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21世纪读书报告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21世纪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不平等现象的深入研究,呈现出了资本的积累与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探讨了其中所提及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本书引发了我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思考。
托马斯·皮凯蒂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中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现象。
他通过数据和图表清晰地揭示了财富集中的趋势,提出富人越来越富,贫穷人越来越贫穷的问题。
这让我深思,资本主义市场是否真正能够提供平等机会给每个个体,是否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其次,作者提出了财富积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资本积累带来的不平等也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让我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如何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与不平等现象之间的联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财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通过对全球财富榜单的分析,作者提出了降低全球不平等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全球财富税等。
这使我认识到,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并在全球层面上建立合作机制。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名为“资本-劳动比率”的概念,即资本与劳动的比例。
他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导致财富不平等的加剧。
这让我思考如何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来调整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比例,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公正。
总的来说,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资本主义和不平等现象的研究,他让我意识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让我思考如何改善这些问题。
虽然书中提出的观点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起点,引发了我对社会发展的更多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读后有感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读后有感杨景超首先通读全篇后,我了解到: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为我们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
全书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
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作者在书中提到法国历史家布罗代尔(他亦是作者常引用之人)对资本主义的考证:“资本主义”一词被认同和广泛使用是20世纪初才始于宋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一个马克思从未使用过的名词却被用于马的规范之中。
然后又分析了陶蒲把有关资本主义的论文归为三种学派:一种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马克思学派;一种注重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等德国唯心学派;一种注重自然经济蜕变为金融经济——其余第三派。
而从技术的角度讲黄仁宇也认为自己属于第三派,只是不仅是经济上的蜕变可以归纳。
之后,他又以常用的“大历史”视角,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历史比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是否产生了资本主义以及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委,简单说来就是:其志不在此——不仅不能产生也无意于产生。
随后作者指出陶蒲的三种学派中第一派即马派对中国之出路并无具体指示,第二派即德国唯心派韦伯又带有种族主义的阴影,第三派中布罗代尔“缺乏可供证实的假说为主宰作领导”皆对急于改革的中国没有帮助,于是他提出了资本主义“超越国界的技术性格”:资金广泛的流通、经理人才的自由雇用以及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三个条件,而他们又全靠信用,信用又赖以法制,法制以保护私有产权。
黄仁宇先生对资本主义的思考,时间往往上溯千年,先从13世纪的威尼斯城市共和国谈起,然后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法国俄国中国,资本主义就作为一种强烈突出其经济特性的组织和运动,犹如一滚滚洪流在冲刷、扫荡、重塑这些国家上层结构或下层结构。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书评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书评《资本主义与21世纪》全书洋洋洒洒近600页内容,涵盖了意、荷、英、美、日、德、法、俄及中国的近代历史。
然而无论是作者在首章所强调的“问题的重心”,中间所论述“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还是末篇的总结,都离不开其中心思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纯经济体制的功能,其技术性格离不开以下三个条件,即资金广泛流通、经理人员量才适用、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全盘支配。
而此三点全靠信用,然而信用必须依赖法治维持:这个中心思想作者在书中多处提及。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资本主义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这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有很大的区别:“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内中物品的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
”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这样的一个定义,已经将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联成一气。
所以在讲述资本主义时,必先从每一国内着手。
作为中国读者,相信最感兴趣的当属作者对苏联及中国史的论述。
虽然此书的主题为资本主义,然而作者为何用较大的篇幅描述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史”?我们可从书中得出答案:“为什么我们研究资本主义,要牵扯这些事情?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未曾出面自我宣扬其为一种组织与运动......资本主义这名词之出现,最初纯由于反对者的攻击。
”至于苏联的体制,“在学理上无法被承认为实施共产主义,甚至称之为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无非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
亦即在私人财产权已在原则上固定之后,针对其原则上的罅隙和不及之处,加以补助和加强。
”也许从作者此段论述我们可以窥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被视为一种具有形象的组织,似在英国内战之后,而英国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其程序包括:改组高层机构,整顿低层机构,以及重订上下之联系。
