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与审视,以及对自身的反省和检视,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鉴史问廉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道德规范,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挖掘历史的智慧,警示我们珍惜现在,规避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约束我们的行为和言谈,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我在鉴史问廉的实践中有着一些体会和心得,下面将结合个人经历来谈一谈对于鉴史问廉的思考和理解。
首先,鉴史问廉需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理解。
历史是一个宝库,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教益。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原因。
但要真正领会历史的教训,就需要我们做到客观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而多元的,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人、某个制度或某个国家的问题。
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明确其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鉴史问廉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谈。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其中既有伟大的事迹也有犯罪与残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人引发解决的。
通过鉴史问廉,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守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底线。
我们要善于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谈,思考我们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是否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不断审视自己,学习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矫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偏见和误解,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再次,鉴史问廉需要我们积极动员和影响身边的人。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言行不合适的状况发生。
我们应该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动员和影响身边的人也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行为不端或道德标准低下的人,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纠结。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是指通过反思历史,检讨自身的廉洁操守。
在今天
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社会,鉴史问廉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些道理和感悟。
首先,鉴史问廉让我明白了廉洁的重要性。
历史上无数的教训
告诉我们,贪污腐败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软肋,它会导致社
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只有保持廉洁,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其次,鉴史问廉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
会成员,我也有责任保持自身的廉洁,不让贪欲和利益蒙蔽了我的
良知。
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守住廉洁的底线,才能构建一个清明
的社会。
最后,鉴史问廉让我明白了廉洁需要持久的努力。
廉洁不是一
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检
讨自己。
只有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自守。
总的来说,鉴史问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
身的检讨。
只有通过不断地鉴史问廉,我们才能保持清明的心灵,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1300字鉴史问廉观后感我认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九套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后,意犹未尽,又之后收看了河南卫视、河南新闻频道的重播,受益匪浅,深感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令人震撼的纪录片,是一部廉政文化的好教材。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我的感受:此片的特点、与开封的关系和两点推荐。
关于其特点能够用八个字来表述:好看、好懂、耐看、耐用。
这是一部以历史朝代为经,以名垂青史的清官史和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史为纬,用讲故事的形式,透过情景再现的影视表现手法,以快慢适度、深沉浑厚、饱含激情的男中音解说为主,辅以56位专家学者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点评,配以或激昂或低沉的音乐,使观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身临其境,到达情感上的共鸣,煞是好看。
好懂是说,反腐倡廉这么一个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话题,被编剧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娓娓道来。
动人心者莫大于情,情在细节之中,细节在故事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细节感人。
如汉代池阳县狱掾王立的夫人瞒着王立收了囚犯家人一万六千钱。
事发后,王立感到自我没管好家人,十分羞愧和恐惧,即刎颈自尽以明心迹。
由此可见,汉朝法律的威慑力是多么大,官员们的自律感和对国家律令的敬畏感、耻辱感是多么强烈。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说,文化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是非、善恶、真伪的决定标准,尽管它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但功效却是水滴石穿、垒土成塔、润物无声。
诚哉斯言,该片寓教于乐、好消化、易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人们历代清廉官吏的高风亮节与贪官们的丑恶嘴脸,告诉世人廉则兴、贪腐成风则亡,这就是该纪录片的耐看所在。
廉则兴、腐则亡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
反腐倡廉是每个国家和每个历史时期公务人员都务必严格遵守的规则,任何一个时期都应在反腐倡廉上下功夫,让公务人员做到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此其耐用也。
《鉴史问廉》十分接地气,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片中涉及十几个生于开封或在开封为官的廉吏:被汉光武帝封为强项令的洛阳令杞县人董萱,在开封做官时给后人留下沧海遗珠成语且又断案如神的狄仁杰,留下旋马家声典故的宋朝宰相李沆,给我们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给儿子司马康留下《训诫示康》家训的司马光,宰相肚里能撑船、锐意变法的王安石,不贪占一分一毫的苏东坡,离职时只收扬州百姓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的江苏巡抚兰考人张伯行,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的晋豫巡抚于谦等,这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忧国忧民的血液,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清风文化的光芒,无不彰显着开封这块文化沃士滋润的清官廉吏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
鉴史问廉,激浊扬清树正气——《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

