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与解释力——从21世纪的欧洲一体化事实出发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杨善华《西⽅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第⼆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学术背景、主要代表⼈物及基本思路1.学术背景功能主义是西⽅社会学理论中相对来说最久远也最深厚的理论传统之⼀。
作为社会学的⼀种理论范式,它始作俑于孔德、斯宾塞的著作,经过⼈类学家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和社会学家涂尔⼲等⼈的明确阐发,最终由现代社会学⼤师帕森斯等⼈集其⼤成,终于发展成为⼀个宏伟的“巨型理论”体系。
2.主要代表⼈物“新功能主义”影响⼴泛,欧美国家中的许多社会学家都被这⼀标签的提出者亚历⼭⼤和柯罗⽶认定为是“新功能主义者”。
其中最主要也最⾃觉的代表⼈物是亚历⼭⼤、柯罗⽶、芒奇、艾森斯塔德、斯梅尔塞、阿切尔等⼈。
新功能主义者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亚历⼭⼤的个⼈著作《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结构和意义》(1989)、《⾏动和它的环境》(1988)、《⽂化和社会》(1990);亚历⼭⼤编辑的⽂集《新功能主义》(1985),亚历⼭⼤与柯罗⽶合编的⽂集《分化理论与社会变迁》(1990),柯罗⽶编辑的⽂集《新功能主义社会学》(1990),亚历⼭⼤等编辑的⽂集《微观——宏观之环》(1987),艾森斯塔德的专著《帝国的政治体系》(1963),艾森斯塔德与库雷诺合著的《社会学的形式:范式与危机》(1976),芒奇的著作《帕森斯与⾏动理论》(1980),阿切尔的专著《⽂化与主体性》(1988),卢曼的专著《社会分化》(1984)。
3.基本思路(1)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作为⼀种新的“功能主义”,它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
按照它最积极的提倡者亚历⼭⼤的说法,他们之所以采⽤了“新功能主义”这个提法,是为了表明,只有“帕森斯的分析模式为(社会学理论的)⼀种新综合提供了唯⼀可⾏的基础”。
为了表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亚历⼭⼤对帕森斯的理论进⾏了重新解释。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创新发展
● 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 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并探索微观个 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 B.A. Harvard College, 1969
•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8
• Lillian Chavenson Sade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of Yale University since 2004.
● 六十年代,帕森斯及其结构功能主义遭到质疑,新 兴的反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 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戏剧理论、本土方法 论兴起,形成新的范式。
●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打破社会学内各派的分隔 和限制,开始了各派的综合,新功能主义在此期兴 起。
二、学术渊源
批判继承
● 概括了功能主义的六点特征,并称功能主义具有 一种成功的社会学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 Co-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ultural Sociology (CCS).
• works in the areas of the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一代末,帕森斯的结 构功能主义引领世界社会学潮流。
●解释性与策略性只能在理论上作为分析要素被 区分开来,但不能将具体两个不同类型的行动 或同一行动的两个不同阶段。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概论一、社会学理论概述1、古典社会学时间:自社会学的创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2、现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主要内容:帕森斯时代(综合)和反帕森斯理论的形成(重新分裂)理论流派:社会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3、当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中后期迄今研究内容:(1)新综合理论(2)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理论流派:(1)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2)福柯、吉登斯、鲍曼、贝克等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观点(三)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背景1、理论意识将得到强化。
2、学科基础将更加宽厚,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僵硬界限将被打破。
3、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向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思想主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5、方法论取向: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及其研究思路1、兴起︰新理论运动的出现(1)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帕森斯时代(2)60年代中后期起:反帕森斯时代微观社会学理论:抨击帕森斯理论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理论):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此即亚历山大所认为的“新的理论运动”。
