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

。〕 3.写作《离骚》时的屈原:(1)被疏远後又经历了
较多的斗争;(2)有行动自由;(3)未离开郢都;(4) 仍保持继续求索与斗争的精神状态;(5)四五十岁。
4.《离骚》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段:“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以象征手法 写实。首述身世、心志,为全诗定一基调;次言欲为美政而取信于怀王,结 义于同侪,皆归于失败;终则表白矢志不渝。
第二段:“女媭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在想像世界中 重演现实,发抒愤懑。女媭责备,可见虽为至亲亦不理解;陈词重华,无奈 之下求知于先王;重华不答,独自求索〔五次“求女”——帝宫玉女、巫山神女 、宓妃、有娀氏之佚女、有虞氏之二姚。〕,终归于失败。
第三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蜷局顾而不行”。首言灵氛、巫咸 之占,见楚国之弊败,非远走无以君臣遇合,抱负伸张。次言楚国现实,君 庸臣昧,绝难作为;再次,真欲往而睹故国,终不忍弃。
(2)沿革:颛顼→重黎(帝喾之臣,受封为祝融,平共工乱不 力,得罪被杀)→吴回(重黎弟,袭祝融号)→季连(芈姓,吴回孙,生活 于夏代,居楚,或曰在今河南滑县)→鬻熊(西周初立国于荆山,在今湖北。 周称之荆蛮或蛮荆,常与之战)→熊绎(鬻熊曾孙。居楚蛮,在今湖北、河南 一带。受封于成王,为子爵,地位低下)→熊渠(于周夷王时封三子为王,厉 王时废王称号)→熊通(当东周时,杀侄自立。在位三十七年时称王,史称楚
三、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1.“离骚”的含义〔古人解之,离有二义:遭(以“离”同
“罹”)、别。骚有三义:愁、忧、扰而忧。则离骚之义为“遭忧”或 “因别而忧”。今人解之,或以离骚为“牢愁、牢骚”,如游国恩;或 以之为“避忧”,如钱锺书。〕
第五讲楚辞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 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 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 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副副雄伟壮丽的 图景。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 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 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 的继承和发展。
《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 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 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天问》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是罕见的。句 式简短,节奏明快,能有效的宣泄积蓄已旧的激情。 全诗基本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 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几少数两句一 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第三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作品: 1、屈原的生平 以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
为主要资料。(事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屈 原贾生列传》。参注释1。补注:三闾大夫, 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事物,负责宗庙祭祀和 贵族子弟的教育。)
2、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屈原具有崇高的爱国 思想和浓烈的忠君倾向,他站在维护楚国的 立场上,主张联合抗秦,但遭到不公正待遇。 屈原洁身自爱,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为实现崇高理黄河流域一 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 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 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西 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表明周王朝 对南方的控制。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兼 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 原抗衡的大国,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
《九章》、《招魂》等二十三篇为屈原所作,《远 游》、《卜居》、《渔夫》伪托的可能性大。
《楚辞》课件资料讲解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共11篇,从内容看,以 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 颂赞和祭祀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 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章》9篇, 是屈原一组抒情组歌的总称,较《离 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天问》就 是对天发问,屈原列举出历史和自然 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通过提出 的172个问题来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发 展变化的道理,他先问天地之形成, 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 现实政治。《招魂》是屈原招楚怀王 之魂,哀悼惋惜之情与屈原的宗国情 绪相一致。
屈原生平逸事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举 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努力下, 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 在修订法规时不愿屈从上官大夫等人意见。再 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怀王 宠妃郑袖等人,受秦使者张仪贿赂,不仅阻止 怀王接受屈原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 约,但楚国还是与秦国结盟。此后,屈原被楚 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不久,楚怀 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楚顷襄王即位,屈 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流放到江南。公元前 278年,秦大将白起带兵攻破了楚都,屈原政 治理想破灭,有心报国,无力回天,遂以死明 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作品,从西汉开始便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 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而汉代的 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历代作家往往 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 的遭遇自喻,这可谓屈原诗歌的直接影响。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 曲、戏剧、话本等,以及绘画艺术中的屈原像、 《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 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 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 著名诗人郭沫若更是曾编剧《雷电颂》,以纪念 屈原事迹。 中国文学史上,常将《离骚》与《诗 经》中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 名词。
楚辞讲义——精选推荐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民族的源头与发展: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
1、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那里去找。
<左传.昭公17年>:郑,祝融之墟也。
(河南新郑,位于中原腹地)祝融后裔八姓,都分布在中原地区。
夏代,祝融部落依附夏,处于夏与三苗冲突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
商灭夏,祝融部落被瓦解离散,处于商之南乡,在今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迤东的中原南部,并逐渐逃散或臣服。
商人称之为荆人。
商末周初,荆人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曾“子事文王”。
其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都丹阳,才有了楚这个正是国号兼族号,(《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秦末,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 ppt课件

