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亭建筑的匾额、楹联

亭建筑的匾额、楹联1. 亭建筑的匾额、楹联啊,那可真是亭的灵魂所在呢!就像一个人要是没了有趣的灵魂,就只剩一副空皮囊啦。
你看那苏州园林里的亭子,匾额上写着“荷风四面亭”,楹联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哇塞,光看这匾额楹联,脑海里就浮现出满池荷花摇曳,三面垂柳依依,秋水倒映着山影的美景了。
这亭子要是没了这些,就像炒菜没放盐,寡淡得很呐!2. 亭的匾额、楹联就像是给亭子讲故事的嘴巴。
咱就说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吧,“爱晚亭”这个匾额,一听就觉得有故事。
再看那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我的天呐,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仙境,周围都是盛开的桃花,还有那温顺的鹤在等着被笼养。
要是把这匾额楹联去掉,这亭子就成了个哑巴,啥也说不出来喽。
3. 我觉得亭建筑的匾额、楹联简直是神奇的存在。
你想啊,一个小小的亭子,立在那儿,要是没有那些个匾额楹联,就像一个没有名字和个性的路人甲。
比如说西湖边的湖心亭,匾额“湖心亭”简洁又点明位置,楹联“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这楹联多妙啊,湖心亭就像那天空中的月亮,微云点缀着它,又像人的眼睛一样灵动。
没有这些,湖心亭不就泯然众亭矣?4. 嘿,亭建筑的匾额、楹联可不能小瞧喽。
这就好比是给亭子穿的漂亮衣服,能让它瞬间从普通变得出众。
像北京陶然亭,“陶然亭”这个匾额很有韵味。
楹联“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
”仿佛能看到那古寺被烟雾笼罩着,寂静无人,而深堂边的树旁有月光洒下。
要是没了这匾额楹联,这亭子就像没穿衣服,赤裸裸地站在那儿,多尴尬呀!5. 亭建筑的匾额、楹联哟,那是打开亭子文化内涵的钥匙。
你知道醉翁亭不?那匾额“醉翁亭”就像是一个招牌,把欧阳修和他的故事都召唤过来了。
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哎呀,读着就觉得虽然欧阳修已经离去很久了,但他的醉意还留在这亭子周围呢。
要是没了这把钥匙,这亭子就像个上了锁却找不到钥匙的宝箱,里面的宝藏都被埋没喽。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一、绪论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
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
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
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
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
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
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
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
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二、匾额楹联的由来苏州古典园林以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
姑苏城内名园如绘,其以数亩之地有限的空间 ,描绘出亭、台、楼、阁 , 纤巧精美的佳构。
一潭清池 , 复廊萦回 , 花木扶疏。
“微风一以摇 , 青天散渌渌”, 妩媚瑰丽的诗情画意佳景川。
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建造于宋 , 元、明、清。
造园设计者都以诗文兴情而筑园。
园内景观不无散发着阵阵书卷墨香。
历代文人骚客为苏州名园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题咏诗篇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俯首可拾 , 随处可见。
