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实验九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
阿司匹林的质量评价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质量评价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检验阿司匹林的质量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用于止痛和退烧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定量测定法来评估维生素C片剂的质量,包括药品的含量、吸收度和纯度等。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的通用名称。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标准化钠氢碳酸滴定法来测定阿司匹林的药品含量。
具体的步骤如下:1. 首先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片剂,并粉碎成粉末状。
2. 将粉末样品与适量的磷酸二氢钠溶液混合,并用稀酸酐来充分溶解样品。
3. 将样品转移到酸性介质中,并用甲酸铵作为指示剂,以0.1M硫酸溶液进行滴定。
4. 计算滴定体积并通过公式计算出维生素C样品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药品和实验仪器及仪表。
2. 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片剂,通过筛网将其研磨成细粉。
3. 取样品并将其加入到磷酸二氢钠溶液中,充分颠倒和振荡,使其充分溶解。
4. 加入稀酸酐并继续颠倒样品,以保证样品在酸性介质中完全溶解。
5. 用酸性介质对样品溶液进行滴定,并应用甲酸铵作为指示剂来计算滴定终点。
6. 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用公式计算出阿司匹林含量。
四、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通过滴定法对维生素C片剂的药品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并计算出其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C 片剂样品的平均含量为0.1068 g,阿司匹林含量为0.0857 g。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阿司匹林的药品含量应在98-102%之间。
因此,本实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达到了药品含量的质量标准。
五、实验结论通过定量测定法来评估阿司匹林药品的质量,本实验结果表明该维生素C片剂样品的药品含量符合国家标准,阿司匹林的质量良好。
这证明该药品的质量稳定,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阿司匹林片溶出度检查

V)
平均片重( mg ) 标示量(mg )
100 %
得出结论:合格或不合格
2008-08-08
1.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与化学原料药的质量分析相比,制剂的质量分析有何
特点? 3.阿司匹林原料与阿司匹林片在质量检验方面有哪些不
同之处?为何不同?
2008-08-08
2008-08-08
保证药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均一性
阿司匹林片ຫໍສະໝຸດ 溶出度检查Why?
2008-08-08
含量测定
化学原料药首选
光谱分析法
容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 制剂首选
其他方法
2008-08-08
attention
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 A 测定方法不同
对asprin原料药 直接滴定法或水解剩余滴定法
对asprin片剂 两步滴定法 原因?
以阿司匹林原料药和阿司匹林片剂为例 1.掌握药品检验工作的项目内容和基本程序。 2.掌握化学原料药与其制剂质量检验之间的
异同点。
2008-08-08
药品检验工作的项目内容与基本程序
取样 鉴别
要求:科学性、真实性、代表性 基本原则:均匀、合理
检查
含量测定
检验报告的书写
2008-08-08
鉴别
attention
药物制剂的检查 A 纯度检查(杂质检查): • 不需完全重复原料药的检查项目
(主要检查在制剂的制备和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 阿司匹林片:检查游离水杨酸
• 杂质限量的要求不同
阿司匹林
“水杨酸”≤0.1%
阿司匹林片
“水杨酸”≤0.3%
2008-08-08
药剂阿司匹林片剂实验报告

药剂阿司匹林片剂实验报告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各种轻度疼痛。
药剂阿司匹林片剂是一种固体制剂形式,通常由活性成分阿司匹林和辅助成分组成。
本实验旨在研究药剂阿司匹林片剂的质量、溶解度和释放特性,以评估其药效和药物可利用性。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 药剂阿司匹林片剂(30mg/片)- pH 7.4磷酸盐缓冲液- pH 1.2盐酸缓冲液- pH 4.5乳酸缓冲液- 离心机- 分光光度计质量测定1. 以阿司匹林片剂为样品,取5片片剂,称重并计算平均质量。
2. 重复上述步骤5次以获得样品质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溶解度测定1. 在37恒温水浴中,使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pH 1.2盐酸缓冲液和pH 4.5乳酸缓冲液,分别准备三个溶剂。
2. 每个溶剂中添加一片阿司匹林片剂,并在离心机中以100rpm的速度在37下振荡。
3. 在指定时间间隔内,采集样品,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吸收值。
4. 通过构建标准曲线,根据吸光度值计算阿司匹林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药物释放测定1. 准备pH 7.4磷酸盐缓冲液。
