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演讲
巴菲特演讲精华录

巴菲特语录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不要做低回报率的生意.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却是坏生意的敌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里太久的话,你的结果也一定会糟糕,即使你的买入价很便宜.如果你在一桩好生意里,即使你开始多付了一点额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够久的话,你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我现在从日本没发现什么好生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会作某些改变,比如他们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公司股票的责任多一些,这样回报率会高些.但目前来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报率的公司,即使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说来也令人惊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完善巨大的市场却不能产生一些优秀的高回报的公司.日本的优秀只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不是涌现一些优质的公司.我们在某些关键之处存在着盲点,因为我们懂得太多的其他地方.正象Henry Gutman所说的,破产的多是两类人:一是一窍不通者;一是学富五车者.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你看,我有太多的东西搞不懂.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我还看得懂.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这样,我就能看清这个企业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买的.基本上来讲,我只会买那些,即使纽约证交所从明天起关门五年,我也很乐于拥有的股票.如果我买个农场,即使五年内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但只要农场运转正常,我就高兴.如果我买个公寓群,只要它们能租出去,带来预计的回报,我也一样高兴.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说的,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部分企业生意.企业好,你的投资就好,只要你的买入价格不是太离谱.这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你要买你看得懂的生意,你买了农场,是因为你懂农场的经营.就是这么简单.你买的不是那整日里上下起伏的股票标记,你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从我开始这么来考虑问题后,所以一切都豁然开朗.就这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斯尼.迪斯尼在全世界卖的是或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斯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斯尼都有着一些情愫.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斯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斯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而迪斯尼的卖,你知道买迪斯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斯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做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你愿意那么去做,就另当别论了.四十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现如今依旧适用,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切入点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拥有的是一个绝佳的生意,我丝毫不会为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它对未来一年的影响等等而担忧.当然,在过去的某些个时间段,政府施加了价格管制政策.企业因而不能涨价,即使最好的企业有时也会受影响,我们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涨价.但是,管制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它绝不会把一个杰出的企业蜕变成一个平庸的企业.政府是不可能永远实施管制政策的.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会准确到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假设我们都被仍在了一个荒岛上,谁都走不出来,那么在那个岛上,最有价值的人一定是稻谷收获最多的人.如果我说,我能分配资金,估计不会获得格外尊敬.我是在合适的时间来到了合适的地方.盖茨说如果我出生在几百万年前,权当了那些野兽的鱼肉耳.我跑不快,又不会爬树,我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说,出生在当代是你的幸运.我确实是幸运的.我真的非常幸运,所以,我盼着我还能继续幸运下去.如果我幸运的话,那个小球游戏给我带来的只有珍惜,做一些我一生都喜欢做的事情,并和那些我欣赏的人交朋友.我只同那些我欣赏的人做生意.如果同一个令我反胃的人合作能让我赚一个亿,那么我宁愿不做.这就如同为了金钱而结成的婚姻一般,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很荒唐,更何况我已经富有了.我是不会为了金钱而成婚的.所以,如果我有机会重新来过的话我可能还会去做我做过的每一件事情,当然,购买USAir除外.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拥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没有去做所谓的投资多元化.许多我所知晓的、做的不错的人都没有多元化他们的投资.保持持续增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也是唯一衡量我们公司价值的标尺.公司总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价值.Berkshire有4万5千名雇员,但在总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即:300多平米的办公室.这一点我们不打算改变.基本上我们寻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样的企业并不多.在一开始,我的主意比资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断地卖出那些我认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来购买那些新近发现的好生意.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了.我们在购买企业时从来不预先定下一个目标价.比如,如果我们的买入价是30,当股价到达40,50,60,或100时,我们就卖,诸如此类.我们不再如此的行事.当我们花2500万买私有公司See’s Candy时,我们没有“如果有人出5000万我们就卖”的计划.那不是一个考量生意的正确方式.我们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买下的企业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问题都是多余的.失误的有趣的一点是,在投资上,至少对我和我的合伙人而言,最大的失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对于我们所知甚多的生意,当机会来到时,我们却犹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么.我们错过了赚取数以十亿元计的大钱的好机会.不谈那些我们不懂的生意,只专注于那些我们懂的.