或以摩崖石刻 ,抑或镌之碑帖 , 犹以匾额楹联典雅优美含义深邃 ,成为园林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装饰品。
匾额楹联起源于何时 , 现已很难查考。
相传五代时每年春节 , 人们用一对桃木刻画两位神仙插在门户两侧 , 用来避邪降福析求平安 , 谓之桃符。
后在桃符上的画加题或改题文字 , 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 , 成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句 , 经过历代衍变升华逐渐形成了楹联。
杭州西湖和苏州园林楹联鉴赏

蝶欲护花尤护粉,
莺初学啭尚羞簧。
注释:既要爱护才华,也要谦虚谨慎。
6:石林小屋匾额
• 洞天一碧
联:曲径每过三益友, 小庭长对四时花。
1:大厅匾额: 云林逸韵 大厅楹联: 枕水小桥通鹤市, 森峰旧苑认狮林。 2:燕誉堂:
北厅匾额: 绿玉青瑶之馆
3:小方厅 • 狮子窟中岚翠合 细林仙馆鹤书频
4:真趣亭 • 浩劫空踪,畸人独远 园居日涉,来者可追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
留园篇
天灾人祸而独存,能长留天地间的园林。 中国最大的厅堂五峰仙馆,楠木厅有江南第 一厅之称。 体积最大的厅山。 最长的走廊。 最大的鸳鸯厅。 最高的湖石峰
1:敞厅(穿堂厅)匾额
苏州富庶甲天下,金阊门外允称繁盛。庾申变起。
环数十里高台尽为煨烬,为刘氏一园岿然独存。天 若留此名胜之地,为中兴润气也。顾十数年来,水
西湖楹联鉴赏:
1:西湖天下景亭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小瀛洲牌坊
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
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
注:上联写荷花盛开于轩边池里,花艳香郁使人心醉。“十亩,三径 ”皆为虚词,形容数多。条条幽径旁翠竹万丛,凭轩远眺,绿野
涌绿云,此园仿佛为天赐。
• 立定脚跟,背后山头 飞不去, 执持手印,眼前佛面 即如来。
大雄宝殿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传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 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 开山是东晋慧理,无论为云门临济, 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4:荷风四面亭
• 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中国古典园林楹联及出处

中国古典园林楹联及出处1. 咱先来说说苏州拙政园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这楹联多妙啊!就好像园林把清风明月、山水动静都揽入怀中。
你想啊,在园子里,白天借着清风爽快,晚上借着月光明亮,看那流水潺潺动人心弦,望那青山静静沉稳如老友。
2. 颐和园里有副楹联“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哇塞,一听就感觉超有诗意。
仿佛自己站在园中,西边山岭的烟霞就像能被我抓到袖子底下,东边小洲上的云海就好像要落在我面前的酒杯里,这是怎样一种神仙般的意境啊!3. 扬州个园的“春从何处归来?恰笑人、新识庭前草色;夜与谁同赏玩?试听我、小窗幽处棋声。
”这楹联就像一个朋友在跟你唠嗑。
春从哪回来的呢?就像在打趣刚看到庭前草色的人。
夜里跟谁一起玩呢?听听小窗下的棋声就知道啦。
4. 南京瞻园有这么一副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好家伙,这楹联像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大江东去,那些英雄都没了,唐宫汉阙在哪呢?再看小苑里,绿树红雨间,就像有美好的尧舜时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5. 承德避暑山庄的“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吟。
