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阳论文2016.2

合集下载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篇一一、引言盐胁迫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可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豆科作物,其耐盐性及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对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促进其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的NaCl 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同时以喷施外源NO的条件下,对比观察其生理性状的改变。

采用盆栽种植、土壤培养的方法,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通过测量并记录相关生理指标的数值变化,分析外源NO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一)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表明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的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外源NO对紫花苜蓿的调控效应1. 对生长的调控:在盐胁迫下,喷施外源NO的紫花苜蓿生物量明显高于未喷施的对照组,表明外源NO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喷施外源NO的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这有助于维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3.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外源NO的喷施能提高紫花苜蓿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从而增强其抗逆能力。

4. 离子平衡的调节:外源NO的喷施有助于维持紫花苜蓿体内离子平衡,减少盐离子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四、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盐胁迫下,外源NO 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NO调节了紫花苜蓿的生理代谢、抗氧化能力及离子平衡等有关。

NO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此外,NO还能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助于抵抗由盐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

《2024年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2024年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变化和土地资源的逐渐退化,盐碱化已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盐胁迫是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如何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探究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采用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

2. 方法:(1)实验设计:将紫花苜蓿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无盐处理)、盐胁迫组、外源NO处理组以及外源NO与盐胁迫同时处理组。

(2)NO处理:采用适当的NO供体对外源NO进行处理。

(3)盐胁迫处理: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紫花苜蓿进行盐胁迫处理。

(4)生理指标测定:测定各组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含量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

然而,外源NO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得到显著提高,且与盐胁迫同时处理时效果更佳。

这表明外源NO能够缓解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

2. 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叶绿素含量相似,盐胁迫显著降低了紫花苜蓿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

然而,外源NO处理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得到显著提高。

这表明外源NO能够改善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和气孔调节能力。

3. 抗氧化酶活性外源NO处理后,紫花苜蓿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得到提高。

这有助于增强紫花苜蓿的抗逆能力,抵抗盐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

四、讨论本文研究表明,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性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外源NO能够提高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改善其光合作用和气孔调节能力。

此外,外源NO还能提高紫花苜蓿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其抗逆能力。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变化加剧,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紫花苜蓿作为重要的豆科作物,常受到盐胁迫的影响。

而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子,其在外界压力条件下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以期为提高紫花苜蓿的抗盐性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的紫花苜蓿品种为常见的牧草型品种,盐胁迫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实现。

2. 方法(1)实验设计:将紫花苜蓿分为对照组(无盐无NO处理)、盐胁迫组(盐胁迫处理)和NO处理组(外源NO处理)。

(2)处理方式:分别对各组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NO供体处理,观察其生理性状变化。

(3)测定指标:测定各组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含量变化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而加入外源NO后,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回升。

与对照组相比,外源NO能够有效地维持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减轻盐胁迫对叶绿体的破坏。

2. 光合速率变化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

然而,在加入外源NO后,光合速率有所回升。

这表明外源NO能够减轻盐胁迫对光合系统的影响,维持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 气孔导度变化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气孔导度显著下降。

然而,外源NO处理后,气孔导度有所回升。

这表明外源NO能够改善紫花苜蓿的气孔功能,增强其抗盐性。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性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外源NO能够维持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的稳定,减轻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的伤害。

这可能与NO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有关,能够调节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此外,外源NO还可能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等途径来提高紫花苜蓿的抗盐性。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变化加剧,盐胁迫成为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生态保护植物,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受到了显著影响。

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其在逆境环境中的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以期为提高紫花苜蓿在盐碱地的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实验选取了生长健壮的紫花苜蓿为材料,对土壤进行盐处理以模拟盐胁迫环境。

NO供体(如硝酸甘油等)用于外源NO处理。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将紫花苜蓿分为对照组(无盐胁迫和无外源NO处理)、盐胁迫组(仅进行盐处理)以及外源NO处理组(先进行外源NO处理,再进行盐胁迫)。

