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合集下载

红楼梦大观园紫菱洲的匾额和楹联

红楼梦大观园紫菱洲的匾额和楹联

红楼梦大观园紫菱洲的匾额和楹联红楼梦大观园是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其中有一处重要场景就是紫菱洲。

紫菱洲是大观园内的一处美丽园林,其匾额上书着“紫菱洲”三个字,字迹端庄秀美,充满着古典气息。

而在紫菱洲的正门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其中上联写着:“苇席垂堦拂汉芳,花香引凤隐梧桐。

”下联为:“波影宁静鸥寻落,林深袅娜凤隐空。

”这幅楹联生动描绘了紫菱洲的景致,表现出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苇席垂堦拂汉芳,花香引凤隐梧桐”这句上联描绘了紫菱洲内的一片幽静景致。

苇席垂堦,堦即指地面,苇席轻垂,仿佛从水中冉冉升起,汉芳意指着荷花的芳香,使得整个园林充溢着花香。

而“引凤隐梧桐”则生动地描绘了凤凰在梧桐树上隐匿的情景,给人一种遥远神秘的感觉。

下联“波影宁静鸥寻落,林深袅娜凤隐空”,更是突出了紫菱洲的幽静和神秘。

波影宁静,鸥寻落,流水潺潺,鸥鸟在此嬉戏轻叫,使得宁静与生机相融合。

而“林深袅娜凤隐空”则展现了整个园林深邃的景象,凤凰在空中翱翔,配合林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雅高贵的氛围。

总的来说,紫菱洲的匾额和楹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园林景致的生动描绘,展现出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通过这幅楹联,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景物的领悟和抒发,同时也为我
们指引了品味和欣赏这一古典园林的方向。

愿我们在探索紫菱洲的过程中,感受到古典之美,体会到大观园的独特魅力。

出自红楼梦的对联

出自红楼梦的对联

出自红楼梦的对联红楼梦,曹雪芹所著的经典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大批丰满细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与人性的复杂。

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文学手法,包括对联。

下面是几首出自《红楼梦》的对联及其相关内容。

1.若得徐霞客明主之庙柱则神勇之男儿流龙门之剑术这副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一回。

其中,“徐霞客明主之庙柱”取材自徐霞客的真实经历,展现了徐霞客智勇过人、学问丰富的形象;“流龙门之剑术”是对贾宝玉的赞美,形容他的剑术高强,风华绝世。

2.岂似金陵闺阁中花园中标致少女如玉之卿阻之颜这副对联表达了对林黛玉的赞美之情。

林黛玉是贾宝玉心中的红颜知己,素有“黛玉葬花”之称,这对联形容了她的美貌以及清高淡泊的性格。

3.一件是骑牛方格印罗衫一件是蹀躞花裙舞带翠这副对联描绘了薛宝钗的儒雅和优美。

薛宝钗是贾府的贵客,以其温柔贤淑,才情出众而闻名,这对联通过描述她的服饰和舞姿,呈现出她的高雅风范。

4.若要见芙蓉洲游冶世人风月无边自在罗敷地这副对联写就了贾宝玉的游艺天性,将其和“芙蓉洲”联系在一起。

这是《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游玩、享乐的一段,平实的日子无法满足贾宝玉的好奇心,因此他常常游走各个花园之间,追求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到处体验人间的风趣乐事。

5.山有时来无人处花有时开无人赏月有时当无人望这副对联表达了贾宝玉的忧伤和孤独。

宝钗的面容、黛玉的聪明才智,都令贾宝玉心动不已,但最后他却孤身一人,无法实现心中的渴望。

以上是几首出自《红楼梦》的对联及其相关内容,这些对联或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反映了情感纠葛,展示了小说中丰富的文学意境。

每一个对联都通过简洁的文字,巧妙地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对联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的记忆与追忆。

大观园题桥中庭匾额

大观园题桥中庭匾额

大观园题桥中庭匾额《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了“省亲别墅”,也即“大观园”(元春赐名)。

此园落成后,各处需要题写匾额对联。

按照贾政的说法,此园既专为元妃省亲而建,各处景致的匾额对联原应由元妃亲自来题为宜,但元妃身在宫禁,不是想来就来,所以不可能先邀请她来逛园子题写匾额对联,而如果等她来省亲时再题写,那整个园子空落落的像什么样?所以牢靠的办法,还是大家先初步拟定,然后等元妃省亲游园之时一一亲定。

