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辅导?(《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一、而的用法和意义而(ér)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多样,有时候表达转折,有时候表示并列,还可以表示递进等。
在句子结构中,而往往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描述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转折1. 转折前后主题不一致「秦昭王身则长不及膝茲袱」这句话中,“身则长不及膝”和“茲袱”意义上是对立的,说明两者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
而字起到连接这两个对立概念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转折。
2. 转折前后形容程度迥异「既艱且危,又貧且乏」这里面所谓的“既艱且危”与“又貧且乏”,前者表示状态或情况相对较好,而后者则表示恶劣或不利条件。
两者之间通过而字连接,产生了强烈对比。
3. 转折前后内容矛盾「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这句话是《道德经》开篇的名句,其中“道可道也非常道”表示了一种哲学思辨,而“名可名也非常名”则是表达了一种观点。
而字在这里将前后两个观念区分开来,精准地传达出转折关系。
三、表示并列1. 平行叙述「众口尔所同题」这句话中,“众口”与“尔所同”的主题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而字在这里扮演着连接两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2. 增加修饰成分「人不知而不愠者为贤」这句话中,“人不知”有时我们可能会得意或发火,但如果能做到“而不愠”,那就被视为聪明和智慧,体现出一种高尚品质。
而字起到衔接前后两个修饰成分的作用。
四、表示递进1. 整体事物逐渐变化「堡池巧智久失徵特遺训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焉」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遗训”作为基础,并通过“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的介入,最终达到了创新和多样性。
而字将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机地连接起来。
2. 同类事物逐渐增多「左传陈杂,辞义焕备而楼瓦山状」这句话用来描述《左传》的风格,通过“而”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文字形式与文学内涵相结合的特点。
五、总结而字作为文言语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和意义相当丰富。
不仅可以表示转折、并列和递进等关系,还可以连接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历பைடு நூலகம்事件
2
了情节的复杂性和表现角色心理的深 度。
古代史书中经常使用虚词“而”来连接
不同的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
3
政治演讲
一些政治家在演讲中善用虚词“而”, 使句子更有力度和韵律感。
她不仅会画画,而且还精通音乐和舞蹈。
表示让步
1 举例一
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每天晨跑。
2 举例二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表示条件
1 举例一
只有努力学习,而才能取得好成绩。
2 举例二
只有愿意付出努力,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应用举例
1
文学作品
《红楼梦》中虚词“而”的使用,增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常用的连接词,有着多种用法,包括并列、转折、递进、 让步和条件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其定义、分类以及实际应用举例。
定义和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而”是一种用于连接句子的虚词, 具有特定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分类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文言虚 词“而”分为表示并列、转折、递进、让步和 条件的不同类型。
表示并列
1 举例一
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 举例二
这个公司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实惠。
表示转折
1 举例一
他刚开始很自信,而后来却变得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2 举例二
这种药物看似有奇效,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副作用。
表示递进
1 举例一
2 举例二
他不仅学会了基础的编程知识,而且还研 究了许多高级的技术。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43ae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6.png)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文档整理]一、“而”的含义“而”是汉语中的一个虚词,它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含义,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种:1. 介绍另一件事的时候:“而”常用在表示另一件事的时候,常用词句如“而今”,“而况”,“而已”,“而且”,“而弗”等。
2. 把两个不同的事情连接起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人可以吃得饱,而另外一个则吃不饱”。
3. 把两个关系相反的事情引出来时:“而”可用于表达两个关系相反的事,如“外面的天气很冷,而里面却很暖和”。
4.用于引出分论点:“而”可用于引出新的分论点,如“第一,这件事有利;而第二,这件事也有弊”。
5.用于表达转折:“而”可用于表达转折,如“他刚开始有希望,而最终却洒脱”。
6.用以表示逆推:“而”可用于表示逆推,如“这次考试他没有及格,而他肯定都没有及格”。
7.表示异样或比较:“而”可用于表示异样或比较,如“他一开口就有古文熟练,而他的技术却落伍了”。