2. 在37恒温水浴中,将一片阿司匹林片剂置于100 m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0rpm的速度在37下振荡。
3. 在指定时间间隔内,取出样品,并加入等体积缓冲液以保持溶液体积不变。
4.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的吸光度值,并根据阿司匹林的标准曲线计算药物释放的百分比。
实验结果质量测定通过重复5次实验,得到阿司匹林片剂的平均质量为X g,标准差为±Y g。
溶解度测定使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pH 1.2盐酸缓冲液和pH 4.5乳酸缓冲液,分别测定阿司匹林片剂的溶解度。
结果如下表所示:时间(分钟)pH 7.4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度(mg/mL)pH 1.2盐酸缓冲液溶解度(mg/mL)pH 4.5乳酸缓冲液溶解度(mg/mL)-0 0 015 A BC30 D EF60 G HI... ... ......药物释放测定使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测试阿司匹林片剂的药物释放情况。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的实验报告

实验四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实验目的】⒈了解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与原理;⒉熟悉片剂分析的项目与方法;⒊掌握阿司匹林鉴定试验的原理及与药物结构的关系;⒋掌握本实验中药物特殊杂质的来源和检查原理;⒌掌握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含量的原理与操作,及容量分析法测定片剂含量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1.药物O HOOO CH3本品为白色片;遇湿气易变质。
本品含阿司匹林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2.原理:⑴鉴别①三氯化铁反应: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加热水解生成水杨酸,可用三氯化铁反应鉴别。
②水解反应: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酯健水解,得水杨酸钠和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因此可用水解反应鉴别。
⑵检查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a.杂质来源游离水杨酸为阿司匹林生产中未反应的原料或贮存过程中的水解产物。
b.检查方法阿司匹林无游离酚羟基,不与高铁盐溶液作用,而水杨酸则可与之反应生成紫堇色,此种方法称之对照法,极为灵敏,可检出1ug的游离水杨酸。
⑵含量测定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有酯健,易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片剂中为防止酯健水解加入少量酒石酸或枸橼酸做稳定剂,因此在片剂中有酸性杂质,含量测定时为消除酸性杂质干扰,采用两步滴定法。
第一步中和,消除酸性杂质〔酸性附加剂和降解产物〕的干扰COOHOCOCH3NaOHCOONaOCOCH3H2O第二步水解后剩余滴定COONaOCOCH3NaOHCOONaOHCH COONa32NaOH H SO24Na SO242H O2【实验仪器与试剂】㈠仪器试管,纳氏比色管,溶出度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0~25ml注射器,0.8um微孔滤膜,酸式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漏斗。
㈡试剂1.酚酞指示液取酚酞1g,加乙醇100ml使溶解,既得。
变色范围:pH8.3~10.0〔无色→红色〕。
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5 0 % ( ba e y2 0 h r cui l l s ,2 . 8 41 . 2 ( ba e y2 0 h r c l s ,al f es . 3 o ti db 0 5p a n mae t a ca ) 9 6 % - 14 % oti d b 0 5 p a c s n mayca ) I o ls s
典 规定溶 出度 不得小于标示量 的 8 % 。学生 实验 中所制备 的 0 阿 司 林 片 进 行 溶 出度 测 定 , 定 的 的结 果 是 :0 5级 药 物 制 剂 测 20 班 制 备 的 阿 司 匹 林 片 测 得 数 据 为 4 .3 ± .3 ,0 5级 药 学 9 0 % 5 0 % 20 班制 备的阿 司 林 片 测 得 数 据 为 2 . 8 ±1 . 2 , 小 于 9 6% 14% 均 8 % , 照 药 典 的规 定溶 出 度 不 合 格 , 业 生 产 部 门 或 以 后 的 实 0 按 企
8 % , 到 溶 出 度 合 格 的产 品 。 0 得
关 键 词 : 林; 阿司 溶出度 ; 影响因素
The Dis l i n Te t o pi i Ta l t nd t s t s o uto s f As rn b e s a he Re uls Ana y i l ss
MIO J l n A G C eg- u ,G O Ja A u— i ,W N hn jn U in—w iai nvr t , u n nD l6 0 ,C ia C l g f amay D lU iesy Y n a a 7 0 0 hn ) e P i i 1
wa u lfe s q ai d.a d t e a p rn wa d y sud n si a a y i n h s ii sma e b t e t n Ph r c .Th is l to t fa pi n t b eswe e4 0 m e d s ou i n daa o s r a lt r 9. 3% ± i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质量分析

标示量%
每片含量 标示量
100%
供测试得品量标重(示(g)量g)( 平g /均片片)重(g)100%
剩余滴定法
T(V0 V)F 平均片重
标示量%
ms 标示量
100%
优点:
(1)消除了酸性杂质的干扰 (2)消除了酯键水解的干扰
片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