这样么,还可以为元妃提供点参考,少费点心思,一举两得。

于是就有了贾政带着一帮清客相公进园题咏一事,又因顺路逮住了宝玉,于是题咏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考试”。

应该说,在那次“考试”中,由于众门客有意识地帮衬,加上宝玉在诗词歌赋方面确实有才、有想法,他在父亲那里是过关的,尽管看起来贾政对他否定多于肯定,但只要考虑到一位父亲的苦心,我们就能理解了。

于是,省亲别墅各处张挂了宝玉题写的“蓼汀花溆”“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杏帘在望”等匾额,以及“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等联句,就等无妃来省后再定。

从我等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宝玉的这些题咏已经足够惊艳,但于内行人,这显然还是稚嫩的,书中有评说:(各处所题)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耳,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之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

由这段话可知,一是宝玉的这些题咏毕竟是少年习作,难称“大雅可观”,二是贾府不比一些暴发户,并不搞以俗为雅之事。

那么,贾政他们为何还是用少年稚嫩习作来作为堂堂皇皇的元妃“省亲别墅”的题咏呢?书上说到了一个原因:原来,元春进宫之前,也是在祖母史老太君膝下教养长大,后来有了宝玉,作为大姐,对这个小弟弟分外疼爱(“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再说,他俩都在贾母身边,天天形影不离,感情自然分外亲厚。

红楼梦暖香坞门口的对联

红楼梦暖香坞门口的对联

红楼梦暖香坞门口的对联
1. “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这对联多妙啊!就好像是给暖香坞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裳。

例子:你看那美丽的衣服,不就像这对联一样给人增添光彩嘛!
2.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哇塞,这写的不就是暖香坞的独特魅力嘛!例子:这景色就跟画里似的,不就跟这对联说的一样嘛!
3.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这对联把暖香坞的那种闲适劲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啊!例子:你想想那种悠闲的生活,不就跟这对联表达的一样嘛!
4. “蘅芷清芬沁心脾,暖香坞里满诗意”,可不是嘛,这对联简直太有意境了!例子:那花香闻起来,不就跟这对联描述的一样让人心醉嘛!
5. “锦衾不暖炉香冷,幽梦无端枕簟凉”,哎呀,这让人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呢!例子:就像你一个人孤单的时候,那种感觉不就跟这对联有点像嘛!
6. “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多生动的对联呀!例子:春天来了花开的时候,不就跟这说的一样让人开心嘛!
7.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这写出了暖香坞的那种特别的氛围呢!例子:你走进一个安静的地方,不就会有这种感觉嘛!
8.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多有气势的对联呀!例子:那宏伟的建筑,不就跟这对联展现的一样嘛!
9.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好美的画面呀,通过这对联都能想象出来!例子:你看到那美丽的荷塘,不就跟这对联描绘的差不多嘛!
10.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步”,这对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呢!例子:晚上一个人散步的时候,不就这种感觉嘛!
我觉得这些对联真的是把暖香坞的美和特点都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让人对暖香坞充满了向往。

红楼梦沁芳园题词

红楼梦沁芳园题词

红楼梦沁芳园题词《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贾宝玉给建在桥上的凉亭,题写了“沁芳”的匾额,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说出来后,【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咸称赞不已。

】于是,这座亭被定名为沁芳亭。

这座桥叫沁芳桥。

这条溪水很长,后面还有一座大桥,桥的下面有一个水闸叫沁芳闸。

溪水叫沁芳溪。

那么这个“沁芳”到底好在哪里,妙在哪里呢?1.沁芳,是滋养花草,暗合前世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

沁,本义为沁水。

另有渗入、浸润的意思;芳,是芳草、芳菲、花的意思。

沁芳,就是滋润花草的意思。

沁芳亭下的流水,是用来滋润、养育花花草草的。

前世,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使得绛珠仙草得以绵延岁月,修炼成仙。

如今大观园里的水也是来滋养花草树木的。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都代表一种花。

沁芳的寓意就是滋养大观园里的女儿,滋养金陵十二钗。

2.沁芳,暗喻林黛玉是贾府的保护神。

沁芳桥下的流水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外河引入,一个是潇湘馆后院的泉眼。

贾政等人出了沁芳亭,便来到潇湘馆。

潇湘馆的匾额是宝玉所题“有凤来仪”,潇湘馆是元春赐名。

潇湘馆的“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个泉眼,就是沁芳泉水的来源和命脉。

水是万物之灵,是生命之源,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花花草草生存的必要条件。

大观园里的水,同样也是生命之源。

这条沁芳溪水,就是贾府的命脉。

而这条命脉的根源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吃的药名为“人参养荣丸”。

我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绛珠仙草就是人参,林黛玉这株人参养活着贾府的荣华富贵。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她的潇湘馆里的泉眼是整个大观园的命脉来源。

