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
放逐汉北,他到鄢郢(今宜城)拜谒先王庙,有感而发。当时三四十岁
。〕 3.写作《离骚》时的屈原:(1)被疏远後又经历了
较多的斗争;(2)有行动自由;(3)未离开郢都;(4) 仍保持继续求索与斗争的精神状态;(5)四五十岁。
4.《离骚》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段:“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以象征手法 写实。首述身世、心志,为全诗定一基调;次言欲为美政而取信于怀王,结 义于同侪,皆归于失败;终则表白矢志不渝。
第二段:“女媭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在想像世界中 重演现实,发抒愤懑。女媭责备,可见虽为至亲亦不理解;陈词重华,无奈 之下求知于先王;重华不答,独自求索〔五次“求女”——帝宫玉女、巫山神女 、宓妃、有娀氏之佚女、有虞氏之二姚。〕,终归于失败。
第三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蜷局顾而不行”。首言灵氛、巫咸 之占,见楚国之弊败,非远走无以君臣遇合,抱负伸张。次言楚国现实,君 庸臣昧,绝难作为;再次,真欲往而睹故国,终不忍弃。
(2)沿革:颛顼→重黎(帝喾之臣,受封为祝融,平共工乱不 力,得罪被杀)→吴回(重黎弟,袭祝融号)→季连(芈姓,吴回孙,生活 于夏代,居楚,或曰在今河南滑县)→鬻熊(西周初立国于荆山,在今湖北。 周称之荆蛮或蛮荆,常与之战)→熊绎(鬻熊曾孙。居楚蛮,在今湖北、河南 一带。受封于成王,为子爵,地位低下)→熊渠(于周夷王时封三子为王,厉 王时废王称号)→熊通(当东周时,杀侄自立。在位三十七年时称王,史称楚
三、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1.“离骚”的含义〔古人解之,离有二义:遭(以“离”同
“罹”)、别。骚有三义:愁、忧、扰而忧。则离骚之义为“遭忧”或 “因别而忧”。今人解之,或以离骚为“牢愁、牢骚”,如游国恩;或 以之为“避忧”,如钱锺书。〕

第3讲:楚辞(全)

第3讲:楚辞(全)
“楚辞”的奠基者和最优秀的代表作家屈原以其不同寻常的 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在南方楚国文化的基础上,造就 了辉煌灿烂的楚辞文学,反映了迥异于《诗经》的独特美学特 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对后世文学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述史:楚辞与骚体传统
不局限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身边的日常 生活,而是着力于抒情,表现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 体感受。
抒情富有个性Leabharlann 色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其文甚丽:语言瑰丽、表现手法丰富
与《诗经》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不同,楚辞的语 言以华美绚烂见长。
辞藻丰富:江蓠、秋兰、宿莽、申椒、菌桂 连绵词汇:陆离、缤纷、婵媛、委蛇、容与 对偶工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音乐:编钟,5个8度音, 世界音乐奇迹。
▪ 艺术品——艳丽华美, 奇幻飞动的表现形式。
▪ 注重审美愉悦性和激烈 动荡的情感。
此外,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及散文 高潮亦相关涉。
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 地。……而游说之风濅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 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行,渐及文苑, 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 句式加长 • 语助词“兮”
其次,楚辞是楚地文化长期浸润的产物。
北人性刚,南人性柔; 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 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 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 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 较易而奢靡。
——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
大抵北方之地,地厚水深, 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 地,水势浩洋,多尚虚无。民 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 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 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 体。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内容提要】《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代所出现的官家和私家目录来看,《楚辞》的研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可以约略知道的。

本文就是从历代官家和私家目录着手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研究规律。

【关键词】楚词历代存目分析一引言“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

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研究

《楚辞》研究
《楚辞》中的诸多元素如诗歌、神话、历史等也成为了国际 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06
研究《楚辞》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楚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研究《楚辞》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人 们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学术研究
研究《楚辞》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相 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楚辞》的哲学价值和影响
01
丰富的哲学思想
《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
治等,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对道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如《逍遥游》、《齐物论
》等,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也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如《九辩》、《离骚》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深化对《楚辞》的研究和理解。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交 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究《楚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THANKS
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辞》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历史文化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态,反 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 意义,它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楚辞》中充满了对神灵、鬼 神的崇拜和敬畏。
阴阳五行
《楚辞》中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体现了其哲学 思考。

