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经验王三虎教授
中医路上的追梦人—访“陕西省名中医”王三虎

中医路上的追梦⼈—访“陕西省名中医”王三虎渭南⽇报记者史王萍实习⽣周靖颖泱泱中华,浮沉⼏千年,国粹众多,中医即为其⼀,这缘于有⼀群中国传统⽂化的薪⽕传承者,⼀群在中医路上努⼒奔跑的追梦⼈。
在渭南,就有这样⼀位醉⼼于中华医学宝库中⽅剂应⽤的传承者和追梦者。
他18岁时,便能将《伤寒论》倒背如流;21岁时,成为渭南中医学校的⼀名学⽣;28岁时,他求学于南京,钻研医学,学有所成;47岁时,他术业有专攻,辗转⼴西和西安,⾝兼数职,业绩斐然;50岁时,他精勤不倦,硕果累累,终成⼤器……如今,他屡起沉疴,名冠全国,誉满杏林,他就是博⼠⽣导师,陕西省名中医、⼴西名中医王三虎教授。
在传承发扬中医的道路上,他永远是那个奔跑的追梦⼈。
3⽉13⽇,渭南市中医⼤讲堂暨渭南市中⼼医院名中医馆开馆仪式在市中⼼医院举⾏。
作为渭南市中医馆的坐诊教授和渭南市中医⼤讲堂主讲嘉宾,王三虎就如何科学的运⽤中医治疗肿瘤疾病,做了《抗癌攻坚有中医》的学术报告。
借此机会,记者有幸与王三虎进⾏了对话。
专访中,王三虎回顾了当年学习中医的经历,他表⽰中医对于当前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是在肿瘤疾病⽅⾯的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
⾔谈间,⼀位花甲⽼⼈对中医传承的拳拳之⼼溢于⾔表。
记者:您是如何与医结缘的,为什么会选择学中医?王三虎:我⼀直觉得我是⼀个幸运的⼈,我⼈⽣中的第⼀个幸运时刻,就是初中毕业后⽆路可⾛的时候。
学医的伯⽗告诉我,合阳县同家庄办了⼀个五七中学卫⽣班。
⼀个班⼤约70个⼈,我本来就想学医,于是就去了。
两年制学习中,我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
在校期间成绩还不错,当时想着以后起码还能当个村⾥的⾚脚医⽣,给乡亲们看病也是很好的。
当时我只有14岁,很幸运的是我及早投⾝到了中医⾏业。
第⼆个幸运时刻,就是卫⽣班毕业后,我进了王家洼公社卫⽣院管理药房,成为卫⽣院的临时职⼯。
这让我有了⼤量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
第三个幸运的事情,就是当时卫⽣院4个医⽣,其中,3个是中医。
王三虎:中医抗癌大有可为,肿瘤可从六经论治

王三虎:中医抗癌大有可为,肿瘤可从六经论治王三虎中医师,14岁步入医林,苦练童子功,倒背《伤寒论》。
先后毕业于陕西省渭南地区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和,获伤寒专业硕士学位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及西安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肿瘤专家等职。
中医抗癌大有作为第一点,中医抗癌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线贯联,从甲骨文到现在,研究肿瘤没有中断,经验逐步提高,认识逐步深入。
第二点,就是中医认识癌症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视角,而且治疗方法多样。
第三点,中医抗癌应用的中药数量众多,种类繁杂,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宝库,所以中医抗癌大有作为。
抗癌攻坚有中医“抗癌攻坚有中医”,从历史上看,我们有三四千年的抗癌史,现代意义上的中医抗癌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历史虽然不长,但是经过老一辈中医抗癌专家的努力,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经过了艰难困苦的探索,为我们今天的中医抗癌铺平了道路,今天晚上主要说我自己在中医抗癌方面的观点和创新。
实在是想用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
风邪入里成瘤说中医抗癌我们要从病因着手,在病因的研究上,中医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呢,提出了“风邪入里成瘤说”。
也就是说在恶性肿瘤的病因上我提出了风邪这个主要的病因。
中医都知道风为百病之长,那么风邪在肿瘤的产生、发展中间的作用有多大呢?实际上早在《内经·灵枢》中我们的先贤就明确的提出了“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这句名言。
遗憾的是,这个中药问题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或者说固然有这个名言,但是没有落实到实际中间。
风邪入里的内在条件那么,在哪一种情况下风邪才能入里呢?我觉得心神不安是邪风入里的内在条件。
张仲景也讲过如果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仵经络,”则风邪无由而入。
