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高效精练:(4)散文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湖南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第四章散文阅读ppt (10)

答案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或“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
转基因技
术和传统育种方式的不同(或“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5.下列不属于转基因食品反对者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D ) A.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转基因食品 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 B.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
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 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 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 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转基因抗虫棉。2012年,有8个发达国家和 20个发展中国家种植 转基因作物,比 2011年减少 1个。苏丹和古巴新加入种植转基因
作物的国家行列,分别种植了转基因棉花和玉米。3个国家退出,
其中,德国和瑞典相关企业因为市场因素不再种植转基因马铃薯,
波兰因为相关法律和监管不符合欧盟要求,停止种植转基因玉米。
问题反思
1.在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选择题时你可能存在哪
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
2.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选择题,除排除法外,关 于比对法,你了解多少?你是如何使用这种方法的?
答:
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 做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 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 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 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 “ 漏 ”( 只强调 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 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总结专题突破——-高效精炼(三)散文阅读

专项突破四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高效精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拜谒三苏园王剑冰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
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
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
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
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
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
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
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
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
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
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
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你虽拣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
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
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
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
山风来袭,飒飒如雨。
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
2015届高考语文(湖南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第四章散文阅读ppt (12)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
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 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 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 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
青砖大屋,中间的堂屋是共用的客厅,我们分别住进两侧 厢房。进了卧室,全部摆设都是清式家具,让人想到当年 的富商之家,只是比当年多了全套的电灯、电话、电视、 互联网和崭新的卫浴。
③ 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闪亮的城市名片,长
乐客栈无疑是 “ 名片 ” 中的点睛之笔。到其他城市
观光也好采风也好,夜里就是睡觉。而在扬州,
失分
答案 ↓
0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
2分
该答案比上面的 0 分答 案更进一步的是在梳理 全文写作思路的基础上 概括出“思路”特色,得 2 分,可惜未能全面认 识本文的构思特色。
4分
该答案能从线索、思路 两个角度准确分析其特 色,较好,但遗憾的是 遗漏要点,未能全方面 地分析其特色。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满分 答案 6 分 ↓
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 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 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 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 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 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 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 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 “懂 ” 。我想象着越王 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 兴话里谈情说爱; “ 五四 ”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 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 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 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 “合作 ” ,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 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 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水乳交融。 (选自《人民日报》, 有改动)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鲍尔吉·原野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2015届高考语文(湖南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第四章散文阅读ppt (11)

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
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 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
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
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 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人通过“乐”的教 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人文音乐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 式之一。由于人文音乐与人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有文化的休息,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有
剖析 现场 失分 3分 答案 ↓ 了前半句的特点, 后半句“水墨落纸 如雨入沙”用比喻 句到底想说明宣纸
的什么特点,这个
问题未答准。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满分 答案 4 分 ↓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该答案要点准而全, 体现了 较好的细读能力, 尤其值得 欣赏的是本题难点解得好。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这个 比喻句到底想说明什么特 点, 还要结合语境看, “润墨 性”在上下文中反复出现。 看来, “句内”问题“句外”解 决的意识必须具备。
剖析
现场
失分 2分 答案 ↓
该答案第①点未扣住宣 纸特性谈作用,无 “ 特 性 ” 只有 “ 作用 ” ,答案 表述不完整, 仅得 1 分。 第②点有“特性”(纸寿千 年), 有作用(“保存”), 得 2分。 本该得3分, 可能是 审题不细或者书写有遗 漏,只答出了“画”的作 用,未涉及题干中的 “书画”二字, 故扣掉1分。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第四《散文阅读》3

了自己的纯真。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
4.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
蓝、白云更白。
本 训
答案 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
练 栏
养分,用智慧培植起纯真。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
目 开
象,富有诗情画意。
题点训练三 准确判断、多角度切入,做好赏
析题
本 训
[目标解说]
练 栏
赏析题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题型,以考查考生的艺
目 开
术技巧鉴赏为主要目的。考生在一轮复习中对表达技巧知识体
关 系有所构建,在二轮复习中应抓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语言
表达这几个重点,赏句赏段赏全篇,掌握好赏析题准确判断、
多角度切入的答题要领。
练 栏
涵。(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
目 开
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关 刀”)
定向赏析题是指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表现手法或修
辞手法或语言,甚或到某一种方法上面。对此,先要准确理
本 解几个概念。“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艺
训 练
(二)自由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
《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
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
本 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
训 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
练 栏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总结专题突破——-高效精炼(四)散文阅读

