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中医护理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中医护理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一、中医护理专业设置的背景及理由(一)开设中医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

我国护理教育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的全面照顾,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中医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在老龄化社会中,大医院推行分级诊疗,基层医院承担着更多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契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获得基层百姓的喜爱。

目前与经济社会进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我区护理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护士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配置不够合理,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服务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延伸护理等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广西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为满足临床工作需求,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要增加注册护士总量;要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老年护理、加快社区护理发展、增加中医护理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作用。

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是护理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向。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模式构建及探讨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模式构建及探讨

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内

制定培养方案
优化教学资源
根据中医专科护士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培 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 置、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内容。
加强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优化教 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科研创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 力和专业技能。
05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 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 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展望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 士并轨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中医院校和中医专科医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规 模将逐步扩大,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教育。
并轨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该模式通过院校协同的方式,将中医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 士的培养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课程设置、 教学团队、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 士并轨培养的现状
并轨培养模式的成果
通过并轨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医专科护士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院校护理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满足社会 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
02
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专科 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 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现状
中医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现 状
并轨培养模式的背景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 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现代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提出了基于院校协同的中医 专科护士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并轨培养的模式。

中医院中医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探索

中医院中医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探索

中医院中医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探索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范畴由单纯疾病护理向预防保健护理拓展,中医护理已成为护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伴随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振兴中医护理事业,教育是基础,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与精华,是指导临床开展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1]。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中,明确指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见,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与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教育是一个学科的先行和基础,那么,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教育教学水平,则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先行条件。

目前,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多体现在饮食调养指导、中药用药护理指导和生活起居指导几个方面,没有渗透予整个护理过程,而现阶段的中医院中医护理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1 起点不同:中医院的护士绝大部分毕业于西医护校和西医高等院校,西医院校对中医的教学相对欠缺,只有小部分护士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的经历,且中医各院校水平也良莠不齐,尽管医院经常开展培训班,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临床应用较少,造成护士对这些技术的认识不到位;2 对中医的态度不同:每个护理人员对中医的信任和兴趣也决定其中医素养;3 环境不同:各个科室对中医的运用不同,如针灸科、传统疗法、中医经典等科室护理人员对中医运用多,理解透彻;而急诊、ICU等相对较弱;各因素均影响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和操作水平。

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整体水平是关键!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院护士的在职培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3]。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解 放 军 护 理 杂 志
n r“ r s

n r A J Ch i n PLA
De c e mb e r 2 0 1 3, 3 0 ( 2 3 )
论 著
我 国护 理 学 硕 士研 究 生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研 究 状 况 的 文 献分 析
李芳芳 , 顾 申, 姜 安 丽 ( 第二 军 医大 学 护 理 学 院 , 上海 2 0 0 4 3 3 )
【 摘要 】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 , 了 解 目前 我 国护 理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研 究 的 情 况 。方 法 运 用 文 献 研 究 法 对 我
国护 理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研 究 状 况 的相 关 文献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J i a n g An l i , E— ma i l : a l j i a n g 0 0 @s i n a . c o i p q o n e m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u r r e n t c u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me n t f o r n u r s i n g s t u d e n t s wi t h ma s t e r
我 国护 理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的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参 照 了 医
学专业研究 生的课程设置 , 与 国外 护 理研 究 生 课 程 设 置 有 显 著 区 别 ; 受 学科 定位不 明 、 培 养 目标 不 清 的 影 响 , 专 业 课 程 数 量