《内经》也讲到“悲哀忧愁之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也就是明确说了,心神不安就是造成风邪入里成瘤的一个条件。
《内经》还讲了“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脑瘤的经方治疗(王三虎)

脑瘤的经方治疗(王三虎)脑瘤的经方治疗(上)--理法方药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脑瘤。
分类:脑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脑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两种。
原发性的脑肿瘤,约占到2/3;转移性的脑肿瘤,占到1/3。
在原发性脑肿瘤中,胶质瘤、脑膜瘤分别占50%和20%。
脑转移的肿瘤中,以肺癌最多见,其次是乳腺癌、肾癌、黑色素瘤。
恶性程度:因为脑为元神之府,脑肿瘤几乎就是恶性的,即使有个别良性的,它的治疗难度往往也是和恶性划等号的。
至于转移性脑肿瘤肯定就是恶性肿瘤的晚期阶段。
所以,脑肿瘤就是恶性肿瘤中的最后堡垒,是比较难以攻克的。
我们中医怎么样治疗脑肿瘤,今天我们就谈一谈。
病因病机:首先呢,脑肿瘤的病因病机。
脑居人体的最高位,它的病因与风有直接关系。
风邪伤人,从上部开始。
脑肿瘤呢,不管是内风还是外风,都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
要用中医的术语来讲的话,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众邪入脑多以风为先导。
所以,《灵枢·九针》就明确提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强调了风邪与肿瘤的密切关系。
实际上呢,与脑瘤的关系更为密切。
其次呢,就是寒邪。
寒主收引,寒邪入中呢,则令血脉凝涩,气机不通。
寒邪造成的疾病主要是疼痛。
脑肿瘤的疼痛啊,是剧烈的,是很难缓解的。
所以,《素问·奇病论》也说“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可见,风寒相伴,缺一不可。
当然,无风则寒邪难以深入脑,无寒则津液难以凝聚成块。
外邪是要在内邪的基础上互相发挥作用的。
从内因来看,痰浊和髓海空虚,是造成脑瘤矛盾的两个方面。
从实来看,痰浊上犯;从虚来看,髓海不足。
中医讲最虚之处便是留邪之体。
没有髓海空虚,痰浊就无以上犯,风寒就无以进入;没有风寒痰浊的阻滞、凝聚,也仅仅有髓海不足,那就是内科病,那就是常见的头晕头痛等等。
只有外邪的风寒、内邪的痰浊上犯、内因的髓海不足,这几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天长日久,寒邪化热,影响到脑主神明,影响到了全身,这是脑瘤的基本病机。
抗癌本来无秘方把根留住疗效良

抗癌本来无秘方把根留住疗效良跟随王三虎教授门诊日记通过阅读王老师的抗癌专著、跟随临床实践,聆听病例讲解,对王老师中医抗癌理论体系、不同肿瘤辨证分型及常用方剂、不同肿瘤辨病抗癌方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今天的这个病例真正让我体会到王老师提出的“把根留住抗癌论”,也深深体会孙子兵法虽有三十六计,但最高计谋即不设定法,这正如同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即无招胜有招。
患者汪先生,85岁,广西柳州人,肺癌术后9年11月。
该患者的病情情况在王老师的代表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抗癌临证新识》中有报道,因目前离该书出版已经过去7年,故再次将该患者诊治过程及目前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2006年1月20日初诊。
右肺癌术后2月,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行γ刀治疗2次。
刻诊:咳嗽,颜面虚浮,浑身软困,出虚汗,手抖动,胃脘痛,食欲不振,喜热饮、畏寒,舌红苔薄,脉虚数。
辨证:肺脾两虚,胃失和降。
治法:补益肺脾,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12g,红参10g,黄连6g,干姜8g,生姜8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延胡索12g,麦芽12g,鸡内金10g,蒲公英30g,当归10g。
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3月16日第3诊,服用上方后饮食增加,虚汗减,行走较前轻快,睡眠差,舌红苔薄,脉虚数。
气虚明显,上方去干姜,改红参为15g,加灵芝12g,天麻12g,山茱萸20g,黄芪30g。
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4月20日第5诊。
坚持服用中药3月,活动能力增强,纳食增加,身体逐减恢复,在人民医院复查CT未发现新病灶,血常规、肝功能、CET基本正常。