专项突破四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高效精练(四)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黄叶孙犁①又届深秋,黄叶在飘落。
我坐在门前有阳光的地方。
邻居老李下班回来,望了望我。
想说什么,又走过去。
但终于转回来,告诉我:一位老朋友,死在马路上了。
很久才有人认出来,送到医院,已经没法抢救了。
②我听了很难过。
这位朋友,是老熟人,老同事。
1946年,我在河间认识他。
③他原是一个乡村教师,爱好文学,在《大公报》文艺版发表过小说。
抗战后,先在冀中七分区办油印小报,负责通讯工作。
敌人“五一”大扫荡以后,转入地下。
白天钻进地道里,点着小油灯,给通讯员写信,夜晚,背上稿件转移。
④在河间,我们常到野外散步。
进城后,在一家报社共事多年。
他喜欢散步。
当乡村教师时,黄昏放学以后,他好到田野里散步。
抗日期间,夜晚行军,也算是散步吧。
现在年老退休,他好到马路上散步,终于跌了一跤,死在马路上。
⑤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但没有人认识他。
不知他来自何方,家在何处?躺了很久,才有一个认识他的人。
那条马路上树木很多,黄叶也在飘落,落在他的身边,落在他的脸上。
⑥他走的路,可以说是很多很长了,他终于死在走路上。
这里的路好走呢,还是夜晚行军时的路好走呢?当然是前者。
这里既平坦又光明,但他终于跌了一跌。
如果他是一个舞场名花,或是时装模特,早就被人认出来了。
可惜他只是一个离休老人,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他了。
⑦我很难过。
除去悼念他的死,我对他还有一点遗憾。
他当过报社的总编,当过市委的宣传部长,但到老来,他愿意出一本小书——文艺作品。
老年人,总是愿意留下一本书。
一天黄昏,他带着稿子到我家里,从纸袋里取出一封原已写好的,给我的信。
然后慢慢地说:“我看,还是亲自来一趟。
”⑧这是表示郑重。
他要我给他的书,写一篇序言。
⑨我拒绝了。
这很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脸沉了下来。
⑩我向他解释说:我正在为写序的事苦恼,也可以说是正在生气。
前不久,给一位交情也很深的诗人,写了一篇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练精析:散文阅读

