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

合集下载

陈氏名老中医家传秘方集锦(纯干货)

陈氏名老中医家传秘方集锦(纯干货)

陈氏名老中医家传秘方集锦(纯干货)1.哭来笑去痛经散组方:肉桂5g(后下)当归9g川芎9g白芍9g醋五灵脂6g延胡索15g玫瑰花9g香附9g小茴香6g。

功效:温经散寒,散瘀止痛。

主治:痛经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注意事项:避寒保暖。

2.老人三宝三七3克,丹参6克,西洋参3克。

物效:疏通血管,补充精力。

适应症:用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粉。

用法:取药粉6克温水送服,一天两次。

3.七宝美髯丹组方:制何首乌256g当归64g补骨脂32g茯苓64g牛膝64g菟丝子64g枸杞子64g。

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主治:白发、肾虚腰痛、不孕不育用法:一次9克,一天二次。

注意事项:减少房事。

如不会做药丸,直接吞服药粉亦可。

4.脚气一抹灵组方:苦参30g 枯矾30g 大风子15g轻粉6g 樟脑9g 冰片3g制法:将上述药材共磨细粉备用主治:各种脚气、香港脚用法:湿性脚气直接涂抹,干性脚气用益康唑软膏一支取适量药粉调匀涂抹于患处。

5.牙痛一抹灵组方:荜拨9g黄连3g 花椒6g冰片3g制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粉,备用劫效: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用法:取药粉适量,用酒精调成膏状涂抹于牙痛处。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

6.痔疮胜刀散组方:乌梅30g黄连10g侧柏叶10g大黄10g苦参10g石榴皮15g枯矾15g槐角10g五倍子15g皂角刺10g冰片5g制法:将上述药物,除冰片外,起打粗粉,备用。

用法:将本处方所得药粉,水煎十分钟后,倒出药液,加入冰片薰洗。

主治: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均可)。

7.乳腺消癖汤组方:醋柴胡6g白芍9g枳实9g青皮9g夏枯草18g山慈菇9g蒲公英9g海藻18g昆布18g三棱9g莪术9g功效:疏肝解郁软坚散结主治: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注意事项:保持心情舒畅,禁食甘草。

8.速效痛经贴组方:延胡索30g五灵脂15g莪术15g三棱15g木香9g肉桂9g丁香3g湖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粉,备用功效:温经活血、行气止痛主治: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用法:取药粉适量,用白酒调成膏填满肚脐,胶布固定,一天一次。

最全中医经验总结(赶紧抄下来,慢慢学习)

最全中医经验总结(赶紧抄下来,慢慢学习)

最全中医经验总结(赶紧抄下来,慢慢学习)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精选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精选

一,治阳痿方一(古康德拟方):麻雀12只,地龙40克,蜈蚣(干品,下同)20条,淫羊藿50克。

分别研细末(麻雀去毛及内脏、焙干),混匀,分为40包,每次1包,每日2次,以米酒冲服。

20天为1个疗程。

本方治疗阳痿患者10余例,治愈率98%,总有效率100%。

方二(李保安拟方):淫羊藿、蛇床子、阳起石、菟丝子各15克,黄芪、枸杞子各20克,益智仁10克,蜈蚣10条,海狗肾1具,黄酒、白酒各500克。

诸药投入酒中浸泡10天后,每日早晚各饮服1次,每次25克,20天为1个疗程。

采用本方治疗阳痿患者24例,1~3个疗程治愈率95.8%。

二、治遗精、血精方一(胡达坤拟方):刺猬皮100克,焙干、研细末,分为7包,每日1包,以甜酒汁冲服。

采用本方治疗遗精患者11例,均获痊愈。

方二(范立金拟方):生蒲黄70克,滑石粉、栀子(炒)、当归、生地、木通、赤茯苓、生甘草各30克。

诸药共研细末,水煎连渣饮服,1日3次。

尿急尿频缓解后即去当归、生地、赤茯苓、木通、甘草。

采用本方治疗血精患者13例,7~13天全部痊愈。

三、治不射精方一(倪国新、张丽拟方):党参、麦冬、远志(制)、酸枣仁(炒)、天冬、茯苓、五味子各10克,合欢、甘草各15克。

水煎20分钟,取药汁250毫升,日服2次。

采用本方治疗少年时期遗尿引起的不射精症患者120例,治愈率85.8%。

方二(郑锡海、范玉华拟方):柴胡、香附、枳实各10克,甘草6克,白芍、牛膝各12克。

水煎服,1日1剂。

采用本方治疗功能性不射精患者46例,均获满意疗效。

四、治不育症方一(杨光伦拟方):熟地、淫羊藿、韭菜子各30克,白术、枸杞子、山萸肉、蛇床子各15克,当归12克,杜仲(炒)、仙茅、巴戟、肉苁蓉各10克,熟附子、肉桂各6克。

