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_1
语文:2.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3)

(3)实验· 试验 “实验”指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 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指试探观察, 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例句: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 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 实验 这三项实践中 来。 ②联合国决议对朝鲜核试验 表示谴责, 要求朝方放弃核 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 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 施。
下 定 义 : 如 “ 冷 有 一 个 极 限 —— 最 低 的 温 度 是 -273.16℃,叫做‘绝对零度’”。 作诠释:如“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 度”。 举例子: 如“比如, 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 „„”。 作比较:如“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 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 列数字:如“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 1/4 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2.形象的描述,大大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 本文对超低温现象的描述,无论是物理现象,还是 实验室的实验, 都生动形象, 妙趣横生。 如“闷葫芦”、 “银铃般清脆的响声”、“煤灰似的一团粉末”、“摆 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此类描述比比皆是,极富情 趣。
3.比喻通俗。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奇妙的现象”部分写:“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 就直, 要弯就弯, 非常‘听话’, 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 铅变得非常‘倔强’, 富有弹性, 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 恢复原状。 ”一个奇妙的物理现象用浅显的语言就交代 得非常明白。 4.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
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 “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 说明: 科学家不畏艰难,执著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 于”用词精确、严密。
粤教版精品教案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1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教案策略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低温,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现象。
(2)能力目标:从文中筛选信息;准确理解概念。
(3)情感目标:展望对运用超低温的运用前景,激发科学探索与创造兴趣。
2、教学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3、教学难点:把握概念4、主要方法:讨论探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材料:1967年1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一所小学的疗养所里,一位对人体冷冻一直很感兴趣的73岁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即将死于肺癌。
在他床边的是洛杉矶人体冷冻学会的几位成员。
下午6点半,他的病情加重,开始气喘。
不久,他的私人医生宣布他已经死亡。
人体冷冻学家们迅速将他的遗体同一台心肺机连在一起,供给他营养物和氧气,以便保护脑部不至于再受损;同时,为防止血液凝结和活组织中形成冰晶,向遗体注射肝素和二甲基亚砜。
接下来,冷冻学家们将其遗体置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使体温慢慢下降至冰点附近,之后关掉心肺机。
到午夜2点,遗体体温停留在干冰的温度上(-74.5℃左右)。
这时,冷冻学家们把贝德福德的遗体放入注满温度在-320F(相当于-197℃左右)液态氮的贮存器腔内,贝德福德的遗体在几秒钟内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
几天之后,容器带着他的遗体被空运到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等待能治疗晚期癌症并且有办法使刚死亡的机体与组织恢复生命的那一天。
2、导入语:是什么让这位物理学教授能等到医学可以治好他的癌症那一天呢?——是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那么,什么是超低温世界?超低温世界有何奇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3、作者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新著:“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陈云之路》、《胡乔木传》、《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等。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科学小品
(1)概念:科技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 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 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即以科学 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 说明文。 (2)主要特点: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 内容的通俗性。 (3)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 子、做比较、打比方、列图表、引资料、作全释等
奇妙之处具体表现 ﻼ ﻼ ﻼ ﻼ ﻼ 空气变成了浅蓝色; 鲜花浸过液态空气后变脆; 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发出荧光; 水银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 铅变得非常倔强而有弹性;铅做的铃铛浸过 液态空气后摇起来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ﻼ锡会碎成一团粉末; ﻼ氦会出现“超流现象”; ﻼ导线会出现超导现象。
课堂学习
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科学词典撰写“超 低温现象”条目(下定义)。(提示:先答什么是超 低温,再答会产生什么现象) 超低温现象是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 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出现与常温下截然不 同的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 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 的奇特现象。 超低温现象是一种物质(或物体)处在零下一 二百摄氏度的温度(最低温度-273.16℃)中,随着 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的和常温状态下色彩、质地、 柔韧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奇特现象。
叶永烈简介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 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 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 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 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 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粤教版必修三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3篇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
