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合集下载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当于说: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这里的“以”译为“按照”,“以其道”,即按照正确的方法。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翻译过来是“以……的身份”。

例: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这里的“以资政殿学士行”,等于说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把”“用”等。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等于说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例:屠惧,投以骨。

(《狼》)“投以骨”,等于说把骨头扔过去。

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而”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这句话等于说: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尽忠进谏的途径。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这个“以”是“而”的用法,基本相当于“着”的意思。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这个“以”当“又,且”讲。

那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3、动词,当“以为,认为”讲。

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魏武将见匈奴使》)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副词,通“已”。

已经的意思。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这句话等于说:本来就已经认为这件事奇怪了。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考点03:“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解析法)

考点03:“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解析法)

第三讲“以”的用法一、考点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二、课内引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三、知识讲解(一)用作介词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 例句:以刀劈狼首。

(《狼》),“以”译为“用”。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以”译为“按照”。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屠惧,投以骨。

(《狼》),“以”译为“把”。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译为“因为”。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以”译为“因为”。

(二)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以”可译为“而”。

2.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以”译为“来”。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以”译为“来”。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个“以”译为“因为”。

(三)用作动词1. 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译为“认为”。

(四)通假字1.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译为“已经”。

四、例题解析1.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 策之不以其道2.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扶苏以数谏故C. 以中有足乐者D. 全石以为底3.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何以战 / 可以为师矣B.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俯身倾耳以请C. 则何以哉 / 以刀劈狼首D. 以其境过清 / 以塞忠谏之路【答案】1.B(A、C、D 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 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2.A(例句和 A 项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是“因为”;C 项“以”是“因为”;D 项“以”是“把”)3.A(A 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分别是“因为”“来”;C 项“以”分别是“用”“凭借”;D 项“以”分别是“因为”“以致”)五、自主练习(一)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例: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文言虚词以作为固定结构的用法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 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例: (1),项王未有以应."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 的[或"没有条件(办法) ;"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仅供参考!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

问:”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剑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可译为“根据”。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作为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

“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意即“已经”。

“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

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动>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

”(以:一说“把”)。

“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童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连>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

“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来”、“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