我们确实错过了从微软身上赚大钱的机会,但那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懂微软的生意.你们所看到的错误,比如我买下了几年前我买的US Air巴菲特在这笔交易中几乎损失了全部的投资,个亿.当我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犯错误.查理巴菲特的合伙人让我去酒吧转转,不要总滞留在办公室里.但是我一有闲钱,又总在办公室里,我想我是够愚昧的,这种事时有发生.当你聊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时,我笃信你最好还是从他人的失败中来学习吧,越多越好.在Berkshire公司里,我们绝不花一点时间来缅怀过去.我和我的合伙人是40年的哥们了,从没有任何的争吵.我们有很多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没有过争吵,我们也从不回顾过去.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冀,都认为牵绊于‘如果我们那样做了...’的假设是不可理喻的,那样做不可能改变既成的事实.你只能活在现在时.你也许可以从你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个本质上的错误,比如涉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因为其他人建议的影响等等,所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应该好好学习的.你应该坚守在凭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领域.当你做出决策时,你应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扪心自问,“我以一股55元的价格买入100股通用汽车的股票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有的购买行为负责,必须时刻充满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决定只能是不买.如果仅仅是有人在鸡尾酒会上提起过,那么这个理由远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些成交量或技术指标看上去不错,或盈利等等.必须确实是你想拥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这一直是我们尽量坚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我不关心宏观的经济形式.在投资领域,你最希望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你忘了它们就对了.你所讲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难以明白.了解可口可乐,Wrigley美国一家营销口香糖的公司,或柯达,他们的生意是可以搞清楚的.当然你的研究最后是否重要还取决于公司的评估,当前的股价等因素.但是我们从未因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我们根本就不读那些预估利率,企业利润的文章,因为那些预估真的是无关痛痒.我们不愿因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预估而错过买到好生意的机会.我们根本就不听或不读那些涉及宏观经济因素的预估.在通常的投资咨询会上,经济学家们会做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然后以那为基础展开咨询活动.在我们看来,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假想Alan Greenspan在我一边,Robert Rubin克林顿时期美财长在我另一边,即使他们都悄悄告诉我未来12个月他们的每一步举措,我是无动于衷的,而且这也不会对我购买Executive Jets飞机公司或General Re 再保险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丝一毫的影响.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钱德勒家族花两千块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关键是无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卖钱德勒家族在这一年卖掉了可乐公司.所以,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在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个来回,人们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报价的环境里,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买进卖出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之间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们象一般企业那样,50年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只好破产.就像一个医生,依赖于你变更所用药品的频率而赚钱.如果一种用药就能包治百病,那么他只能开一次处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赚头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他能说服你每天更新处方是一条接往健康的通途,他会很乐于开出处方,你也会烧光你的钱,不但不会更健康,反而处境会更差.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
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原则(个人总结)

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原则(个人总结).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原则:1、用买企业的方法买股票。
这是巴菲特投资的核心理念,虽然巴菲特凭借单一的证券投资即夺得世界首富的宝座,但事实上巴菲特是个“不参加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他买股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分享企业的成长价值,购买股票只是控制企业的一种手段而已。
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的业务运营(产品和服务、劳资关系、原料成本、厂房设备、资本转投资需求、库存、应收帐款、营运资金需求等),注意力从不放在行情上;2、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3、热情是成功的动力,诚实是成功的基本条件,要敢于承认错误;4、不泄露自己的商业机密;5、未来永远是不明白的;6、长期投资。
在价钱合适的时候买入好公司股票,只要这些公司保持良好的业绩,就不要把它们放出去。
7、保持安全边际,杜绝损失。
安全第一,当价格远远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时投资,并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8、善于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9、做一名成功和快乐的投资者;10、熊市是投资的良机。
市场经常是较妄过正,熊市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正是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
11、一旦认定就大笔投资下去,喜欢“一股致富”。
巴菲特不相信现代投资(000900,股吧)组合理论,他的股票组合常常是很少的数量。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马格维茨、威廉夏普等人的模型基础上的,运用数学方法,用协方差来衡量风险程度,借此寻求风险和收益平衡,以满足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
)12、偏执型投资。
不要跟着羊群走,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工作。
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观念,然后坚持它,认准一个目标干到底。
13、投资企业的选择:⑴注重公司“实质价值”,重视资产的质量。
营业绩效参照5年以上的公司平均收益率,使用本益比(市盈率)、营业利润率、清算价值、盈余成长率等指标,量化股票的投资价值。
巴菲特 故事

