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生文外,伏采潜发——论匾额、楹联在明清苏州园林中的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的内容,具体内容:。

如果把园林设计比喻为龙的话,那么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无疑是它的眼睛!既表达的设计者的思想,也写活了园林。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有...。

如果把园林设计比喻为龙的话,那么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无疑是它的眼睛!既表达的设计者的思想,也写活了园林。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园林主人和设计者的心声和思想的写照。

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有的写景,有的抒情,写景的托物言志,抒情的只抒胸臆,还有的既写景又抒情。

比如沧浪亭石柱上的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楹联,就是既写景又抒情的杰作。

此联由嘉庆年间进士梁辛矩所书。

这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下联来自园主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上下联浑然一体,让人看不出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上联写景自然贴切,下联抒情一目了然。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园林主人那种超然物外,纵情山水之心由此可窥全貌。

这一份淡泊宁静, 这一种磅礴的天地间坦荡博大的情怀,也只有在江南才能体会。

这是江南的根,也是江南园林的灵魂。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和匾额无一不是名宿大儒的大手笔,这并非是园林主人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而是园林主人本身就都是饱学之士。

如网狮园濯缨水阁南墙上的那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楹联,乃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亲书亲写。

全联言简意赅,寥寥数字,发人深省。

联中的"曾"字,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故曰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园林匾额书法的审美价值

园林匾额书法的审美价值

园林匾额书法的审美价值作者:柴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摘要:书法品评是传统园林鉴赏和游览的重要内容。

在书写风格和效果上,有的书法流畅多样,清新自然,有的较为粗犷大方,多为鸿篇巨制。

匾额作为东方园林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构件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东方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成为东方园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东方建筑或建筑群的点睛之笔。

无论从美学价值还是文化价值上来讲,匾额书法都是中华文化典型的载体之一。

关键词:园林;匾额;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01-01匾额书法作为园林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文字和情境为手段对其日常的心理活动和行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暗示和影响,从而使其在无形中形成某种价值观,以为人生之导向,并向其周围发散性的进行传播,对欣赏者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寻求精神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突出特点。

对于园林主人来说,园林匾额的内容不仅是主人意志的表达,更成为既定的人生信仰或者治世格言,于每日的起坐睡卧中对其及生活在园中的其他人产生规范、警醒的作用,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匾额内容的影响,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也。

一、园林匾额的书法特征园林匾额在书法书体选择上篆、隶、真、行、草,书体皆备,异彩纷呈。

其笔墨线条、章法布局、结构组合、形式美感以至意境韵味,都凝聚着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古拙自然之大篆适合表现自在性灵、古雅端厚的文人心境;修长圆劲之小篆最适合优雅闲适的场景;展拓横逸之汉隶,因其方圆并用显得厚重挺拔;流畅洒脱之行书灵活多变、雅俗共赏,在园林匾额的题写中被大量应用。

遒劲庄严之楷书是匾额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又以颜楷最盛,所谓“无颜不匾,十匾九颜”。