2、新功能主义的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继承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打破了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思路1.学术背景功能主义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相对来说最久远也最深厚的理论传统之一。
作为社会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它始作俑于孔德、斯宾塞的著作,经过人类学家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人的明确阐发,最终由现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等人集其大成,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宏伟的“巨型理论”体系。
2.主要代表人物“新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欧美国家中的许多社会学家都被这一标签的提出者亚历山大和柯罗米认定为是“新功能主义者”。
其中最主要也最自觉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柯罗米、芒奇、艾森斯塔德、斯梅尔塞、阿切尔等人。
新功能主义者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亚历山大的个人著作《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结构和意义》(1989)、《行动和它的环境》(1988)、《文化和社会》(1990);亚历山大编辑的文集《新功能主义》(1985),亚历山大与柯罗米合编的文集《分化理论与社会变迁》(1990),柯罗米编辑的文集《新功能主义社会学》(1990),亚历山大等编辑的文集《微观——宏观之环》(1987),艾森斯塔德的专著《帝国的政治体系》(1963),艾森斯塔德与库雷诺合著的《社会学的形式:范式与危机》(1976),芒奇的著作《帕森斯与行动理论》(1980),阿切尔的专著《文化与主体性》(1988),卢曼的专著《社会分化》(1984)。
3.基本思路(1)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主义”,它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
按照它最积极的提倡者亚历山大的说法,他们之所以采用了“新功能主义”这个提法,是为了表明,只有“帕森斯的分析模式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综合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基础”。
为了表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亚历山大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他认为帕森斯的著作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宏大的企图,即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唯意志主义、帕累托主义等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归纳与综合。
第1讲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4. 新功能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行动理论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 • 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强调行动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忽视了行动者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 种主观努力,行动只是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的角色执行。 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关于人以及人的行动的形象,正是微观社会学理论强烈批评的 方 面,对行动者内部努力过程(理解意义、确立规则、计算得失)的探究正是微观社会学理 论的基本目标。
(2)亚力山大的社会过程理论 社会运行不单纯是行动者被动地服从社会安排,机械地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 行动者会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出自己的行动策略,作出自己的行动选 择。 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 但是,在这种相互作用和构造过程中,亚力山大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行动的约 束作用,认为这种约束确保了整个宏观社会过程的有序运行,是个体行动秩序形 成的基础。
6.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1)传统功能主义者的社会过程理论 构成社会系统的全体成员在共同认可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整合机 制的作用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满足各种社会功能需要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社会均衡,以及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各成员的整体性质、合 意性质和规范性质,忽视或掩饰了社会过程中个体行动的能动性质、利益性质以 及社会过程的冲突性 。 • 为了弥补结构功能主义过程观的缺陷,新功能主义者们吸取了符号互动论、 冲突论、交换论者的批评意见,对帕森斯的社会过程观进行了新的阐释。