(2)测定指标:包括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以及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生理指标变化(1)叶绿素含量:外源NO处理后,紫花苜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盐胁迫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持,与盐胁迫组相比有所提高。

(2)丙二醛(MDA)含量:盐胁迫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中MDA含量上升,而外源NO处理能有效降低MDA含量,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

(3)抗氧化酶活性:外源NO处理提高了紫花苜蓿在盐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有助于清除活性氧,减轻氧化应激。

2. 生长指标变化外源NO处理后,紫花苜蓿在盐胁迫下的株高和根长均有所提高,表明外源NO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讨论外源NO在盐胁迫下对紫花苜蓿的生理性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改善,以及促进株高和根长的增长,外源NO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在盐碱地的抗逆性。

这可能与NO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植物应激反应、调节基因表达等有关。

此外,外源NO的应用为提高紫花苜蓿等作物的抗盐性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一、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压不仅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血管重塑,引发肾脏、眼底等多器官损害。

其中,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模型是研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替米沙坦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米沙坦对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模型制备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制备双肾一夹型高血压模型。

2. 实验药物替米沙坦,选用合适剂型供实验使用。

3. 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替米沙坦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和替米沙坦治疗组进行手术制备双肾一夹型高血压模型,治疗组自手术之日起给予替米沙坦灌胃治疗。

实验期间定期测量大鼠血压,并收集血液和肾脏组织样本进行后续分析。

三、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压显著升高。

经过替米沙坦治疗,大鼠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且治疗组血压低于模型组。

2. 血管重塑情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经过替米沙坦治疗后,这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结构趋于正常。

3. 血液和肾脏组织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肾功能受损。

替米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肾功能。

此外,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替米沙坦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替米沙坦能够有效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的血管重塑,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这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减少血管收缩,降低血压有关。

此外,替米沙坦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高血压对血管和肾脏的损伤。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替米沙坦对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逆转作用。

替米沙坦能够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减轻血管和肾脏的损伤。

因此,替米沙坦在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范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篇一一、引言盐胁迫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导致植物生长受阻、生理机能紊乱,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揭示。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性状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农业实践中提高作物抗盐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用植物为紫花苜蓿,实验所用的NO供体为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

2. 方法(1)处理设计:将紫花苜蓿分为对照组、盐胁迫组、外源NO处理组及盐胁迫加外源NO处理组。

(2)生长指标测定:测定各组紫花苜蓿的生长指标,如株高、叶面积等。

(3)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测定各组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生长指标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叶面积均受到显著抑制,而外源NO处理能够显著缓解这种抑制作用,特别是在盐胁迫加外源NO处理组中,紫花苜蓿的生长指标得到显著提高。

2.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1)叶绿素含量: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外源NO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

(2)POD和SOD活性:外源NO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POD和SOD活性,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抵抗盐胁迫对植物的氧化损伤。

3. 调控机制探讨外源NO可能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氮代谢、抗氧化系统等生理过程,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具体来说,NO可能通过调节离子平衡、渗透调节等途径来缓解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四、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NO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性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外源NO处理能够提高紫花苜蓿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POD和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增强植物的抗盐能力。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施加外源NO来提高作物的抗盐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替米沙坦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一、引言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重塑,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症状和并发症。

目前,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替米沙坦作为一种有效的降压药物,其对于高血压的血管重塑作用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替米沙坦对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的逆转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实验动物: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模型。

(2)药物:替米沙坦。

(3)实验仪器:血压计、显微镜、病理切片机等。

2. 方法(1)建立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模型。

(2)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3)对两组大鼠进行血压监测,并定期记录。

(4)对两组大鼠进行血管组织取样,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形态学分析。

(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血压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实验组大鼠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的血压,且在治疗后血压控制效果稳定。

2. 血管重塑情况(1)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大鼠的血管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更为清晰。

(2)形态学分析:实验组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缩小,血管重塑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3. 统计分析经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大鼠在接受替米沙坦治疗后,其血压控制效果和血管重塑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四、讨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替米沙坦能够有效地逆转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的血管重塑现象。