”简单几个字,却像把整个山庄的美景都勾勒出来了。
那云彩卷着山峰的颜色,泉水和着大自然的声音吟唱,就好像是大自然自己在作诗呢。
6. 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楹联简直绝了。
清风明月这种无价的东西,近水遥山还都充满感情。
就好比大自然的这些美景都是不要钱却又最珍贵的礼物,谁能不心动呢?7. 狮子林有楹联“吴会名园此第一,云林画本旧无双。
”哎呀,直接就说这是吴地第一名园,就像一个骄傲的人在大声宣告。
而且说像倪云林的画本一样举世无双,这狮子林得有多美啊!8. 网师园的“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楹联读起来就像一首优美的歌谣。
风雨冷暖里到处寻觅,莺燕花叶间朝朝暮暮,仿佛能看到园子里的一年四季,充满了生活气息。
对古典园林中窗景进行描述并收集十个楹联匾额

◎景窗
富花增于富可产之或计
有纹加面于使生义“成
变图空积层两虚”漏在
化案间小次侧实。明《
的在层的,相的景墙园
阴不次园并邻变窗”冶
影同,林具空化用,》
,角做,有间,于有一
成度到可“似而园观书
为的小以避隔且林眺中
点光中免外非由,处把
缀线见除隐隔于不筑它
园照大小内,它仅斯称
景射。空”景隔可,为
的下景间的物了以似“
活,窗的意若一使避漏
泼会本闭味隐层墙外砖
题产身塞。若窗面隐墙
材生的感用现花上内”
。
, ,,
◎什锦窗
什锦窗主要用在园林建筑及北 京四合院住宅中,具有极强的装饰 作用,形状多种多样,各种图案均 采自造型优美的器皿、花卉、蔬果 与几何图形。如玉壶、五方、六方 等等。
什锦窗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它的艺 术造型,还有来自窗套的色彩与装 饰,内容丰富的砖雕题材,有自然 花草类,吉祥图案类等,窗心部分 花格排列规律有序的图案不仅给人 以美的视觉效果,还从它蕴含的丰 富寓意给人以美的心理感受。常见 的花格有冰裂的、龟背锦、步步锦 等图形
于无佛处称尊。”
• 如网师园殿春移书斋小屋楹联 • 巢安翡翠春云暖 , • 腮护芭蕉夜雨凉
• 拙政园得真亭隶书联曰 • 松柏有本性 金石见盟心。
• 网师园灌缨水阁楹联之一 •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对联之二 风风雨雨 , 暖暖寒寒, 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 , 花花叶叶, 卿卿暮暮朝朝。
• 春风夜雨,高山流水琴韵书声。”
• 园林的楹联可以使游客伫立而不忍匆匆 离去,楹联对仗要工整,典故取精用宏, 意旨要能 引起游客共鸣。如拙政园的
“小沧浪”有联:“茗杯瞑起味;书卷 静中缘。”“清斯濯缨 , 浊斯濯足;智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整 个 画面 简 洁 明朗 ,也 不见 如 何着 力 画雪 ,然 而 一种 清 冷 的境 界 了全面 的 “ 渲 染 ” ,使 得一 种情 调 ,一 种 氛 围 自然 生 成—— 华灯 却 跃然 纸 上 ,表 现 出寒 冬特 有 的情 趣 。要 分 析起 来 ,画 中构 图的 初 上 的城 市 ,女孩 在 路 边 的咖 啡馆 中沉 思 ,在 这 喧闹 与沉 静 的对 张 力 、禽 鸟 的动 作 、石树 的造 型 、远 山 的气 势 ,都对 这 意境 的表 比中 ,观者 仿 佛 身临 其境 地 体会 到 了女 孩那 淡 淡 的落 寞和 忧郁 。
出版 社 。1 9 9 7 年.
3陆蕾. 《 论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 》卟 艺术理 论,2 0 0 7 年第4 期.
参考文献 :
图2 :景深对 画面整体氛 围的营造
… 毕根 辉. 《 影视摄影技 术 》【 M】 北京 :北京师 范大学 出版社 ,2 0 0 0
年.
如果 说 , 意境 的显 现 是 画面 各元 素 相互 协 调配 合 而营 造 出 的 【 2 】 施特勒 贝 尔等. 《 影师的视 觉感受 》【 M1 . 陈建中等译. 北京 :中国摄 整体 氛 围 的结 果 ,那 么在 这种 整 体氛 围的塑 造 过程 中, 景深 有着 影 出版社 ,1 9 9 7 年. 其特 别 的作 用 。 图2 是美 国 国家 地 理 一张 精 彩 的照 片 ,我 们 来看 [ 3 】 叶郎. 《 美学原理 》【 M】 .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 0 0 9 年.