语文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二)散文1.(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专项突破四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
高效精练(四)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黄 叶孙 犁又届深秋黄叶在飘落。
我坐在门前有阳光的地方。
邻居老李下班回来望了望我。
想说什么又走过去。
但终于转回 我听了很难过。
这位朋友是老熟人老同事。
1946年我在河间认识他。
他原是一个乡村教师爱好文学在《大公报》文艺版发表过小说。
抗战后先在冀中七分区办油印小报负责通讯工作。
敌人“五一”大扫荡以后转入地下。
白天钻进地道里点着小油灯给通讯员写信夜晚背上稿件转移。
在河间我们常到野外散步。
进城后在一家报社共事多年。
他喜欢散步。
当乡村教师时黄昏放学以后他好到田野里散步。
抗日期间夜晚行军也算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但没有人认识他。
不知他来自何方家在何处?躺了很久才有一个认识他的人。
那条马路上树木很多黄叶也在飘落落在他的身边落在他的脸上。
他走的路可以说是很多很长了他终于死在走路上。
这里的路好走呢还是夜晚行军时的路好走呢?当然是前者。
这里既平坦又光明但他终于跌了一跌。
如果他是一个舞场名花或是时装模特早就被人认出来了。
可惜他只是一个离休老人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他了。
我很难过。
除去悼念他的 这是表示郑重。
他要我给他的书写一篇序言。
我拒绝了。
这很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脸沉了下来。
我向他解释说:我正在为写序的事苦恼也可以说是正在生气。
前不久给一位交情也很深的诗人写了一篇序。
结果我那篇序从已经铸版的刊物上硬挖下来而这家刊物远在福州是我连 对面的老朋友好像并不理解我的话拿起书稿告辞走了。
并从此没有来过。
而我那篇声明文章在上海一家报社放了很长时间又把小样转给了南方一家报社也放了很久。
终于要了回来在自家报纸发表了。
这已经在老朋友告辞之后所以还是不能挽回这一点点遗憾。
不久出 给人写序不好;不给人写序也不好。
我心里很别扭。
我终觉是对不起老朋友的。
对于他的死我倍觉难过。
北风很紧树上的黄叶已经所剩无几了。
太阳转了过去外面很冷我掩门回到屋里。
(选自《孙犁散文集》有改动)概括文中老朋友的形象特点。
【答案】 热爱文学有才华。
工作认真能吃苦。
默默无闻很普通。
心胸狭窄不豁达。
简述文章第段的叙述特色及表达效果。
【答案】 叙述特色:插叙。
表达效果: 交代我不给老朋友作序的原因使故事更加完整; 衬托老朋友的人物形象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暗示主旨告诫人们要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答 比喻、象征凋零的黄叶象征着像老朋友一样的为革命献出自己一生的老人一个个孤零的飘落。
“外面很冷”暗示当时社会的冷漠社会缺少对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革命者的关心。
“我掩门回到屋里”表明我内心的悲伤和对老朋友深深地愧疚之情。
文章叙述了一个老朋友的故事却以“黄叶”为题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作探究。
【答案】 以黄叶为线索。
点明季节营造感伤氛围。
借物喻人表达作者对老朋友遭遇的遗憾和愧疚之情 作者借黄叶表达自己的人生况味。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淡红深碧挂长竿车前子什么地方没有缸?石门的缸让我有印象。
以致我觉得石门就是一只缸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
丰子恺故居这一只缸里我第一次去装满黄酒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这两句诗如果没记错是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绝妙好词;第二次去相隔不到五六年故居对面青山绿更 笫一次去那天黄昏我从丰子恺故居出来黑漆漆的门发出摇橹一般声响在我身后摇上。
石门像码头的话码头上没几个人形体黯淡且帽子下警觉的神色;老头;老头。
我在石门镇上瞎转走进供销社瓶子里装着红红绿绿的硬块我知道这是糖。
肥皂。
套鞋。
柜台里还有连环画是营业员自己的读物。
第一次去丰子恺故居许多房间都没开放。
我觉得好有想象。
想象丰子恺在这间房里喝酒在那间房里读书或者干一点不可以给我们看见的事。
这多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是丰子恺代孙子或者孙女“捉刀”画了一个红小兵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图画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分:“良”。
想象丰子恺的孙子孙女回家缠着爷爷不放说画画作弊让你代笔了结果还是没得到“优”。
早知道自己画了也不用老忐忑不安的怕被图画老师发现。
于是他们上前啪啪啪揪下丰子恺三根胡须——为什么是三根?他们要去玩三毛流浪记。
一个丰子恺一个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中国这两个艺术家对孩子是真有体会的。
丰子恺故居外这三只缸是何用途打听颇费周折。
问了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当地人他们瞧瞧我咕哝一句立定两脚陪我一起看。
有个人还走上前去敲敲一只缸回过身来瞧瞧我再敲敲另一只缸最后回到我身边继续陪我看。
其实我在打听这三只缸用途的时候已经认定它们是染缸。
即使它们 范成大有句诗“淡红深碧挂长竿”说的是染布的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
这句诗用来说染坊店也是传神的:染过夕阳独红大家普蓝。
淡红深碧挂长竿底下坐着个丰子恺。
三只缸排成队在石门镇上跑起来咕咙咚掉下水呼噜呼噜沉没了。
(有删改)作者两次去丰子恺故居第一次感觉故居“缸”里“装满黄酒”第二次却感觉“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作者为何有这样不同的感受?【答案】 第一次去故居本真模样原汁原味给人丰富的想象;第二次去故居修葺一新未能保持原有风貌。
第段(“有一件事……是真有体会的”)写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 虚写和实写结合实写事件本身和画面内容虚写想象中孙子孙女回家后的情形;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小孩子的语言、动作侧面表现丰子恺的慈祥仁厚;叙议结合以记叙和形象的描写为主铺以简洁的感慨议论。
文中先后两次引用宋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案】 引用王诗突出丰子恺故居普通寻常让人感到亲切并巧妙暗示了参观的时间;引用范诗点出了染坊店的特色增加了生活气息交代了丰子恺绘画色鲜艳的渊源;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浓了诗意氛围。
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探刻意蕴。
【答案】 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