现觉咳嗽喉痒,腹胀,动则气喘,眠差,舌红苔薄,脉弱。
上方加夏枯草30g。
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5月18日第8诊。
症状消失大半,诉胃脘不适,眠差,目蒙,舌红,苔稍厚,脉虚数。
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处方:半夏15,黄芩12g,黄连6g,蒲公英30,党参12g,薏苡仁30g,连翘15g,麦芽20g,甘草6g。
王三虎:解读抗癌二贝母汤治疗乳腺癌(含医案)

王三虎:解读抗癌二贝母汤治疗乳腺癌(含医案)解读抗癌二贝母汤治疗乳腺癌简介:王三虎,男,1957年生。
现为广西省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世界肿瘤研究》编委等学术职务。
2008年被评为广西名中医。
理论解读多年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治学观,提出了“燥湿相混致癌论”、“寒热胶结致癌论”、“人参抗癌论”、“把根留住抗癌论”、“肺癌可从肺痿论治”、“风邪入里成瘤说”等新论点。
共发表论文170篇,主编、参编书籍30部,以第一作者身份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次获军队优秀卫生音像制品奖。
由其学生撰写的《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一书出版发行后,至今畅销不衰。
个人专著《中医抗癌临证新识》获多位专家发表好评,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全国10余家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了他的成才经验和学术成就。
二贝母汤解读组成土贝母12克,浙贝母12克,山慈姑12克,瓜蒌皮15克,青皮12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15克,漏芦10克,路路通10克,甘草6克。
功能:化痰散结,解毒抗癌。
主治: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症等痰毒交阻,正气不虚,以乳房肿块,胀痛难消为主症。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乳腺癌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有关,也与心强气盛,超负荷工作,《素问·经脉别论》所谓“生病起于过用”密切相连,以致日久天长,气机运行障碍,经络痞塞,津液不循常道,痰浊内生,郁久化热,成毒成积变癌。
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症也有类似病机,只不过程度不同,尚未质变而已。
所以本方以土贝母化痰散结,解毒抗癌为君药,浙贝母、山慈姑、瓜蒌皮化痰散结解毒为臣药,增强君药的抗癌力量。
青皮、夏枯草、蒲公英、连翘疏肝泻火,消疮散结为佐药,漏芦、路路通穿透力强,引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且能使诸药缓慢持久地发挥作用,均为使药。
王瑞平治疗中晚期肿瘤经验

王瑞平治疗中晚期肿瘤经验
吴存恩;王瑞平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5(35)10
【摘要】肿瘤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以气滞、血瘀、痰结、湿浊、热毒等实证为主,而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势日益深重。
王瑞平教授认为痰邪与癌肿关系密度,痰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产物,其胶着黏腻之性是肿瘤难以消散的重要原因。
因此,健脾益气实为标本兼治之法。
其用药纳运相成,升降相宜,燥湿相济,且禁用苦寒药物,忌用香燥之品,慎用滋腻碍胃之品。
【总页数】3页(P2332-2334)
【关键词】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脑瘤;王瑞平
【作者】吴存恩;王瑞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王瑞平教授治疗中晚期胃癌经验鳞爪 [J], 王鹏;王瑞平
2.王瑞平教授健脾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经验撷菁 [J], 眭瑞卿;庄静;查颖洁;王瑞平
3.王瑞平治疗中晚期胃癌血液高凝之经验 [J], 凌博凡;施铮;戴虹;侯茜
4.王瑞平教授运用解毒散结对药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J], 刘包欣子;金志超;邵杰;李豫;滕钰浩;王瑞平