1、大字巨制。

皇家园林的匾联书法为了与轩昂的殿宇楼台相配,突出恢弘的气势,皇家园林匾额书法多为大字巨制。

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翠玲 珑 ” ,周 围近 20 境营 造 的点 睛之笔 。当今 的 中国园林 景观 建设 ,在借 鉴 西方 现代 园 能 理解 题名 背 后 内涵 。例 如 ,沧 浪亭 上 的 “ 林精 华 的同时 ,应 吸取 中国传 统园林 的造 园手法 ,注重 匾额与楹 联 种 竹子 :孝顺 竹 、 箬竹 、苦 竹 、 湘妃 竹 、毛 环 竹 、碧 玉竹 等 等 , 的运 用 ,使 中 国的 园林 绿地 更 具 民族 文化 特 色 。 夏 秋时 节 ,绿 荫 蔽 日, 阴翳可 人 ; 冬春 时分 尚绿 意 昂然 ,生机 蓬 勃 。竹 子有 可 人 的景 致和 深邃 的 象 征意 义 ,使 “ 玲珑 ”成 为 当 翠 1 匾额 楹 联和 园 林 意境 的关 系 、 时文 人 雅游 、吟 诗 作画 之地 。拙政 园中 部景 区 的 “ 风 四面 亭 ” 荷 , 在崇 尚 自然 的同时 ,中国古典 园林 非常 重视意 境美 的营造 ,通 额 悬 “ 风 四面 ” 荷 ,亭 柱 有对 联 :“ 壁荷 花三 面 柳 ,半 潭 秋 水 四 过精彩 的园林生 态景观 吸引游 人 ,使 其在 园林 中驻足 观赏 ,并借 助 房山” 。如果 独坐 亭 中 ,观赏 田 田荷 叶 ,依依 垂柳 ,清风 徐 来 , 景物 中的题 咏 ,使游人 感悟造 园者所 赋予 景物 的思想 感情 、品质 等 荷 香沁 人 ,真 可 谓 “ 浪接 双桥 ,荷风 来 四面 ” 。园 林 中借花 柳 深层 次 的文 化 内容 ,达 到 “ 由 人 作 ,宛 白天 开 ”的 境 界 。 中 虽 木 隐喻 某 种 品格 、境 界 的作 法 ,使 人在 观 赏 的时候 ,在花 木 寓意 国古 典 园林 意境 营造 通 常 有两 种 表现 方 式 :其 一 是预 先 设置 一 主 所 引起 的感 觉意 向中, 体味 其 中情趣 ,起 到画 龙 点睛 的作 用 。 题 ,然后 借 助于 山水 、花 木等 造 园要 素 的 合理 配 植表 达 意境 ;第 2 3 匾额 与楹联 能体现 园林 中的人 文 意境 . 二是先 建造 景 园,之后根 据现 成景物 特征 赋予文 字而 点题 。而无 论 意境 是精神境 界之所 在,造 园者 的思想 情绪 、世 界观和 生活经 是何 种表达 方式 都离不 开融 自然景 观与人 文景 观于一 体 的匾额与楹 历等 就可 以直接通 过 园林 表达传 递给游 人 。由此 产生共 鸣,表现 出 联。我们常 见的匾 额与楹 联是 用木材 制作 悬挂 于建筑 之上 。如扬 州 园林 意境 的特 定效 果口 。园林 意境的主题 突 出有 两种形 式:一种是 ] 的个 园 ,取 “宁可 食 无 肉 ,不 可 居 无 竹 ” 的诗 句 ,竹 叶 的 形 状 突 出整 个园 子的 主题 ,如 具有 代表 性 的江南 古 典私家 园林拙 政 园 、 似 “ ”字 ,故 日 “ 园 ” 个 个 。个 园 入 口处 植 竹 , 既 表 达 了园 主 留园 、个 园 、网师 园 、怡 园等 … :另一 种 是突 出景 点 的主题 ,如

苏州园林与楹联匾额的关系

苏州园林与楹联匾额的关系

营造某一空间的独具匠心时,
通常的
是通过该景点的
“楹联匾额”中的字意,而
“楹联匾额”又大多是载于园
林建筑之上。
楹联匾额(例):沧浪亭景点-----观鱼台 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
2 楹联匾额
定义 问问题一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总结
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园林建筑能承载“楹联匾额” 这种功能的?
楹联匾额(例):沧浪亭景点-----观鱼台 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
6 楹联匾额
举例分析
定义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问题三三 总结
沧浪亭------观鱼处
7 楹联匾额
举例分析
狮子林------燕誉堂
定义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问题三三 总结
狮子林 燕誉堂
取《诗经》“贰燕且 誉,好尔无射” 翻译:一起宴饮欢乐 多,不会厌烦。 宴客所用
8 楹联匾额
定义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总总结结
安见我非鱼
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
见《庄子·秋水》:庄子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映远避尘嚣;追求身心 自由悠然自得的人生理想
5 楹联匾额
定义 问题一 问问题二二 问题三 总结
问题:
园林建筑与“楹联匾额”点题的 空间主题意境两者间是何种关系?
问题:
从园林专业设计的内涵来说,
这两者关系是否还需要其他造园要素 或元素来参与完成?为什么?
问题:
园林建筑与“楹联匾额”点题的 空间主题意境两者间是何种关系?
问题:
从园林专业设计的内涵来说,这 两者关系是否还需要其他造园要素或元素 来参与完成一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总结
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园林建筑能承载“楹联 匾额”这种功能的?
沧浪亭 观鱼处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那么你有对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过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赏析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

