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课-第三讲-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三讲 青铜器-教学教案

第三讲青铜器-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文化意义;3. 学习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4. 培养学生对青铜器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回顾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3. 欣赏青铜器的艺术价值;4. 培养学生对青铜器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青铜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相关的书籍和杂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铜器,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我们将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学习分析它的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
最后,我们还将欣赏一些经典的青铜器作品,并培养我们对青铜器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讲授(30分钟)1. 回顾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0分钟)- 介绍青铜器的定义和分类;- 讲述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文化意义。
2. 分析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15分钟)- 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铸模和锻打等;- 分析青铜器的装饰特点,如神话故事、生活场景和动植物纹饰等。
3. 欣赏青铜器的艺术价值(5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青铜器作品,向学生介绍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和品味青铜器的美。
三、实践(40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件青铜器作品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该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装饰特点和艺术价值;-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 教师点评和总结(20分钟)- 教师对每组汇报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青铜器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课堂延伸(10分钟)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深入了解青铜器的知识和欣赏青铜器的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亲自欣赏真品青铜器,加深对其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安阳殷墟的三宝

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安阳殷墟的三宝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安阳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
这是从文明的产生与进程的角度,高度评价殷墟的价值和意义。
甲骨文甲骨文被认为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
1899年清王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古代文字。
经过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
后来,人们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100多年来,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分别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中。
10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甲骨学。
根据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时的统计资料,当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和学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类专著10000余种。
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献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价高达5.6万元。
目前所见的甲骨文出现单字4700余个,可识别和与现代汉字有明确相沿关系的约1700字左右。
2004年7月3日,上海公开拍卖了20小片甲骨文,拍卖出52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最早对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因其字和号中都有一个堂字,被称作甲骨四堂。
甲骨文字中,中国汉字的六书造字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已出现,表示出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序列。
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
殷墟所出约15万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丰富多采,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时代风貌。
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是由于记录占卜、祭祀的特殊需要所书刻的文字,并不是当时文字的唯一载体,与甲骨文同时期既有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还有由甲骨文典、册等字形所表现出的竹简或木简上的书写文字,以及所见的书写在玉石上的文字和陶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内容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育课件

知识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6.(2019山西临汾蒲县鸿桥中学月考) 如图甲骨文“人”字是采用了哪 种造字方法 ( ) A.假借 B.形声 C.会意 D.象形
答案 D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 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 来。甲骨文“人”字是采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初中历史(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内容概述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 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是 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从传说走向有 文字记载的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 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 响。
2.司母戊鼎 (1)特点: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 格,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2)铸造:采用合范法,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工艺十 分复杂,反映了当时的青铜器铸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二三百人同 时操作,说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3)意义: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辉煌文明 的象征,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折射出当时的强 盛国力。
例4 (2019云南保山腾冲民族中学月考)欣赏如图几个甲骨文,说说应 用了哪种造字方法 (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解析 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 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 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图中甲骨文应用了象形造字法, 选项A符合题意。 答案 A 轻巧记忆 原始后期有青铜,商周礼器它铸成。司母戊鼎是最重,四羊 方尊奇造型。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现安阳。象指会形造字法,一 脉相传人人夸。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二、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感知理解: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一、引言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地位。
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青铜器和甲骨文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
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介绍,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二、青铜器1.青铜器的历史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到了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器型更加丰富,用途也更加广泛。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模、制范、熔炼、浇注、打磨和装饰等几个步骤。
其中,制模和制范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青铜器的质量和外观。
熔炼和浇注则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速度,以确保青铜器的结实和美观。
3.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兵器、生活用器等。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的精华,用于祭祀和宴享等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
兵器则展示了当时的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
生活用器则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三、甲骨文1.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在清朝末年的1899年被发现的。
当时,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学者在北京购买了一些中药,发现其中一些兽骨和龟甲上有刻画的痕迹。
经过研究,他确认这些刻画是古代的文字,这就是甲骨文的发现。
2.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的研究可以分为文字的识别和文义的解释两个阶段。
在识别阶段,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析,逐步识别出其中的文字。
在解释阶段,学者们则通过对已识别的文字进行组合和解读,揭示出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3.甲骨文的价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正式形成。
同时,甲骨文也是研究商朝历史和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四、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关联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商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青铜器与甲骨文》PPT课件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材料
甲骨文记录了商周时期农业、天文、战争、祭 祀等许多方面的事情。
结论
甲骨文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商周的社会情况
有学者用甲骨文纠正了《史记》中商王朝世系 的相关记载。
小
结
青 铜 器
繁荣时 期
组成成 分
铸造技 术
商周时期
政治意 义
代表国家权力,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 等级界限。
铜锡铅
司母戊 典型 鼎
特
数量众多 用途广泛 功能多样
泥范铸造 器物 法
利簋
点 种类丰富 工艺高超 分布广泛
甲
使用时 期
商周时期
书写载 体
龟甲、兽 发现时间及人
骨
物
清朝1899,王 懿荣
骨 造字方 文法
A 2. 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它是指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状况;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的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3.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这表明我国青铜
A 器最早出现于( )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6. 商周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其目的是( )
A.记录历史 B.占卜吉凶
C.传达命令
D.礼仪教化
7.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
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 方鼎。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 的青铜方鼎,该鼎是商王祖 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西周 利簋(guǐ):又称“武王征商簋”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等重要活 动都会演奏,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反映身份,是等级 和权力的象征。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双头龙 蜈蚣纹戈
钺yuè
镞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左传·成公·成事情,在于占祭卜祀?和战
争。
战争、占卜、祭祀对早期国家相当 重要。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第二讲 夏商西周更迭
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第三讲 青铜器和甲骨文
占卜用的卜甲,占卜是古代祭奠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一 般选择龟腹甲,用钻凿的方式在龟甲的一面钻孔,然后 烧灼,根据另一面的裂纹卜问凶吉。裂纹叫兆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