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二,感情强烈。如《诗经·周南·汉
广》缠绵而热烈,《诗经》中颇为少见。又如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
中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句。这是楚译越人之歌,与《楚
辞》如出一辙。〕
ppt课件
3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名平,字原,一字灵均。〕
(1)身世〔屈原在《离骚》中自述生平说:“帝高阳之苗裔兮,
4
2.《楚辞》 (1)“楚辞”一语的含义〔“楚辞”一语最早见于《史
记·酷吏列传》。本二义:一、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所写之作;二、把屈
原自己的作品也包括在内。後世一般用第二义。〕:①诗体〔1.楚地特
色(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2.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3.抒情色
彩。〕;②作品〔屈原、宋玉之作以及两汉人之仿作。〕;③诗集。
(2)《楚辞》篇目及流传
①《楚辞》作者及篇目〔能够确认为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其它或
多或少存在争议。〕
②流传: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刘向《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
远。起草宪令而为上官大夫所陷害,被怀王疏远,作《离骚》。3.张仪
之事(商於之地;丹淅之战;失汉中;秦楚之战,魏攻而齐不救;秦楚议
和;怀王放张仪,屈原谏之;诸侯共击楚)。4.怀王入秦(秦昭王与楚
婚,骗怀王入秦。屈原谏止,公子子兰劝行。怀王入楚,死。)。5.放
逐(顷襄王即位,子兰之相,屈原遭放逐。
ppt课件
(2)沿革:颛顼→重黎(帝喾之臣,受封为祝融,平共工乱不
力,得罪被杀)→吴回(重黎弟,袭祝融号)→季连(芈姓,吴回孙,生活
楚辞PPT课件作品

楚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原进行文化交流,但始终 保持自身强烈的文化特征:
A、巫教盛行。
B、经济条件较北方优越。
C、未形成北方严密的宗 法政治制度,个人受集 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 识较强。
——一直到汉代,楚人多 有桀骜不驯的性格。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 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
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 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 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湖北秭归平里屈原出生地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独具特 色的楚文化的结晶,与楚国的历史有密切的关 系。楚文化即是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在长 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楚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也从未中断,楚国 一直在接受和吸收中原文化。春秋时期, 楚国贵族就熟习《诗经》等华夏文化经典,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纵横游说之风更是 在文化上把楚地和中原连在了一起。楚辞 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2、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有作品二十五 篇;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 者为《离骚》等共二十五篇。目前学术界比较 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九 章》、《九歌》和《招魂》二十三篇,是屈原 所作,《远游》、《卜居》、《渔父》等,是 后人之作。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后来汉代人竞相仿作这类作品,也都称为楚辞, 于是楚辞便成为特定诗体的名称。西汉成帝时, 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 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 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 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古代文学课件5楚辞

(三)战国晚期楚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是屈原 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楚国到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到楚怀王 、楚襄王时期国家由胜转衰。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 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
(三)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
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
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 思想和行事,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 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 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 (一)塑造了高洁坚贞的诗人形象 •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
漆木 圆盒
江陵 楚墓
(二)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 生的直接源头。
《老子》21章中有: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有物”。 《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 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 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 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四)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 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
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
始戏曲色彩的作品。
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先秦文学之楚辞》课件

思想内涵:楚辞 中蕴含的丰富思 想内涵,对于现 代文化中的价值 观、道德观等具 有启示意义。
语言魅力:楚辞 的语言魅力,对 于现代汉语的丰 富和发展具有推 动作用。
楚辞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文化传承:楚辞作为先秦文学的代表,对于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启迪:楚辞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具有启示作用。
地域特色:具有 鲜明的地域特色, 反映了楚国的风 土人情和社会风 貌
楚辞的文化内涵
楚辞是楚国文学 的代表,具有鲜 明的地域特色和 民族风格。
楚辞以抒情为主, 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楚辞中的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 民间风俗等元素, 反映了楚国的社 会风貌和文化传 统。
楚辞中的人物形 象,如屈原、宋 玉等,具有鲜明 的个性和崇高的 品质,体现了楚 国人民的精神风 貌。
第五章
楚辞与其他文学 体裁的比较
楚辞与《诗经》的比较
起源:楚辞起源于楚国,《诗经》起源于周朝 内容:楚辞多为抒情诗,《诗经》多为叙事诗 形式:楚辞以四言为主,《诗经》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 风格:楚辞风格豪放,《诗经》风格典雅
楚辞与汉乐府的比较
形式:楚辞以诗歌为主,汉 乐府以音乐为主
起源:楚辞起源于楚国,汉 乐府起源于汉朝
影响:《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离骚》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思想内涵: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诚和对楚国政治的忧虑,以及对楚国人民的热爱和 关怀。
艺术价值:《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特色:《离骚》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