文 学 家王 安 石有 诗 云 “ 爆竹 声 中一 岁 除 ,春 风送 暖 入屠 苏 。千 门 手 。这 些 匾对 题刻 , 是文 人 墨客 才情 的体现 ,是 引发 游赏 之 人无 万 户 瞳 瞳 日,总 把 新桃 换 旧 符 。 ” 描 绘 了古 代人 民家 家户 户 喜 限遐想 的具有 民族传 统 性 的文 学诗 句 。其 内容 涉 及广 泛 ,包 含社 迎 春节 、 笑换桃 符 的美 好画 面 。 会 、历 史 、人 文及 形 、 色 、情 、感 、 时、 节 、味 、声 、影 等 。他
园林匾额楹联鉴赏

园林匾额楹联鉴赏1. 园林匾额楹联可有意思啦,就像园林的眼睛一样,一下子就能让园子有了灵魂。
比如说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这匾额一挂,让人还没走近就仿佛闻到了那阵阵荷花香,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2. 鉴赏园林匾额楹联啊,那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站在颐和园的某个角落,看到“山色湖光共一楼”的楹联,就好像能跟古代那些造园的大师、题字的文人聊起来似的,这多奇妙啊!3. 园林里的匾额楹联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
我和朋友去逛个小园林,看到一副楹联写着“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朋友就惊叹,这写得就像是把整个园林的清幽雅致都装进这几个字里了,你不觉得吗?4. 你要是走进园林,不看匾额楹联,那就像看美女只看了外表,没看到内涵啊。
像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这名字多有韵味,一听就知道这地方有独特的意境。
5. 园林匾额楹联是园林的无声导游呢。
我上次去南京瞻园,有个匾额写着“妙境静观”,当时我就想,这是在告诉我要静下心来欣赏这美妙的园景啊,你在园林里有没有这种被匾额楹联引导的感觉?6. 哎呀,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都是文化的明珠啊。
你看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水流云在”,就这么四个字,却像是把那山水之间的灵动都抓住了,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你不这么认为吗?7. 鉴赏园林匾额楹联就像是品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和家人去绍兴沈园,看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楹联,大家都陷入了那种淡淡的忧伤里,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啊。
8. 园林匾额楹联就像一把把打开园林文化大门的钥匙。
我在苏州狮子林里,看到“立雪堂”这个匾额,当时就好奇这名字背后的故事,一打听才知道有那么多学问在里面,你是不是也会对这样的名字好奇呢?9.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匾额楹联,它们在园林里就像星星点缀天空一样重要。
像北京恭王府的“福”字碑旁边的一些楹联,给整个王府增添了不少福气和文化底蕴,你去恭王府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呢?10. 园林匾额楹联是园林的诗与远方。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
如果把园林设计比喻为龙的话,那么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无疑是它的眼睛!既表达的设计者的思想,也写活了园林。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苏州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园林主人和设计者的心声和思想的写照。
园林中的匾额和楹联,有的写景,有的抒情,写景的托物言志,抒情的只抒胸臆,还有的既写景又抒情。
比如沧浪亭石柱上的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楹联,就是既写景又抒情的杰作。
此联由嘉庆年间进士梁辛矩所书。
这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下联来自园主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上下联浑然一体,让人看不出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上联写景自然贴切,下联抒情一目了然。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园林主人那种超然物外,纵情山水之心由此可窥全貌。
这一份淡泊宁静, 这一种磅礴的天地间坦荡博大的情怀,也只有在江南才能体会。
这是江南的根,也是江南园林的灵魂。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和匾额无一不是名宿大儒的大手笔,这并非是园林主人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而是园林主人本身就都是饱学之士。
如网狮园濯缨水阁南墙上的那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楹联,乃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亲书亲写。
全联言简意赅,寥寥数字,发人深省。
联中的“曾”字,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故曰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指的是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光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作者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囊括了广博深邃的内容,让人钦佩,更让人值得钦佩和学习的是作者的这种积极的思想。
此联在于激励人们要珍惜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学习,用以完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以境出情由境发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 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
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
“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
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
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
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
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
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
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
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
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
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
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
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
2 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
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
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
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
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
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
“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
“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
“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
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
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
一勺代水”。
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
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
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
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
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
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
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
“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
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
“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
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
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
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
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
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
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
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 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
“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