是大观园的命门也是贾府的命门。

林黛玉死了,大观园荒芜了,贾府也败落了。

3.沁芳,暗喻:水能养花,也能葬花。

宝玉第一次葬花,就葬在水里。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沁芳,暗喻:水能养花,也能葬花。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之冢。

红楼梦对联集锦

红楼梦对联集锦

此联在书出两次出现,分别在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和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处。

2、玉在柜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中,甄士隐中秋夜邀贾雨村饮酒,雨村在葫芦寺中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对天长叹高吟一联。

3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在林如海处做西宾(教黛玉读书),偶至效外信步,在智通寺门旁见此“破联”。

4、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荣国府“荣禧堂”联,并注明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书。

”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题于宁国府秦可卿上房内。

6、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宁国府秦可卿卧房内联。

7、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横批“孽海情天”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太虚幻境宫门之联。

最让人英雄气短,荡气回肠!8、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太虚幻境内之联。

9、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大观园刚刚完工,贾政带领众幕僚并宝玉游园时所作的对联:10、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宝玉为沁芳亭桥作的联11、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宝玉为有凤来仪(此为宝玉取的名,后被元春改名潇湘馆)作的联12、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宝玉为“杏林在望”(宝玉取的名,也曾想过用“稻香村”,后元春改名“浣葛山庄”,最终因黛玉代宝玉作的诗句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最终命名“稻香村”)作的联13、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白照金兰。

某二公(贾政的幕僚,未知其姓名)为“蘅芷清芬”(宝玉命名,后元春赐名蘅芜苑)作的联14、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

《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

谈《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诗词韵文。

在这些诗词韵文中有我们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对联,以及与之相配的匾额。

而这些联、额出现在这样一部巨著中,便不仅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联、额了,它们还有特殊的功用。

下面将就《红楼梦》中的联额的形式和功用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形式上看《红楼梦》的对联和匾额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刻制在门壁柱上的一对联语。

《红楼梦》中共有对联23副。

这23副对联多集中于两处: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家,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后化为“真如福地”)和大观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处分别有7副,已占去了总数的大半。

这23副对联多为14字联,即上下联各为7字,这样的对子共有17副。

还有10字联,上下联各为5字,这样的对子仅2副。

以上两种句式或是脱胎于五律或七律中的对偶句。

另外,有22字联,上下联各11字,这11字又分两节,上4下7,这样的对子也有4副,分别见于“太虚幻境”、“元妃赐题”和“贾氏宗祠”。

这样的句式或是演化于骈赋。

《红楼梦》中没有句式更为复杂的对联。

《中国俗文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对联的名目种类多达44种,当然其中不乏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重复。

而且它仅仅是囊括了所有名目,并不是在同一基准上所作的分类,现就与《红楼梦》23联有关的术语名目作一解说。

“正对”,同“反对”并提,指上下联内容相似或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

从《红楼梦》23联的上下联关系来看,几乎都属于这个“正对”。

《辞典》介绍了“描述联”,指叙述或描述某一事物、景物、人物、表达某种意思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对联。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对联则可以归为这一类。

《辞典》提到“格言联”,即以格言、警句构成的对联,多题于书房、卧室、案前,砥砺志气,加强修养,指导行动(《楹联丛话》中也有“格言”一目),如探春秋爽斋中一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红楼梦》对联

《红楼梦》对联

《红楼梦》对联黄花满地;白柳横坡文采风流;旷性怡情皑皑轻趁步;翦翦舞随腰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花缘经冷聚;色岂畏霜凋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绿窗日月在;青史古人空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没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还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伴宫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联在书出两次出现,分别在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和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红楼梦》中的对联和匾额《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诗词韵文。

在这些诗词韵文中有我们常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对联,以及与之相配的匾额。

而这些联、额出现在这样一部巨著中,便不仅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联、额了,它们还有特殊的功用。

下面将就《红楼梦》中的联额的形式和功用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从形式上看《红楼梦》的对联和匾额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刻制在门壁柱上的一对联语。