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典范。

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

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最为土著加景观狗加园林爱好者,两字:艺圃看那花,那草,美的叫人心醉。

那湖,那亭,让人一种寂静的感觉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说明文,总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在这篇序文中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⑴比较说明。

作者常常在与其它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审美和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介...一、从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四方面去赏园; 二、从比较的角度赏园:拙政园给人的印象是水域布置适宜,借景处理。

还有那小飞虹、宜两亭,堪称结构奇巧;留园给人的印象是“十二峰”,特别是冠云峰是园中精粹,厅堂精致,布局抑扬称奇,等等。

三...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白墙黑瓦,其次苏州园林的古建筑多数都是木头建筑,古建筑都修的特别精美句中“据说” 表示没有全部落实,但用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来部分确认,说明表达的很有分寸,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景以境出 情由境发——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景以境出 情由境发——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文章 编号 :1 7 — 6 1( 0 0 — 0 4 0 6 1 24 2 1 1) 3 0 1 — 4 收稿 日期 :2 1 — 8 2 0 0 0 —1 修 回 日期 :2 1 一 3 7 0 1 O —1
A s r c: h i g a go l s a g r e s n i er r s cc n e t n a d e h s el t g a p a T eeg r e s b t t T e a n n Re i n c s cl ad n t i at t o c pi . n mp ci s n p e1 h s ad n a Jn ai wi n h ii o z ai .
景以境 出 情 由境 发
— —
论江 南古 典 园林 匾额 楹联 的审 美文化 内涵
” e r ut o tsi Sc ne y o fAritc Conc pton. Em oton fom c ne y” — Ae t tc a e i i r Se r — she i nd Culur lConno ai t a t tons
lea n a trT e okted l a trt sbet el g, n aeteitg ig” eb a t f rsccn e t n i rt adp i es h ysa h e ct leaiu jc fe n sa dhv r un t eu o tt o cpi ” t i n . i ei i h ni h y a ii o

Th etn b u rz n a i s r e o r n o p esr f c su i u rf m a s i . S e u fAri i n e t n, est g a o t i ho i o tl n c i d b a d a d c u l t e e t n q e c at n h p ” c ne o to t t Co c p i b l s sc o

苏州园林匾额与楹联现状分析

苏州园林匾额与楹联现状分析

苏州园林匾额与楹联现状分析作者:赵珺刘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摘要:苏州园林中的匾额与楹联是探究不完的宝藏,也是苏州园林更深重的文化历史意义所在。

苏州园林传世愈久,修葺的次数愈多,原貌改变很大,园林中的楹联匾额自然也随之增减。

其现状分析将一个窄题阐发为深广蕴藉的文化寻源,并产生实际效用。

关键词:苏州园林;匾额;楹联;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194-01一、苏州部分重要园林的匾额楹联的整理与校勘苏州园林中现存的匾额楹联众多,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在不断地被重建、被修葺,因而附之于上的匾额楹联也随之增减。

本团队此次的调查研究除了对被忽视已久的匾额楹联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与分析,还有基于此,对这些匾额楹联的现存状况进行探讨。

在借阅了一些前人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实地考察,本团队发现这些园林中现存的楹联匾额的历史沿革大概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不少景点处的匾额楹联虽历经朝代的更迭却沿用至今。

比如北宋时的沧浪亭,以园中“沧浪亭”亭命名此园。

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无论是其园名还是亭名都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它园门处的砖额以及亭上的匾额沿用至今。

再如元代狮子林中殿春簃匾额“殿春簃”、殿春簃东门砖刻“真意”、明代拙政园园额“拙政园”等。

2.现存的这些匾额楹联中,有不少都是清代文人学士后来增添上去,更有甚者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增加的,如宋代网师园中濯缨水阁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是出自于清代郑燮等。