屈原楚辞研究

屈原楚辞研究

屈子文学之精神王国维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如庄周所称广成子之类。

)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

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

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

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非真遁世派,知其主义之终不能行于世,而遁焉者也。

)也。

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

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

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

(老子、楚人,在孔子后,与孔子问礼之老聃系二人。

说见汪容甫《述学•老子考》。

)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

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

初孔子与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之关系,可知之矣。

战国后之诸学派,无不直接出于此二派,或出于混合此二派。

故虽谓吾国固有之思想,不外此二者,可也。

夫然故吾国之文学,亦不外发表二种之思想。

然南方学派则仅有散文的文学,如老子、庄、列是已。

至诗歌的文学,则为北方学派之所专有。

《诗》三百篇…大抵表北方学派之思想者也。

虽其中如《考槃》、《衡门》等篇,略近南方之思想。

然北方学者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者,亦岂有异于是哉?故此等谓之南北公共之思想则可,必非南方思想之特质也。

然则诗歌的文学,所以独出于北方之学派中者,又何故乎?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

(用德国大诗人希尔列尔之定义。

)此走义未免太狭,今更广之曰“描写自然及人生”,可乎?然人类之兴味,实先人生,而后自然,故纯粹之模山范水,流连光景之作,自建安以前,殆未之见。

而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

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

故古代之诗,所描写者,特人生之主观的方面;而对人生之客观的方面,及纯处于客观界之自然,断不能以全力注之也。

故对古代之诗,前之定义,宁苦其广,而不苦其隘也。

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之生活也。

第三讲楚辞专题研究

第三讲楚辞专题研究

• 《战国策· 楚策一》记策士说楚威 王语:“楚,天下之强国也。大 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 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 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 句阝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 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 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 出现所谓“宣威盛世。”“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 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 楚威王将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 有功的昭阳令尹 。 •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 威王卒,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 。 • பைடு நூலகம்元前321年春,秦大败楚于丹阳, 秦军乘胜南进,夺取了楚汉中郡
主讲:马荣江

史书中屈原的有关记载
•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 王卒。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 • 《左传· 文公十四年》载:“初, 斗克囚于秦,秦有殽之敗,而使 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 令尹而不得,故二子作亂。” • “一飞冲天”的故事见载于: • 《韩非子· 喻老》 《史记· 楚世家》 滑稽列传》《左传· 宣公四年》
第三讲 楚辞专题研究
主讲:马荣江
• 一、楚国的发展 • 《诗· 商颂· 殷武》:“维女荆楚, 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 是常。” • 《诗经· 商颂· 殷武》所记的“挞 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 裒荆之旅” • 殷墟卜辞:“弗雀噩在南” • “多亡祸在南土”
• 《汉书.艺文志》载有《鬻子》 22篇,并加小注曰:“鬻子名熊, 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 祖。”
• 《史记· 楚世家》载周成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 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 丹阳。” • 《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 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 吕伋俱事成王” • 《左传· 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 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 并事康王”。

