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名老中医杨宗善谈风湿痹症治疗

名老中医杨宗善谈风湿痹症治疗林为民【摘要】Professor Yang Zongshan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in Shanxi Province .The experience of his 60 years medical practice in treating rheumatism Bi-syndrome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 systematically introducing his ten main treating meth-ods.Pathogenesis of rheumatism Bi-syndrome is complicated , and constitutions of patients are different ,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method needs to be selected with comprehensive determination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对杨宗善主任医师行医60年治疗风湿痹症经验进行总结,系统介绍了杨老治疗风湿10种主要方法,痹症病机复杂,患者体质有异,治法应用上需综合判断,辨证灵活应用。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1448-1449,1457)【关键词】风湿痹症;老中医经验;杨宗善【作者】林为民【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医科,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杨宗善主任医师系陕西省名老中医,行医近60载,造诣颇深,笔者有幸师从杨老学习,受益匪浅,按法使用每收良效。
现就杨老对风湿痹症经验整理供同道参考。
痹症一词源于《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1],本著作中又提出了“热痹”[2]“五体痹”“五脏痹”[3]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研究又有很大发展。
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关节局部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134・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1月第20卷第16期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关节局部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李献国于瑞娟#(河南省鹤壁市爱民医院骨伤科鹤壁45803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关节局部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熏洗组,各54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中药熏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药熏洗治疗,持续6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关节液中转化生长因子-茁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琢、C-反应蛋白、丙二醛、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中药熏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关节液中转化生长因子-茁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琢、C-反应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关节液中丙二醛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过氧化氢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 V0.05)。
两组患者皮疹皮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一例出现休克、肝肾功能损伤。
结论: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西医基础上加入中药熏洗治疗,可有效提升疗效并抑制患肢局部炎症应激反应,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型;中药熏洗;转化生长因子-茁1;氧化应激反应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B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好发的关节退行性疾患,以膝关节红肿痛、坐起立行时膝关节酸痛、上下楼梯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患侧膝关节弹响、积液,可进展为关节畸形甚至造成残疾等叭氨基葡萄糖保护软骨及抗炎是西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但在部分患者中疗效局限。
中医将膝骨关节炎归于“痹症、骨痹”范畴,寒湿痹阻是其发病最常见的原因叫故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也最多。
本研究探讨中药熏洗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

针灸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针灸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发表时间:2016-04-22T13:39:38.7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寇化洪[导读] 梓潼县中医院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
寇化洪梓潼县中医院 622150【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
结论:痹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5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
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均值3.6±0.7年。
中药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现状