此外还有一些作者信息记录不明的楹联匾额,也有可能是后来园林开放时新增添上去的,对此尚未有调查结果。

3.还有一些楹联匾额随着朝代的演进而发生了改变,如宋代网师园门额原为“渔隐”,后来清代乾隆年间,园归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宗元退隐,借“渔隐”原意,自比渔人,又谐附近“王思巷”之音,以“网师”颜其园。

至于楹联的变更处,更多显于一些文献资料上注明了“旧联”,皆为后人在整修时所替换重写。

传统楹联的审美趣味楹联书法审美

传统楹联的审美趣味楹联书法审美

传统楹联的审美趣味楹联书法审美故宫乾清宫■孙立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就记载了贴春联的民俗。

相传可远溯到轩辕黄帝。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或称“联语”,以上下两联相对而得名。

在桃符上题写对偶联语,据宋人笔记上记载,始于五代后蜀。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一副春联。

春节题写吉语贴在柱上、门上称为春帖,也就是今天的春联。

宋时已有人把联语刻镂在建筑物的楹柱上,从而有了“楹联”之称。

楹联书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与建筑意象空间相互映衬。

楹联的萌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末起步,到宋代发展完备,直至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楹联书法家,如郑板桥、袁枚、纪晓岚、翁方纲、邓石如、阮元、何绍基、俞椒等。

楹联发展的漫长过程不仅包含了其外观形制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楹联书法的形式和面貌在伴随着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变革中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楹联书法的审美观照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打通书体与楹联文体的关联楹联欣赏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虽有规律可循,但在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的。

楹联书法的书体受限于楹联客观的文体,审美关照的前提是对创作客体进行详细的甄别和分类。

楹联的文体类别十分丰富,从所处客观环境来看主要包括园林名胜、庙宇、商铺、祠堂和寻常百姓人家等。

按照楹联书法的功能用途又可以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等。

从书写内容的多样性来看有民间风俗、行业广告、居室题饰、园林装点、作品展览、写景状物、寄意抒怀、述志自警、励志劝勉、歌颂吊挽、奇巧妙对等。

楹联书体本身就有其审美主导性,篆书线条匀称,蜿蜒变化而婉约通达,装饰性较强;隶书用笔飘逸精密,古意盎然,有稳重朴实之感;楷书则转折分明,端庄大方,在建筑楹联中比比皆是;行书则流畅潇洒,活泼多姿,多用于轻松愉快的建筑空间;草书笔走龙蛇,纵横捭阖,近于符号抽象,虽识读性不强,但能加强艺术的浓郁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6徜徉在苏州园林中,我们一般会被它的巧夺天工,宛自天成的美景所吸引,但是要理解苏州园林的内涵,欣赏和研究它美的价值,必须去关注和探究已成为园林构景一部分的匾额和楹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大观园)……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1]在这里,曹雪芹强调了匾额、楹联在园林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园林景观的灵魂,是园林深刻内涵的精神所在,如果没有它,纵使再美的景观,也只是表现了造园物质的本身,却不能生色。

何谓“生色”?即超越园林景观本身所叙述的内涵。

一、匾额、楹联的美学内涵匾额、楹联是中国园林独具的特色之一,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西方园林的构成往往是建筑、绘画、雕塑、水池、植物等,宽阔,整齐,明亮,划一,以名家的壁画、雕塑为亮点。

而中国古代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匾额、楹联虽然没有西方园林中绘画、雕塑那样引人注目(从色彩、体量上说),但要深入研究园林的内涵,其作用要远远超过西方园林的绘画和雕塑,因为匾额、楹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并非点缀或装饰,而是园林构思、主题的集中表现。

苏州园林属文人园林,其园主或是地方士绅,他们出身世家,家底富裕,构筑花园来贻养天年;或是退休官僚,叶落归根,购置园林安享晚年;或是官场失意者,欲以隐居方式保持自己人格的清高。