②学习从科技说明文中提炼并筛选信息。
③ 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应用前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经常都会有“冷”或者“热”的感受,你认为最冷莫过于什么?其实, 冷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最冷的“超低温世界” 。
二、作者简介:叶永烈, 1940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 作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 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
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 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三、诵读文本 ?整体感知1、补充词语解释:[广寒宫 ] 传说唐玄宗于八月十五日游于月中,看到一座宫府,题名为“广寒清虚之府” 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 。
[面目全非 ] 形容相貌改变得很厉害,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
[闷葫芦 ] 课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声响不清脆的葫芦。
可用来比喻难以猜测,令人纳闷的 话或事情。
[小巧玲珑 ] 小巧:小而灵巧 ;玲珑:精巧细致。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悠然自得 ] 悠然:闲散舒适的样子。
自得:内心得意欢畅。
生活闲散舒畅,自觉得意。
2、基本解读(1)、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采用了五个小标题,请筛 选文中关键信息分别归纳其主要内容。
冷的极限又称为什么?( 2)、什么是 \'超低温 \'?什么叫 \'超低温现象 \'?它的奇妙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超低温目前得到了哪些应用?除此之外,它还会有那些应用前景?请说说你的见多 识广 。
粤教版必修三《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2 .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3 .理解说明文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①自学辅导②学以致用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流程:布置预习,初解课文内容。
第二单元预习题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骼()栖 ( ) 居啮()齿牲畜 ( ) 畜 ( ) 牧拨弄 ( ) 弄 ( ) 堂衍()生契()机数轴()博读者一粲()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孜孜以求:不足为奇:迎刃而解:3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
①“数”②“超低温”③“污染”4.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5 .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列出来,并且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可以参看语文课本第 52 页的知识短文《说不尽道得明》。
预习题答案:1 .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骨骼( gé)栖 (q ī ) 居啮( niè)齿牲畜 (chù) 畜 (xù) 牧拨弄 (nong) 弄 (lòng) 堂衍( yǎn )生契( qì)机数轴( zhóu )博读者一粲( càn )2 .解释词语。
不可逆转:不可改变方向。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孜孜以求:勤勉的追求。
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
迎刃而解: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解决。
3 .分别用不超过 12 字的一句话概括这三篇科学小品各自所说明的主要对象的特点;①“数”:不断发展,都由实物原型,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数字中充满诗情画意。
②“ 臀隆保毫阆乱欢 偕闶隙龋 矶辔镏实男灾试谡庋 牡臀孪禄岱⑸ 肫湓诔N孪峦耆 煌 谋浠 ?nbsp;③“污染”:无法挽救,不可逆转,逐步升级,日趋严重。
4.请你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答案略。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教案

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叶永烈, 1940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2) 基本解读。
又如最后一节“诱人的幻想”。
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利用“生命冷藏”来解决星际旅行这一难题的可能性,作者先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金鱼在超低温的液态空气中变得硬邦邦的,但经过 10-15 秒之后放回温水中,它居然复活了 ! 这一挑战人们常识的有趣实验使作者后面介绍的设想变得容易理解了。
全文以小标题分节,清晰地标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冰雪不足以言冷”引出话题,介绍“绝对零度”概念;“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重点介绍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广泛的应用”介绍超低温技术在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诱人的幻想”则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续人的寿命的设想。
作者由一个基本概念人手引入“超低温”的话题,然后分别介绍现象及其应用,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了超低温研究这一科学研究领域。
(3) 问题探究。
课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
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些拓展探究,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超低温研究的最新资料,了解其在作者本文写作之后这段时间里的新进展,以此进一步阐发课文中的一些内容。
比如,关于液态氦的“超流现象”有无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超低温技术的应用有何新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展开想像,编写科幻故事。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教学设计1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低温概念及其相关知识;2.学习材料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安全知识;3.掌握液氮的制备和使用方法;4.学习超低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步骤1.引入本节课主题为“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我们经常听到低温、温度、凝固等等,但超低温真的让人感到惊奇。
你知道吗?世界上的最低温度是-273.15℃,也就是绝对零度。
那么,何为超低温呢?2.讲解1)超低温的概念及其特点;2)讲解液氮的制备和使用方法;3)讲解超导材料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1)观察液氮与各种物质接触后的化学反应;2)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问题;3)开展超导材料的实验操作。
4.总结1)再次强调超低温实验中的安全问题;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到超低温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3)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三、课堂评价1.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液氮的应用,并给予简短的汇报。
2.测试评价设计简单的选择题或实验题目,测试学生对超低温实验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的认识程度。