水煎30分钟取药汁250毫升,日分3次服。

20日为1个疗程。

采用本方治疗不育症患者28例,治愈率82%,总有效率93%。

方二(房金拟方):熟地黄、菟丝子各20克,淫羊藿、党参、枸杞子、淮山药各15克,仙茅12克,鹿角胶、紫河车各6克。

名老中医临床实战经验集2

名老中医临床实战经验集2

61.关于泛酸之理解1)因积滞而至,消之宜用神曲,麦芽之流。

2)因中寒泛清水兼酸宜吴芋,干姜之辈。

3)因胃酸水过多而致者,乌魚骨,瓦楞子之类。

4)因肝热而灼胃者,用黄连,吴芋(左金丸)62.蒲辅周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高热烦渴者,发明二鲜饮:鲜竹叶+鲜芦根。

63.常用复方图治举例:1)葱豉汤合止嗽散2)止嗽散合二陈汤3)銀翘散合葱豉汤4)葱豉汤合升降散5)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6)藿香正气丸合保和丸7)金铃子散合失笑散8)六一散合葛根芩连汤9)三拗汤合二陈汤10)酸枣仁汤合温胆汤64.葱豉汤(连须葱白,最好是大葱葱白)为肘后方,看似平淡无奇,然诚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我亦喜用之。

前人谓,该方通阳解表,用于一切外感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者。

65.《诊余医话》细思今日之一些中医为什么治外感发热不見效?实属西医思维主导,举国医疗大法,一见发热均遒下法。

中医应发挥特长→《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时病论》→《湿热病篇》(包括叶,薛,吴,王等温病大家)将热病这块阵地夺回,以彰显中医的独特疗效。

66.孙老一案:孙老认为麻杏石甘汤系主治肺热喘咳,该女乃干咳无痰剧刻时作,咳已半月之久,多属阴虚肺燥。

故拟下方三,五剂,以观动静(仅参)。

百合20川贝9甜杏仁9炙百部9炙紫苑9炙冬花15桔梗3五味子9甘草567.小儿发热思路发热↗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轻里重→表重里轻关于恶寒→多兼表邪关于口渴,心烦→里热→胃热症↘身热,咳喘剧肺热症↘壮热,谵语,神昏→热入心包(夜剧)↘便秘腹胀→阳明结实68.我儿科处方每每选用僵蚕+蝉衣颇有深意,实系拈升降散之君臣两味,又加杏仁,射干,桔梗,甘草,作为打底,广泛用于一切外感初起,无论风寒或风热,若更合葱豉汤,通阳解表,其功伟矣,近两年半,凡入群者,或来抄方者,一但领悟,用之,屡获其效,无不拍手称奇,手舞足蹈,故应推而广之,广而告之,总而言之,好自为之。

69.湖南中医附属医一协定处方,抗病毒合剂治发热效好。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

中医临床经验贴:一位二十几年经验中医谈成医经历论文精选中医临床经验贴发表者:李跃进 1205人已读从事中医临床近二十年了,多少总是积累了点经验,本来准备将来老了经验更丰富的时候传给子女的,可惜儿子根本不打算学医。

在这个论坛里也混了不短了,感觉这里的风气很纯正,也有不少立志于中医的人士。

为此,我决定把自己多年使用,包括传自师门的有效验方陆续贡献出来,以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同时,由于这些验方好多也是历代名方的加减应用,所以我将尽量附上自己的验案,以体现我对该方的具体应用体会。

本帖长期有效,验方将不定时陆续贴出。

先简单地谈谈我的师承渊源,因为好多思路、理念和方子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他们,了解这一的过程,也有助于对我用药的特点进行解读。

同时,饮水思源,这么多年磕磕绊绊地走过来,没有这些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是不可能的,从来就没有写过有关他们的文字,所以这也就权当是一种纪念吧。

首先,我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与我的外祖父密不可分。

我妈妈原来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但实际上曾经有六个。

最小的一个,再某一年温病流行的时候未成年就死了。

当时,我外祖父是个小学教师,目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激发了他奋发学医的决心。

这个故事很老套,和恽铁樵的从医经历也有点类似,或许那个年代的医生,都是这样从医的吧!就是从这个动机开始,外祖父开始自己购买书籍,完全自学中医,经过近十年,还居然成了享誉一方的名医。