巴菲特故事沃伦·巴菲特,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传奇的故事。
他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商业领袖,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
巴菲特以其卓越的投资眼光和非凡的商业智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股神”、“股市奇才”。
巴菲特的成功故事始于他的早年。
他在股票投资上展现出非凡的天赋,12岁时就开始买卖股票,17岁时就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资金。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曾师从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学习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投资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菲特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价值投资理念。
他认为,投资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不是赌博。
他喜欢投资那些被低估的优质企业,而不是追逐短期的涨幅。
他的投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即长期持有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股票,等待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巴菲特最为成功的投资实践之一。
他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平台,通过对各种企业的收购和投资,逐渐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拥有包括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可口可乐等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涉足保险、铁路、能源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投资公司之一。
巴菲特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经历股市的波动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从不为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动摇。
他的成功离不开对企业的深入研究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更离不开他那颗执着不懈的投资心。
巴菲特的成功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投资传奇,更是一部商业智慧的写照。
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和长期持有策略,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榜样。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投资并不是一场赌局,而是一场理性和耐心的修行。
只有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巴菲特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无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他的成功之路也成为了商界的经典。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价值的认知和对未来的信念。
愿我们都能从巴菲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追逐自己的梦想。
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中的确定

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中的确定范希文融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上百年来,市场的扑朔迷离和风云变幻不知折倒了多少独步豪杰,也不知成就了何方的英雄好汉。
到头来,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有周期轮回的悲喜交加,也有一落千丈的凄凉悲怆,然而却鲜见屹立不倒的孤独求败。
从15世纪股市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多少人试图预测市场的走势:从早期的占星术,到后来的技术分析,又到如今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而又有多少投资者煞费苦心,试图破解其中的奥妙:从各种交易策略,到中高频交易,再到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交易模式,可谓无所不用其及。
然而,市场依然深不可测,独往独来,我行我素。
倒是一种种交易策略、一个个技术手段、一位位投资大腕不断地被更迭替换,而此情此景又一次次地周而复始。
然而,在不确定性无所不在的同时,市场又有着惊人的确定性:这便是风险和回报之间的特定关系。
美国一个多世纪的股市历史显示,股票的回报与所谓无风险债券(如国库券)的回报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风险溢价,有人估计为3.5%到5.5%之间。
所谓风险溢价不过是对投资人所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其大小可能因历史時段、行业划分或公司类型而有所不同。
在债券市场上,这种确定性同样存在。
据花旗银行本兹查威尔的测算,美国债市信用风险溢价的对数呈现为信用评级和累计违约率的线性函数,而信用风险溢价对其波动率的比率在不同信用评级之间呈常数状态。
前者是说,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忠实地反映了信用违约风险(概率);后者则是说,每单位波动率的风险溢价并不因信用评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而不同信用风险的投资人都得到了与其风险相匹配的回报。
但困惑在于,不是所有的金融市场都表现出这样鲜明的关系。
在日本,至少在早期,债权的收益率对风险的变化并不敏感。
在我国,有研究显示,股市的风险溢价并不显著,甚至于有倒挂的现象。
尽管我国债权市场收益率与风险呈正常的相关关系,但上述信用风险溢价与信用评级以及累计违约率的关系,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没有足够的数据予以验证。
巴菲特一生最经典的演讲,段永平自...

巴菲特一生最经典的演讲,段永平自...段永平:建议你看下巴菲特1998年在Florida university的那个演讲。
可以多看几次,看到明白为止哈。
这个演讲(交流)我听了不下10次,非常值得仔细听。
这篇文章是转载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学习,我英文不好,就我自己找了一个中文字幕版,上传到了B站,方便学习,同样英文不好的也可以去看看,视频链接:网页链接我已经看过5遍以上了,后边我会逐条写下我的想法,老巴的东西和大道的一样好!以下是全文!巴菲特:(手持麦克风)测试,1 百万、2 百万、3 百万。
我先简单说几句,把大部分时间留下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我想聊聊大家关心的话题。
请各位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刁钻。
你们问的问题越难,才越好玩。
什么都可以问,就是不能问上个月我交了多少税,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各位同学,你们毕业之后未来会怎样?我简单说说我的想法。
各位在这所大学能学到大量关于投资的知识,你们将拥有成功所需的知识。
既然各位能坐在这里,你们也拥有成功所需的智商,你们还有成功所需的拼劲。
你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最后你到底能否成功,不只取决于你的头脑和勤奋。
我简单讲一下这个道理。
奥马哈有个叫彼得·基威特的人,他说他招人的时候看三点:品行、头脑和勤奋。
他说一个人要是头脑聪明、勤奋努力,但品行不好,肯定是个祸害。
品行不端的人,最好又懒又蠢。
我知道各位都头脑聪明、勤奋努力,所以我今天只讲品行。
为了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做个游戏。
