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注意患者安全,防 止意外发生。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了解中医外治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掌握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确保患者安全。
04
针对不同疾病类型选择 适宜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等
拔罐演示
专家将介绍拔罐的原理、适应症及操作注意事项。随后,进行拔罐操作的现场演 示,展示如何在特定部位施加负压、吸附皮肤及调节拔罐时间。学员可以直观感 受拔罐的过程和效果。
学员参与互动体验环节
针灸体验
在专家的指导下,学员可以亲自体验 针灸治疗。通过感受针具刺激穴位产 生的酸、麻、胀等感觉,加深对针灸 疗法的认识和理解。
疗效果。
缓解患者不适
中医外治法治疗过程中,患者可 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疼痛 、红肿等。通过精心护理,可以 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不适反应,
减轻患者痛苦。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中医外 治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例如,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等。
本次汇报目的和内容安排
目的
本次汇报旨在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强调护 理在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对中医外治法的认识和护理水平。
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未来两者可能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 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治法的国际化推广与应用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未来可能会在国际上得到更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在应对急症、危重病患者时,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不仅能够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症状,还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本文旨在就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医外治法的概念和分类中医外治法即中医药外治疗法,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来针对疾病的外部症状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
它通过调整患者的外部环境和使用各种外治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外治法不仅包括了中药外用、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常见治疗方法,还包括了中医理疗、推拿按摩等特殊的外治方法。
中医外治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中药外用疗法、手法治疗、理疗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
中药外用疗法主要是通过将中药熬制成药液或者药膏,外敷在患者的病态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治疗则包括了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及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理疗治疗则是通过运用理疗仪器,如艾灸、红外线等物理因素,来进行治疗;针灸疗法则是通过针刺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及运用灸法、艾灸等手段来进行治疗。
1. 中医外治法在心脑血管急症中的应用心脑血管急症是危重症中的一类常见病症,在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中,中医外治法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有推拿按摩、艾灸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减轻疼痛,加快心肌的康复。
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方法有针灸治疗、拔罐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速度。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生对中医外治疗方法的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采用的外治疗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明显、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包括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癣症等常见皮肤病。
其中,湿疹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之一。
湿疹是一种多发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有关。
中医外治法通过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法,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润燥止痒等治疗目的。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外敷、中草药浸洗等,外部手法主要包括针刺、刮痧、按摩等。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湿疹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中具有以下优势:1. 疗效明显:中医外治法采用中药外敷和中草药浸洗等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皮肤症状。
中医外治法还通过针刺、刮痧等手法刺激相应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2. 见效快: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迅速被皮肤吸收,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的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显现,患者往往会感觉到皮肤症状的明显缓解。
3. 安全无副作用:中医外治法采用的药物主要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小。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了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器官的影响和副作用。
4. 经济实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所需药物和材料相对较少,制剂简便,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与西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的治疗费用较低,经济实惠。
5.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四诊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与应用

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与应用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外部手段对病患进行治疗,如按摩、拔罐、艾灸、针灸等。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中医外治法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应用技巧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原则和应用。
一、基本原则1. 针对疾病症状: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外治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2. 个体差异化: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需考虑个体差异。
同样的外治方法,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3. 综合治疗:中医外治法通常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如内治法、草药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全方位地提高治疗效果。
4. 个别化调配: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个别化调配治疗方案。
二、常见应用1. 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改善气血不畅等症状。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揉捻、拿捏等。
2.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加热或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表面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解除淤血和湿气等症状。
拔罐疗法常用于肌肉疼痛、感冒等病症的治疗。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中药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的药性,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温补气血、祛寒湿、调理气机等,常用于寒湿痹痛、虚寒体质等问题的治疗。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外治法中可以用于肌肉骨骼疾病、内脏疾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三、观点和理解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各异。
中医外治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在皮肤表面直接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疖等,中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改善皮肤炎症,缓解瘙痒症状。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皮肤免疫,减轻红斑和鳞屑症状。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中医外治法可促进黑色素细胞再生,恢复正常肤色。
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内分泌,减轻皮肤油脂分泌,缓解病情。
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药浴疗法:通过药浴的方式,使药物渗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皮肤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炎症。
其他方法:还有艾灸、按摩等方法,也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外治法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中医外治法一般起效较慢,患者需耐心治疗,不可急于求成。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调节身体内部环境。
然而,中医外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起效慢、药物作用不稳定等。
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外治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将为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和皮肤,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1种中医外治法大全(精心总结)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中医的十二种外科疗法

1、膏药疗法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2、围敷疗法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
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
“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3、贴敷疗法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
“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4、掺药疗法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