阿司匹林标示量%
=
(V0
V) W
FTD 标示量
不用于含量计算
酒石酸 枸橼酸 水杨酸 醋酸
+NaOH →
COOH OCOCH3
+NaOH
酒石酸钠 枸橼酸钠 水杨酸钠 醋酸钠
COONa OCOCH3
+H2O
第二步 水解后剩余滴定
定量过量
COONa
COONa
OCOCH3
OH
主
+NaOH
CH3COONa
试
验 2NaOH 剩余 H2SO4 Na2SO4 H2O
W
100%
五、思考题
滴定过程中,如何防止阿司匹林水解? 如何配置中性乙醇?为什么要用中性乙醇?如
果用乙醇对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阿司匹林片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测定阿司匹林的
含量?
药物分析实验
实验三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两步滴定法测定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熟悉称量、滴定、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
阿司匹林
酸碱滴定法
原料: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水解产物:水杨酸和醋酸 稳定剂:酒石酸或枸橼酸
阿司匹林片剂
两步滴定法 第一步:中和 第二步:水解和测定
第一步 中和
加10mlNaOH滴定液 酚酞指示剂3滴 水浴加热15min,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的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分析阿司匹林片中的主要成分以及了解其药效与药理作用。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实验通过药理学和药剂学分析手段来测定阿司匹林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 器材:电子天平、溶液移液器、玻璃仪器(烧杯、量筒等)2. 药品:阿司匹林片样品、NaOH溶液、酸性溶液(如HCl等)、硝酸银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阿司匹林片取出适量,粉碎成细粉状。
2. 乙酰水杨酸的提取:将粉碎的阿司匹林片样品加入酸性溶液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将乙酰水杨酸转化为水杨酸。
3. 碱性溶液的加入:将得到的水杨酸样品加入NaOH溶液中,使其转化为水杨酸盐。
4. 腐蚀性物质的去除:通过重复处理和过滤的方法去除样品中的腐蚀性物质。
5. 硝酸银法测定:将样品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通过称量沉淀的质量来计算样品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样品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和比较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阿司匹林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为X%,与其它同类药品相比,该含量在合理范围内且具有稳定性。
这说明该阿司匹林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药理作用,并显示出良好的药效。
然而,实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操作要严格控制,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
其次,样品的选取和制备过程也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最后,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片的不同含量对药效和药理作用的影响,并与其它相关研究进行比较。
六、结论本实验通过对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得出了其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且含量在合理范围内。
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药效和药理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并在药学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述阿司匹林片剂含量测定《中国药典》采用的方法

简述阿司匹林片剂含量测定《中国药典》采用的方法阿司匹林片剂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
为了确保阿司匹林药品质量,严格控制阿司匹林片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药典》提供了一种常用的阿司匹林片剂含量测定方法,以下是该方法的简述。
一、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质量精密、稳定性好、响应灵敏的仪器设备,用于测定阿司匹林片剂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常规实验工具:如移液管、称量器、研钵、胶头滴管、滤纸等。
试剂:浓盐酸、0.0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0.05% N-苯基-α-萘乙酸甲酯乙醇溶液。
二、操作步骤1.取样。
将10片阿司匹林片剂粉碎并混合,取其中适量(粉末量相当于约1.0g阿司匹林),精确称量并置于研钵中。
2.制备试液。
使用滴管向钵中加入3mL浓盐酸,用胶头滴管加水至约50mL,加热至热水浴中溶解。
同时准备0.05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和0.05%N-苯基-α-萘乙酸甲酯乙醇溶液各10mL。
3.生成最大吸收波长表格。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以磷酸盐缓冲溶液为对照,在320-240nm范围内扫描样品并记录下吸收度。