这三类园主都是文人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构思园林,往往先用简练的诗句构出各景区的主题,然后根据诗意作些草图,在建造时则仔细体味意境,推敲山水、亭树、花木的位置,使景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诗情画意。

而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的加工,给园林建筑起名题额、配对联写诗文,通过文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苏州私家园林的匾额、楹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园林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匾额、楹联是从古代山水诗中脱离出来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的文学形式,具有诗歌凝练、精粹、含蓄、生动的特点和文学的蕴含性、丰富性、多样性。

(一)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可以用来形容苏州园林的匾额、楹联涵盖内容之丰富和深厚。

苏州园林的匾额、楹联涉及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以及传统的文人雅俗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

留园五峰仙馆匾额:“藏修息游”。

匾额取自《礼记·乐记》中“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是儒家关于学习修身的格言。

沧浪亭水亭匾额:“观鱼处”。

此亭原名“濠上观”,与今名意思相同,取意于庄子、惠子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故事,是老庄思想的代表。

留园亦不二亭匾额:“亦不二”。

“不二”是佛教语,与对面的贮云庵,为园主念佛修行之所,为佛教思想的体现。

留园的曲溪楼,题名语出“流觞曲水”典故。

流觞曲水,河边畅饮,自魏晋始,是文人风流雅韵的一大时尚。

诸如种种,不一而足。

苏州园林的匾额吸取了文赋、唐诗、宋词以及文学典故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将士大夫阶层思想的历史变迁、矛盾复杂,含蓄地表现出来,形成园林中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简约而意丰,情繁而辞隐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意思说,画面要借助题跋来突破景物的空间限制,用语言补其不足,来生发画中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

园林与绘画一样,也有其“画之不足”之处,也需要“题以发之”。

匾额、楹联,往往虚实相生,情意无穷地创造了园林的景外之景,或景外之人和事,景外之情和意。

网师园濯缨水阁楹联之一: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义生文外,伏采潜发———论匾额、楹联在明清苏州园林中的审美价值殷董正秀摘要院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瑰宝,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尚有不少的空间。

仅从匾额、楹联这个角度,探讨了苏州园林的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从而认为,匾额、楹联在古典园林中不是点缀,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园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匾额、楹联;美学特征;审美价值5【城市论坛】楹联仅仅八个字,极其简练地概括了四个典故:曾参每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颜渊恪守“四毋”信条言行,大禹、陶侃爱惜光阴的态度。

这八字修身立德楹联,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与濯缨水阁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苏州园林中许多名园的园名也含义深刻,深藏着园主的慨叹和情思。

苏州园林的门一般较小,有的甚至深藏在狭长幽静的小巷中,门口一方匾额为园名。

试想,如果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涵碧山庄(留园)等园名改为王园、宋园、苏园、徐园(或刘园),即以园主之姓命名,顿然失色。

因为这些园名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千百年来对自己生存空间的苦苦追寻和独立品格的坚守。

隐居是文人傲世的一种表现。

彻底的隐居者可以剃度出家,也可以隐入山林。

但是,这种与封建集权断然不合作的行为,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

唐代白居易的“中隐隐于市”思想为士大夫阶层寻找到一条折中之路。

苏州园林正是这种隐逸思想的产物。

沧浪亭的园主苏舜钦,由于屡次上书议政,被罢官。

罢官后买下五代广陵王钱元僚旧池馆修建而成,以《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命园“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拙政园园主明代弘治进士王献臣受诬陷被降职,罢官后失意回乡,在苏州城内购地,请文征明设计,历时16年建成该园。

他借潘岳《闲居赋》句意“灌园鬻疏,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给园取名“拙政园”以自嘲。

网师园为清乾隆时光福寺少卿宋宗元“倦游归来”修筑而成,以“网师”命园名,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湖中渔翁。

吴江同里退思园园主任兰生,光绪十年(1884年)因过失被弹劾落职还乡,遂建园闭门思过,取名“退思园”。

《园冶》造园之说“意在笔先”,即园林建造之前必先有一主题。

拙政园以荷为主进行构园,有“芙蓉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留听阁”等建筑。

主建筑“远香堂”取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句意。

《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历代歌咏莲花的作品俯拾皆是,唯有《爱莲说》意境高远,道出荷花在污浊环境中保持高洁的情操。

