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诫子书2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59213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2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一篇千古名篇,是一篇父母教子的经典文章。
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它既为父母教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是子女学习为人处事的好教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原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亲难维。
亲失其位,必远游。
物虽尊,勿与共喜。
与人多忧,与己无益。
尊卑有序,贵贱有度。
此千古不易之法则也。
乐群相好,与善交往。
慎言慎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有德必褒,有过必罚。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怨尤不辱,怨尤反劝。
忠言逆耳,利于行。
行谄逆流,误事害贤。
身有所好,不可过量。
所恶斯改,不可轻忽。
非分莫争,官不得已应无贪欲。
尽物利则不义,取人之长,补我之短。
取人之短,则自损而不益。
取人之长,则自益而不损。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善之至,善人必察。
众恶之至,恶人必自毙。
其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若是,道不明,事必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秉德,非德秉人。
君子也者,人也,康弘志、矩式度、洁其身、修其行、躬其业、正其言、治其家、平其天下。
诫子书译文:凡事必有计划,必要提前进行预备。
不预备,必定会出现问题。
即使事情很小,也不要随意擅为。
若是擅自行动,必然会犯错。
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要私藏。
如果私藏,会伤害亲人的感情。
亲人感情不好了,就会离开家出走。
即使面对值得尊敬的物品,也不要与别人一起开心。
和别人一起开心往往无益于自己,反而会伤害自己。
尊卑有序,贵贱有度。
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法则。
喜欢和优秀的人交往,与好人为伍。
要谨慎言行,不怕路遇山所以砍道,不怕遇到水,因为有桥架在那里。
有美德的人必然受到表扬,有错误的人必然受到惩罚。
反怼愤怒的人,正面对待愤怒的人。
不用嘲笑恶人,反而更好的办法是为其开导。
耳边的忠告虽然难听,却会在行动中带来好处。
虚假恭维无益于自己,反而会误事,伤害那些有建树的人。
《诫子书》2)

作者简介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 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 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 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 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 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 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告诫儿子: 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问题研究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非淡泊 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一句,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 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达成志向。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借助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圈 划疑难问题。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圈划的疑难问题。尝试翻译课 文。 温馨提示:翻译时最好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 译,无论哪种翻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品德高尚的人
修养身心
节俭
夫(fú)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韵律 美。
自主朗读课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lú) 将复何及
诫子书2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 的陶冶,品学兼优,聪敏颖慧。诸葛亮作为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亲历亲为。他曾写信给 哥哥诸葛瑾商讨对诸葛瞻的教育:“瞻今已 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 耳。”也正由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诸葛瞻 在抗击邓艾入侵蜀国时,与儿子诸葛尚一同 战死疆场,不负父亲的一世清名,达到了儒 家之“文死谏,武死战”的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 积累字词的方法: (1)利用注解 (2)注意组词 (3)注意部首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果你是诸葛亮的 孩子,对家书中的 哪句话有感触? 哪句话不理解?
诫子书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家书中的哪个字词最重要?
用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静是……” “学是……” “志是……”
6岁,母亲章氏教诸葛亮认字,诸葛亮开始接触 《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
13岁-15岁, 为避战乱,转至荆州(今湖北 省),流离的生活使诸葛亮萌生了报效国家、拯 救时弊的宏愿。
隐居荆州、隆中期间,诸葛亮勤读儒家、法家、 兵家、道家等著作,接触各类文士儒者。学问日益 精进。常常自比管仲、乐毅,颇有济世之心。
诫子书文言文带翻译

子曰:人生在世,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儿吾女,吾望尔等克己复礼,勤学敏思,修身立事,以成家国栋梁之才。
兹特撰诫子书一篇,以期为尔等引航。
【原文】吾儿吾女,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夫天下之难,必起于忽微。
故吾教尔等,当以小事为重,勿以小善为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我的儿子女儿们,做事要谨慎终始,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天下的难事,往往是从微小的疏忽开始的。
因此,我教导你们,应该重视小事,不要轻视小善。
积累善行就能成就美德,那么自然会有神明的庇佑,圣人的心灵就会准备就绪。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志在廉明。
修身以立其本,治国以安其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廉洁明正。
修身是为了确立自己的根本,治国是为了安抚民众。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
只有贤能和德行,才能使人信服。
【原文】居家则孝悌,出门则忠信。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言必信,行必果。
不为利诱,不为名牵。
【翻译】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出门在外要忠诚守信。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护他。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
不被利益诱惑,不被名声所束缚。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儿吾女,宜以学为本,以思为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我的儿子女儿们,应该以学习为根本,以思考为用途。
广泛学习并坚定志向,勤于提问并深入思考。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善了。
【原文】人生在世,当自强不息。
勿以富贵而骄人,勿以贫贱而自卑。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勿以言语伤人,勿以权势凌人。
【翻译】人生在世,应当自强不息。
不要因为富贵而傲慢别人,不要因为贫贱而自卑。
《诫子书》_2

关于字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bó)/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 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 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 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 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 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 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 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 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 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 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 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 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 时间,多做事情啊!”
课文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书》 (2)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 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 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 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 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 修养开始。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 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
吗?你如何理解?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 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 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 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 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 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 “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
问题研究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研究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 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 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 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 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偏能用火攻。
•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 州)。 •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 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 •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 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 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借东风,火烧赤壁。
诫子书第二篇

诫子书第二篇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