5.王瑞平教授运用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经验 [J], 方锦舒;毕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癌的经方治疗(王三虎)

肺癌的经方治疗(王三虎)肺癌的经方治疗(上)--理法方药王三虎 / 15'18''中医抗癌非常道,大家好,我是王三虎。
今天我们讲肺癌。
肺癌是一个大部头的戏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我最有个人心得,最能将古今联系,相应地来说,经验也最多,效果最好的一个。
所以肺癌是一个大部头的戏。
那么我今天先从两个病例说起。
在我即将退休前的一个月左右,2017年5月19日,我在上午的门诊上碰到了两个老太太,都是长期吃我中药,效果很好的病例,所以我很兴奋。
第一个病例,周老太太,74岁。
她2005年9月肺癌手术以后,不愿意化疗,找我服药一年余,因为没自觉症状,自行停药。
到了2017年5月11日,因为痔疮在柳州一个三甲医院复查,发现肺癌复发,在5月19日她就找到门诊,我一看,12年前,她肺癌手术以后坚持吃我中药一年多,没有任何症状了以后停药,现在复发了,说明我们的治疗是有效的。
这就是一个我们对肺癌比较好的一个病案。
无独有偶,另一个王姓老太太,68岁。
2012年2月右肺癌手术后坚决不愿意放化疗,坚持在我门诊用中药两年半,也是这一天到门诊来了,我看到病历后我就给她进行了复查,没有复发,没有转移,为什么就在短短的一天内我们就看到这两个可以宣扬的病案都是肺癌的,因为我提出了“肺癌可从肺痿论治”的观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抗肿瘤(的情况),在这60多年间,做了许多铺路建桥的基础工作。
但是,多半还局限于某一个治法,某一个药物的研究,对于肿瘤疾病本身的研究是欠缺的,不仅是古今接轨方面,我们往往把古代的文献简单的提两句,实际上剩下的都是用最简单的中医知识想解决最复杂的癌症问题,所以这个主客观不一致,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肺癌可从肺痿论治的观点由于我自己学《伤寒》出身,对《伤寒论》的姊妹篇《金匮要略》,也是非常热爱(的),大部分条文能背下来,但是,也和大家一样,觉得《金匮要略》不好研究,零零散散、续续断断,不像《伤寒论》,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当我到了肿瘤临床作为肿瘤专家面对众多的疾病的时候,我现在真说不清是哪一天、哪一次、为什么我发现了肺癌和肺痿的关系,我就带着这个肺癌的问题,突然发现,哇,太相似了!由于我个人对《金匮要略》的熟悉,对经方的熟悉,很快就有了肺癌可从肺痿论治的观点。
王三虎教授治疗白血病经验医案

王三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白血病治疗专家,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下面将通过几个病例来介绍王三虎教授的治疗经验,以期能为广大白血病患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病例一患者:李女士,45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有全身骨痛、发热、贫血等症状。
治疗经过:王三虎教授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询问,确认了患者的病情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方案。
在经过数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的白血病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
二、病例二患者:张先生,60岁,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年,病情稳定。
治疗经过:针对张先生的病情特点,王三虎教授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中医辨证施治等综合手段。
通过长期的治疗和调理,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病例三患者:王先生,35岁,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有高热、出血等症状。
治疗经过:王三虎教授在治疗王先生时,结合了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采用了高效的化疗方案,并及时进行了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在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王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通过以上几个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王三虎教授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不仅善于结合临床实际,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且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持疗法、营养调理等多方面的治疗手段。