7.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1)帕森斯的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构 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 2)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功能需求以及由此 导致的结构性压力;3)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的效率和效力,等 等。 (2)新功能主义者的理论观点 1) 分化是社会变迁的基本趋势,但在经验世界中有许多社会变迁过程与分化的 “大趋势”并不一致甚至完全背离。例如: “逆分化”现象的存在(鲍姆、莱切尼尔)—拒斥社会的复杂性而促使社会 组织 朝着较低分化水平的方向变迁;(崇尚风水,重修庙宇,信奉占卜等) “不平等的分化”(钱帕基)—不同的功能领域在分化的速度与程度上存在 着较 大差异; “不平衡的分化”(柯罗米)—某一制度部门或角色结构在不同地域之间分 化速 度与制度上存在差异。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No.1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刘 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理论是欧洲一体化建立和深化的主要指导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欧洲一体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发挥不同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选择。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23489(2004)0120008205 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已成为全球众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学习和借鉴的样本。
研究指导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建立及不断深化发展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欧洲一体化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一、一体化理论与欧洲一体化一体化思想古已有之,从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古希腊时期的城邦联和到19世纪中期以罗伯特・欧文和约瑟夫・蒲鲁东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直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绘都体现了一体化思想的不断发展。
当前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有欧洲联盟,亚太地区有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这些组织中,欧盟是组织最完备,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无疑也是一体化理论运用最为成功的。
(一)一体化理论的概念与欧洲一体化实践在讨论欧洲一体化理论时,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体化的概念。
大多数一体化理论家强调:国际层次上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各参与方的同意,共同的规范、价值、利益或目标的形成为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基础。
[1](P.548)由此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导致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

亚历山大区分了行动与行动的环境两部分,认为AGIL功 能分析模式不能用于分析行动自身,而只能用来分析行动 的环境。 他认为具体的行动是不能被拆分性地割裂为不同的系统要 素的。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等并非是作为行动 本身的要素,而只是作为行动的环境要素进入行动过程当 中的。这些系统也只是作为具体行动的一种外部环境来对 行动产生影响的,作为具体行动的外部环境,它们为行动 提供真实的行动目标、手段、社区支持、规则、意义框架 等。 这些环境要素既是行动赖以展开的前提条件,又是具体行 动的产物。行动者在它们所提供的限制范围内展开行动, 同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创造新的行动环境。
罗西批评了帕森斯功能模型中的“文化决定论”,尽管只 有参与文化系统之中,人格系统才能存在,但文化系统也 只能当它克以内化于人格系统时才能存在。因此,行动体 系的四功能部分之间不是一种机械的控制等级关系,而是 一种辩证的相互建构关系。因此,四部分造成了一种持续 不断的辩证张力。 芒奇提出行动总是发生于一个可由“符号的复杂系”和 “行动的偶然性”这两个维度来加以刻画的空间之中。首 先,人类行动是一种符号控制下的有意义的行动,指导着 人类行动的这些符号其数目与相互依赖性在不同的行动过 程中是各不相同,变化不定的。其次,人类行动是一种符 号控制下的有意义的行动,这一特征本身就蕴含了人类行 动的偶然性。
后实证主义的四个基本原则: (1)所有的科学资料数据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 (2)经验的承诺并非单独以实验证据为基础; (3)一般理论在常态上是独断论的和水平向的,而非 独断论的和垂直向的; (4)科学概念的根本转变只有当出现了其他理论框架 从而是以应付新经验时才会发生,因为理论争论是科 学变化的动力之一。
联邦主义与功能主义之争_欧洲早期政治一体化理论

这一目标的手段更重要 。作为一种国际一 体化理论 ,它最初的希望是用一个全球联 邦代替松散的联合国 ,但现实是只能始于 并限于一个区域性联邦 ———欧共体 。联邦 制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 ,但其核心是权力 在不 同 层 次 政 府 组 织 中 的 分 配 。马 凯 ( R1Mackay) 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给出了 联邦主义的如下定义 :
对战后和平问题的联邦化解决方案在 欧洲大陆的抵抗运动中特别有吸引力 。他 们指责民族国家及其主权应对二战负责并 决心改变欧洲政治结构以避免战争重演 。 最早主张以联邦化解决战后和平问题的是 邱吉尔 ,他于 1940 年提出的创建一个“英
① See D. Mutimer , Theories of Political In2 tegration ,in H. Michelmann and P. Soldatos (ed. ) , 1994 ,pp . 13 - 42.