此书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作者认为中国经过一百多年革命,整个改组也近乎完成。
然而“重订上下之联系”,即维系中心思想三条件的纽带在今日看来似依旧没有完善。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21世纪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01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21世纪资本论》之后,我被书中丰富的内容、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所震撼。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给出我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现实。
作者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资料,生动地展示了资本的积累与分配不平等的趋势,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让我对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对皮凯蒂对资本与劳动力关系的分析印象深刻。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劳动者,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全球联动的机制,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这个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认识,使我进一步思考了解决当前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性。
另外,我也被书中关于公共财政和纳税制度的讨论所触动。
皮凯蒂认为,通过适当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地遏制资本的过度积累,并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他提出了一种全球税收制度的设想,以应对跨国资本流动和税收避免等挑战。
这使我反思了我个人对税收制度和公共财政的认识,认识到了税收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公共财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书中的理论框架和观点给予了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为我们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为我们找到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考框架。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以期能够找到更好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
总之,《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启示性的著作。
它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让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

《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读书报告这篇名为“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的文章是比尔盖茨的最新演讲文稿,也是他本人认为的对他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演讲,在文中盖茨阐述了对新资本主义的畅想,即让资本分配更合理,让富人帮助穷人,获得真正的精神上的满足。
比尔盖茨“21世纪新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出并非偶然,当我们在认真分析其产生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因素之后就能认识到其提出的必然性。
这一思想的理论主张是建立在对已有理论的借鉴以及众多实践总结基础之上的,它依托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不断落于实处的行动以及在微软王国强大后盾支撑下的发展已经令世人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刮目相看,也让身处穷困、疾病等困境中的人们感受到它的显著成效。
但我认为新资本主义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还是有不足的。
在演讲稿里,比尔盖茨多次提到“自利”,自利驱动下,资本主义制度能促长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发明,改善很多人的生活。
看到这里,比尔盖茨虽说要把“利己与利他相结合能够惠及更多的人、新制度有两个使命,一是赚钱赢利,二是让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生活得到改善”,但是我想到的是,新资本主义如何创新,都是先把“利己”放在前面,赚钱盈利后服务他人,我认为这样的制度只会让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穷人永远只能为资本家打工,受制于资本家,相对于旧的资本是“换汤不换药”。
查看文献和前人的总结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生命历程,18世纪后半期被称为“古典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以自律的运动原理,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的巨大影响;经过百年的发展,在19世纪资本主义经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近代资本主义试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市场、信息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推动下,迎来了新资本主义时代。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带动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在看文献和专家的分析,新资本主义是知识经济,它能够把人、财、物和设备最恰当的组织在一起,创造巨大的财富价值,但因为资本主义的市场激励机制就决定资本主义市场中的财富资本在市场制度的护卫下总是想着能够产生利润的地方流动,也就是说“有钱的越有钱”。
21世纪资本论读书报告

21世纪资本论读书报告《21世纪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013年出版的一本书籍,其主要内容讲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当前的财富集中趋势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
这本书的发布在全球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是当代经济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并分步骤阐述。
1. 书籍的主旨《21世纪资本论》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现代社会的财富集中趋势以及基于社会福利的可能解决方案。
作者认为,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趋于极端,少数富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则只能勉强生活。
这种贫富悬殊的状态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些基于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当前财富集中趋势所带来的问题。
2. 书中的重要内容《21世纪资本论》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历程和内在机制。
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和运作原理,包括私有制、市场经济、竞争等。
(2)现代社会的财富集中趋势。
作者通过对全球财富分布的数据分析,指出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事实,并预测未来财富集中趋势将继续加剧。
(3)基于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政策措施。