各位都是 MBA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很了解自己周围的同学了。
假设现在你可以选一个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 10% 的收入。
你不能选富二代,只能选靠自己奋斗的人。
请各位仔细想一下,你会选班里的哪位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 10% 的收入。
你会给所有同学做个智商测试,选智商最高的吗?未必。
你会选考试成绩最高的吗?未必。
你会选最有拼劲的吗?不一定。
因为大家都很聪明,也都很努力,我觉得你会主要考虑定性方面的因素。
巴菲特最推崇的十本书:证券分析

巴菲特最推崇的十本书:证券分析刘建位 2010-11-04 08:52:02核心提示: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是:阅读。
如何成为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者?巴菲特研究者刘建位的回答是:读巴菲特读过的书。
今后一段时间,刘建位将在21世纪网专栏中推出系列文章,告诉你巴菲特推崇哪些投资书籍,并从哪些书中得到启示。
此篇为该系列的第一篇。
很多人知道三个犹太人的著作改变了世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物理世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改变了心理世界;马克思的《资本论》改变了人类世界。
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个犹太人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改变了投资世界。
证券分析这本巨著在过去长达70年间共发行了五版,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格雷厄姆在本书中首次确立了证券分析的基本原则,把证券分析提升为一门科学,因此被称为‚证券分析之父‛。
纽约证券分析协会强调格雷厄姆‚对于投资的意义就像欧几里得对于几何学、达尔文对于生物进化论一样重要‛。
格雷厄姆‚给这座令人惊叹而为之却步的城市——股票市场绘制了第一张可以依赖的地图,他为价值投资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股票投资与赌博几乎毫无差别。
价值投资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
1927年格雷厄姆开始准备写作这本书。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他讲授投资课程,格雷厄姆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有人记录他的讲课内容。
当时一位年轻的助教大卫•多德自愿记录,他几乎记下了格雷厄姆讲的每一句话。
在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格雷厄姆整整用7年时间才写出《证券分析》这本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写作证券分析这7年是格雷厄姆一生最动荡的7年。
1927年时美国进入大牛市,1929年道琼斯指数最高涨到348点。
随后连续3年暴跌1932年最低跌到42点,跌幅高达89%。
格雷厄姆本人牛市时是百万富翁,1932年几乎倾家荡产。
格雷厄姆先是取得投资生涯最辉煌的成功,很快又遭受了最大的失败。
巴菲特三大经典演讲稿原文

巴菲特三大经典演讲稿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投资心得和经验。
我相信,这些经验
不仅仅适用于投资领域,也可以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投资的第一点,那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到长期的收益。
这就好比是种树,虽然种下去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但只有坚持不懈地投入,才能最终收获硕果。
其次,我认为投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市场波动时常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短
期的波动而盲目行动。
耐心等待,耐心观察,才能找到真正的投资机会。
正如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左右。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
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坚定自己的投资理念。
总的来说,投资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艺术。
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耐心等待,同时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英汉)

Is the Graham and Dodd “look for values with a significant margin of safety relative to prices” approach to security analysis out of date? Many of the professors who write textbooks today say yes. They argue that the stock market is efficient; that is, that stock prices reflect everything that is known about a company's prospects and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There are no undervalued stocks, these theorists argue, because there are smart security analysts who utilize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ensure unfailingly appropriate prices. Investors who seem to beat the market year after year are just lucky. “If prices fully reflect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sort of investment adeptness is ruled out,” writes one of today's textbook authors.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英汉双语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巴菲特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Is the Graham and Dodd "look for values with a significant margin of safety relative to prices" approach to security analysis out of date? Many of the professors whowrite textbooks today say yes. They argue that the stock market is efficient; that is,that stock prices reflect everything that is known about a company's prospects and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There are no undervalued stocks, these theorists argue,because there are smart security analysts who utilize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ensure unfailingly appropriate prices. Investors who seem to beat the market year after year are just lucky. "If prices fully reflect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sort of investment adeptness is ruled out," writes one of today's textbook authors.格雷厄姆与多德追求“价值远超过价格的安全保障”,这种证券分析方法是否已经过时?目前许多撰写教科书的教授认为如此。