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值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借鉴和学习。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王三虎教授将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王三虎教授治疗白血病的经验和方法不仅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他的治疗理念注重个性化和综合治疗,旨在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将继续介绍他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四、病例四患者:赵女士,50岁,患慢性髓样白血病多年,病情反复。
治疗经过:王三虎教授在治疗赵女士时,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芳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特点,制定了温和的药物治疗方案,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导读:大家公认的《伤寒论》中直接描述肿瘤的条文可以说只有第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但经典就是经典,《伤寒论》作为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也具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初读还比较好理解,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常读常新”的特质。
我读《伤寒论》40余年,感悟颇多。
但在2008年7月我的代表作《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定稿之时,我还不敢说《伤寒论》与肿瘤有多大关系。
所以上有《内经》,下有《金匮要略》《千金方》与肿瘤的关系而独缺《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重新编次改名《伤寒论》以来,不少医家长期认为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只适于指导外感病,直至清代,始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当代医家陈亦人后来居上,对“六经钤百病”多有所发挥。
但百病是否包括肿瘤,专家避而不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口号所能服人的。
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理通为准绳。
近几年来,随着临床阅历渐丰,经方感悟愈多,我顿觉《伤寒论》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写不足以释然,唯有一吐为快。
一、太阳经太阳经主人体之表,为诸经之藩篱。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
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循常道,到处流动成饮,日久凝聚成痰,不仅阻塞气道,也可阻塞食道,进而造成气机滞涩,吞咽不利。
一方面,痰饮上犯,吐涎沫不绝;一方面,脏腑失却濡润,肠道干涩,便如羊屎。
这两个症状就是判断食道肿瘤预后的“金标准”。
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涩难解,预后越差。
对于舌体胖大,阳虚明显者,我经常用小青龙汤原方获效,可谓阴霾散尽,阳回津生。
风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胀大、下肢水肿不消,这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难症,五苓散就是的对之方。
若血水互结,或寒邪化热,伤血动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满疼痛,腹部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取抵当汤的水蛭、虻虫活血化瘀,力量强大而不伤正气。