《红楼梦》中共有对联23副。

这23副对联多集中于两处: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家,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后化为“真如福地”)和大观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处分别有7副,已占去了总数的大半。

这23副对联多为14字联,即上下联各为7字,这样的对子共有17副。

还有10字联,上下联各为5字,这样的对子仅2副。

以上两种句式或是脱胎于五律或七律中的对偶句。

另外,有22字联,上下联各11字,这11字又分两节,上4下7,这样的对子也有4副,分别见于“太虚幻境”、“元妃赐题”和“贾氏宗祠”。

这样的句式或是演化于骈赋。

《红楼梦》中没有句式更为复杂的对联。

《中国俗文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对联的名目种类多达44种,当然其中不乏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重复。

而且它仅仅是囊括了所有名目,并不是在同一基准上所作的分类,现就与《红楼梦》23联有关的术语名目作一解说。

“正对”,同“反对”并提,指上下联内容相似或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

从《红楼梦》23联的上下联关系来看,几乎都属于这个“正对”。

《辞典》介绍了“描述联”,指叙述或描述某一事物、景物、人物、表达某种意思或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对联。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对联则可以归为这一类。

《辞典》提到“格言联”,即以格言、警句构成的对联,多题于书房、卧室、案前,砥砺志气,加强修养,指导行动(《楹联丛话》中也有“格言”一目),如探春秋爽斋中一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太虚幻境”中的对联亦多为此类。

《辞典》有“嵌典联”一条,即嵌用历史典故构成的对联,《红楼梦》23联中也不乏此类,将于下文分析。

《辞典》中的“双关联”,“潜意联”实为一类,即一语双关含有表里两层意思的对联。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即一语双关。

另外,第三回“荣禧堂”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珠玑”“黼黻”一指穿戴的堂皇,二指文辞的美盛,外观钟鸣鼎食,内里诗礼书香。

《红楼梦》23联中并没有《辞典》中诸如“嵌字联”、“数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同傍联”、“顶针联”、“谐音联”、“同文联”这等机巧之作。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将五代以来所集对联分为十目:故事、应制、庙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其中“应制”一目对解读《红楼梦》中对联颇多裨益。

(《红楼梦》“大观园题对”颇多涉及应制,下文再提)“庙祀”一目,《红楼梦》中贾氏宗祠三联也可纳入。

而言“胜迹”,则“大观园题对”亦与之有相通之处。

既有对联,则有横额。

《辞典》有“横额”一条,亦称“横批”,对联术语,指横着书写的与竖写的对联相匹配的文字。

除挽联一般不用横批外,其他对联常用。

横额多高度概括联语内容。

但也有不少建筑物联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

另有《对联写作与欣赏》中提到“从格式上看它(对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上联、下联、横额三部分组成”。

纵观《红楼梦》所提及之匾额,大大超过对联数,原因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许多只题了额,而没有配之以联。

另外,从清客到宝玉到元妃,在同一地题了不同的额。

当然,清客们口头诌出而未被肯定的那些并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还有一点,《辞典》中提到“但也有不少建筑物是用其名称作横批的”,《红楼梦》中便有这样的实例,而且有时候作为概括联语内容的横批和作为建筑物名称的匾额同时出现,如“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

另有四处,有联而无额。

其中三处,秦可卿房中,以“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配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秋爽斋中,以“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配米襄阳“烟雨图”;宁国府上房内间,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配“燃藜图”,这三处画幅均为所配联语之意象,也有横额之功用。

另一处于“太虚幻境”之内,“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没有横额相配。

因联、额须相配的缘故,下文只谈有对联与之相配的匾额。

有太虚幻境、智通寺、荣禧堂、孽海情天、薄命司、沁芳、有凤来仪(潇湘馆)、杏帘在望(浣葛山庄、稻香村)、兰风蕙露、蘅芷清芬(蘅芜院)、大观园(顾恩思义)、藕香榭、真如福地、福善祸淫、引觉情痴、贾氏宗祠、星辉辅弼、慎终追远。

其中,太虚幻境、智通寺、荣禧堂、薄命司、潇湘馆、浣葛山庄、稻香村、蘅芜院、大观园、藕香榭、真如福地、贾氏宗祠构成相同,均是建筑物的名号(太虚幻境、薄命司、真如福地乃虚幻之所在,略有不同),而剩余的乃是为联语提点要旨,多为四字,只“沁芳”例外。

