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学习教案

第十一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yī piàn)连着 一片(yī piàn),遮住了雪山
遥望(yáo wànɡ)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百战(bǎi zhàn)穿金守甲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huánɡ shā)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第9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边塞诗歌(shīgē)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
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 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等。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 用典。烘托。
第11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欣赏品味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艰 苦,写景(xiě jǐnɡ)壮阔悲凉.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
一片,遮住了雪山
孤城遥望(yáo wànɡ)玉门寄关托。(jìtuō)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7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Hànzú)。唐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 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 江宁或王龙标。
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8页/共23页
《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二)》《塞上曲》《春望》《送董判官》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出塞(其二)》《塞上曲》《春望》《送董判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把握古诗的内容,读好古诗的停顿。
2.继续感受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3.积累优美古诗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古诗接力。
游戏规则:一人说出诗名,其他同学每人一句古诗接力。
过渡: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成为谦谦君子。
为了你的腹中有更多的诗书,赶快读读下面的诗文吧。
(二)用法学文
1.出示自读篇目。
2.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首展开学习、批注。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读好诗文的停顿。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下来。
3.自主学习。
4.简单交流汇报,汇报交流时,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运用
试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这些古诗名句。
三、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
借助注释
1/ 1。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其四)【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诗歌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解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
穿:磨破的意思。
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
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
这里指吐蕃。
三、交流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
(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板书:豪迈的决心)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诵读[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
]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
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
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
让我们来听听。
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从军行七首(其四)》设计2

《从军行七首(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景物描写,反衬、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体味戍边将士高尚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着重体会“暗”“遥”“穿”“终”等重点词的表达效果及所用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意和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体会所抒发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不惧艰难困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锤炼字词、巧用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教学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
2.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意、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如果你是一位战士,面对国家被侵略的现实,你会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充满着豪情壮志读之荡气回肠的边塞诗。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重点字词解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
雪山:甘肃的祁连山。
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三、赏析诗歌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师:请大家按老师标注的语音和节奏再读一遍。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统编五下《从军行 其四》教学设计

统编五下《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激情导入。
1、今天很高兴能和咱们同学一起学习,在这堂课上,我既是你们的老师,还是(学生说),你们的朋友,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对对子”也就是“以诗会友”,老师来说上句学生们对下句。
(师生接对子游戏)(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们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相信你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3、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爱国和责任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里面的第四首。
让我们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份爱国之情的吧。
(学生轻声读题目)板书从军行【唐】王昌龄(大家伸出你的金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一)1.读懂古诗的题目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解题你读懂了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书上注释说:“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那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呢?(二)1.作者以前我们也学了很多关于王昌龄的诗,所以对他并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Congjun Xing. No.4"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
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
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
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
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