四、教学亮点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超低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2.融入科技应用,在学习之余,增加了学生的科技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意识。
3.强调了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加注意安全问题。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采用提前介绍安全知识,加强实验安全防范措施等方法,做到操作规范、安全有保障。
六、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实验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超低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探究精神,教学效果明显本节课通过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操作液氮,加深了对超低温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学中提高了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加注意安全问题。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设计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
②学习从科技说明文中提炼并筛选信息。
③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应用前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经常都会有“冷”或者“热”的感受,你认为最冷莫过于什么?其实,“冰”并不是最冷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最冷的“超低温世界”。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补充词语解释:[广寒宫]传说唐玄宗于八月十五日游于月中,看到一座宫府,题名为“广寒清虚之府”。
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
[面目全非]形容相貌改变得很厉害,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
[闷葫芦]课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声响不清脆的葫芦。
可用来比喻难以猜测,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小巧玲珑]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悠然自得] 悠然:闲散舒适的样子。
自得:内心得意欢畅。
生活闲散舒畅,自觉得意。
六、总结方法:所谓“提炼并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等。
以及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
③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⑥文章的标题。
⑦文后的注释等。
选择题中,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叙述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
②表述对象变化。
③角度转换。
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
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教学目的】、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想】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读懂文,理解其主要内容。
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些拓展探究,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超低温研究的最新资料,了解其在作者本文写作之后这段时间里的新进展,以此进一步阐发文中的一些内容。
比如,关于液态氦的“超流现象”有无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超低温技术的应用有何新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及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展开想象,编写科幻故事。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讨【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语我们经常赞叹:世界真奇妙!是啊,世界本身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我们一次又一次为之惊叹。
而世界的奇妙往往深藏不露,要掀开它的面纱,要靠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成果又往往离我们较远,要靠科普作品的宣传。
我们自降生到人世间之日起,我们已经对寒暖有了真切感受。
隆冬时节,冻得发抖,我们会说:真冷!但我们不知道这“冷”会冷到什么程度,冷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现象。
让我们走近这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补充词语解释【广寒宫】传说唐玄宗于八月十五日游于月中,看到一座宫府,题名为“广寒清虚之府”。
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
【面目全非】形容相貌改变得很厉害,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
【闷葫芦】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声响不清脆的葫芦。
可用来比喻难以猜测,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小巧玲珑】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悠然自得】悠然:闲散舒适的样子。
自得:内心得意欢畅。
生活闲散舒畅,自觉得意。
2、感知文本内容文分节写作,用小标题标示各节内容重点。
第一节“冰雪不足以言冷”旨在引出话题,从人们常用“冰冷”两字来形容冷谈起,谈到南极、北极,谈到“广寒宫”,谈到远离太阳的海王星,谈到人们对冷的种种猜测,最后介绍“绝对零度”概念。
第二节“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的奇特现象:“液态空气”及鲜花、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中的变异;水银、铅、锡、铜等金属物质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性状变化;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液态氦所呈现的“超流现象”,等等。
第三节“没有电阻的导线”介绍超低温世界中的超导现象:由科学家最初从水银发现“超导现象”谈起,谈到用铅做超导实验,谈到人们发现更多具有超导现象的金属与合金,还谈到超导现象在当代的一些应用。
第四节“广泛的应用”介绍超低温技术在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在钢铁工业上用超低温处理钢铁制品,在农业上用超低温来锻炼种子,在液态空气工业上把空气中不同气体分开,在医学上用超低温技术保存药品和制成冷刀,在宇宙航行中用超低温技术检验设备,在科学研究中为人们提供帮助,等等。
第五节“诱人的幻想”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续人的寿命的设想:从生物学家拿金鱼做“生命冷藏”实验谈起,谈到人们对延长动物和人寿命的办法的种种探索,进而设想未来人类在星际旅行中延续寿命的前景。
【思路探微】文由介绍“绝对零度”的概念入手,引出“超低温”的话题,然后,就这个话题谈了超低温世界中的种种奇妙现象和人们对这些奇妙现象的探究,介绍了超低温技术在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提出用“生命冷藏”技术实现宇宙旅行的诱人幻想,引导读者较全面浏览了超低温研究这一科学技术领域。
3、画出结构简图冰雪不足以言冷探究最低温度南极还不算最冷引出话题广寒宫名副其实海王星亦非最冷液态空气的奇妙罗列奇妙现象各种金属的奇妙进入话题超流现象的奇妙超导现象的应用列举种种应用各行各业的应用延伸话题生命冷藏的前景4、筛选关键信息文的标题是“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文介绍了种种超低温现象,这“超低温现象”的“超”体现在哪儿?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在,许多物质在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
如:“液态空气”及鲜花、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中的变异;水银、铅、锡、铜等金属物质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性状变化;在超低温世界中的液态氦所呈现的“超流现象”;许多金属和合金在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等等。