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本科实验课程体系

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本科实验课程体系

生 为 主 体 组 织 教 学 , 学 生 以 组 为 单 位 , 据 教 师 提 出 的学 习 任 即 根
务 进 行 课 前 预 习 , 过 独 立 思 考 与 小 组 讨 论 完 成 实 验 项 目, 师 通 教
理 人 才 的 关 键 。不 断 改 革 实 验课 程 体 系 、 证 整体 护理 的 实 施 , 保
护生 能力要求 , 结出其应 具备 的能力包括 : 床 护育 能 力 , 区护 理 及 相 关 能 力 , 判 性 思 维 能 管 社 评 力 , 强 的 创 新 能 力 和 实 践 能力 等 。 评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 通 交 流 较 沟 能 力 、 床 整 体 护 理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是 目前 国 内 外 一 致 公 认 的 临
士 核 心 能 力 。 18 9 6年 , 国 护 理 学 院 学 会 ( AC 制 定 了 “ 美 A N) 护
理 专 业 本 科 教 育标 准 ” 此 后 不 断 修 订 , 2 0 , 于 0 8年 的标 准 中指 出 护 理 本 科 生 毕 业 时 应 具 备 评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 流 能 力 、 估 能 交 评 力 、 证 护 理 能 力 、 理 治疗 能 力 等 9种 能 力 。 2 循 护 ] O世 纪 9 O年 代 , eb r_ 提 出 了护 理核 心 能 力 教 学 模 式 , 定 和 描 述 了包 L n ug5 界 括评 估和 干预 能力 、 流 能力 、 判性 思维 能力 、 导 能力等 8 交 评 领 项 本 科 护 生 应 具 备 的核 心 能 力 。英 国 护 士 与 助 产 士 协 会 在 针 对 本科护理教 育的《 注册 前 护 士 教 育 标 准 》 中指 出 护 生 毕业 时 应 具 备 交 流 能力 、 理 实 践 和 决 策 能 力 、 导 管 理 和 团 队 合 作 能 力 护 领 等 。国内, 自教 育 部 高 等 教 育 司 规 定 了 护 理 本 科 毕 业 生 应 具 备 7 知 识 和 能 力 后 , 多 研 究 者 对 本 科 护 生 应 具 备 的 能 力 进 行 项 许 了 积 极 的研 究 和探 索 。 沈 宁 r 指 出 ,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 床 决 策 6 评 临

中医护理学专题研究

中医护理学专题研究

中医护理学专题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的一门学科。

本专题旨在深入探讨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医护理学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1. 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研究:分析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探讨其与现代护理学的异同,并展望中医护理理论在现代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2. 中医护理实践方法研究:详细介绍中医护理的操作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以及中医独特的护理方法,如食疗、拔罐、刮痧等,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其疗效和适用范围。

3. 中医护理诊断与评估研究:探讨中医护理诊断的特点和方法,如望形色、闻气味、问病史、切脉象等,以及如何将这些诊断方法与现代护理评估相结合,以提高护理质量。

4. 中医护理教育与培训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教育的现状和挑战,探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5. 中医护理科研与发展趋势研究:概述中医护理科研的现状,分析中医护理科研中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中医护理科研的发展方向和方法,以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中医护理学的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和发展趋势。

2. 临床观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护理实践案例,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医护理的疗效和经验。

3. 专家访谈:邀请中医护理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观点和建议。

4. 比较研究:将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探讨中医护理学在现代护理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

四、预期成果1. 形成一篇系统、全面的中医护理学专题研究报告,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15期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服务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对护理专业的教育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0年我国开始设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主,重视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3个方面的专业属性[2],其中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培养我国护理专业进程中的生力军提供理论依据。

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核心能力的概念:核心能力是由美国学者Prahalad 和英国学者Hamel 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在组织中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3],特别是在平衡多种技能中的不同之处和吸纳融合多个技术流派的学识方面”。

McLagan 则在个人层面将核心能力定义为“是描述职工为了达到卓越的业绩所需要具备的学识、技术和特征”,这个能力可以用作公司人才竞选、绩效评价与薪酬等级评估和员工培训发展的重要依据[4]。

总之,核心能力是广泛地存在于组织之中,是能够促进组织及个人发展的必要因素。

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美国是最早将核心能力应用到护理学中的国家,并提出护理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喜好及个人需求;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服务;了解并期望获得循证医学实践知识;促进护理质量和安全;重视并运用信息,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信息管理和决策的能力[5]。

我国王章安等人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后概括出护理核心能力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专业角色和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法律和伦理实践、评判能力和个人特征的有机结合与实践能力的统一[6]。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核心能力[7]。

谭静等人认为,核心能力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特征的综合体,该能力在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岗位后,对其护理质量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8],綦盛楠等人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9]。