一 、联邦主义理论
欧洲联邦化的政治主张始于二战即将 结束的特定历史背景 ,因而创建一个切实 可行的未来安全机制是首要的考虑之一 。 主权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的国家联 盟 (League of Nations) 的失败并导致二战 ,
使得如何实现国际和平具有了突出的紧迫 性 。对这一问题的首选答案就是建立一个 世界性政府 ,一个能够像在国内阻止暴力 那样保障国际和平的政治权威 。联邦主义 支持者从联邦制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出 发 ,认为国际社会应当协商并签定一个全 球联邦或系列区域联邦的宪法 ,创建一个 类似联邦化国家的世界性政府 。
对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阐释有 着不同的理论基点 ,其中主权成员国如何 协力创造一个超国家的政治实体和这种超 国家机构所应具有的组织形式 ,是欧洲政 治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8“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与解释力——从21世纪的欧洲一体化事实出发王靖瑜深圳科学高中摘要:欧洲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重大事件。
近年来,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格外受关注。
“新功能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其理论观点曾深刻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
本文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视角上再次检验“新功能主义”,联系理论与现实,通过对“新功能主义”理论和21世纪以来欧洲一体化事实性进程的对比,得出“新功能主义”理论对当今欧洲一体化的解释力不足的结论。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新功能主义;理论解释力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致力于整合欧洲各国力量,建立超越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以使欧洲不至于成为大国竞争中的牺牲品,保障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研究欧洲一体化,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
其中,以“外溢效应”为理论核心的“新功能主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成为解释和预测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理论。
1976年,哈斯曾宣布新功能主义地区一体化理论过时,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欧洲一体化局势的好转,新功能主义理论再次复兴。
时至今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又与上个世纪不同,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并呈现出一些曲折过程,此时新功能主义还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吗?本文将通过探讨21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与问题来论证新功能主义的现实解释力。
一、“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新功能主义应用于解释欧洲地区一体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外溢”效应。
包括“功能性外溢”、“技术性外溢”和“政治性外溢”等。
外溢现象是指一个领域的问题将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提出解决办法。
一旦这些变化发生,将会有一个由外溢引起的一体化发展①。
在“外溢理论”的设想中,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不同的功能部门实现一体化,外溢将逐渐蔓延到政治领域,诸如公司游说集团、工会等利益集团将日益把注意力从试图影响民族国家政府转向影响新的区域性行政机构,这个新的区域行政机构将设法为它自身赢得新的权力②。
菲利普·史米特强调,外溢作为一体化的重要过程是指进行一体化的国家对最初共同追求目标已取得的成果不太满意,通过尝试扩大其他合作领域或者加深原先合作内容以便消除它们的不满。
鉴于各种功能性的工作本身具有相互依存性,各个利益集团、政党或政府会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推动一体化,而精英人物则利用一体化过程产生的挫折或危机感赋予一体化新的使命。
因此,外溢过程及其效果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出现。
③二、“新功能主义”在20世纪的解释力在欧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逐渐意识到本国的局限性,为了使优势互补,让本国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欧洲各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为摆脱经济上的发展受到的限制而激发对一体化的需求,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推进一体化进程,而政府也需要企业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就乐于推动经济一体化。
由跨国公司的发展需求而导致功能部门整合、政府企业合作及各国政府间合作,使经济走向一体化,这种现象正好契合了新功能主义的“外溢”理论,因此,曾经的欧洲一体化发展能用“新功能主义”来较好地解释。
三、理论目前的解释力缺陷1.“新功能主义”没有预料到一体化所带来的问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欧洲就建立起了统一大市场、欧元区,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部自由流通,实现了经济高度一体化。
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完善,各大企业的利益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且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劳动力进入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各地的失业,使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产生。
在宏观经济层面,随着欧洲货币的统一,欧洲各国将货币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了欧盟。
但是,欧洲各国保留了财政政策的制定权,这就造成了欧元区在应对较大规模的冲击时各国无法通过调整货币数量来缓解债务危机或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欧洲央行只能采取一种政策,所以央行为了欧元的稳定必须采取低通胀政策,也就是说央行不会增加货币数量,各国只能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以此走出经济危机,增加就业。
但这就极易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新功能主义”仅仅探究了一体化的推进动力,他们认为“外溢”会不断涌现,却没有考虑到一体化所带来的问题,更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会阻碍“外溢”,限制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性外溢”困难重重欧盟的“功能性外溢”和“经济性外溢”进展的特别顺利,但是其“政治性外溢”却进展缓慢。
即使如今欧盟的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仍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政治性外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部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于一体化的不同态度。