二从功用上看《红楼梦》的对联和匾额这里的功用主要是指它们在营造典型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上的功用,所以,下面就结合黑格尔《美学》中的“情致说”来谈一谈。

“情致说”主要论证的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在“情致说”中有四个关键术语:1.“一般世界情况”,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是“把心灵现实的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的”,即“教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其他类似现象的情况”;2.“普遍力量”,即“特定时代所流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即“理念”;3.“情境”,即一种“特殊的”揭开冲突,引起动作,显现性格的“机缘”;4.“情致”,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

[1]《红楼梦》有两个大环境:超验的和现实的。

《红楼梦》的超验世界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即是有着自身的恒定的秩序的仙界的情况。

这种“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

这里的“情境”则指女娲补天后所余之石与绛珠仙草之间的一段因缘,以及随后仙界放下一大批风流冤家助绛珠“还泪”的举措。

“普遍力量”则体现在前后相继的7副对联上。

这7副对联分别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4联: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横批“太虚幻境”;2.“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横批“孽海情天”;3.“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横批“薄命司”;4.“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3联(与以上前3联相应):1.“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横批“真如福地”;2.“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横批“福善祸淫”;3.“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

前后对照,很明显,“真如福地”是对“太虚幻境”的颠覆,“福善祸淫”是对“孽海情天”的劝诫,“引觉情痴”是对“薄命司”的提点,上下三联一一对应,字数句式均相同相当。

这7副对联所含的“理念”即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佛教、道教中的部分观念,如因果报应、前世今生、真假有无等等。

这种“理念”(即“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

然而《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物是不具备这种“情致”的。

《红楼梦》有两个世界: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

超验世界中的神仙于天机是尽知的,于人事是不沾的;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于自己的命数是浑然不晓的。

他们都不是这种“普遍力量”具体化的结果。

只有贾宝玉例外。

他一方面经历了大观园中的种种美盛凄伤;一方面又两入仙界,看到了这7幅对联,听到了《红楼梦》曲子,甚至见到了身边的人的下场。

他第一次入仙界时糊里糊涂,第二次则参悟到了对联词曲中的机括。

他往返于超验和现实两个世界,以超验世界的“真假有无”、“情债因果”反观现实世界;又以现实世界的种种经历印证超验世界的“理念”——7幅对联。

因此他依顺了这种“普遍力量”,先取功名后出家。

可以说,作者借助于超验世界所要传达的“理念”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完满的贯彻。

这也就是“普遍力量”具体化为“情致”的过程。

而那7幅对联又充分诠释了这一“理念”。

另外,薛宝钗也值得一提。

作者行笔至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提到薛宝钗的闺房像“雪洞”一般,内里陈设甚为简素。

又贾府家变以后,连王熙凤都不复伶俐了,而薛宝钗却可以做到宠辱不惊,照旧仔仔细细地生活,深得贾母之心。

且薛宝钗以前也看《西厢》等等,也能觉出其中的好,但成年便自捐弃了,虽然她不像贾宝玉,上天入地,但她自身的“情致”也可以说是那7幅对联的具体化的结果。

《红楼梦》的现实世界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则是清代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背景。

23联中,除去超验世界的7副,剩余的16副同书中的其他文学形式共同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

这种“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

这里的“情境”就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选取的典型环境主要是宁、荣二府,其中又以大观园这个大庭院为主。

这里“普遍力量”则是封建家族的一套宗法礼仪,以及血缘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套准则。

贾氏宗祠中的三联体现了这种“普遍力量”,同时也帮助构成了“一般世界情况”。

这三联是:1.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2.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横批:星辉辅弼。

3.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

横批:慎终追远。

元妃题正殿匾额“顾恩思义”,联云:“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也不外乎这一类。

荣府正室“荣禧堂”中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其中“珠玑”和“黼黻”二词一语双关(前文已有交待),点出贾府的不同凡响。

宁府正室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应为时人的入世哲学。

人世的16联中,去掉以上提到的6联,再加上贾雨村于智通寺所见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和秦可卿房中一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其余9联均在大观园中。

这大观园中的9联,一方面是对大观园中实景的点染,大观园工程告竣后,贾政和众清客为何时题匾作对犯难:“这匾对倒是一件难事:论礼该请贵妃赐题才是。

然贵妃若不亲观其景,亦难悬拟。

若直待贵妃游幸时再行请题,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可见匾额之灵气,就这一点来说,对联匾额的字面便可感受完全,如“沁芳”亭处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毋庸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