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优质教学案

合集下载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资料查阅、讨论参与、问题解决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化石的图片、视频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熟悉诗歌内容。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培养文学素养。

(3)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增强对化石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观察化石标本,增强对化石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或黑板。

2. 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

3. 准备与化石相关的故事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化石标本或图片,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讲述一个与化石相关的故事或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欣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化石的认识。

(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化石吟》。

2. 观察身边的化石,了解其形成过程,并结合诗歌《化石吟》进行思考。

3. 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化石吟》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掌握化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等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化石去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化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地质年代的概念。

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如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化石的了解和认识。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课堂讲解(1)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特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讨论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案例分析(1)展示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引导学生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化石模型制作。

(2)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课堂讲解(1)讲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讲解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的方法。

3.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化石发掘模拟实验。

(2)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通过观察化石标本,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物”、“钙化物”等。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课件或黑板。

(2)化石标本或图片。

(3)相关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

(2)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诗歌欣赏(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化石资料和图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4. 诗歌创作(1)学生模仿诗歌《化石吟》的韵律和节奏,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提高创新能力。

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学生对诗歌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导入,学生了解贝壳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习化石吟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学会朗读古诗并能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以及实物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通过分组朗读、合唱、师生共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历史、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贝壳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1)PPT、图片、视频等(2)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3)化石吟古诗文本2.学生准备:(1)课前了解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的基本知识(2)积极参与讨论和朗读的准备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贝壳化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贝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段关于化石形成过程的视频,并让学生观看。

2.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讲解化石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

3.通过展示一些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探究不同化石的形态和特点。

步骤三:欣赏(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化石吟》古诗的文本,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四:练习与表演(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让他们合作朗读《化石吟》。

2.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用合唱的方式朗读《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优质教学案
《化石吟》优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
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12下一页《化石吟》优质教学案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

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拓展延伸:
①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拓展阅读:《化石吟》相关资料
琥珀
布封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着长腿(要划动那八条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它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

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

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

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

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

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

”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

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科学小品。

文章以文艺的笔调,叙述中兼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琥珀成因的复杂过程。

语言简约生动,叙述有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