纪委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正当其 时, 同时 ,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
的常态化 , 人民群 众对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关注度非常高 , 期望一些高 水平、 高 质量的廉政文化题材作 品问世 。 所以 省纪委就联合中央电视台和省新闻出版广 电局 、 河南 电视台
一
起, 来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纪录片—— 《 鉴史问廉 》。
额等等 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付静 : 给 我印象最 深刻的是 在内乡县衙 的三省堂 上 ,
 ̄ I R S T S H Q l i  ̄ /1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央视网: 请问, 廉政和历史兴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 修身 这 样 的 一 些 思 想和 做 法 。 正 是 在 这 样一 个背 景 下 , 省
有这样一 副对联 , 叫 “ 吃百姓 之饭 , 穿百姓之衣 , 莫道百姓 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 得一 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 勿道一 官 无用 , 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很好地说 出了官与民的关 系, 说出了一个官员在地方治理上面的作用, 说 出了一 个官 员对老 百姓 , 要尊重 、 爱护 。过去叫爱 民如子 , 也 有的叫抚 民如伤 , 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像对 自己的伤 口一样 , 那么用心 那么细致地去呵护 。 央视 网:中国的哪座城市最能看 出王朝的兴衰?请您 向 我们推荐一个这样的城市。
来惩治腐败 , 党风廉政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都有了非 常好的 变化 , 成效非常显著 。 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重视惩处 的同时也
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还
提 到要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 来提供拒腐防变和 抵 御风 险的能力 。 王岐山同志也讲 , 我们要从古代的廉政文 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 、 德主刑辅 、 治权 管吏、正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

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鉴史问廉》是在新一届党中央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产生的历史节点上创作出的廉政文化精品。
下面是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收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
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
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
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
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
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
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
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鉴史问廉观后感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心得体会《鉴史问廉》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讲述了历史上一些人物的廉洁品质和不正之举。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对廉洁的重要性和廉洁意识的培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廉洁人物的高尚品质,还能够反思当下社会的腐败现象。
下面是我对《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廉洁的重要性。
在《鉴史问廉》中,作者通过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廉洁的重要性。
廉洁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只有廉洁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廉洁的人会对自己负责任,不会因一时的私利而背离公正原则。
廉洁的人不但在工作中不为自利而利,也能够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廉洁不仅从个人行为上体现,还需要在制度和环境的保障下实行。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廉政文化,才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廉洁意识的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在《鉴史问廉》中,作者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是如何培养廉洁意识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思想引导。
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明白廉洁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守法奉公。
同时,也需要通过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让人们养成廉洁的习惯。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从而形成廉洁的社会氛围。
廉洁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看到一些历史人物是如何通过努力来实现廉洁的目标的。
这些人物通过清正廉洁的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正面反应。
廉洁的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激励其他人也去追求廉洁。
因此,要实现廉洁,就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廉洁,维护公正和公平的环境。
此外,廉洁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阅读《鉴史问廉》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意识到廉洁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廉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鉴史问廉》观后有得

《鉴史问廉》观后有得《鉴史问廉》——一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廉政文化的大型纪录片一经开播,就受到我校全体教师的关注。
我校接局领导的通知后,第一时间通知到全校教师,并以集体学习方式与分散个人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收看学习纪录片。
我校于元月16日组织全体教师在电教室观看了《鉴史问廉》。
观看后,教师们纷纷发言,感慨、认同《鉴史问廉》的观点。
该纪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全体教师通过观看讨论,一致认为:《鉴史问廉》正是通过讲好一个个故事,揭示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展现勇于进谏、善于纳谏、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以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中国廉政史上,涌现出的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事例为典范。
达到入脑入耳入心,以此净化人们的思想灵魂与行为。
大家都感慨于如今的中央领导,他们慧眼识势,清明头脑,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如此之举,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并且播放的非常及时,这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
让人们从内心认知、总结、反思,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党员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作为一个教师而言,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仅要求我们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播种于、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以自身的廉洁之势,去影响、带动周围所有的人,形成廉洁共赢之势。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观后感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 《鉴史问廉》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
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
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
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薄开始的,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今社会,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激涌,人们追求财富,追求个人生活的质量,这无可非议。
但是,在这样的潮流面前,个人决不能忘本,决不能被物质熏红双眼,蒙蔽良心。
然而,往往有些人,却只在乎利益,忘却了历史,无视法纪,贪赃枉法,殊不知,石崇之流,宋痒之辈,哪个有了好下场?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做为我们基层工作者,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己,增强廉洁意识,通过坚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各项制度,深入推进“阳光工程”建设,推行执法廉政制度和纪检后督查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等各项活动,使基层工作与时俱进,基层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廉洁正气。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
的发展。
当廉洁的风气在基层干部队伍里盛行时,为民服务水平一定会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会更强。
柿园乡: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