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
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
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
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5、药捻疗法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6、药筒疗法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
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7、熏洗疗法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
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
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
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
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针四缝疗法
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
此法针对性很强,疗效显著,在中医儿科应用广泛。
一.操作方法
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
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
(避开静脉,直接迅速刺入(两手均刺)1mm左右,随即拔出。
)
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以消毒棉球擦去。
1次/d,直至没有黄色液体溢出为止。
二.主治病症
此法适用于小儿疳积证,对虫积转为疳证者有良效,具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
1.非疳证不宜用此法。
2.疳证患儿在发热期间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时,应暂停刺疳,待急性病愈后再行刺四缝治疳。
3.刺四缝穴时应注意消毒和掌握操作规程,刺后2小时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4.治疗后7天内要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禁止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干粉敷
•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 的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局部刺 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它 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选药性生猛燥烈,芳香走窜 及动物类中药。
热庵包
作用机理
• 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 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 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 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 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 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 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 的整体作用。
作用机理
• 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清· 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 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 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 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 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 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 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 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 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 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 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 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 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 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 止咳平喘膏等。
•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 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 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 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机 理。 •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外治之宗’ 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 中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 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 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 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 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 一理”之论点。
发展历史
•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 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 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的起源 •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 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 经脉篇》记载:“足阳 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 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 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 河。
作用机理
• 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 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 效刺激点。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 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 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 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 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 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 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 葛洪 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 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 体的制用方法。
优势特点
•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 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 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 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着功效。 •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 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 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 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 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
大黄、玄明粉、苦杏仁、火麻仁、冰片
• 软坚散结方
丁香、降香、桂枝、茯苓、桃仁、白芍、全蝎、山甲、鳖甲、胆 南星、半夏
• 止痛方
丁香、细辛、川乌、草乌、全蝎、元胡、干蟾、蜈蚣、半夏
穴位பைடு நூலகம்敷制作八步法
• 第一步:准备用物包括 白蜡、黄酒、蜂蜜、香 油。醋有收敛的作用, 蜂蜜有中和、发粘、保 湿的功效。黄酒:以止 痛为目的用的比较多。 香油可以保护皮肤。根 据临床观察,用醋调制 的敷贴,贴的时间长了, 病人容易过敏,所以我 院几乎所有的敷贴都是 以黄酒、蜂蜜、香油调 制的。
中医外治特色治疗项目
• 邹平县中医院肿瘤科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种类近20种:中药 穴位贴敷外治疗法、中药干粉敷、中药超声药物透入治疗、 灸法、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泡洗、中药湿敷疗法、刮痧、 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等等。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 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穴位刺激 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它 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选药性生猛燥烈,芳香走窜 及动物类中药。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邹平县中医院 马薇
邹平县中医院肿瘤中心简介
• 邹平县中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邹平县最早 成立的肿瘤治疗中心,采用中医药为主,结合放、化疗、 手术、微创介入等多种治疗手段,施行规范化综合治疗。 并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成立了肝胆胰肿瘤治疗实验培训基 地、与省肿瘤冷冻治疗研究所联合成立了滨州市冷冻治疗 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建设单位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 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滨州市知名科室、滨州市青年文 明单位、工人先锋号、滨州市护理工作三等功、滨州市首 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等荣誉称号。
炮制中药
• 第二步:炮制中药,每贴膏药取中药粉15g或配方颗粒1-2 小袋(根据每付配方颗粒量多少)黄酒四份,蜂蜜两份, 芝麻油一份,浸泡1-2h,调成糊状。
第三步:交叉纱布
第四步:放置药膏
第五步:折叠纱布
第六步:制成饼状
第七步:置敷料上
第八步:贴于穴位
贴敷注意事项
• 贴敷时间冬季6h,夏季4h,根据个人皮肤情况可加减贴敷 时间,每天贴一次,贴敷后用温水擦拭局部皮肤,保持皮 肤干燥,贴服最佳时间为上午。 • 如果局部皮肤发红、破溃、起水泡、皮疹、瘙痒、疼痛时 应立即停止贴敷,待症状好转,再行贴敷。外用药物切忌 口服。外用中药属于配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局部症状, 但其余治疗应继续或遵医嘱。
• 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 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 着,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 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常用方剂
• 预防化疗后恶心、呕吐
丁香、党参、黄芪、干姜、木香、制吴茱萸
• 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 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 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 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 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 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 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