楚辞研究

楚辞研究

楚人巫史文化的见证:《山海经》 • 著名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为战国时楚人所作。
• 很多《楚居》中的地名在传世文献中仅有《山海经》能够与之对应 (当然,我们不能一一去落实,那就上了出土文献的当)。
• 姜亮夫先生曾提出:在楚辞学研究史上,郭璞、僧智鶱至洪兴祖是一 大流派,其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使用《山海经》、汲冢书等非儒家材料 来注解《楚辞》。
• 季连、鬻熊之间“弗能纪其世”的缺环,应是在无法调和传说与信史之 间年代差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办法。也正因为如此,楚人的来源问题就 逐渐形成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中原南下说)和南方江汉土著说等 说法。
《史记·楚世家》先祖世系: 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 熊…… 季连……鬻熊—熊丽—熊狂—熊绎 • 前人已考证确定:穴熊 = 鬻熊 • “安大简”披露:季连 = 穴熊 = 鬻熊 按照上述信息修正《楚世家》世系: 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 熊(鬻熊)—熊丽—熊狂—熊绎
二、楚人的民族精神 • 从“辟在荆山”的“荆蛮”到能 够和秦齐等大国争领天下的“楚 霸”,楚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 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 曾经遭受长期歧视,最终发奋图 强、由弱变强的民族史,就是楚 辞中强烈民族精神的来源。
• 屈骚精神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是被后世“原型化”、“基因化”了 的楚民族精神。
清华简《楚居》第二段:楚人得名故事 • 穴酓(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 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纵)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 巫[并戈]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 穴熊之妻、熊丽之母妣列死于产厄,巫将她的尸体用荆条(楚) 包裹(一说是以荆条作为剖腹产的工具)。后代为了纪念此一传 说,缅怀先人的艰难,遂以“楚”作为自己部族的名称。 • 在《楚世家》中剖腹胁生的楚国始祖人物是季连,在《楚居》中 却变成了穴熊之子熊丽,楚民族得名的传说在《楚居》中也同样 被大大推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192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颐和园(昆 明湖)投水自杀。
王国维自尽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中
25
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 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 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 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 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 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遂成20世纪中国 文化界一大‚公案‛。
11
1、充分肯定屈原其人及其爱国思想。认为其 作品能‚唤起同胞的爱国心‛。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 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突破前人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客观评价 屈原及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者,较之汉代王逸 以来的传统研究角度与方法,有不少新意与突破。
12
① 从对比和文学发展史角度认识屈原的意义 与价值。 认为: 他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家,他的作品第一次表现 了个性,后世任何一个文学家无法与他相比。 他开启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先河,创造了诗歌 史上的新诗体,新流派——骚体诗。
29
五、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 号左盦,江苏仪征 人。近代著名文史 学家、学者。
30
1904年在上海与章炳麟交游,倾向革命,抵 制专制。后由革命派走向反动派,参加筹安会,为 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 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1917年被蔡元 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职北大附设国史编纂处。 1919年1月,与黄侃、马叙伦、梁漱溟等成 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 1919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 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 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10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近代最早全面评价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突破前 人传统格局,并提出一系列新见卓识的,当推杰出 的近代启蒙主义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他高 度评价屈原及其作品,采用新角度、视野、方法, 开了楚辞史新风气。 他研究楚辞从纯文学与文学发展史角度切入, 以宏观视野俯瞰世界文学大背景,从比较中把握楚 辞的特点,认识屈原的地位与楚辞艺术的价值,一 扫过往学究式的考证旧习,为楚学注入了活力。 其 观点集中在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专著《屈原研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
6
2、基本沿袭历代注骚旧传统,体现清代朴学 风格。综合前人,博观约取,发抒己见,该书所录 著家四十余家(以清代为多),不盲从任何名家。 另外,他赞同《汉书、艺文志》所录‚屈原赋 二十五篇‛之说,认为《九歌》共十篇,《礼魂》 是前十篇的通用送神曲。《招魂》为屈原所作。在 篇名、词语等注释诠解上,也精审谨慎。
不幸而季平享高寿,说乃屡变无已。……使读 其书者,回皇炫惑,迂转流变,渺不得真是之所在。 盖学人之以戏论自衔为实现,未有如季平之尤也。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5
二、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 字通伯,号抱润翁,安徽桐城 人,桐城派殿军,清末民初著 名古文家,参予撰修 《清史稿》。 其楚辞研究见解主要见于《屈赋微》 。 1、受时代影响,《屈赋微》一改清及以前学 者的彰扬屈原忠君,专显其爱国思想。
16
3、运用文学发展观揭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 进行作品分析。 ① 找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学术思想的强弱成正比, 战国学术的繁荣,引发文学勃兴: 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哲学勃兴,为文学的 产生与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以庄子、孟子等 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旨趣,引发了文学的勃兴。
17
认为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促使楚辞的产 生: 春秋中叶以后,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 这种吸收融化本身,触发生长了新东西,这是具有 神秘意识,虚无理想、浓厚巫风影响的南方文化, 同‚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而发 生的新生之物—文学。这个文学由生活于南方特别 环境中并有特殊遭遇的屈原创制,从而铸就了流传 至今的楚辞。