他去世时,我还很小,说实在的,要说传授,还真没有传授我多少。

但由于我父亲虽然不从医,但却从我外祖父那里拿来了许多的医书,父亲浏览之余,也就归我看了。

我这人,可能从小就有点不务正业,课本不一定爱看,与课本无关的书,却是什么都爱看。

现在想来,也就是些入门的书,如《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药性四百味》,《中医学概论》等。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还有"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去的。

《陈潮祖临证精华》——人生精华篇(上)

《陈潮祖临证精华》——人生精华篇(上)

《陈潮祖临证精华》——人生精华篇(上)一、生于离乱,成于升华陈潮祖,1929年2月12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对中医病机、治法、方剂的理论研究精深,对内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疾病以及妇科杂病的诊治尤为擅长。

历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省中医学会理事、省中医学会基础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特殊贡献者”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荣誉证书。

1991年被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管理局选定为全国500名带继承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吾师出生书香门第,然遭逢离乱,内忧外患,家境清寒。

童年时期,军阀混战,天下纷争;少年时期,日寇侵华,国破家亡;青年时期,内战爆发,烽烟遍地;盼到国家统一,艳阳高照,春风拂煦,人心大快。

孰料好景不长,运动不息,人心惶惶,直言者沦为右派分子,读书人沦为臭老九,个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天命之年改革开放,才云散烟消,阳光普照。

吾师和全国人民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曾欣然命笔,赋诗抒怀: “天命之年盛世临,乌云一散气象新,报国有门人已老,岁月无情我有情。

”吾师从登上中医药大学讲坛之日起,就埋头学术,积极研究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要点。

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以治法为纲的中医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研究,并独辟蹊径,以《治法与方剂》为名,创编了中医方剂学新教材。

改革开放后,更是暗首穷经,忘我工作,以冀对中医学作出更大贡献。

经过数十年艰难跋涉,最终在原书基础上,以洋洋百万言巨著完成了这一特色独具的方药运用体系建设,成功开拓了中医方剂学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的广阔前景,并五次再版,发行百万余册,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中医专家之一。

二、孜孜以学,谆谆以教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人们历来都是把医学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来看待的。

良相治国安邦,民心所系;良医济世活人,民命所系。

虽然一关乎天下安危,一关乎个人安危,作用力度不同,方式迥殊,但都是民众寄予厚望的事业。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谢宗万慧眼辨真伪潜心创新知—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郝近大整理编者按:谢宗万是我国著名生药本草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毕生从事本草考证、中药理论的研究,著述甚多,成果丰硕。

由于在生药学、本草学上取得重大学术成就,1991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本文系统介绍谢氏在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创立中药品种理论上的学术贡献,以及他的实地调查,摸清情况,钻研文献,认真分析,普遍联系,重点突破,说理充分,结论公允,掌握标准,确定正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并通过本草考证范例评析和药论药话进一步体现他的科研风格和治学作风。

这对于启迪后学和本草研究同道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汉·王充《论衡·谢短篇》谢宗万,男,字衍千。

1924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小纪镇(现改隶江都县)。

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华东地区大片土地为日本侵略军所占领。

他所就读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现江苏省扬州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闻名全国的学校,为免受日军的侵扰只好由城市搬到乡间游击区复课,先是由扬州迁泰州,然后再迁小纪、坂 ,6年之中数度搬迁。

随着局势的恶化和日军扫荡的威胁,学校一年之内往往要临时解散好几次。

上课一直是采取“敌来我散,敌走我聚”的方式。

谢宗万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定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高中。

6年的寒暑假期以及学校临时解散停课的日子里,谢宗万便在小纪家中抓紧时间跟随舅父学习古文,他对古汉语的兴趣极浓,全部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左传》及部分唐诗。

其中一些精彩章句至今仍可背诵如流。

从而为后来在本草考证研究工作熟练运用古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从扬州中学高中毕业时,处于铁蹄蹂躏下的华东地区,民不聊生,除了个别日伪第一卷127学校之外,哪有什么大学可上,谢宗万只得辍学在家。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名医经验是指中医领域里一些著名中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些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对众多病例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出一些独特和有效的治疗模式,有着举世公认的医疗成果。

