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8个文言虚词地用法及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 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6、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7、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8、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9、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10、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1、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3、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5、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6、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八大虚词归纳

八大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8个:而乎其为以于则之。

常采用客观性试题,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之(一)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二)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三)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一)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以此自终以此夸能(二)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了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四)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一)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从。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强饮三大白而别③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出淤泥而不染⑧邻有短褐而欲窃之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起坐而喧哗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杂然而前陈者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⑥执策而临之⑦在楚城上而待楚寇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欲报之于陛下也④悉以咨之⑤先帝称之曰能⑥肉食者谋之⑦公与之乘⑧名之者谁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⑶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朝而往,暮而归三十而立。

(3)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博学而笃志(4)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日出而林霏开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 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而乐亦无穷也(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乃(1) “就、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2) “才”,例:久而乃和。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3) “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表判断,“是、就是”。

例:此乃英雄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醒能述以文者(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君为长者(3)表凭借,“凭,靠”。

例:何以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5) 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2.连词(1) 表目的关系,“用来、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2) 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3.通假字。

同“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4.动词,“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愚以为宫中之事b.把……当作、把……作为。

例:可以为师矣。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以是/是以,“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

可译为“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吾广为都尉(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往来而不绝者()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9泉而茗者()50、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2、随波而逝()53、结友而别()54妇拍而呜之()55道渴而死()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8、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0、拔山倒树而来()6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2、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6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6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6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自省也()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三、中考: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任重而道远B. 濯清涟而不妖C. 吾恂恂而起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 云归而岩穴暝B. 佳木秀而繁阴,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默而识之B.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之(二)、【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由此观之()燕、、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中考: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夫晋,何厌之有?C. 布衣之怒D. 王之蔽甚矣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四时之景不同C. 多助之至D.呼尔而与之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B. 公将鼓之C. 仲永之通悟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三)、【以】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围的限定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自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围)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3、复音虚词“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君为长者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自以为不如;14、复音虚词“所以”(1)“用来”或“用···方法来”——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所以动心忍性③吾知所以距子矣,(2)“····的原因”——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