色衣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3.在极地考察时,能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吗?(不能。
磁极附近,不准确)
4.科考站的房门一般开向什么方向?(西北,避开极地东风)
5.在极地图上标出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
它们都有极昼、极夜吗?(长城站无)
6.南极点的时间有什么特点?(随便采用全球24个时区的任何一个区时都是可以的。
但是其标准时独独采用了新西兰时间。
新西兰属东十二区,是全球最早迎来日出的时间,也是最早进入新年的地方。
)
7.南极洲淡水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
若全融化,将使海面上升50~70米,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2000万平方千米)
8.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演变而成的。
南极地区冰雪覆盖,为什么还会形成煤?难道两极地区曾经温暖得使植被郁郁葱葱?(结合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说明)
9.结合教材科考示意图、秦大河对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讨论极地的科研价值和科考的手段。
(低温、相对洁净、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区等;钻探冰芯等)
10. 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为什么是地球最佳天文观测点之一?(90﹪以上为晴天,观测时间长;大气环境与太空媲美;风速小;人工光源最少,干扰少;天空视角最大的地方等)
11.总结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
(经济、科研、战略价值)
六、小组辩论,深入理解极地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
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
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总结:两极地区不仅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还出现了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冰面黑洞、上空臭氧层空洞等问题。
两极地区是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区,也正因为它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荒无人烟,才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记录档案。
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珍惜和爱护人类这一共同的财富。
阅读教材“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了解《南极条约》的意义、内容(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七、关注研究动态,课后继续探究极地问题
1.南极洲未来的归属问题。
随着南极丰富资源的发现,探险、考察的队伍和国家越来越多,南极洲的未来是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于南极的法律、地位至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①先占说②疆域相邻说③扇形理论说④国际共管说⑤托管说⑥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说等。
你赞同哪种主张?为什么?(有关专家认为,南极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而不应将其分割,为各国分别占有。
)
2.南极洲、北冰洋的形成问题。
南极洲、北冰洋海陆分布恰恰相反,且面积相近。
旋转100度,南极陆地几乎正好填充了北冰洋海域。
有专家认为,是不是有一种力量使北极凹陷、南极隆起?你怎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