中医名医经验所蕴含的价值可谓千金一诺。

这些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不仅可以针对特定疾病起到显著疗效,还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并总结一些中医名医的经验。

通过对他们的医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从中汲取启示。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中医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和患者提供实用的治疗参考。

通过对中医名医经验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共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经验包括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养生保健的建议、药物的应用技巧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这些经验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独立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医名医经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并认识到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经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中医名医经验的探讨。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两位中医名医的经验。

每个名医的经验将按照以下格式进行呈现:首先介绍名医的背景和成就,然后逐一介绍他们的经验要点。

其中,名医经验1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名医经验2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

每个要点将详细解释和分析,并举出相应的实例。

通过对这些经验的介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中医名医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名医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经验对于中医的现代发展有哪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刘彦荣张军整理编者按:陈超,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又曾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

崇尚东垣、景岳学说,对中医理论有较深刻造诣,临床经验丰富。

本文系统介绍陈氏在学术思想上,对病机注重调理脾胃;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因注重七情所伤的观点。

临证特色方面重点介绍陈氏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重视脏腑辨证,尤重先天后天;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的经验。

名案评析记载陈氏治疗慢性肾炎、骨痹、血虚头痛、肺寒咳嗽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独特见解。

医论医话论及伤风感冒,小儿发热,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紫癜、血瘀与活血化瘀法都密切联系临床实践。

经验方中的生发饮、胃痛灵、健儿散、气管炎方、双解退热散、榴连汤、中耳炎散、龙柏洗剂,均是数十年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

学习本文,除能系统了解陈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外,还能学到陈氏临证中的独到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诊疗有所启迪,获益匪浅。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

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剂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厘之际,批导乎谷阝窥之中,盖戛乎其难哉。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序》陈超,男,字钅享教,生于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鱼县人。

其家三世业医,秉承家技,学有渊源。

弱年读书之暇,常随诊于叔父,令其诵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濒湖脉学》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年长从师于嘉鱼县内科名医李季峰先生,先生临床经验丰富,尤精于温病。

通过数年刻苦学习和跟师随诊,并进一步攻读吴鞠通、叶天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论著,对内科杂病和温病有了较深功底。

学成后,1947年即悬壶市肆,临证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每遇疑难重症,即感棘手,常自勤求古训,或寻师长求教,或访同窗切磋,以求解决患者痛苦之术,不数年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累了临床经验,求医者甚众,深受广大乡里患者之赞誉。

解放后,参加湖北省孝感地区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重点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返乡里参加县人民医院工第二卷351作。

1956年应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

此后又拜儿科名中医赵心波为师,侍诊其左右,亲聆其教导,获益匪浅,使学术思路大为豁达。

赵师尝云:“学习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步骤,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要钻进去,吃透书中要旨精华,不要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以求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学有所成,如果这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一本书,像蜻蜓点水一样,必然枉费心机,半途而废,学焉有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重新精读了四部经典著作,浏览了各家学说,其中重点学习了东垣脾胃论和景岳全书,体会到,李杲以《脾胃论》为代表作,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及张元素的学术影响,总结出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东垣在论脾胃方面提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

因此,东垣在病机方面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枢纽作用。

在病因方面,强调饮食劳役,情志失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百病丛生。

张介宾积一生临证经验和心得辑成《景岳全书》,全面反应了他的学术观点,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为依据,认为阴无阳无气则不能生形,阳无阴无形则无以载气,故物生于阳而成于阴。

进而阐述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阴之象是为精是为形;真阴统藏于肾(命门),是为真阴之脏,“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阴精不亏,则元阳有载,阴平阳秘。

故命门与肾为真阳真阴所在,为五脏六腑之本,凡阴阳诸病变,当责之肾与命门之水火阴阳平衡失调,故病必求其本也。

由于对东垣、景岳学说的钻研和崇尚,对陈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

1972年调至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更加重视脾肾。

认为“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而五脏之枝叶乃心与肺”,“根本不固,枝叶焉有不凋之理”。

因此强调脾肾心肺不论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治病必求于本。

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博采众方而不偏执一端;处方求精练,既用经方,又用时方,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因而临床疗效显著。

在医德方面,尊崇孙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辨治,从不苟言,既不炫耀自己,大包大揽,亦不轻讥同业。

在教学方面,除带教中外学生外,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启发后学,深受学生尊敬。

在对待现代医学知识方面,深感到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不断进步,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方面,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更好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为病人服务。

因此,他在西医确诊后的一些疾病探索中医的辨证分型施治,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深刻的体会。