1.一般用于连接并列句。
“而”可用于连接并列句,可以将两个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分开,从而表达转折或者对比的意思,如:(1) 他聪明,而她不聪明。
(2) 我工作勤劳,而他则游手好闲。
2. 用于引出原因或举例。
“而”可用于连接原因句或者例子句,如:(1) 他经常考试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认真复习。
(2) 少数人不是太聪明而是懒惰,而举例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懒惰者。
3. 用于引出结论。
“而”可用于引出结论,如:(1)他的理论有着很高的效率,而结论是他的研究是对的。
(2) 书中把信息划分为三个部分,而总结就是要把信息掌握好。
4. 用于强调分论点时。
“而”可以强调分论点,用于强调某一观点,如:(1) 那次考试,小明考得出色,而他的同桌则考得很差。
(2) 这本书价格不贵,而且质量也不错。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文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常见的之一就是“而”。
在古代文言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个虚词的出现。
那么,“而”字具体可以如何运用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的并列用法在文言文中,“而”通常表示并列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成分,表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关联。
这种使用方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两句之间就通过虚词“而”进行连接,并构成了一种平行的并列结构。
2. “而”的转折用法除了表达并列关系外,“而”还经常被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当后面所陈述内容与前面所说内容存在对立或者相反意义时,“而”可以起到衔接前后句子的作用,并突出对比效果。
例如:吾道一以贯之,而民无怨言。
这句话中,“一以贯之”表示说话者的行为始终如一,而“民无怨言”则强调了人民对其行为的反应。
3. “而”的承接用法在文言文中,“而”有时候也被用来表示承接关系。
当前一句话所述内容与后一句话紧密相关,并且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或者必然发展趋势时,我们可以使用“而”来连接两个句子。
例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里,“学然后知不足”与“教然后知困”形成了因果关系,显示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推断。
二、特殊用法:能够强调虚词“而”的存在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在某些情况下,“而”还可以作为一个语气助词来使用,起到强调作用。
这时候,“而”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连接句子,更多地体现在加强表达的效果上。
1. 引入原因和目的的标志词在文言文中,如果我们想要引出某个动作或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可以使用虚词“而”。
例如:吾闻其人谋臣忠肃,而王谓之曰‘小国贤君者’。
这个例子中,“而”的使用使得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形成一种因果关系,并且强调了说话者对王的称谓具有特定含义。
2. 表示转折的标志词在某些情况下,“而”可以起到转折作用,并在表达中加入感情色彩,通过声势较大的语气来突出其中的矛盾或展现批评态度。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1. “而”可以表并列呀,就像“敏而好学”,这里的“而”就是把“敏”和“好学”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特点并列起来啦。
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你的两只手,都很有用,不分先后嘛!
2. “而”能表承接呢,比如“温故而知新”,“温故”在前,接着“知新”,它们之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关系呀。
这就好像你先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很顺的呀!
3. “而”有时候表转折哦,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他,可他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把情况转向相反啦。
这跟你本来想吃苹果,结果得到一个橙子,感觉不一样了吧!
4. “而”还能表修饰呢,“吾尝跂而望矣”,“跂”是用来修饰“望”的呀,就好比你化妆的时候,先涂粉底再化眼影,粉底是修饰化眼影这个动作的哟!
5. 嘿,“而”能表示递进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而时习之”比单纯的“学”更进一步呢。
就像你跑步,刚开始慢跑,然后提速,这就是一种递进呀!
6. 瞧,“而”也可以表因果呢,“玉在山而草木润”,因为有玉在山,所以草木滋润呀。
这不就跟你努力学习,所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而”这个文言虚词真是太有意思啦,用法丰富多彩,在文言文中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初中课文中,多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例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可译为“又”;
2.表承接关系例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可译为“就”,“然后”;
3.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4.表转折关系例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可译为“却,但是”;
5.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6.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7.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