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换言之,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公司一切己知的事实以及整体经济情况:这些理论家认为,市场上没有价格偏低的股票,因为聪明的证券分析师将运用全部的既有资讯,以确保适当的价格。
投资者能经年累月地击败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
“如果价格完全反应既有的资讯,则这类的投资技巧将不存在。
”一位现今教科书的作者如此与写道。
Well, maybe. But I want to present to you a group of investors who have, year inand year out, beaten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stock index. The hypothesis that theydo this by pure chance is at least worth examining. Crucial to this examination is the fact that these winners were all well known to me and pre-identified as superior investors, the most recent identification occurring over fifteen years ago. Absent thiscondition - that is, if I had just recently searched among thousands of records to select a few names for you this morning -- I would advise you to stop reading right here. I should add that all of these records have been audited. And I should further add that I have known many of those who have invested with these managers, and the checks received by those participants over the years have matched the stated records.或许如此!但是,我要提供一组投资者的绩效供各位参考,他们长期的表现总是超越史坦普500 种股价指数。
他们的绩效即使纯属巧合,这项假说至少也值得我们加以审查。
审查的关键事实是,我早就熟识这些赢家,而且长年以来便视他们为超级投资者,最近的认知也有十五年之久。
缺少这项条件——换言之,如果我最近才从成千上万的记录中挑选几个名字,并且在今天早上提供给各位——我建议各位立即停止阅读本文。
我必须说明,所有的这些记录都经过稽核。
我必须再说明,我认识许多上述经理人的客户,他们长年以来所收取的支票确实符合既有的记录。
Before we begin this examination, I would like you to imagine a national coin-flipping contest. Let's assume we get 225 million Americans up tomorrow morning and we ask them all to wager a dollar. They go out in the morning at sunrise, and they all call the flip of a coin. If they call correctly, they win a dollar from those who called wrong. Each day the losers drop out, and on the subsequent day the stakes build asall previous winnings are put on the line. After ten flips on ten mornings, there will be approximately 220,000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have correctly called tenflips in a row. They each will have won a little over $1,000.在进行审查之前,我要各位设想—场全国性的掷铜板大赛。
让我们假定,全美国2.25 亿的人口在明天早晨起床时都掷出一枚一美元的铜板。
早晨太阳升起时,他们都走到门外掷铜板,并猜铜板出现的正面或反面。
如果猜对了,他们将从猜错者的手中赢得一美元。
每大都有输家遭到淘汰,奖金则不断地累积。
经过十个早晨的十次投掷之后,全美国约有2.2 万人连续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
每人所赢得的资金约超过1000 美元。
Now this group will probably start getting a little puffed up about this, human nature being what it is. They may try to be modest, but at cocktail parties they willoccasionally admit to attractive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sex what their technique is,and what marvelous insights they bring to the field of flipping.现在,这群人可能会开始炫耀自己的战绩,此乃人的天性使然。
他们可能保持谦虚的态度,但在鸡尾酒宴会中,他们偶尔会以此技巧吸引异性的注意,并炫耀其投掷铜板的奇异洞察力。
Assuming that the winners are getting the appropriate rewards from the losers, inanother ten days we will have 215 people who have successfully called their coin flips 20 times in a row and who, by this exercise, each have turned one dollar into a little over $1 million. $225 million would have been lost, $225 million would have beenwon.假定赢家都可以从输家手中得到适当的奖金,再经过十天,约有215 个人连续二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个人并赢得大约100 万美元的奖金。
输家总共付出2.25 亿美元,赢家则得到2.25 亿美元。
By then, this group will really lose their heads. They will probably write bookson "How I turned a Dollar into a Million in Twenty Days Working Thirty Seconds a Morning." Worse yet, they'll probably start jetting around the country attending seminarson efficient coin-flipping and tackling skeptical professors with, " If it can't bedone, why are there 215 of us?"这时候,这群人可能完全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中:他们可能开始著书立说:“我如何每天早晨工作30 秒,而在二十天之内将—美元变成100 万美元。
”更糟的是,他们会在全国各地参加讲习会,宣扬如何有效地投掷铜板,并且反驳持怀疑态度的教授说,“如果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会有我们这215 个人呢?”By then some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 will probably be rude enough to bring up the fact that if 225 million orangutans had engaged in a similar exercise, the resultswould be much the same - 215 egotistical orangutans with 20 straight winning flips.但是,某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粗鲁地提出—项事实,如果2.25 亿只猩猩参加这场大赛,结果大致上也是如此——有215 只自大的猩猩将连续赢得20 次的投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