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高收入者增加税收,实现公平税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等,以减小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我的感受和思考读完《21世纪资本论》后,我深感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问题极其严重,需要我们很好地准确地认识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只有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才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多数人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此外,我认为,书中作者的政策建议十分实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然而,政策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总之,《21世纪资本论》是一部很好的读物,让我们对财富和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解决思路。
【马基作业】《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读书报告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讀書報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黃仁宇的《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這部645頁的大部頭書看完了。
由於作者的寫作背景、環境和當代中國有一定距離(學習時代為後五四時期,寫作時代為美利堅合眾國時期),這本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書讀起來十分難懂,不過考慮到黃仁宇的書有觀點的學習意義,所以就堅持下來了。
這本書有40萬左右字,描述了資本主義13、14世紀從義大利半島威尼斯發端,沿著海岸線不斷開展延伸、席捲全球的歷程。
作者將資本主義描述為一場經濟、政治運動,其目的是建立資本主義經濟組織。
該經濟組織的功能被定義為:在社會低層各種經濟要素可以自由交換,在高層則達到數目字管理。
各個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或民族,無論是採取和平還是暴力形式,其最終結果都是為了建立起這樣的經濟組織。
通過這本書,黃仁宇用技術分析法來解剖資本主義。
作者先考求了“資本主義”一詞之由來,分析了歷史上的有關資本主義的幾種學說。
同時作者特別指出,資本主義與意識形態掛鉤是在冷戰之後,附帶強調“中國明末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一說不可取。
最後作者將資本主義歸結為一種劃時代的組織與運動。
具體而言,資本主義具有如下三種技術性格:信用的廣泛發展(wide extension of credit)、經理人才不顧人身關係的雇用(impersonal management)、技術上之支持因素通盤使用(pooling of service facilities)。
以上三個條件的開展又有賴社會內各類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然後所有權與雇傭關係才能重重相因,構成一個大羅網,並不斷擴大。
依據上述觀點,按照資本主義在各國產生及發展的先後,作者一一再現了歐美各國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
為什麼資本主義會首先在威尼斯產生?為什麼美日德容易產生資本主義,法國卻大不易?為什麼中俄更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看完這本《資本主義與21世紀》後,算是模模糊糊地有了一點認識。
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對鄧小平表達敬意。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于2013年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一书,该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经过阅读,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在阅读《21世纪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社会的影响。
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集中的现象,并指出了这种不均对社会稳定与公平造成的负面影响。
正因为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的社会流动性下降,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造成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加剧。
其次,我对于资本收益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皮凯蒂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分析,证实了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规律。
这种现象使得富人通过资本的积累获取更多的财富,而普通劳动者往往难以通过劳动所得来获得财富的积累。
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财富的集中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再次,我对于政府的角色在财富分配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皮凯蒂主张通过税收和遗产税这样的政策手段来调节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他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财富税制度,以实现财富积累的再分配。
这种观点引发了各界的争议与反思,但无疑向我们指出了政府在财富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思考。
《21世纪资本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虽然作者对于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充满了困惑与担忧,但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促使我们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21世纪资本论》提出了一些解决财富分配不均问题的政策建议,但是对于实施这些政策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总之,读完《21世纪资本论》后,我对于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并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各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有幸读了这本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这本书,本来觉得这会是一本传统的纯粹描述历史的书,但是读后发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他用它一贯以来使用的所谓“大历史”的宏观视野系统的讲述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路径,他所列举的几个国家都很具有代表性。
看这本书的目录,你会发现他的脉络非常清晰,首先黄仁宇先生在第一章引出了资本主义这个话题,由它的名目由来谈起,诉说了这个名目由来的历史,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之后的几个章节中,分别讲了威尼斯,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俄国和中国在历史道路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或是破灭,它以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
读这本书首先要理清“资本主义”这一词语的涵义,首先在13至14世纪之间出现于意大利半岛,可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这一名词却产生在几百年后。
从开始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以今日世事变化之剧之速,也可以算得“曾经沧海”。