中药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现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摘要: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法具有多样化,其中医外治疗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并且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深受广大患者喜爱。
本文介绍了中药外敷、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等中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检索文献得知,中药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有多种方式,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中药外治法未形成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利于循证医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今后应广泛开展膝骨关节炎的循证医学研究,并且要将四诊客观化的成果进一步纳入进来,实现中医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膝骨关节炎熏洗中药涂擦项目资助:1、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中医药拔尖人才(豫卫中医函〔2021〕15号)2、20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2019XZZX-GK004)3、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62号)引言:膝骨关节炎(keen osteoarthritis,KOA)是以一种退行性、慢性疾病,主要以膝关节内软骨退变为主,临床表现为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关节弹响、活动受限等。
给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并且KOA是老年人致残的第五大原因[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KOA的患病率为18%,男性的患病率为9%~13%,女性的患病率为16%~23%,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方法多样、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并且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4]。
兹将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治疗KOA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中并没有“膝骨关节炎”这个名词,它属于祖国医学“痹症”的范畴。
《素问·痹论》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郭艳幸[5]教授认为KOA的病机为气血失调,筋骨失衡,使气血共调血、动静互补,筋骨互用,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一、概述(1)概念“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
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3)西医疾病范畴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1)病因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药 熏蒸疗 法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 有“ 之浴之 ” 摩 之说 。熏蒸疗 法是一 种物理疗法 , 热力与药物协同作用 , 具有调整 阴阳、 活血化瘀 、 利 湿消肿 、 透肌通络 、 消炎 止痛 的作 用。罗绒 丁真 以 中药熏蒸 治疗痹证 5 6例。分 型( 寒湿 内停证 、 气滞 血瘀证 、 阻络 脉证 、 痰 阴虚化 热证 ) 施治 , 结果 : 显效 3 1例 , 有效 2 , 3例 无效 2例 , 总有 效率 9 .3%。董军 采 用中草药 熏蒸法治疗痹证 5 64 0例 , 方药 用草乌 、 独活 、 活、 羌 桂枝 、 川芎 、 海风藤 、 白芍 、 透骨 草 、 灵仙 、 威 杜仲 、 艽 等。结 果 : 愈 1 秦 治 5例 , 3 .o% ; 效 2 占 00 显 3例 , 占 4 .0% ; 效 1 60 有 2例 , 2 .0% 。总 有 效 率 10% 。 兰 培 敏 占 40 0 等 用中药( 当归 、 芎 、 川 羌活 、 活、 独 桑寄 生 、 灵仙 、 枝 、 威 桂 苍
反 应蛋 白阳性者 , 治疗 前 5 0例 , 疗后 2 治 3例 。临床 总有效 率 10% 。 冀东 根据 中医整体 观念 、 0 刘 辨证 论治 的原 则 , 用针 采 灸治疗 类风湿性 关节炎 6 4例 , d1次 ,0d为 1 1 1 疗程 。结果 :4 6 例中 , 治愈 1 5例 , 效 2 有 5例 , 效 1 显 8例 , 无效 6例 , 总有 效率
“ 痹证” 首见 于《 黄帝 内经 》 是常 见病 、 发病 , 床 以肌 , 多 临 肉、 筋骨 、 关节发生 酸痛、 木、 麻 重着 、 屈伸 不利 , 或关节肿大 、 甚 灼热等为主要特征。其 临床 表现与现代 医学所说 的骨 、 节、 关 肌 肉的退行性改变有相 似之 处 , 现代 医学 的风 湿、 风湿 性关 节 类 炎、 强直性脊柱炎 、 骨质增生、 坐骨神经痛 、 系统性硬皮症 、 痛风、 雷诺 氏症等均属于 “ 痹证 ” 畴。痹证 的发病 机理 多与风寒 湿 范 三气致经络痹阻有关 , 早在《 问 ・ 素 痹论》 就指 出: 风寒 湿三气 “ 杂至 ,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 者为行痹 , 寒气 胜者 为痛痹 , 气 湿 胜者为着痹也。 对于痹证 的治疗 方法很 多 , ” 概括起 来不外 乎 内 治 法 、 治 法 、 外 结 合 法 三 大 类 。 由于 本 病 发 病 机 理 复 杂 , 外 内 疾 病变化多端 , 于反 复 , 易 故倍受历代 医家 重视 , 今学者 多有研 古 究, 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 , 并不断发挥和完善。 目前治疗痹证 常用 西药治疗 以控制急性发作 , 长期服 药为主 , 毒副作 用明显 , 患者 难 以长 期 耐 受 , 缺 乏理 想 的 疗 法 和 药 物 。 中 医 药 外 用 治 疗 本 且 病具有方法多 、 有效、 毒性小 、 可长期应用等特色 和优势 , 目前 正 成 为临床研究 的一个 热点 。本 文就 近 十年来 中医 临床运 用外 治法治疗痹证 的研究进展做初步探讨 , 现综述 如下 。
9 .3% 。 岩 采 用 火 针 疗 法 治 疗 痹 证 15例 , 毫 针 组 29 06 李 7 与 1
例对照 , 均隔 1治疗 1 , 3 次 5次为 1疗程 。结果 : 火针组 治愈 11 5 例, 有效 2 0例 , 无效 4例 , 有效率 9 . l% ; 针组治 愈 11 总 77 毫 7 例, 效 3 有 5例 , 效 l 无 3例 , 有 效 率 9 .3% 。两 组 均 治 疗 3 总 40 次, 火针组疗效 明显优 于毫针组 , 极显著性 差异 ( 有 P<0 0 ) .1 。 病程超过 3a , 时 火针组疗效优 于毫针组 ( 0 0 ) 3a以内则 P< .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3 膏 药外敷
膏药用于肌表 薄贴 , 气味具 厚 的药 物 , 以引药率 领群 取 加 药, 开结行滞 , 直达病所 , 使局部产生药物浓度优势 , 透人皮肤产
生消炎止痛 、 活血化 瘀 、 通经 散寒 等作 用治 疗本 病。郑青 松
运 用 辨 证 取 穴 为 主 , 部压 痛 点 为 辅 , 贴 痹 灵 膏 治 疗 痹 证 2 0 局 外 2
・
4 8・
J u l f x ra T ea yo C e 0 8 1 ( o ma o E tn l h r f M D e2 0 。7 6 e p T
中 医 外 治 法 治 疗 痹 证 的 研 究 进 展
孙振 双 , 学华 刘
( 南京 中 医 药大 学 , 苏 南 京 江 关 键 词 : 证 ; 医 ̄ ; ; 究 进 展 痹 中 le法 研 -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7 X 2 0 ) 6— 0 8— 3 R 5. A 10 9 8 ( 0 8 0 04 0 20 2 ) 109
例 。药用 : 麝香 、 蟾酥 、 独活 、 马钱 子、 羌活 、 虫 、 全 白花蛇 、 防风 等 。结 果 : 愈 12例 , 效 7 例 , 效 8例 , 有 效 率 痊 4 有 0 无 总 9 .6% 。 63 罗善佑 采用中药 外用治疗 R A患者 6 3例 , 并与西药 消炎痛 、 双氯灭痛等对照。治疗 组药用生三棱 、 生莪术 、 生草乌 、 生酒糟适量 , 敷于患处 。结果 : 治疗组 6 3例 , 近期治愈 2 6例 , 显 效2 3例 , 效 1 有 0例 , 效 4例 , 无 总有效 率 9 .5% ; 照组 3 36 对 9 例, 近期治愈7例 , 显效 1 6例 , 有效 1 0例 , 无效 6例 , 总有效 率 8 .2 %。 治 疗 组 近 期 治 愈 率 、 有 效 率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46 总 ( 00 ) P< .5 。李琴 采用 中药外用治疗 R A患者 6 0例 , 据症 根 状分为寒湿痹阻型( q NJ 草乌 、 细辛 、 川芎、 香、 乳 没药 等) 痰瘀 、 互阻型( 当归 、 川芎 、 桃仁 、 乳香 、 没药 、 土鳖虫 、 全蝎等 ) 风湿热 、 痹型( 黄柏 、 大黄、 乳香 、 没药 、 花粉 、 青黛 、 酥等 ) 蟾 。将各 型药 物 分 别 研 末 , 姜 汁调 和成 糊 状 , 匀 摊 于 纱 布 敷 贴 于 疼 痛关 节 用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