××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 目 简 况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止年月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学校名称 所在学校 项 目 主 持 人 主要教学改 革和科学研 究工作简历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通讯地址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电话 性别 出生年月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邮政编码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
[2]王婷,胡淑平,钟玉杰.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 国际护理学志, 2006, 25(5): 378-379. [3]丛笑梅,姚景鹏.护理硕士教育与护理硕士的使命[J].中华护理杂 志,1996,31(5):291. [4]孟小平,张岩波,刘中国,等.浅议地方医学院校护理学研究生的培 养[J].护理研究, 2002,16(5):302-303. [5]符丽燕,朱念琼.浅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思路[J].护理研 究,2004,18(11A): 2061-2062. [6]单伟颖,安文忠,单伟超,等.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新 进展[J].护理究,2004,18(4B):742-743. [7]王仙园,周娟,罗羽,等.论护理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 杂志,2004,19(13):27. [8]单伟颖,安文忠,单伟超.我国护理硕士教育培养方式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04,18(4A):587. [9]朱海利,陈洪华,任小红.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 研究,2006,20(8A):1983. [10]沈宁,牛学胜.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 华护理教育,2004,2(2):57-59. [11]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d nursing[M]. Washington:AACN,1996:3. [12]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博士的现状与发展 [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20(5):42-44. [13]葛云云,龚孝淑.浅谈文化能力与人文素质的联系[J].护理 究,2004,18(7A):1131. [14]张彩虹,曹和安.护理教育应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思考[J].护理研 究,2004,18(11A):1885. [15]袁长蓉,陈国良,王志红.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J].护理研究,2004,18(12A):2081 . [16]单伟颖,安文忠,刘亚莉,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研 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6,21(4):297-2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e r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i n TCM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3 0 c o u r s e s we r e s e t u p i n c l u d i n g 4 mo d u l e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b i l i t y, p r o f e s — s i o n a 1 d e v e l o p me n t a b i l i t y , c r i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e h u ma n i s t i c q u a l i t y f o r me d . C o n e l u s i o n :Th e c u r r i c u —
t e n c e o f nur s i ng ma s t e r pos t gr a du a t e s i n TCM u ni v e r s i t i e s . Me t ho d s:De l p hi me t ho d wa s u s e d t o c o nd uc t t wo r o und s o f e xpe r t c on s u l t a t i o n f o r al t e r na t i ve c ou r s e s .Re s u l t s :Th e e f f e c t i ve r e c ov e r y r a t e o f t wo r ou nds e x pe r t c on s ul t a t i o n q ue s t i o nn a i r e we r e 85 . 7 0 a n d 8 6. 6 7 . Co e f f i c i e n t o f e xp e r t a u t ho r i t y de gr e e wa s 0 . 82 2~ O . 86 0, t h e o pi n i o n c o o r d i na t i on c o e f f i c i e nt wa s 0. 23 1 ~ 0. 2 42( Pd 0 . 00 1), a n d t he r e w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ni f i c a nt d i f f e r — e n c e, t ha t s h owe d t h a t t h e c oo r di na t i on of e x pe r t o p i n i o n wa s g d od . Ar o un d t he c o r e c o mp e t e nc e o f n ur s i ng ma s —
d on g 5 l 0 0 06 Chi b j e c t i v e : To p r o b e i n t o s u i t a b l e c u r r i c u l u m s e t u p o f n u r s i n 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r e c o mp e —
摘要 : [ 目的] 以 中医院校护理硕 士研 究生的核 心能力为基础 , 探 讨与之 相适 宜的 中医院校 护理硕 士研 究生课 程设 置。[ 方法] 采用
D e l p h i 法 对 备 选 课 程 进 行 两轮 专 家 咨 询 。 [ 结 果] 两 轮 专 家咨 询 问 卷 有 效 回 收 率 分 别 为 8 5 . 7 1 %和 8 6 . 6 7 。专 家权 威 程 度 系数 为 0 . 8 2 2 ~0 . 8 6 0 , 意 见 协 调 系数 为 0 . 2 3 1 ~0 . 2 4 2 ( 均 P <0 . 0 0 1 ) , 具 有统计 学意 义, 说 明 专 家 意 见 的协 调 性 好 。 围 绕 . 中 医院 校 护 理 硕 士 研 究 生核 心 能 力 设 置 了 由专 业 能 力 、 专业发展能力 、 评判性思维能 力、 人 文 素 质 4个 模 块 组 成 的 3 O门课 程 。[ 结论] 中 医 院校 护 理 硕 士 研 究 生课 程 应 根 据 核 心 能 力 并 结合 中 医院 校 特 色进 行 设 置 , 对 建 立 吏 科 学 的 中 医 院校 护 理 硕 士研 究 生’ 的课 程 体 系具 有 重 要 的 参考价值 。 , 关键词 : 课程设置 ; 核心能力 ; 中 医院 校 ; 护 理 硕 士研 究 生 ; 专 家 咨询
Ru a n Xi a o l i , Lu Yo n g me i , Ji a Li , e t a l( Nur s i ng Col l e g e o f Gu a n gz h o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e s e Me di c i n e, Gu a ng —
护理研 究 2 0 1 5年 2月 第 2 9卷 第 2期 下 旬 版 ( 总第 4 9 4期 )
・ 6 7 7 ・
基 于 核 心 能 力 的 高 等 中 医 院 校 护 理 研 究 生 课 程 设 置 的 初 步 研 究
阮小 丽 , 卢咏 梅 , 贾 立。 何 龙凤 。 杨 建雯
I n i t i a l s t u dy o n c u r r i c u l u m s e t u p o f n ur s i n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o f b a s e d o n c o r e c o m pe t e nc y i n hi g h e r TCM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