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_教案

合集下载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第10页/共23页
第十一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yī piàn)连着 一片(yī piàn),遮住了雪山
遥望(yáo wànɡ)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百战(bǎi zhàn)穿金守甲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huánɡ shā)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第9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边塞诗歌(shīgē)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
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 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等。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 用典。烘托。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艰 苦,写景(xiě jǐnɡ)壮阔悲凉.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
一片,遮住了雪山
孤城遥望(yáo wànɡ)玉门寄关托。(jìtuō)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7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Hànzú)。唐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 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
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8页/共23页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创作练习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PPT课件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PPT课件
精神内涵的传达
战士们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情,更传达了忠诚、担当、奉献等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对于当代社 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战争和和平的深刻思考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诗歌中不乏对战争残酷、无情的描写,通过战争的残酷来反衬和平的宝贵。
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深刻反思。这种追求和平、反对战 争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以描写边地风光、反映戍边将士 生活为主,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常表 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反思。
王昌龄生平及创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 字少伯,唐朝著名诗人,尤擅七绝,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对外战争 频繁,他多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 深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边塞诗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感谢观看
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 PPT课件CATALOGFra bibliotekE目 录
•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小结
01
CATALOGUE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
边塞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边塞诗派是唐朝诗歌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爱国情怀为主 要内容,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 昌龄等。
03
CATALOGUE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边塞情怀与家国意识体现
边塞景象的描绘
诗歌通过对边塞荒凉、艰苦环境的描 绘,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家国意识的体现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从军行其四》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从军行其四》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从军行其四》优秀教案(精品)《从军行(其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2.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家国矛盾时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让学生回忆背诵王昌龄作品。

《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新课学习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盛唐诗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有五言古诗《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七绝《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笔力雄劲,气势飞动。

此外宫怨。

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

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之作。

解题:“行”是一种文体,如《短歌行》(曹操)、《长歌行》。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绝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赏析。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诗歌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解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

穿:磨破的意思。

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

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

这里指吐蕃。

三、交流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

(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板书:豪迈的决心)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诵读[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

]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

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

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

让我们来听听。

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景物描写,反衬、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体味戍边将士高尚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着重体会“暗”“遥”“穿”“终”等重点词的表达效果及所用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意和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体会所抒发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锤炼字词、巧用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教学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

2.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意、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如果你是一位战士,面对国家被侵略的现实,你会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充满着豪情壮志读之荡气回肠的边塞诗。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重点字词解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

雪山:甘肃的祁连山。

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三、赏析诗歌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师:请大家按老师标注的语音和节奏再读一遍。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激情导入。

1、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同学一起学习,在这堂课上,我既是你们的老师,还是(学生说),你们的朋友,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对对子”也就是“以诗会友”,老师来说上句学生们对下句。

(师生接对子游戏)(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们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3、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爱国和责任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里面的第四首。

让我们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份爱国之情的吧。

(学生轻声读题目)板书从军行【唐】王昌龄(大家伸出你的金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一)1.读懂古诗的题目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解题你读懂了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书上注释说:“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那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呢?(二)1.作者以前我们也学了很多关于王昌龄的诗,所以对他并不陌生。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

不愧是“七绝圣手”。

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

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

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

你感受到了什么?
(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感受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

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

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2.还有什么景物?一座孤城,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

(课件解释说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
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

真是——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
“百战”真的是一百次吗?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

还从哪能看出来?
“穿”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

说明敌人强悍,战斗艰苦)
5.师: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更要屡战敌军。

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为累累白骨。

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呢?
师:所以李白写道:
“汉下白登道——”
边关将士身处荒凉之地,艰苦战斗,家中的亲人又岂能不在思念他们呢?登楼远望的可能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也可能是他们年幼的儿女,更可能是他们那因忧伤而青丝染霜花的妻子啊!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边关的将士牵肠挂肚,所以张久龄写道:
“自君之出矣——”
师:妻子日渐消瘦,只能托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

可是也许今夜将士们尚与亲人共望明月寄相思,明日便已化为白骨掩蓬蒿的惨烈。

战争实在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所以陈陶写道:
“誓扫匈奴不顾身——”
6.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

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

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解释诗句理解“楼兰”
师: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这两句诗中——
师: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7.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板书
师:(深情地)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师: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中的孤寂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铁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8.小结:短短28个字,让们领略了绵亘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

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

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首《从军行》(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所有的痛恨的事。

可是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此时此刻,仍有一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战火的折磨。

前几天的期中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题,问你们对钓鱼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

(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希望在和平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但是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肯让步,那中国人也绝不示弱!一旦有一天战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们也踏上战场,我们的耳畔也会响起千百年来爱国将士的豪壮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