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_概括作品主题
【核按钮】2022届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教案:分析散文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Word版含答案

——————————————————专题1分析散文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
高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分析散文的结构:一是从某个局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二是从线索(感情线索、大事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大事、表达主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概括作品的主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概括散文某个局部的思想内容,二是概括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202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生疏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或许是古典的。
而且经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其次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急躁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信任,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目标解说】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要诀】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两步走:首先概述文章内容,通过叙述(描写、塑造等)……;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如《木车的激情》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一、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高三总复习

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高三总复习考点3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高考浙江卷第12题“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考向一情节分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石头宫殿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而今已荒凉的小院子,那排当年高大而今已破败的土坯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蜿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
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
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
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
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
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
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
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
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
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
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
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
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分析作品的结构10.16

• (3)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 (4)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 作用?
•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 “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 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 (2)“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 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 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 (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4、答题术语 • a.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 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 念,为下文作辅垫。 • b.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 上文;呼应前文。 • c.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 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 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③从结构安排(或者说上下文的关系) 看,常用术语有 •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 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 • 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对比烘托、红线串珠(彩线串珠)、 浑然天成,总分总式,并列结构, • 纵横捭阖、张弛有度等。
• 3、提问方式 • (1)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 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把握行文思路方法 • ①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 语有 • 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 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 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 • 反弹琵琶等。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结构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综合公开课

年份
2004
文题
翡冷翠山居 闲话
体裁
考查内容
现代散文 概括、题旨、词语、鉴赏(选择)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贝多芬:一 个巨人
在山阴道上 忆刘半农君 谈静 云南看云 一朵午荷
现代散文 筛选、句子、词语、鉴赏【语言、技法(肖 像、侧面)】
福建卷 浙江卷
春风 静流
散文 分析综合、内容把握、表现手法 散文 布局谋篇、词语、分析综合、表 现技巧、个性化阅读
省份
江西 卷 江苏 卷 山东 卷 辽宁 卷 四川 卷
文题
饮一口汨罗江 溜索
体裁
散文 散文
考查内容
词语、归纳、词语及表达技巧、修辞 表达技巧、结构、作品形象、探究主旨及 作者情感
小说对 语言特色、作品形象、表达技巧、个性化 比阅读 阅读
阅读《考点限时训练》(三十九) 一方阳光 王鼎钧
2、关注首尾段落
首段:开宗明义、奠定基调 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 忽然发现自己的爱情观很土气,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 尾段: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如琼瑶《山的呼唤》 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一、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 结构,概括作品 主题 (2)分析作品 体裁的基本特征 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 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 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 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 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 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 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 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 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作者:王光佑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3年第42期应考锦囊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一、从整体感知出发对作品各部分之间组合关系的分析,要从谋篇布局、材料选用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加以掌握。
1.抓住结构技巧。
如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等。
2.明确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开头段往往有照应题目、领起下文、统摄全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等作用;中间段往往有承上启下、埋设伏笔、揭示主题等作用;结尾段往往有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升华情感、发人深思等作用。
3.着眼全篇考量。
无论是考查全篇的结构特点,还是考查某个语段、某些材料在结构中的作用,都要着眼全篇,不可孤立看待某个语段、材料或语句。
二、把握故事情节一般来说,情节的作用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也可以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安排的特点如下: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作用:制造悬念。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三、挖掘作品主题1.从情节发展角度挖掘主题。
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从人物形象角度挖掘主题。
主题思想常常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分析人物形象内涵及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
3.从环境描写角度挖掘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4.从作品构思角度挖掘主题。
小说阅读5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

小说阅读5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一、解读高考1.考纲考情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侧重于理清小说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旨。
一般要求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三位一体,一般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义”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的分析,阐明它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推动所起的作用,揭示其内在意蕴。
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社会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小说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⑤“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小说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小说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赏析小说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进行。
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小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⑦“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小说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小说的前提下,表达对小说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趋势分析考查重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并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并概括作品主题【考点梳理】所谓“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作品主题”,即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文章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可发现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考查划分语段内部的层次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的段意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考查层次的划分、层次安排的特点与作用;用一句话或分条概括出文段的大意;概括某一部分或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题技巧】一、分析文章结构1.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
(1)整体结构分析。
如分析小说作品的结构思路,常从开端、发展、结局、高潮等入手。
考生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
二是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如分析散文作品的结构,则要先把握整体:一是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二是照应: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三是过渡: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四是开头段落作用:在结构上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
(2)局部结构分析。
逐段细读时,考生要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文学类文本中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主要有记叙段、描写段、抒情段和议论段四类。
这里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抒情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记叙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考生进行段内层次分析,梳理段意。
2.抓住文章的段落中心句和标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是从整体上阅读作品能力。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分析作品的结构就是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时把握住一篇文章的结构,弄清它的层次关系,包括段与段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关系,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本。
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出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
对于一篇文章的主题,分析理解是基础,概括表述是关键。
【知识汇总】
1.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同学们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2.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方式】
“分析作品结构”常见主要题型:
1. 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3. 文章××部分描写了××(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概括作品主题”常见题型:
1. 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主题。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
3.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方法归纳】
分析作品的结构:
1. 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拿到一篇文章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以备下面做题之用。
2. 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 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 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概括作品的主题:
1. 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 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 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概括作品主题有一套语言模式可供参考: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感情(赞美了……/批判了……)。
5. 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