这可能与替米沙坦能够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有关。

此外,替米沙坦还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改善血管重塑现象。

这些作用机制可能为替米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结论本实验研究通过观察替米沙坦对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控制和血管重塑改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替米沙坦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并显著改善其血管重塑现象。

化合物658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初步机理探究及其化合物HOEC抗关节炎药效的研究

化合物658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初步机理探究及其化合物HOEC抗关节炎药效的研究

化合物658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初步机理探究及其化合物HOEC抗关节炎药效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化合物658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学及其机理的探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2-(1-羟基-4-环己酮)乙基咖啡酸酯的药物代谢参数,并研究了 HOEC对大鼠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效果。

第一部分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化合物658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究了其机理。

在该实验中,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化合物658持续灌胃给予21天后,通过右心导管法测量了大鼠的右心室压和平均压,并且对肺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观察肺小动脉的肥厚。

结果显示,给药2 1天后化合物658能降低肺动脉高压鼠的右心室收缩压和右心室平均压,并减轻右心室肥厚和肺动脉血管的重构。

为了继续探究化合物658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机制,我们采用MTT法以及划痕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化合物658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并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验证了化合物658抑制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理可能与抑制STAT3的过度磷酸化有关。

第二部分是研究HOEC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的治疗作用。

首先分别研究了单次静脉和口服给药HOEC后的大鼠体内药动学。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不同时刻血浆中受试物HOEC的代谢产物咖啡酸的浓度。

进一步验证化合物HOEC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的作用。

实验中,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化合物HOEC腹腔注射36天后,进行了关节炎的评分以及大鼠关节H&E染色探究。

结果显示,HOEC在体内代谢成咖啡酸的速度迅速,只有腹腔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才能达到药物疗效。

且化合物HOEC在给药36天后能够降低关节炎的评分,是有效的治疗关节炎的候选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打开了“一扇窗”
马瑞阳
2016.6.20
微课——一个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从天而降,微课以其迅雷之势席卷整个基础教育,成为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的热词。

薇即是小,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化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只要是能说明一个问题的教与学的活动视频片段即可。

它可以是一个关键知识点的简短讲解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疑难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重构。

教师在数字平台上提供以微课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

而这不正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追寻的吗?真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被翻转,师生角色颠覆,教学顺序位移,学生主动发展、深度发展、互动发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能力都大大提高。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
课程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传承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

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课程观和课程活动形态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开放性、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通过以主题或者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统整性,强调把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功能上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
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富柔韧性和生成性。

因为微课利用视频的方式,使核心概念、导入、总结等三要素科学、有机、简洁、完整的同时呈现。

如《百变纸杯》这个主题中,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初步掌握了纸杯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逐步掌握制作方法与步骤,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

二、微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研究主题,都是由老师确定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

由于微课的这种方式的出现,于是老师利用视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学习,学生不仅轻松地确定了研究主题,而且还可以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把问题标出解决的先后顺序。

微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把研究主题的生成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微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为教师注的主旨。

教师不能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圈里打转。

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充足的储备。

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朋友。

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

三、微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以往的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确定主题的局限,很难把一个主题内容研究深入。

在《百变纸杯》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先让学生帮我想办法把废旧纸杯再利用起来,到让学生欣赏一些纸艺照片,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作品的制作方法,更能深刻的意识到纸杯与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制作纸杯玩具。

不难看出微课所起的作用,利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呈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习内容从简单地研究教材,扩展到学生的丰富的生活空间,微课使学生关注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面迅速得到了扩大。

四、微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课的呈现,使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微课,我发现它不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理念,有助于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微课,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以微课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具有生动形象、反馈及时、容易保存、方便检索、集约化规模效应显著等优点。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主要讲授新课而重在答疑解惑、厘清知识结构,学生课堂讨论互动、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讲授不见琐细详析,不见无效赘述,简约简要,精当精彩;小组合作不见随意组合,不见低效重复,围绕主题,注重高效;学生展示不见从众答案,不见浅层徘徊,形式多样,思维多向。

微课,真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打开了“一扇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