“政治一体化”的速度减缓始于欧洲主权国家拒绝向欧盟继续移交国家权力,这使得欧盟主要机构的权力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在239政治上的作用有限。
上述现象说明政治一体化很难由其他领域上的“外溢”来推动。
欧洲政治一体化到目前为止的成就,往往不是“外溢”的直接结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欧洲刚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同时面临着成为美国的附庸和牺牲品及被苏联武力征服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不得不开始寻求报团取暖,以避免被消灭的风险,这就是欧洲最初的一体化动力。
而在苏联解体后,欧洲一体化则明显减缓,到了今天,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
这与“外溢理论”无关,而是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有关。
这说明“新功能主义”在考虑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过于狭隘,并未与国际政治的变迁紧密关联,使它在当下的解释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3.一体化的推动主体具有多元性“新功能主义”强调非国家行为体、利益集团和工会等组织机构团体的力量,依靠政府间组织的监督和辅助进行发展并推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这些力量往往很容易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和干涉。
譬如说工会的游行或利益集团的游说或许可以左右政府的政策,但同时,他们又较容易被满足,或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而改变目的,与政府相勾结。
譬如说,国家总统候选人会在换届选举的时候通过提出优惠的政策来“拉拢”工会,以获得更多的选票。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欧洲的一体化发展速度、程度更多受到民意、政府意志的影响。
例如2016年的英国脱欧,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全民公投,是否离开欧盟由民意决定。
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插曲,但也说明了欧洲一体化推动主体的多元性,利益集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四、结论“新功能主义”在考虑一体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时过度相信“外溢”的力量,而并没有预见到危机,这种思路导致了该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下降。
由于其自身的理论不足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考虑欠缺,使得“新功能主义”在面对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大变化时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目前欧洲一体化所面对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了。
欧洲仍需寻找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
同时,可以看出,“新功能主义”若想解释和预测新世纪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其理论框架。
注释:① 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2001.11.15:14-20。
② 同上。
③ 同上。
参考文献:[1]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2001.11.15:14-20.[2]朱立群.《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问题、路径与特点》[J].国际政治研究,2008,(4):1-5.现阶段,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多样,各种类型的节目包装已经必不可少,新闻栏目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不再以“内容为王”,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了节目包装方面,力求能够使节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在保障内容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以外,外在的形式美也十分重要。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同新闻栏目应尽可能的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使栏目的整体形象得到显著的提升。
良好、完整的新闻内容固然能够吸引到受众的观看,如若在搭配上新颖、独特的后期包装,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新闻内容展现给观众,则能够更加符合受众的现代化要求,制作出更多观众喜闻可见的节目,进而使节目整体效果变得更加出众,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5]。
2.新闻节目整体包装的措施提升节目整体包装效果的第一步就在于加强对新闻拍摄技巧的使用,使画面的美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若画面的质量较差、美感较低,即便是后期制作得再好,也难免会给人一种与画面不协调、强加效果、华而不实之感,进而引发观众对该节目的好感与收看欲望。
反之,如若画面拍摄的质量较高,本身便具备较强的美感,则经过后期制作以后,则会变得锦上添花,为节目包装打下坚实基础,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尽可能的使新闻节目电视化得到完美的表现,并且在满足相应条件的基础上,将图像、文字、色彩、动画、图表、音频等多种元素应用其中,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再现,使节目变得更加美观、现场感更强、表现力更加丰富。
例如,在“2015年长江游轮倾覆事件”的新闻报道中,CCTV 通过动画的方式将“东方之星”的整个倾覆过程进行还原,这一动画图像的展现,使观众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也使得观众对事件的后续报道的进展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
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能够使观众获取到更多的信息量,通过丰富的表现力,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清楚直观[6]。
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自身的重要环节,直接对其节目的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观众的收听。
因此,工作人员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应灵活利用当前的技术与手段,在不断的优化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新闻节目进行有效的增色,提升节目质量。
参考文献:[1]苏立平.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与制作[J].新媒体研究,2018,4(04):114-115.[2]王珍.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视听,2018(03):111-112.[3]吴方园.新时期媒体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8(04):148-149.[4]徐昊.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170.[5]陈胜华.媒体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采写编,2017(01):69-70.[6]陈春宇,钟秋.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人文天下,2015(15):69-73.(上接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