21
四、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 字伯隅,号观堂,浙 江海宁人。清秀才。 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 生平著述62种, 收入《海宁王静安先 生遗书》中的达42种, 以《观堂集林》最为 有名。
22
23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 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7年起,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 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等。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 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 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提出‚双重证据法‛。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 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3
一、廖平
时间上最早的是廖平。
廖平(1852年-1932年), 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 (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
他的《六绎馆丛书》中收录有关楚辞研究著述 共三种:
《楚辞新解》、《楚辞讲义》、《离骚释例》
4
廖平好发怪论,治学态度不严谨,这几部著述, 观点混乱,内容庞杂,同异不一。或用天人之学, 否定屈原及其作品,或以为楚辞系秦博士作。他是 楚学史上少有的一位不严肃的学者。
26
《人间词话》(1908年发表,共64则),提出 ‚境界说‛。论词以境界说为主,提倡‚不隔‛, 最欣赏李煜的词,真感情、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 书者。 《宋元戏曲考》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27
王国维的楚辞研究: 对楚辞用力不多,但亦不容忽视。 1、十分推崇屈原的伟大人格: 他认为屈原正是由于有了‚高尚伟大之人 格‛,才会写出‚真正之大文学‛(《文学小 言》), ‚三代之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 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 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 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28
2、《屈子文学之精神》中阐发了他对屈原 文学思想、成就形成原因的看法: 他肯定了屈原文学的南方基质。 他从《庄子》、《列子》等古文中总结出 ‚南方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 甚,……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 之。‛屈原作品亦如此。他对想象力的这一鲜明 揭示,抓住了屈原创作的艺术真谛。神奇壮丽、 想象奇特的神话赋予屈作以鲜活的生命力。 另外,他也不否认屈原学习了北方文化(儒、 齐文化)与《诗》。也是较早提出南北文化融合 促成屈子文学这一现象的学者。
18
② 对楚辞的具体作品,梁氏《屈原研究》与 《要籍解题与读法》中提出一些卓然新见: 《离骚》‚好象一篇自传‛,‚是全部作品的缩 影‛ 《天问》是‚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 是屈原文学思想出发点‛。 《九歌》是‚楚辞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九章》在思想内容上是‚《离骚》的放大‛。 《远游》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 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横的方面: 将屈原臵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中,认为楚辞中的 神话传说堪与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离骚》、《九 歌》中所展示的丰富想象力与惊人描写,世界文学 史上除了但丁《神曲》以外罕有其匹,而在时间上, 屈原比但丁足足早了近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见出屈 原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运用比较方法从纵横两方面对楚辞进行研究的, 梁启超是第一人。不仅限于楚辞,即使在中国近代 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梁启超也是作跨国度比较文学 研究的第一人。
33
2、长篇论文《南北文学不同论》: 从南北风俗习惯对文学的不同影响上,论述中 国南北文学的特点与差异。他指出形成南北文学不 同特点的原因有多种。 语言:夏声与楚声。 风俗习惯:尚实际与谈鬼神。 地理条件的不同:山国与泽国。 学者的风格:坚韧不拔与遗世独立。
34
刘师培能从地理环境、社会风习等多种因素出 发,考证屈原作品属于南方文学,有别于北方,同 时又肯定它吸收了北方文化,倒符合客观实际。但 他好以六经的思想或句式比附,显得穿凿。 认为屈原作品在文学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南方文 学传统,与庄子、列子有关,这一点与王国维同。 而说‚宋玉、屈原之厌世,溯其起源,悉为老 聃之支派‛与梁启超颇合。
31
刘师培是《左传》研究大师刘文淇的曾孙,他 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所著《中国中文学史》 影响较大。
32
刘师培研究《楚辞》的成果: 1、校雠《楚辞》的专著《楚辞考异》(十七 卷): 胪列异文,订正误字(章句是非弗议)。 刘氏汉学根底深厚,本书考订异文颇见功力, 案语中广引《文选》、《史记》、《汉书》、《尔 雅》等古籍。但因草创,时有错讹。
13
② 用比较的方法衡量屈原作品的地位(纵、横 比较)。 纵的方面: 从作者、地域、思想、诗体、创作方法等方面 对比《诗经》与楚辞,认为楚辞比其前的《诗经》 更进步: 《三百篇》为集体创作,反映了时代共性;而 《楚辞》则为个人独创,饱含个人情感,是文学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
14
《三百篇》为‚中原(地域)遗产‛,‚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儒家)‛;《楚辞》则为‚南方 (地域)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在将感情 尽情发泄‛。 屈原创始了不歌之诗,且诗体空前未有。 三百篇》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 是富于想象力之文学,‚从想象中活跳出实感来, 才算极文学之能事‛,以此点论,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5
现代的楚辞研究 ( 1919五四运动- 1949建国 前) 提纲 一、闻一多 二、游国恩 三、郭沫若 四、姜亮夫 五、胡适
7
三、梁启超 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号 任公,别署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等。广东 新会人。我国著名政 治家、学者和报刊活 动家。其著作以《饮 冰室文集》收录较为 完备。
8
‚饮冰室‛及《饮冰室文集》: ‚饮冰‛一词出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 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寓意对国家社稷忧 虑焦灼之情。 南朝宋人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说: ‚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忧 心的惶恐情态。 梁启超以‚饮冰室‛ 为书斋名,是借此表达他 内心忧愁焦灼,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