其中水蛭用12克,虻虫用3克,都已经高出现在《中国药典》规定的3克和1.5克的常用量。
根据就是《伤寒论》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我就不信汉代的水蛭、虻虫比现代的小那么多。
寒主凝涩,与风相合,深入经络脏腑,损筋伤骨,疼痛难忍,表现在肿瘤临床往往是癌症骨转移的证候,与麻黄汤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胆用之。
阳和汤用麻黄,《日华子本草》谓麻黄“破癥坚积聚”,良有以也。
麻黄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中药,麻黄汤则是第一个方剂。
但是,好多中医,一辈子都没用麻黄汤的机会。
因为老师讲了,麻黄发汗力强,麻黄汤是发汗之峻剂。
实际上,麻黄用12克,也未必能达到汗出透彻的效果。
所以,张锡纯用麻黄汤加知母,现代人用越婢汤加阿司匹林,均是增强其发汗作用。
还有,太阳变证的半夏泻心汤证,进一步发展,就由寒热错杂到“寒热胶结”了,所以半夏泻心汤就是我在临床上治疗胃癌的基本方。
二、阳明经阳明经涵盖了胃与大肠。
火热内盛之人,邪入阳明易化热成积,使腑气不通。
便秘是肿瘤临床特别常见的症状,往往要从阳明入手。
三承气汤、麻子仁丸自然常用,但由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单纯使用原方的机会不多,使我只能执其法而不拘其方。
我体会到,便秘之所以难治,一个是患者使用吗啡类止痛药的副反应太大,一个是三承气汤的症状不典型,还有一个可能是麻子仁丸还不够全面或完善。
麻子仁丸用白芍通便已经超出现在中医的常识了,但不用石膏就说不通了。
既然脾受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光润肠通便是不行的,一定要解决为什么脾受约束的问题。
“浮则胃气强”,胃热太盛,伤津耗液才是关键,经证和腑证,可以同时并见。
胃肠直接相通,紧密关联,唇齿相依。
张仲景不是已经明言“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了吗,不泻胃火怎么行,泻胃火才是釜底抽薪,比直接通便要好多了,而石膏就是不二之选。
我经常在麻子仁丸的基础上加生石膏30克,甚至90克,通便效果堪告同道。
三、少阳经少阳经涵盖三焦和胆经,表里之间,枢纽所在。
还由于肝胆相连的原因,肝胆恶性肿瘤我是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的。
其实,小柴胡汤后加减法中就有“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的明示,小柴胡汤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特点也符合恶性肿瘤寒热胶结、正虚邪实的基本病机。
尤其是肝癌、胆囊癌引起的恶性腹水,小柴胡汤的疏利三焦水道不可或缺,配合五苓散化气行水,确有其效。
而肝癌、胆囊癌引起的黄疸,除了配合阳明病篇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疏利肝胆气机等常用方外,亦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有湿热向寒湿转化,或湿热未尽,脾肾阳虚,阴寒已见。
此法虽是我的心得,但使用三承气汤、麻子仁丸也是从张仲景《伤寒论》第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悟出来的。
少阳风火相煽,炼津成痰,日久成毒成块,阻塞经络隧道,颈项、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常是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局限在颈前的瘿瘤石硬不平则往往是甲状腺癌的表现,我均以小柴胡汤加味取效。
在肿瘤临床上,发热既常见又难医。
其中常见的往往是感冒引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或寒热往来,头晕目眩,面色通红,口干口渴,舌苔薄,脉数。
我基本上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的思路,小柴胡汤、麻黄汤(或桂枝汤,关键在有汗无汗,有无咳喘)和白虎汤同用,常能取效迅速。
曾有一个中层干部发热20天,在我们医院住院,全院大会诊一次没有解决问题,第二次大会诊我参加了,所有讲过的专家都说西医观点,我讲的时候只说中医观点,因为这个病人发热恶寒,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关节肿大,最初川乌、草乌都用过,柴胡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也用过,都不行,我着重问了口渴的情况,他爱人说“口渴,喝水量大”,我看了,病人口唇偏红、发干。
我说:“这是三阳合病,之所以以前取效,是因为太阳、少阳经的药已经用了,而效果有限,就是因为没有用阳明经的药,所以这应该是柴胡汤、桂枝汤、白虎汤三方合用。
”我又说:“为什么没有用人参呢?”主管医生说:“以前没有用人参,用的是太子参。