计算吸收波长在240-280nm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
4.测定样品吸光度。
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将钵中药物(此时已经酸化)稀释至适当浓度,得到测量结果。
用阿司匹林溶解在苯并丙酮中做标准曲线。
阅读荧光和吸收测量值,在最大吸收波长处进行测量。
根据浓度计算阿司匹林含量。
三、注意事项1.使用滤纸过滤药液以确保准确性。
2.遵循仪器的操作规范,确保精度正确。
3.保证操作环境清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4.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杜绝不合格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阿司匹林片溶出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CP 2010版二部附录XC)
2.熟悉溶出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
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溶剂中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但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min内阿司匹林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溶出速度则指在各个时间点测得的溶出量的数据,经过计算而得出的各个时间点与单位时间内的溶出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可根据不同处理方法求出相应的参数。
因此,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那些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和许多其他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法都有明确规定。
中国药典规定有转篮法、浆法和小杯法。
溶出介质的使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片剂情况而定,类型有人工胃液(0.1mol/L盐酸溶液)、人工肠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等。
溶出度试验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
凡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实验内容:
1.溶出度测定样品:阿司匹林片6片
2.溶出度测定方法:第二法,浆法(37±0.5ºC,50pr/min)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
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不超过±1 %,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C±0.5°C后,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实际取样时间与规定时间的差异不得过±2 % ),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10mm处),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澄清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
3.溶出介质:人工胃液900ml
取稀盐酸16.4 mL, 加水800 mL与胃蛋白酶10 g, 摇匀后, 加水稀释至1000 ml即得。
4.含量测定:UV-Vis,测定波长:274nm
5.每片溶出量:Q=A样/A对×100%
实验材料:
仪器:溶出仪,注射器,微孔滤膜,EP管,移液管,容量瓶,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试剂:人工胃液等。
实验步骤:
1. A样测定:取阿司匹林6片,用浆法测定(人工胃液900ml,37±0.5ºC,50pr/min),30min 后取溶出液10ml,精密量取续滤液3ml于10ml容量瓶,用人工胃液定容,摇匀。
紫外274nm 处测定A样
2.A对照测定:精密称定阿司匹林对照品10mg,用人工胃液定容至100ml,紫外274nm处测定A对照
实验结果:
1.测定6片溶出量:Q=A样/A对×100%
2.根据结果判断溶出是否合格(阿司匹林片的限度30 min >标示量80%,应符合规定)
判断标准: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 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 片中,如有1~2片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3)6 片中,有1~2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另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1~3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思考题:
1.药物溶出度测定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2.片剂的崩解时限合格,是否其溶出度一定合格,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浆叶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2.取样点应在浆叶上端距液面中间,离杯壁10mm。
3.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注入容器内,加温使溶出介质温度保持在37±0.5℃。
4.精密量取续滤液3ml:取样后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去除前几滴,滤液用移液管移取3ml。
5.判断标准:阿司匹林片的限度Q为标示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