从此莲花为洁身自好的象征,为君子比德的常用花卉之一。

拙政园浓墨重笔突出荷花主题,彰显了园主内心追求。

可见,苏州园林的匾额、楹联文字简洁,内涵深刻,不是园林建筑构成的点缀或装饰,而是园林内涵的弥补和扩展。

正像曹林娣教授在《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这些摩崖镌刻、匾额楹联,作为艺术语言,不只是一种符号、工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题的建构,作为传达旨趣、透露景观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手段,是景观的‘诗话’、‘心灵化’,是对于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

因而,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价值,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

”[2]二、匾额楹联的审美价值匾额、楹联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审美价值观念,并且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宇宙等审美关系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还引领观赏者在艺术审美(欣赏)中不断形成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结构,获得审美体验(二度体验),即审美塑造。

(一)引发联想,拓展园林景观的审美内涵如果说,欣赏园林像欣赏一篇散文或一首乐曲的话,匾额、楹联就像散文中的脉络和乐曲中的主题一样贯穿园林欣赏的全过程。

拙政园有一个小亭位于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有两桥与岸上相连。

夏日,站在此处环顾四周,顿觉炎炎暑气消失。

小亭的匾额“荷风四面亭”,巧妙地诉说出此景给观赏者的感受:荷风四面,清凉惬意。

这是审美想象的第一层空间———愉悦、畅神。

其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副楹联的句式是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风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

下联则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联语中蕴含了一、二、三、四序数让观赏者吟哦、感叹之外,还描绘了四季之景:“一房山”“半潭秋水”“三面柳”“四壁荷花”。

在此,楹联拓展了景观的时间限度,将观赏者的想象力进行了广度的开拓,形成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联想、思考。

这是匾额、楹联作为文学艺术的特性,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获得的。

同时联中“四壁荷花”中的“壁”字更是运用得绝妙。

“四面”为平面所见,而“四壁”为立体的描绘,满眼荷花的繁盛和曼妙,仅一字就点睛而出。

“壁”字描写的是人的错觉,但给人的却是奇妙的感受。

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匾额和楹联同样精妙。

梧竹幽居是一座有白墙和围廊的方亭,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子建筑上的巧妙之处无需赘言,其匾额“梧竹幽居”,不仅将周围景色描述出来,更在于表现了隐逸的情调。

此为第一层审美空间。

梧桐为中国的名木,“凤凰非梧桐不栖”;竹子历来是名人雅士喜爱之物。

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梧竹幽居”渲染了隐逸的情调和自视清高的风格,引发观赏者对隐逸的遥想和深思,此为第二层审美空间———哲理的思考。

其对联为: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此联描绘了动静、明暗、虚实之境,将自然之景和人的性情陶冶结合起来,表达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哲学理念。

楹联引导观赏者赏景、阅景,在时间、空间上展开联想,获得审美愉悦,并引发观者的思考,令人产生二度审美体验。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3]苏州园林正是通过匾额、楹联将园主和造园者的思想矛盾、生活情趣、审62018·06美格调等充分地展现出来,引领观赏者进行审美活动,以独特的美的特质打动观赏者的心灵。

(二)虚实相生,拓展审美的空间苏州园林一般占地面积较小,造园家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于是,园林用建筑、山石、水池、植物以及多种构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构筑“片山勺水”“拳石假山”,所谓“壶井天地”“芥子纳须弥”,将人们的心从狭小的园林中引向自然天地。

属于文学范畴的匾额、楹联却正好能帮助观赏者将视野、联想引向外在的广阔空间,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也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看到了无限丰富的内涵。

网师园代表景观之一“月到风来亭”。

亭名取意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人少知。

”楹联描绘了天光云行、清空无执、悠远淡寂的情趣,但更多的是把人的视线和心胸引向广阔的宇宙,引领人的心性与宇宙本体进行交融,以此达到自由的境界,即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地。

著名的沧浪亭,其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