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教学设计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usage of function word Yu in classical Chinese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泰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
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精讲课件于的用法

于是——表示紧接上事之后的结果或表示时间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②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惠子相梁》)
可译为 “在这种情况下” “在这时”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 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 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 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 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 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 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可译为“在,从,到”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可译为“与,跟,同”
4.表示比较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可译为“比” “胜过”
5.介绍行为的主动者 ①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②受制于人
1.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③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可译为 “向,给,对”
2.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情景导入
文言虚词小故事
“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 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 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 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誉于四方。于是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陶然于是, 不亦乐乎?
知识讲解
“于”的用法
1.介词
表多种关系
2.复音虚词 至于、于是
(1)助词,不译 (2)介词,对于 (3)介词,到 (4)介词,比 (5)介词,被 (6)复音词,对此 (7)介词,在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在文言文中兼具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等不同的关系,还可作为结构助词或独立修辞成分。
下面将细致探讨于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及其例句。
1. 表示时间关系(1)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今年以来数月之间,秦始皇灭若泽百姓。
”其中,“今年以来”是指当前这个年度。
(2)表示相对时间,与其他动作或事件进行对比:如《论语·述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这里的“君子之于天下也”实际上是与其他人对立起来,突出了君子与众人之间对天下问题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2. 表示地点关系(1)表达方位: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有句“仙桃林内听汉水更浩荡”,其中“仙桃林内”即为具体位置。
(2)表达位置关系:如《孟子·告子》:“原矻卜丘畎於干城之上者,弗肯鄉會焉。
”这里的“干城之上”表示某个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高处位置。
3. 表示目的关系(1)表示为了某种目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乃谓所善必趋。
”其中,“所善”表示计划或目标,而“必趋”则是指为了达到这个计划或目标而进行行动。
(2)表示结果、效果:如《汉书·幽王世家》:“故险蛇之无以过也,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
渊工﹑縠石井求天命周期一焉。
”文中的“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意味着湿孽只是作为一个容器来处理险蛇,并达到了减少毒性效果。
4. 表示原因关系(1)表达具体原因:如《左传·成公十五年》:“遂灭义师。
”这里的“遂灭义师”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达抽象原因:如《庄子·外物》:“天下皆垂诞生于情者......亟拔之乎于机艺者。
”这里的“情”即为一种抽象的原因,而动作“亟拔之”则代表着消除或中止这个原因。
二、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1. 《红楼梦·第三七回》:“及到了大门口,一个凤姐笑道:‘你怎么又来了?要累死我罢了。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一、于字的用法概述"于"(yú)是一个常见且多义的汉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既可以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关系,也可作助词,标志动作发生的时间。
此外,“于”还可用作姓氏,在一些古代人名中出现频繁。
下文将分别从“于”的介词用法和助词用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介词“于”的用法1. 表示位置:在句子中充当介词时,“于”可以表示某事物所处的位置。
例如:“屋内不闻鸡声者,则王都之华顶”。
2. 表示时间:除了表示位置外,“于”还可指示事件或活动发生或进行的时间。
例如:“时余尚书函至,即遣执金吾之众深入拘囚溪佛山”。
3. 表示方式:有时候,“于”还可以表示事件或行为发生的方式。
例如:“天下亲仁则民亲孝。
”三、助词“于”的用法1. 标志将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句子中充当助词时,“于”常与“已”、“将”等连用,标志着动作将要或已经发生的时间。
例如:“吾于此地已驻足多时,渐渐爱上了这片风景。
”又如:“明日将赴宴会,故未能赴会。
”2. 标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范围:在某些情况下,“于”还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范围。
例如:“他众罪之既著于兹,思魏可丧”。
3. 表示与事物相关的状态或性质:有时候,“于”还可以表示与某事物相关的状态或性质。
例如:“民以食为天”。
又如:“试以球入地,无不能。
”四、补充说明除了以上介绍的用法外,根据语境和使用方式,汉字"于"还可能有其他含义。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多样而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五、总结总之,“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十分广泛,并且随着不同语境和意义而有所变化。
作为一个常见汉字,我们应当注意理解并正确运用“于”,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同时,在撰写文言文时,我们也要注意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的简要介绍。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个多功能词汇,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展现出精湛的语言能力。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什么是“于”字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一个介词,“于”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手段等等,并且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等。
二、表示时间1. 用于表示一个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例如:“于昨日晚上九点钟,我与他谈了两个小时。
”这句话中,“于昨日晚上九点钟”表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2. 用于表示一个行动发生的时刻例如:“我早已经决定,不会向敌人屈服之时,就是去年的那场战役。
”这句话中,“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候”,表示在某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三、表示地点1. 用于表示位置例如:“他们在山巅结庐,置身云端之上。
”这句话中,“之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上”,表示位置在云端之上。
2. 用于表示方位例如:“风从东而至,吹散了沙漠之间的尘埃。
”这句话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内”,表示位置在沙漠区域内部。
四、表示目的1. 用于表示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动例如:“我看到大家都非常辛苦,于是我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个放松的活动。
”这句话中,“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用于表示要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例如:“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解救危难。
”这句话中,“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表达了完成国家解救任务的目标。
五、表示手段1. 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例如:“我尽管才疏学浅,但却寄希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这句话中,“寄希望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希望通过”,表示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2. 用于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式例如:“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在与困境赛跑时保持乐观态度。
”这句话中,“应该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应该使用”,强调使用智慧作为一种工具来战胜困境。
六、其他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外,“于”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
例如:“我于清晨起床,阳光正好照在床边。
”这句话中,“于清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和情境,强调早晨的阳光照在床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usage of Yu in classical Chi ne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初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初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泰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中于作连词的用法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文言文中于作【于是】的用法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
初中文言文中于作【见……于】的用法
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初中文言文中于作介词的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