【领悟内涵】文介绍了超低温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说明了什么是超低温,在超低温状态下产生了哪些奇妙现象,着重介绍超低温技术的应用及其前景。
第二时、开阔视野深入探究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A、超低温世界存在着许多奇妙现象及其应用B、超低温世界是怎样形成的、超低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前景D、超低温世界②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A、从概念到形象的逻辑顺序B、从形成到发展的时间顺序、化抽象为具体的逻辑顺序D、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③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6、精读文•品析鉴赏①精湛的写作技巧超低温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世界,存在着许多超出人们常识的奇妙现象。
作者正好抓住这点做,从人们常识出发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妙现象,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使得妙趣横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比如开头一节,从“冰冷”二字入手,先点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一步一步说出南极北极、月亮背面、海王星这些一处比一处冷的地方,吸引读者思考“冷”的题,先让读者朝温度可以无止无尽地低下去的方面猜测,这样层层铺垫之后,才指出冷有极限,推出“绝对零度”这一陌生概念,让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吸取新知识的满足感。
又如最后一节,作者首先介绍了一个挑战人们常识的有趣实验:把金鱼放到超低温的液态空气中即已变得硬邦邦的了,经过10-1秒之后放回温水之中,它却居然复活了。
由此入手,作者把“生命冷藏”这一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表达得浅显易懂,让读者理解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冷藏生命来解决星际旅行难题的可能性。
②清晰的篇章条理这篇条理很清晰,分节写作,每小节一个小标题,标示内容重点,也显示内容的递进关系。
全文内容安排属层进式,表现为:从探究最低温度入手,引出超低温世界的话题;继而多方面展示超低温世界的奇妙景象,进入话题,然后从多角度展现超低温技术应用的情景,拓展话题。
层层递进,步骤井然。
各章节的内容安排,有层进式,也有并列式。
第一节探究最低温度,用了层进式;第二节介绍超低温世界的种种奇妙现象,用并列式;第三节介绍超导现象及其应用,则用层进式;第四节又用并列式介绍超低温技术的应用;第五节则用层进式展示星际旅行的诱人前景。
各种结构形式的交错使用,做到了各尽其妙,而又富于变化。
【点击写作知识】写科学小品,在内容方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语言方面要做到通俗、生动。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某种现象,你要把这一现象告诉别人,必须弄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个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几个事物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产生的。
写事理说明文,先要把事物的现象说出来,要说得简明、扼要,紧扣事物的特点;然后再写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写时要做到清楚、明白,力求通俗,要抓住关键,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恰当的说明手法.举例子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和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变弱的例子,说明超导现象。
这两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2.作比较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拿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冷子管”跟电子管和半导体晶体管比较,生动地说明前者体积小、用电省、性能灵敏等优点。
又如在“诱人的幻想”一节,叙述科学家拿金鱼做实验时的两种情况作比较:让金鱼的温度慢慢降低,降到100多摄氏度,它就再也无法复活,而快速让它降低温度,却能够复活。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生命冷藏”的条要求。
3.下定义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指出“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在“奇妙的现象”一节,指出“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在同一节还指出“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这三个地方运用下定义说明手法,准确说明概念,让读者获得一种清晰的认识。
4.作诠释如在“冰雪不足以以言冷”一节,指出“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给“绝对零度”下了定义之后,又加以诠释:“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这句话对前面所下的定义作了补充,让读者获得更加具体、详细的认识。
.列数据文中各小节都用到这种说明手法。
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列举冰雪、南极北极、月亮背面和海王星的气温,用准确的数据引读者步步探究话题。
④准确而风趣的语言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一节,说:“在月亮背着太阳的一面,最冷要冷到-160°,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寒宫’。
”这儿用双关手法,借“广寒”一词的意义,既准确而又有风趣地指出,这儿已经寒得很有程度了,但还不算最冷,更冷的还在后头。
又如在“奇妙的现象”一节,这样描述氦在超低温下的奇妙现现象:“奇怪的是,氦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超低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的液体!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低到-27096°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去,流到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这儿用拟人手法描述液态氦的异常现象,给读者送去的是既准确而又奇妙的信息。
再如在“诱人的幻想”一节,描述科学家用金鱼做“生命冷藏”实验时,是这样描写金鱼的复活景象:“金鱼竟然复活,摆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读者读了之后,必定会心一笑。
7、知识反馈①、阅读文,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绝对零度”已经是冷的极限,也是人们目前得到的最低温度,即零下27316℃。
B、鲜花、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发生奇妙的现象,鲜花变脆,鸡蛋石蜡会射出荧光。
、所有的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都会变得面目全非,形状、质地、韧性等都会发生改变。
D、液态氦的“超流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
②、液态氦的“超流现象”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下列推断有误的的一项是:A、目前的理论绝大多数都是从常温现实世界的现象中得到的,因而很难解释超低温下出现的现象。
B、因为“超流现象”只是个别现象,根据从现象到理论的一般形成规律,目前还无法确定一种正确的科学判断。
、“超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目前无法给予其正确的理论解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最终会得到合理有据的科学理论的解释。
D、因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滞后于科学的观察与发现,现有的科学理论还无法解释这种新发现的“超流现象”。
③、在谈到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有超导性能,并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理由是:A、铌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超导性能比其它金属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