在4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过程中,悉心钻研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并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理、法、方、药严谨,用药轻灵,在中医内、儿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治疗小儿急性传染病和内科咳嗽、哮喘、心脑血管病、肾炎、癫痫、胃肠病等,尤其对哮喘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治则治法上注重肺肾同治,标本兼顾,强调寓防于治,寓治于防,并创建了补肾平喘汤,对哮喘病的研究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

陈氏还在临床上,每遇涓滴体会或一鳞半爪,则随时记录收集,以便系统地进行整理,曾在杂志报刊发表论文和医案等20余篇。

近年来已将毕生心得临床笔记、医案、医论整理成册,近20万字,定名为《陈超医案医论集》待出版,并参加编写《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

第二卷352学术精华一、病机注重调理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在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饮食通过脾胃的作用,生为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人之一生,无不赖于脾胃后天之养。

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又云:“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

”陈氏注重调理脾胃,不仅对脾胃病以治脾胃为主,特别是对其他脏腑的疾患亦强调兼顾脾胃。

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本固而枝叶才能繁茂,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体现其学术特点。

(一)治咳喘当兼扶脾咳喘为肺气上逆之病,外感、内伤均可致之。

外感者或风或寒或热或燥,多与表气不固,肺卫失守有关;内伤者或气虚、或阴虚、或痰湿内生、或肾气失纳,又多与气、血、津液亏乏有关。

脾胃为生化之源,生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升降有序,水精布化有常,循环往复,使五脏得养,元气得充,是以肺气上升而为固。

而且他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

若脾气虚,则水谷游溢之精气无以上供于肺。

正如东垣所云:“脾气一虚,则肺气先绝。

”所以陈氏在治疗咳喘病中,尤其在咳喘后期,每兼以扶脾燥湿化痰而收意外之效。

可见其对“脾为后天之本”和脾肺同治的理论颇有见地。

(二)补虚损首重后天凡虚损之证,不外五脏六腑、表里阴阳气血之虚。

陈氏多根据《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理论来指导临床。

对于虚损的成因,常以病久阴阳失调及阴阳互根的消长变化来分析病机、判断预后和转归的重要论据。

其治疗多受东垣学说的启发,常应用补益脾胃之法。

如东垣认为“虚证之形成,是人体元气不足之故,元气不足,又是脾胃之故”。

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指出了元气与胃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其治则当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故对虚损证,以调补脾胃为主。

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水谷之精微得以濡养脏腑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调小儿脾胃为本小儿主要表现为生机旺盛,生长迅速,而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称小儿为“纯阳之体”,即指生机旺盛之意。

同时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所以又有“稚阴未生,稚阳未长”的说法。

第二卷353此即指小儿脏腑气血正在不断地生长发育阶段,机体适应功能较弱,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易受外感六淫所侵,饮食所伤。

因此在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调理脾胃更为重要,病后更是关键。

由于小儿生机旺盛,发生疾病后恢复迅速,又极易生风生热。

所以陈氏在调理小儿脾胃方面“重健运而不重补益”、“补之太过则易生热”,多用健脾助运、理气消食化滞之品,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若一味以温补滋腻厚味之品补之,反易滞腻生热而碍其脾胃升清降浊运化之枢机。

此说虽非创见,但有他自己的发挥。

二、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元气为人身之本,元气即正气。

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指出了在人体正气正常的情况下,邪不能干,只有在病因的作用下,使人体正邪相争,平衡失调,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

“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人体之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包括卫气和阴精。

卫气又称“卫阳”,有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

阴精又称“阴液”,即营养物质基础,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由此可见,卫气、阴精都有防御和抗病能力,二者的生成、输布、贮藏,都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合皮毛,宣发卫气,抗御外邪;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为元气之根,又为水火之脏,以金水相生,涵木生土。

因此补肾、健脾为扶正固本的关键。

如果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抓住了这一“求本”的重要所在,才能准确地辨证论治,取得最好的疗效,亦即张景岳认为不论诊治任何疾病,“必当先察元气为主,而后求疾病”。

陈氏数十年来,以这种观点指导临床,如他对哮喘病人的辨证论治与临床研究中强调:素体不足,病久体弱,正气虚损是其突出的共同点,所以扶正固体,改善体质,是哮喘病的主要治则。

因此对数百例哮喘病人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正是他的“治病必求其本”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病因注重七情所伤七情是内伤致病的主要因素,七情所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正常的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即可致病。

七情所伤与六淫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