”我说:“人参才是真正力挽狂澜、扶正祛邪的药,所以人参败毒散、白虎加人参汤就是治疗发热的,这时候不用人参什么时候用?”我开的方子大约是:柴胡汤、桂枝汤,知母12克,石膏80克,山药12克,甘草10克。
用了后第二天,患者体温就有所下降,自我感觉很好。
过了两三天,这个中层干部就走到我门诊上来了,说有效。
因为他这个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从西医来看确实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所以大家都说查这个查那个,我说西医怎么查是西医的事,中医是治病,病治好了就证明对了,“善治者治皮毛”,当我们把在体表的疾病治好了,就不至于产生深入骨髓的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截断传变,有些病你治不好可能就向那个方向发展,我们在三阳阶段把它治好了就不向下发展了。
对此病患我第二次的辨证是外邪未尽、痰毒郁结、病在膜原,治以扶正祛邪、化痰解毒、透邪外出。
具体方子:生晒参12克,茯苓12克,甘草15克,枳壳15克,桔梗12克,柴胡18克,前胡12克,羌活15克,独活12克,川芎12克,薄荷12克,厚朴15克,草果10克,槟榔12克,夏枯草15克,浙贝母15克,白芷12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石膏40克。
大约是荆防败毒散的意思,大家可能会说你不是正用经方的吗,怎么又用荆防败毒散了?我想我们是为治病的,不是要验证经方,该用经方就用经方,该用时方就用时方,不能局限地为经方而经方。
这个方子吃了以后,第二天患者的烧就退了,皮疹、关节疼痛、口干等症状十去其八九,再吃了四五剂,再也没有发烧,就出院了。
四、太阴病太阴病的提纲,几乎就是对腹部恶性肿瘤或肿瘤晚期常见表现的高度概括以及语重心长的提示。
肿瘤病因病机固然复杂,但这样的持久战顾护脾胃确实是战略要点。
更不能因为肿块就滥用下法。
寒邪是导致肿瘤产生的重要原因,用四逆辈当无异议,就点到为止了。
重要的是同中有异,不要一见腹泻就止泻,《伤寒论》第278条曰“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这在临床上太重要了。
许多健脾益气药服后患者腹泻,只有先哲的条文才能指点迷津。
不仅如此,张仲景也在太阴病寥寥八条中从反面告诉我们,芍药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试想,与大黄相提并论的芍药,难道不是我们不应该忘却的通便药吗。
五、少阴经“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微为阳虚,细为阴虚,百病之晚期,均涉及少阴心肾,肿瘤亦然。
但阳虚易解,阴虚常被忽视。
所以,少阴病,更应重视阴液的耗伤。
少阴三急下,不跟回阳同样急迫吗?因为少阴病,人体之阴阳均在非常低的水平,极易造成阴阳离决,所以要洞察秋毫,见微知著,发在机先。
恶性肿瘤到了晚期,不要说其他因素,只要三天不能入眠,阴液将不复存在。
所以,这个紧要关头,能让患者好好入睡的药就是最好、最要紧的药。
《伤寒论》第303条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有人可能还不理解治失眠的黄连阿胶汤为什么前面冠以“少阴病”,简单地说,对于这个时候的“少阴病”,使患者安然入眠远比补液更能顾护真阴。
2004年我第一次到柳州给患胰腺癌的台湾董先生会诊,开的就是黄连阿胶汤。
第二次一见面,他就说你这样的医生我信,真能解决问题。
这与古医书讲“久病必问寝食”不谋而合。
当然,回阳救逆也是回天之机。
2012年我从内蒙古开会回来,曾因前列腺癌腹部转移找我治疗后肿块消失的惠老先生病情急转直下,突然面目浮肿,表情淡漠,似睡非睡,四肢不温,不食不动,舌淡脉细,为少阴阳虚证,急煎服大剂四逆加人参汤3剂,转危为安。
此时若用5味药以上,则大失张仲景精义。
上个月其女找我旧事重提,这才是我写《伤寒论》与肿瘤的直接原因。
六、厥阴经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是典型的寒热错杂证,也是日久不愈,渐至成积之“寒热胶结”的临床表现。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教授治疗胰腺癌用乌梅丸深得我心,也是把握住了恶性肿瘤病因病机复杂,需要补泻兼施、寒热并用的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柳州一个老太太患肺癌在外院住院,其子女说最苦恼的是每日腹泻10余次,半年多来,日无间断。
我说住到我科,一周内大便可正常。
结果,来院后服用乌梅丸一周也无大便。
其后老人住院1年余,再未出现腹泻。
厥阴病提纲下之“利不止”的“利”和第338条乌梅丸主之后“又主久利方”的“利”,含义宽泛,也包含了肠道肿瘤的黏液便。
为什么要下呢,肠道肿瘤往往是大便不匀,或者说是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这实质上是“寒热胶结”的表现,寒热并用乃是正法,滥用下法,遗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