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范本

合集下载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一《化石吟》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2、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1、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解析: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领会。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二《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化石吟》教案范本

《化石吟》教案范本

《化石吟》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fossil 的发音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诗歌《化石吟》的文本。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词典等参考资料。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或白板。

(2)实物化石(若有条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向学生简单介绍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与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练习。

(2)展示与化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口头回答或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化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或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1. 诗歌背诵与展示:学生集体或分组朗读诗歌《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范本

《化石吟》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化石吟》优秀教案范本适用年级:四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b. 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c.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b.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c.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b.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c.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b. 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a.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b.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教师出示化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石的特点。

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化石知识。

c.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化石吟》的背景。

2. 朗读诗歌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

b.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理解诗歌内容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 学习诗歌中的科学知识a. 教师讲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b. 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化石的知识。

5.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 复习导入a.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诗歌《化石吟》。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深入学习诗歌内容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b.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3. 实践活动a. 教师出示一些化石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诗歌。

b. 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导入,学生了解贝壳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习化石吟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学会朗读古诗并能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以及实物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通过分组朗读、合唱、师生共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历史、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贝壳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1)PPT、图片、视频等(2)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3)化石吟古诗文本2.学生准备:(1)课前了解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的基本知识(2)积极参与讨论和朗读的准备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贝壳化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贝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段关于化石形成过程的视频,并让学生观看。

2.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讲解化石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

3.通过展示一些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探究不同化石的形态和特点。

步骤三:欣赏(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化石吟》古诗的文本,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四:练习与表演(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让他们合作朗读《化石吟》。

2.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用合唱的方式朗读《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5篇)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5篇)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防止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的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构造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拟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翻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详细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教案范本
引导语: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

《化石吟》通过会讲话的奇异化石,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

作为老师,要怎么教授这节课,才能让这门课程生动有趣呢?下面是分享的《化石吟》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化石吟》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
点】
1.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
学精神
2.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 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 师生评议; 全班读两遍)给红色字注
音:
奇幻〔hucn J骸〔h ci〕骨潜〔qi 6〕行葱茏〔I印g〕
裹〔gu o丨藏猛犸〔m d丨引颈〔j m g〕
(二)初读课文
1 、听读课文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 、练读课文
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

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

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 拍、5拍、6 拍、5拍; 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

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 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 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 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 腿?
最早的/ 树儿/怎么/不开/花?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 ; 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 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
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 节拍、6 节拍和8 节拍; 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

全诗的偶句都押“ a”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 、指明学生朗读。

(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师生评议。


4 、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 全班学生读六、七节。

后教师评议。


5 、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 、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本诗写科
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诗歌的第3、4、5、6 节都是化石说的话。

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
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4 、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 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 、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 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 、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 节中的“你”
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五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