本书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从西方史学界关于资本主义的各派研究着手,而抛开所谓阶级立场,感情好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功能,其主要技术特征为:
1、使资本广泛流通;
2、经理人员可以量才适用;
3、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得以全盘支配。
一个国家只有达成这三个要素,才能称得上资本主义。
分析了陶蒲把有关资本主义的论文归为三种学派:马克思学派(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以韦伯为代表的德国唯心派(注重资本主义精神)和其余第三派(注重自然经济蜕变为金融经济)。
而从技术的角度讲黄仁宇先生认为自己属于陶蒲所谓的第三派。
随后作者指出陶蒲的三种学派中第一派即马派对中国之出路并无具体指示,第二派即德国唯心派韦伯又带有种族主义的阴影,第三派中布罗代尔“缺乏可供证实的假说为主宰作领导”皆对亟待改革的中国无所帮助。
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作者用了一个比喻,他的答复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
之后三章作者写了威尼斯,荷兰,英国这三个最早拥有并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通过甚至长达千年的历史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思考。
来探索如何完成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
黄先生先从13世纪的威尼斯谈起,资本主义最先出现在十四世纪的威尼斯。
它是一个人口不多、以航海贸易为主、建立在湖上的城市。
在政治对天主教和教皇的冲突能够置身事外,在经济上既无农业基础,也无制造
业,而是以商业立国,其商法即民法,容易形成一种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
而在荷兰共和国,则是既跟新教伦理(天命观)有关,又跟荷兰共和国在叠床架屋式结构下,面对海洋,以经商为立国之本有关。
荷兰在历史上缺乏中央集权管制,一国多制,市镇各自为政,自治力强,市民力量强大。
16世纪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想在该地区推行宗教压迫和中央集权,引起荷兰民族主义抬头,最后建立了荷兰共和国。
在反抗过程中领导权落入到各地绅商手中。
战后新国家锐意经商,向航海、捕鱼、银行业和保险业等方面发展,并用联邦制协调沿海和内地的差异。
荷兰农业重畜牧而不重谷物耕种,也容易与商业配合。
资本主义的三个条件均可施行无阻,因而荷兰在欧洲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得以避难就易,发展了资本主义。
英国农业基础深厚,又有中央集权的传统,王室地位显赫,教会举足轻重,因此其进入资本主义就具有典范作用。
17世纪英国经过内战,一方面,土地产权合理化,适合金融经济的展开;另一方面,平衡法开始自创成例,习惯法也开始按商业惯例行事,使农业上的财富可以和商业上的财富对流。
这样整个国家的下端开始造成一种能够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
最后在上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随着英伦银行的成立,乡村银行和付费公路的普遍展开,英国的资本主义性格更加明显。
随后作者列举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演进的必有条件: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展开时,表现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它比要将上述三个技术条件全盘活用,才能打开局面,信用通行而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与雇用关系互为一体,最终民间的社会经济体系(也即作者所谓的低层组织)与国家(上层组织)互为表里。
作者把一个缺乏中央集权经验、又有以数目字管理的潜力,改造比较容易的国家和社会,以美、日、德为代表来写。
美国把一种成功的体制复制在一个全新的地区之上,它的农业从一开始便与商业对流,很多州从一开始就没有平衡法与普通法对立的局面。
由东部向西部开发时也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即整体借贷经营,由大西洋沿岸进展到内地。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实现了全国性的商品交易,天王的权利旁落与幕府的没落实现了低程度的中央集权。
也就是说,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社会的底层已经比较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之条件。
日本文化的纵向性也有助于自上而下的改革。
德国实现资本主义则是分两步:首先是拿破仑的入侵消灭了绝大部分的小诸侯,并且在现今德国的领土上实行了统一的法律,帮助其完成了社会底层的转变。
普鲁士统一德国则实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彻底完成资本主义转变。
随后作者又以法,俄,中这三个拥有中央集权经验、却没有数目字管理的潜力,改造比较困难的国家为例
英国仅经历了有限的混乱而经过光荣革命已极少的流血完成君主立宪;而法国则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与红色恐怖、拿破仑时代的欧陆全面战争青壮年人口减半
才艰难的实现资本主义。
俄国、中国这样长久中央集权、农业为主、且人口众多的大陆国家完成这一转变则更加艰难。
法国在历史上农业基础雄厚,政治上中央集权牵涉过广,改造起来十分困难。
所以大革命流血不已,非经过全面破坏,无从创立新体制。
法国的低层机构也要整个重新创立,贵族与教堂的土地一律出卖,造成新的中产阶级,并重新划分省区。
上下间的联系则由国民议会派出督导员到各地执行,监视各地物价、工资和动员支持对外战争,因而产生新体制,这样拿破仑才颁布了新法典。
俄国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传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纽带已经全部割断,经过三年内战才形成了新体制的胚胎。
从技术的角度看,战时共产主义仍是抄袭资本主义的技巧。
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跟西方现代型国家的经济组织相去甚远,而且从思想理论到生活经验,中国文化中可以改造利用的相当少。
所以中国非要经过长期革命无法完成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抄袭苏联的体制,中国的国家资本也因此强制积累而产生。
我们可以发现从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的转变是一个全方面的复杂过程。
人口少的比人口多的容易、海洋性格的国家比大陆性格的国家容易、权利分散的国家比权利集中的国家容易。
本书着重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却是以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直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
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治疗。
资本主义也在借鉴一些社会主义的优点。
而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避免再次出现。
在互相斗争的过程,互相影响,共同进化。
黄仁宇
英语名: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华人,籍贯湖南长沙,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军担任军官。
后赴美求学,获取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之名而为世人所知。
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即是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从技术的角度而非道德立场进行比较研究。
与传统治史方法相比,大历史观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压缩性的特点,对各个王朝的兴替变换,主张从今日之大局观出发,主要考察税收,经济架构等实质指标,而较少关注江山姓氏之兴替故事。
其思想内涵与深度绝非当下流行的“历史演义故事”史家所能相比。
当然经济尤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对历史采取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考察也并非不可。
考察具体“一人一时一事”也未必不能有所收获,只不过建议对历史有兴趣者在讲着
眼点置于细节前先看看此书,胸中先有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如此才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